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072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docx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教程文件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

《恰同学少年》经典台词

一、杨昌济对毛泽东的作文的评价

“单以这篇作文的技巧来看,这篇文章的确是不及上一篇。

然则此文之中,越看则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

以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战争之成败,国家之兴衰,纵横驰骋间豪气冲天,立意高远而胆识惊人。

没错,豪气冲天,胆识惊人,就这八个字!

文采华章,固属难能,而气势与胆识,才是天纵奇才之征兆。

此子笔下虽粗糙,然胸中有丘壑。

如璞中美玉,似待磨金刚,假以时日,将成非凡大器。

非凡大器!

二、孔昭绶谈教育

孔昭绶: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

为什么要来读师范?

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

今后还要致力于民国之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为何读书这个问题,势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

到头来呀,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和一番苦功,都不知下到什么地方去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师素称千年学府。

自南宋理学大儒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南书院至今八百余年。

虽经天灾,虽历战祸,虽经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

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我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

为什么?

我想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

那么何谓致用?

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我们湖南人历来读书,只为了两个字:

做事。

做什么事呢?

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

毛泽东:

“那校长,什么样的事?

才是于国于民有用的事?

孔昭绶: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

以今时今日论,我认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

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

扫除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后。

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

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

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

人才既出,则国势必张。

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

欲救国强种,有什么手段能比教育还强?

所以,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

三、杨昌济谈修身

“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堂课。

修身。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

古人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

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

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

你们会问,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

两个字:

立志。

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志,则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凡修身,必先立志。

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

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

载得参天之大木。

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

则吾愿足矣。

四、杨昌济谈修学储能

毛泽东第一次到杨昌济老师家里,由杨老师给他开“小灶”。

毛泽东:

“修学储能?

杨昌济:

“对!

修学储能就是你今天的第一课。

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

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

孔子曰: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

就是说一个人,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

反过来,如果光注重书本学问,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

所以我今天送你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储能,必须平衡发展。

这也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

“那以今日之我,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

杨昌济:

“什么学问?

哪种能力?

润之,你的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误的。

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

一个师范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

那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担心,你走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知识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

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拥有多少能力?

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所以在你修学储能的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

毛泽东:

“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固步自封必将粗陋浅薄。

对吗?

老师。

杨昌济:

“你能这样想,这就对了。

杨昌济:

“……对,坚忍。

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练,虽因苦艰辛而不摧。

坚忍者,刚柔相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五、润之晨诵《少年中国说》: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与世界为缘。

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它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残酷,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

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六、蔡和森与刘俊卿的辩论

课堂上,徐特立老师让两位观点相反的同学展开辩论,一位是刘俊卿,另一位是蔡和森。

蔡和森:

“我不同意。

教师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者也。

要是教师都一门心思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地位去了,那还有什么心思去培养学生,用这样的心态去教书,又怎么教得出愿意为社会、为大众奉献自己的学生呢?

刘俊卿:

“大道理谁不会讲,如果要你低人一等,吃一辈子粉笔灰,你蔡和森也未必愿意吧。

蔡和森:

“我从来不觉得吃粉笔灰有什么地方低人一等。

相反,我倒坚信,教书育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刘俊卿:

“我也没有说不崇高啊,只不过别人都说教师是穷教书匠。

光你自己觉得崇高,有什么用啊?

蔡和森: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

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

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

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

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

”(掌声)

七、杨昌济智劝毛泽东

国文教师袁仲谦将倔强的毛泽东撵出教室,方维夏与黎锦熙在劝导毛无效后,请来了杨昌济教授。

杨昌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润之啊,你读过这篇文章吗?

毛泽东:

“读过,是韩愈的《马说》。

杨昌济:

“在这个世上人才易得,识才者难求,为什么?

因为人都有个毛病,自以为是,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你比方说……比方说袁仲谦袁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少。

怎么,你不同意我的看法?

