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203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目标:

了解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理解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以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认识其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

2、形成机制;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教学难点:

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室

2、关于本课的部分课件

参考资料:

《经济地理学》

教学过程:

1、复习

(1)提问问题:

区位的概念、区位的几何要素、区位地理实体有哪些、影响区位的因子有哪些、区位论的定义、区位论的发展。

2、呈现新课

(1)师生观看课件。

课件的内容为杜能的个人简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利用和教材相同的课件,使得学生一目了然。

(2)教师提问问题:

哪本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是什么?

目的?

a.答案:

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b.答案:

求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

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c.答案: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3)看部分课件,提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理论前提、形成机制、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讲述为什么要有理论前提即(六个假设)?

有哪六个?

从而产生什么问题?

怎样理解杜能的地租公式?

农业生产的空间配置是什么以及杜能圈?

a.答案:

为了简化研究,杜能运用演绎法将复杂的社会假设成一个孤立国,有利于得出结论。

b.答案:

P80

c.答案:

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d.答案: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e.答案: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f.答案:

P82

(3)、讲述理论的应用研究。

给学生指出研究的范围,并且举出典型例子,加深理解。

主要研究的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或大州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b.答案:

宏观实例以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研究为代表;

中观实例以我国学者对上海和北京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情况研究;

微观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卢旺达丘陵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

(4)、分组进行讨论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老师综合引导出最终结果。

a.答案:

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

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

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b.答案:

参考P83

(5)师生共同分析综合出农业区位规律。

P84

3、总结:

这节讲述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合理布局农业和利用土地,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以及它的重要的意义,但也要了看到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4、布置作业: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对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有何指导意义?

举例说明!

5、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