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29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2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docx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2

 

人教版高一年级经济生活

 

教材分析

 

2010级学科教学(政治)安海英

2010年12月21日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2010级学科教学(政治)42100859安海英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除政治教科书一贯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外,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二、设计思路:

全书的总体思路:

“根据“三贴近”原则以及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经济生活》教材设计为紧密相关、层层推进的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强调解决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经济生活——生产:

生产什么(第一单元)→怎样生产(第二单元)→为谁生产(第三单元)→生产背景(第四单元)。

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

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从事经济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教材结构:

1.教材结构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

全书分为四个单元,即:

2.框架设计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本单元的地位

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

从消费切入,有助于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生产、分配等具有反作用。

从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

本单元的基本生活主题是:

财富的交换与消费。

经济主体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身份:

消费者与市场交易参与者。

本单元要回答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

本单元的逻辑脉络:

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金钱观。

本单元设计为三课: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三、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三课、六框、十四目,一个综合探究。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本课包括两个框题: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1.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包括三目内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

2.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本框包括二目内容。

信用工具;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本课包括两个框题: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1.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本框包括二目内容。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2.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本框包括二目内容。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本课包括两个框题:

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本框共设三目内容。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

2.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框共设二目内容。

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正确对待金钱”。

附:

单元结构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结构图

微观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本课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的知识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货币的本质及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4)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和支票。

(5)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商品流通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

(4)纸币的流通规律。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1)联系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2)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逻辑结构。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旨在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领域入手,使学生逐步认识货币、价格和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就自然成为本单元的开始。

根据课程标准,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个框题。

(1)第一框题: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题分为如下三个目题。

A.第一目题:

货币的本质。

这部分的逻辑顺序是:

商品和货币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出现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第二目题:

货币的基本职能。

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

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就是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此外,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C.第三目题:

纸币。

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

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具有比金属货币更多的优点──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要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

(2)第二框题:

信用工具和外汇。

本框题分为如下两个目题。

A.第一目题:

信用工具。

这一目题的逻辑顺序是:

现代经济往来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和汇票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信用凭证──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包括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汇票是外埠结算时的支付凭证。

B.第二目题:

外汇。

这一目题的逻辑顺序是: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外汇汇率是用100单位外币兑换的人民币来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重要意义。

2.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1)第一框题: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A.第一目题:

货币的本质。

此目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而设计的,共有两问。

其中,第一个问题从关于货币的各种传说切入话题,告诉学生货币既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

第二问着重引起学生对本框重点的关注。

建议在课堂内进行这一活动。

第二个探究活动,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劳动产品。

第二个问题要让学生对商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三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数一数,并告诉他们市场上要出卖产品的人数有3个。

第二个问题告诉学生卖咖啡的人和有红珍珠的人能够成交。

第三个问题告诉学生图示中所有的人都不能成交。

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

B.第二目题:

货币的基本职能。

此目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只有一个问题,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价格。

第二个探究活动,只提出一个问题,告诉学生在卖和买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中,货币发挥了流通手段职能。

第三个探究活动,共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学生明白,在商品经济中,商品所有者的商品能否卖出去,关系到商品所有者的生死存亡。

第二个问题要告诉学生,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第四个探究活动,只提出一个问题,解答时让学生清楚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

C.第三目题:

纸币。

此目设计了1个探究活动,这一活动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引入,告诉学生其中人是用金银铸币购物的。

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具有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等优点。

第二框题:

信用工具和外汇。

A.第一目题:

信用工具。

此目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只提出一个问题,告诉学生与现金消费相比,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实用、高效和安全。

第二个探究活动,共有三问。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注意信用卡的使用。

第二、三个问题可在同页的相关链接中找到答案。

第三个探究活动共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回答学生小张领到的票据是现金支票。

第二个问题告诉学生小张拿这张支票可到支票开户银行领到现金。

第四个探究活动有一个问题,主要提醒学生注意汇票的作用。

B.第二个目题:

外汇。

此目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只提出一问,要告诉学生去欧洲旅游,在那里不能用人民币购物、付费,而必须用人民币兑换外汇。

第二个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外汇牌价,共提出两问。

第一个问题回答学生4月9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821.4800元,日元的汇率是7.6987元。

第二个问题告诉学生美元的汇率升了,日元的汇率降了。

3.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问题:

货币的本质

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联结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

着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

(1)等价物的含义,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

(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3)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的核心。

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重点把握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职能

含义;(教师要强调“一切”二字,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只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

价值尺度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只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自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货币单位。

(2)流通手段

含义;(媒介,购买手段)

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分;

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W----W、W------G------W)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只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在此应明确:

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明确货币流通速度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在买主与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