毛泽东:

“老师,怎么突然批评起袁先生来了?

杨昌济:

“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要批评他。

你看,像你这样的学生,作文写得这么好,他居然看不上眼,这象话吗?

不就是文章锋芒过甚,不太注重含蓄么?

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值得这么抓住不放?

就算是有毛病吧,你毛润之改不改,关他什么事啊,他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你过不去,这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吗?

你说对不对。

毛泽东:

“老师,我……”

杨昌济:

“还有还有。

动不动就搬出什么韩柳欧苏,要人学什么古之大家,那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就是几百上千年前人人都认为他写得好吗?

难道你毛润之非得跟上千年来的读书人看法一样?

说不定你比这上千年来的所有读书人都要高明得多呢!

他袁仲谦怎么就没看到这一层呢?

你说,他这不是自以为是什么?

最可气的是,他居然看不上梁启超的文章,那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

就算比不上韩柳欧苏这么有名气,就算许多人都认为他的文章过于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

你毛润之偏偏喜欢,偏偏认为它十全十美,他这个老师管得着吗?

还要因此在课堂上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容人的气度嘛!

毛泽东:

“老师,别说了。

杨昌济:

“润之啊,道理我就不跟你多说了。

你自己慢慢去体会,不过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你入学的作文,大家都知道是我敲定你作第一名的,可你不知道的是,那次阅卷,其实是袁仲谦先生负责,当时是他把你定为第二名。

仲老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在他的眼中,能得到第二名的成绩,足见他有多么地赏识你的才华,之所以定为第二名,也是因为在你的作文中,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他一次次指出这些缺陷,一次次降低你的分数,乃至降到四十分,为什么?

难道他看中的第二名写出的文章,就真的只值四十分吗?

一个老师,当他碰上他自己非常欣赏的有才华的学生,却又总也看不到学生改正自己缺点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情?

我告诉你,五个字:

恨铁不成钢!

八、关于贫困与富有

“同学们,第一师范的同学们,什么是贫困?

什么是富有?

穿草鞋,打补丁,粗茶淡饭就是贫困?

穿皮鞋,坐轿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吗?

不!

孩子们,真正的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上的东西。

今天你们还年轻,将来走入社会都要经历金钱和名利的诱惑,都要面临现实与理想的选择。

等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你在精神上是那样的富有和快乐。

相反,如果一天到晚,只记得自己那么一点私利,就算你坐拥万贯家财,就算你白天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可是到了晚上,当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并不快乐。

因为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无尽的空虚,因为你在精神上,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今天,这半块窝头,我留下了。

我也希望这半块窝头,从此留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

使我们牢牢记住,俭朴乃修身之本。

九、结交有志青年

润之与杨教授谈了自己对哲学的思考后,提及结交同道以求真理一事。

毛泽东:

“最近一段时间,我越来越觉得,我所学到的知识,直接从书本上得来的少,倒是和先生质疑问难,和同侪学友相互交流中得来的更多。

杨昌济:

“从有字之书中得学问,不如从无字之书中搬真理,这是对的。

毛泽东:

“得真理也只是第一步,修学也好,储能也好,其目的都是在改造社会,而改造社会,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我想扩大自己的交流范围,结交更多的有志青年,他日方可成为中国有所作为的新生力量。

杨昌济:

“那你想怎么做?

毛泽东:

“我想公开征友。

一十、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

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

故曰:

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敬启者:

二十八画生。

(二十八画生即毛泽东,由毛泽东三个字繁体共二十八画而得。

一十一、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

毛泽东:

“大风怎么了?

大雨又怎么了?

