《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072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x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

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活动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

这个圣人是谁呢?

(ppt1: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

(PPT2:

“论语”。

)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

“展标”。

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

板:

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

“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

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

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

抽生解释、直译。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

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

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

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

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

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

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二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4课时。

学习方法:

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

主张仁义教育上: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

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B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

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2、第二则:

吾:

______日:

______三:

______省:

______为:

______

谋:

______忠:

______交:

______信:

______传:

______习:

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

______知:

______可:

______以:

______为:

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

罔:

______殆:

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

诲:

______知之:

______为:

______是:

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

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

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

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

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

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

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思考:

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

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

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

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

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

(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

(1)表示顺接;

(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

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

(3)焉:

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之:

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

→不是……吗?

②……也。

→……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

《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

为什么?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连细节处都挑不出错漏。

林玲薇

[教学设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蒙学读物。

本文所选十则,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但笔者也发现这些内容都只是只言片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

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

也许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

虽然《论语》已经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但是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其实每一则都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如何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将是我课堂设计最主要的出发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提出的“语文交际场理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该理论指出:

“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该理论正好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不谋而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决定尽量以该理论引导学生爱上《论语》,爱上孔子,让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

然而如何实现“场复原”,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何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各种文人对《论语》的不同解读,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孔子的思想。

而一些教参上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对《论语》进行归类划分,更让笔者觉得匪夷所思。

孔子的时代没有中考高考,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试,当时人们读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做“学问”。

而对“学问”的定义,在儒家的思想上,做好人,做好事,这就是“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

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说的那样:

“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在孔子看来,学习绝非只是课本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灵魂的提升。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

这是一个缺乏偶像的年代,你赞同吗?

设计意图:

通过此问,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偶像,而是缺少发现偶像的眼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孔予这样一位值得我们一生去敬仰的先贤圣人。

二、走进孔子和《论语》

(1)认识孔子

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孔子,在此基础上,笔者再适当地出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间低),因名日丘,字仲尼”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3.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仓库管理员)。

4。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地方行政长官),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国家建设部部长),由司空为大司寇(宰相助理)。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设计意图:

笔者所选的这些内容涉及到孔子人生的方方面面,丰富有趣。

而且出自《史记》,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有凭有据。

(2)说说《论语》。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设计意图:

笔者把《论语》与《圣经》相提并论,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加清楚明了地了解《论语》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其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情境,走进第一则1.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

当!

当!

”孔子学院开学啦,只见身高九尺有六的孔子穿着一袭长衫,款款地走到种满杏树的大庭院里,大庭院里已经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其中有鲁莽冲动却又刚正不阿的子路,有能言善辩又富甲一方的子贡,有深得孔子喜爱的居陋巷而不改其志的颜回,有后来继承了孔子衣钵的曾参,还有那个爱在大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的子我„„只见孔子款款地走到他们中间,说出了开学典礼上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句话讲完了,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回他的书斋了。

现在,我们都是孔子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理解孔老夫子这三句话的意思呢?

学生对照注解,解释三句话的字面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并且要强调:

时、说、朋、知、愠、君子。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孔子活了!

学生也就能在新鲜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对文章的字词不再望而生畏。

2.比较阅读:

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你赞同孔子的观点吗?

我不赞同:

余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愁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圣人乎?

”(《学而》)

设计意图:

这一则真的只是在讲”学习要反复练习,把以前不懂的弄懂了,有了新的收获,就会感到快乐”吗?

真的只是在讲“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吗?

真的只是在讲“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生气”吗?

是不是我们没有看懂?

那么孔子到底想说什么?

通过质疑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

3.质疑探讨:

这三句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设计意图:

笔者会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

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也许学生也不能说出什么好的原因,但这一问题能吸引学生探究。

而笔者也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句的共同点:

做一个快乐的人!

因为“说、乐、不愠”都直指“快乐”。

教师小结:

是呀,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神州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世界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

四、我选择,我作主1.创设情境:

孔子第一天的教学任务就这样结束了,在接下来的几天,孔子分别又讲了这样几句话:

子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疏通字词

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字面上的疑难之处,教师适时强调:

故、可以、罔、殆、女、是、知、齐、

三、凋。

第二课时

一、我选择,我作主3.情境模拟(承接上一课)

你能否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来设置情境,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典故传说,也可以是真实生活)来谈谈你对此则的理解。

备用资料:

典故传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杞人忧天》(思而不学则殆)、子路盛服见孔子和《两小儿辨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文天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生活事例:

(1)最近,班里有两位同学小A和小B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A的作业错误百出,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而小B呢,觉得自己很聪明,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上课都不注意听讲。

今天我把他们俩请进了办公室,送了他俩一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同桌的优点和缺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设计意图:

实现“场复原”理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让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

二、创设情境

(一)

孔子学院开学已经好几天了,聪明睿智的子贡觉得深受启发,但是他心中有一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独自去孔子的书房找孔子。

子贡问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你有“施”与“被施”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2.你有“己所欲,施于人”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推己及人,懂得仁爱待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受孔子的思想真谛和它的现实意义。

三、创设情境

(二)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只有曾参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成为继承儒学经典的传承人。

不久,他也开课讲学了。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省”:

中国人的反省精神,如鲁迅、巴金、胡适等。

你会反省自己吗?

平时你会对什么事进行反省?

2、“仁”:

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以及一切东西。

你觉得你的心中有“仁”吗?

四、话说孔子

孔老夫子,我最欣赏你的„„

设计意图:

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此问,强化孔子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

课后活动:

1.网上拜访孔子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孔子箴言名句,④电影《孔子》2.与孔子对话:

《生活中的《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是什么?

《论语》是儒家经典,《论语》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笔者在家备课,绞尽脑汁、深沉地苦思,心中只有一个字,“难”!

难在哪里呢?

一难《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况且又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仿佛东一榔头西一棒;二难《论语》离开我们已2500多年,历史久远,难于亲近;三难《论语》语言深奥,仿佛均是讲大道理的名言警句,离学生的世界太过遥远,缺少亲和力。

反复思考,笔者决定给自己的《论语》教学确定几个原则:

一、教学要有情境。

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论语>,走进孔子,笔者创设了具有故事情节的“孔子学院教学”情境,让整个课堂教学在一个故事情境中展开,从而让课堂显得和谐紧凑,丰富有趣。

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孔子活了!

孔子的学生们活了!

孩子们也活了,他们是多么惊喜,多么冲动,多么投入呀!

可见,“场复原”理论非常适合这篇课文的教学。

二、教学要有对话。

新课标说: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和孔子对话,和孔子对话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说,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

如教学中笔者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愁乎?

”之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圣人乎?

”之辩,就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说。

让学生思考孔子真的只是在讲“学习只要经常复习就会很愉悦”吗?

真的只是在讲“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吗?

真的只是在讲“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生气”吗?

是不是我们没有看懂?

那么孔子到底想说什么?

通过质疑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

又如笔者提出的“第一则三句话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教学就是对话,有对话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沉迷其中。

三、教学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论语》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

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

在课外知识的补充和丰富,例如:

问题“你能否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来设置情境,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典故传说,也可以是真实生活)来谈谈你对此则的理解。

”,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通过语文小课堂到达更广阔更有趣的语文新天地。

还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咀嚼,例如:

本课有两个“省”:

“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

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

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

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不赞一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