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0877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合集》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折纸(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

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

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

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折纸并涂色,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列式,并结合作品图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星期日的安排(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

小结:

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

(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

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

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

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

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250.141.344.06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

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1、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2、比一比“小数王国”里的0.06与“分数王国”里的1/20那个数大?

(1)画图来比较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6个格。

1/20表示为在含有100格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5个格。

此时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了。

0.06>1/20

(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将分数1/20化成小数,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小数再进行比较。

(3)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转化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分数在进行比较。

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首先要进行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在继续进行比较。

3、“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将分数王国中的分数翻译成小数。

将小数王国的小数翻译成分数。

4、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

对于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我们上学期的内容。

要引导学生回忆出转化的方法。

三、练一练

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

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为分数。

只有表现形式统一了,才有可能比较大小。

四、作业

课本P8页练一练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

3÷415÷455÷109÷10

=3/4=15/45=5/10=9/10

=0.75=0.333=0.2=0.9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足,如只让学生对课后练习进行了巩固,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1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

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1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

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

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

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

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

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1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指出: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2~13页第2、3、4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

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有点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展开与折叠(教材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

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学反思:

探究的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

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从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延伸到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先易后难,富有层次感,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学效果良好。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6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

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

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

(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探讨:

教科书第16页“试一试”。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3、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4、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5、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在参观中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获得生活经验。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露在外面的面(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

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

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教科书第18页三中情景摆放正方体。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再小结:

第一种情景:

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

第二种情景:

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

第三种情景:

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

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如果没有模拟情景,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弄清弄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配以适当的讲解,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

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

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策略:

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

(一)教材第22~2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

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 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

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

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

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

教科书第23页“涂一涂,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讨论: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

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练习:

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6×5/9。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

(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24页“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24页“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生动化。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

(二)教材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25页情境图。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

(1)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

6÷2=3(块)6×1/2=3(块)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教科书第26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

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27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三)教材第28~30页

教学目标:

1、整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

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

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

(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

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

说一说:

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

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2/33/5×5/67/8×1/4

强调: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29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

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29~30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30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教学反思: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

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倒数(教材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师:

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

(呆)把“吴”字颠倒呢?

(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

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

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

(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

(板书课题:

倒数)

师: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1页,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