古人云:

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

今天我和老蔡算是好好体会了一把。

蔡和森:

“没错,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

风雨中齐诵: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

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

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

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星旁,九叠云屏就像是锦幕张,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黛光。

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入云真雄壮。

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

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穹苍。

山色苍翠,红霞映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茫。

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

黄云涌出,万里天色变,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

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发。

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

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尘世情,三丹和积,可说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玉帝。

早已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一十二、湖南一师校歌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十三、润之谈袁世凯

“上苍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大乱就大乱,治乱更迭,这本来就是一件天理循环的事,再说,无一乱不可得一治。

一十四、润之对夏默庵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

为私乎?

一十五、萧子升“天下无双”联

旧书常读出新意

俗见尽弃做雅人

一十六、润之谈人生

“什么是最可贵的,就是这种从不气馁、永远饱含希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的胸襟才是最可贵的。

就好像这雨,你别看它下得这么大,好像挡着别人的去路一样,可我相信,它终归会停,天也终归会晴。

“我毛润之没有别的本事,就一条,一辈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太阳明天照样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一十七、孔昭绶演讲

“有一个词,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支那。

这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在日本人嘴里,中国就是支那。

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支那人。

那么“支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起初我也不清楚,只知道这是自隋朝起,从天竺语摩诃至那中派生的一个对中国的称呼,词意并无褒贬。

可就在五年前,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学校给我准备的学籍表上,填写的就是支那人孔昭绶。

每次遇到日本人的时候,他们都会说:

“看,支那人来了。

”他们当时说话的表情,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是一种看到了怪物,看到了异类,看到了某种不洁净的东西,看到了一头猪混到人群里,才会表现出的轻蔑和鄙夷。

于是我就去查字典,我不相信日本人的字典,我查的是荷兰人出的1901年的荷兰大百科通用辞典。

我查到了,“支那:

中国的贬义称呼,常用于日本语,亦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

”这就是支那的解释。

耻辱啊!

耻辱!

我泱泱大国,巍巍中华,竟成了诸般列强眼中的蛮荒未开化之地。

耻辱啊!

我四万万同胞竟成了任其宰割的鱼肉。

人,不可不知耻。

耻,有个人之耻,国家之耻。

德守不坚,学识愚昧,身体衰弱,遭人白眼,乃个人之耻。

纲纪扫地,主权外移,疆土日蹙,奴颜卑膝,乃国家之耻。

我四万万同胞,如果人人为人所耻,则国家必为人所耻,一个国家被人耻笑,那么个人也将成为被别人耻笑的把柄。

支那之耻,无有个人与国家之分,此乃我中华全体之奇耻大辱!

今日之日本,处心积虑,虎视眈眈,视我中华为其囊中之物,大有灭我而朝食之想,已远非一日。

今次,“二十一条”的强加于我,是欲将我中华亡国灭种的野心赤裸裸地表现。

而袁世凯政府呢,曲意承欢,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他直欲将我大好河山,拱手让于日寇,此等卖国行径如我国人仍浑浑噩噩,仍然任其为之,中华灭亡,迫在眉睫!

夷狄虎视,国之将亡,多少国人痛心疾首,多少国人惶惶不安呢!

是啊,大难来临了,国家要亡了,这样的灾难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老天爷为什么不开开眼,劈死这些贪婪的强盗。

这些抱怨,这些呼号,我们听过无数回,也说过无数回,可抱怨有什么用呢?

我们恨这些强盗,恨得牙痒痒的。

可是恨,救不了中国!

大家都知道,南满铁路,东蒙铁路,都归于日本人之手,山东权益也归于日本人之手。

要旅顺,要大连,整个长江流域所有的矿产要归日本来开采,一国之政治军事财经各项都要请日本人担任顾问,所有的武器要跟日本去买,就连我中国的警察都要跟日本来合作,这还能算是一个主权国家吗?

这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局势会这样?

国家为什么会落到了如此的地步?

有人说,是因为国势积弱,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人说,是因为袁世凯政府太腐败,在列强面前,只知一味退让;还有人说,是因为国人太冷漠,仁人志士的呼号像一道道警钟,却难以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

我们坐在这里,痛斥列强,痛斥一切让中国落后挨打受欺负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的心中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落后承担些什么样的责任?