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纸币

(1)含义的理解

(2)纸币作为现行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在现行的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3)纸币的优点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含义;区别于联系;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扩大内需。

对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只要求学生知道有两种经济现象即可。

难点问题:

信用卡

认识的分歧、教材的介绍与学生把握它有难度。

这种困难,不是理论上的,而是世人看法的不同。

(1)什么是信用卡

狭义的观点仅指贷记卡;广义的包括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是电话卡等,教材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

教材定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这种界定既包括狭义的观点的贷记卡,也包括我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电子支付卡。

(2)信用卡的便利(略)

处理意见:

对信用卡这个难点,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即可。

使用信用卡的诸多问题,待学生实际使用时再进一步学习。

外汇

外汇的含义:

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与外币

(只要求理解其含义扩展部分不要求掌握。

汇率

(1)含义:

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其实就是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又称汇价。

(2)汇率标价的两种方式

其一,直接标价法;如中国:

100美元=678元人民币(大多数国家采用)

其二,间接标价法;如美国:

1美元=1.2欧元--------1美元=1.3欧元(国际市场上美元英镑)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4)汇率变动的影响

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本币贬值—--贸易收入改善----外贸比重在整个经济中比重增大------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推动出口竞争;出口扩大----引起需求----物价上升-------(可能)通货膨胀

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进口、出口、旅游、国际投资等。

第三,对世界经济影响

(5)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及意义(略)

处理要求:

掌握汇率含义、汇率升高和跌落意味着什么。

其他对学生不作要求。

正确对待货币(理论上容易理解,思想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难点。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2)货币并不神秘;(3)实例阐述金钱观的影响;(4)情感教育。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本课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的知识

(1)影响价格的直接与间接因素。

(2)价格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供给变动及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商品自身的及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6)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

(7)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的问题。

(1)针对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处于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并解释是哪些因素导致该市场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

(二)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抽象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1.通过学习“供求影响价格”,懂得价格随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解释经济生活现象的能力。

2.通过学习“价值决定价格”,懂得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其实是等量的劳动相交换;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带来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也影响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

由生活中不断变动的价格深入到价值理论,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表现能力。

3.通过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提高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费选择清晰的认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探究、分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及开发新产品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等问题,有助于深化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理解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比较消费,从而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自主性和独立精神。

2.激发了努力学习,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精神。

3.明白市场交易的核心是等量的劳动相交换,培养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逻辑结构。

前面说过,要消费、交换,人们还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所以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就领着我们去认识价格现象,这一课安排了两个框题: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安排了两目。

消费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商品的价格因时、因地而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材首先就从这一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

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

在列举了气候、时间、地域及生产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后,教材接着追问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由此得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这一理论,并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

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第一目:

供求影响价格。

但是价格的高低波动并不是任意的,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于是教材接着就分析商品的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随后分析了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最后,教材总结包括第一目在内的前面的理论,引出了价值规律这一重要经济规律。

以上就是本框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的内容。

如果说第二课第一框重点研究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第二框则反过来,即研究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

在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首先分析了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并得出一个结论:

一般说来,商品价格越高,则消费者的购买量越少。

接着指出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一样的。

最后着重指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在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教材在这一目指出: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广大学生认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一目 供求影响价格

此目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价格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问还可列出许多其他因素,如收入、预期、嗜好等。

第二问则告诉我们,影响价格的因素可归纳为直接和间接因素,供求是直接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它们而起作用。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需求扩大会使价格上涨,需求缩小会使价格下降。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供给扩大会使价格下降,供给下降会使价格上升。

第二目 价值决定价格

此目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第二个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目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目设计了1个探究活动。

本探究活动的答案具有发散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如第2问,当市场充分竞争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

第二目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价格对生产具有信号、引导作用。

第一问告诉我们,价格上涨会刺激生产,价格下降会减少生产。

第二问,价格调节由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应通过掌握经济规律减少损失;政府则应积极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3.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重点问题:

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理论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要讲好这一重要理论,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清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与间接因素。

第二要讲清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商品供求而影响价格的。

第三要讲清供求关系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

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上“价格变动和差异”一词-----------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价格,叫价格变动;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价格,就叫价格差异。

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2)理解等价交换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理论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要讲好这一重要理论,必须把握好以下四点。

(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对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分析几对关系,解决计算)

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1)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其他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正确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3)就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而言,要讲清两点:

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在上述三个方面,教师有两个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一样;二是如何正确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

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1)调节生产规模。

(2)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3)激励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本课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的知识

(1)影响消费的因素。

(2)消费类型的三种主要分类。

(3)消费结构的含义。

(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5)主要的消费心理。

(2)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的知识

(1)当前、未来收入的高低及收入差距的大小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2)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4)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5)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6)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

(1)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把模糊的感性经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