应该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担负起什么样的义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

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但是我要在这里告戒大家一句:

不能光有恨!

我们要学会将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动力,我们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做得比任何人更好,更出色,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

国家之广设学校,所为何事?

我们青年置身于学校,又所为何来?

正因为一国之希望,在于青年;一国之未来,要由青年来担当。

当此国难之际,我青年学子,责有悠归,更肩负着为国家储备实力的重任。

(这个时候,军队来抓人了)

不要乱,同学们,同学们。

大家不要乱,不要乱,大家不要乱!

听我把话说完。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要抓我孔昭绶吗?

我今日走上这个讲台,外面的情况就早已在意料之中,死算什么?

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以不移,虽刀锯鼎镬,又有何辞!

人固有一死,死得其所,则不亦快哉!

同学们,一师的老师们,一师的未来,就拜托诸君了,昭绶此去,如沐春风矣!

告辞了。

一十八、方维夏、黎锦熙两位老师与润之谈心

方维夏:

“润之,你喜欢杜工部的诗吗?

毛泽东:

“杜工部的诗凝练而深沉,饱含忧患,我很喜欢。

方维夏:

“光是一味地忧患,则不免沉闷伤情,消磨心志,那就不是杜甫了。

工部的诗,之所以光照千古,正因为满篇忧患之中,读来催生一股催人奋进的激昂,视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正如这古城墙,封锁坚固数百年,却也挡不住这青草落地发芽,于沉闷中勃发出一道不屈的生机。

润之,你说对吗?

黎锦熙:

“润之,我们都知道,你很苦闷。

今日之中国,教育的前途在哪里,青年未来之路该怎么把握,这个答案,我也在迷惘。

可是我记得你说过,你自从读了《世界英豪传》起,就很佩服华盛顿,华盛顿经八年苦战,方得以建国家,在这八年中,他失败过多少次,假如每次失败,他便一蹶不振,那历史还会有华盛顿这一伟人吗?

方维夏:

“润之啊,如果你还想不明白,就看看天心阁的这副对联吧。

毛泽东:

“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

我明白了,老师,我明白了。

前途是坎坷,真理是难求,可不管它万般艰难困苦,不管它现实黑云压城,只要将万家忧乐这四个字记在心上,人自高远,心自广博。

纵是妖雾弥漫,也不过是一时的过眼云烟。

一十九、理想与感情

毛泽东:

“其实人的感情呢,是分不了那么清楚的。

理想、信念、抱负和感情不是一刀切开变成几回事,而是都混合在一起的。

那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需要什么样的感情。

如果说这两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对其他大事的追求想法都不一样,那么这两个人也就不可能有一样的感情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个性。

有个人呢,就像一支蜡烛,光芒也许并不耀眼,但却温馨、祥和。

他追求的是平平安安的生活。

可是有的人呢,却像一道闪电,一团烈火,熊熊燃烧,不顾一切。

也许他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也许他能赢得世人莫大的敬仰,但同时也就注定了,他不会留恋那只属于两个人的温馨与浪漫。

因为还有更高尚更远大的理想,需要他去奉献。

这样的人,他的感情同样真挚,但却不见得被一般人所接受。

杨开慧:

“那可不一定。

蜡烛即使燃得再久,我想有的人,也宁愿去选择惊天动地的闪电。

二十、片尾曲

天穹高高鸿雁飞,

书院深深松竹茂。

晓雾重重盼日出,

大地茫茫风雨骤。

咏长夜,

攀北斗。

蝶恋花,

梦难求。

书翻千秋史,

谈尽古今愁。

美哉潇湘伟少年,

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与利,

莫问候。

书并剑,

到心头。

挥毫万山红,

举臂托飞舟。

美哉中华伟少年,

他日神州竞风流!

(与诸位同学少年共勉!

 

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才可能能成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