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267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块钱国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要点

表演剧本,整体感知,了解剧情及冲突。

  教学过程

  一、表演剧本、整体感知

  在课下编排和表演剧本的基础上,把精彩片断引入课堂,让学生具体感知戏剧人物形象,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进入自学情境。

  二、电脑提供如下背景材料 

  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

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

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

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

郡副部长等职。

  2.丁西林的喜剧风格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

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

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

其中虽然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3.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69体现。

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肘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三、学生在背景材料的帮助下,围绕教学目标、深入解读,质疑解疑

  1.学生自主阅读,结合目标和课后练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同学交流探讨,结合自己解疑的过程展开讨论,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把全组同学存在的共性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交全班同学讨论。

  四、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别就本课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谈本组鉴赏的结果,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修正

  1.鉴赏戏剧冲突,评价剧本结构及剧情。

  学生甲: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开端:

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

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

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

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学生乙:

剧本结构严谨,矛盾集中,虚写女仆赔不起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情节,而将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

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学生丙:

  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

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

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2.通过舞台提示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生丁:

  剧本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于个性。

舞台提示与剧本情节相乎应,惟妙惟肖地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吴太太:

  舞台提示:

“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可见,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尖酸刻薄,出言不逊,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

在与大学生的三次交锋中,她总是主动进攻,大学生则是被迫抗战。

特别是当她听到大学生说她是“泼妇”时,不依不饶,争吵、谩骂,一逼、再逼、三逼,直到大学生忍无可忍,打碎花瓶,掏出国币,她才一时语塞……这是一个自私、吝啬、毫无同情心的有钱阶层的典型。

  学生戊:

  杨长雄:

“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可杨长雄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面对一个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女人,他仗义执言,锋芒毕露,据理力争,在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中,他先是辩论,为李嫂鸣冤,当吴太太的矛头直接指向他时,他是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时,他只用两个动作便结束了全剧,给人留下较大的回味余地。

这是一个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的典型。

  3.结合练习三,与(茶馆)比较,鉴赏语言的不同特征:

  本文和《茶馆》的语言都很幽默,富有讽刺意味,但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

例(详见课后练习题)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

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对于王利发的不满,(详见练习三例2)唐铁嘴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去掉了不良嗜好。

正当王利发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

“我改抽‘白面儿’啦。

”听到这里,观众一定会哄然大笑。

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然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

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自己受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的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归纳,理顺思维

  经过“自读——质疑——讨论——评价”,学生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再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圈子,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块钱国币教案

作者:

佚名来源:

互联网更新日期:

2005-10-23阅读次数:

137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中国现代戏剧。

(二)欣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

《三块钱国币》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丁西林于1939年写成的一出独幕喜剧。

丁西林,现代著名剧作家,物理学家。

他的戏剧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

他的独幕剧,一般情节都很简单,但是结构精炼、幽默、机智,且富于现实意义。

以小见大,是《三块钱国币》这出独幕喜剧构思上的一大特色。

通过抗战时期后方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场口角,抒发了作者对抗战现实的感想,表明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态度。

剧中自私、刻薄、欺软怕硬的吴太太,是作者着意讽刺的对象。

对大学生杨长雄,作者肯定、赞扬了他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但又俏皮地揶揄了他的书呆子气和斗争方式。

这出独幕戏,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丁西林的艺术技巧。

全剧事件集中,情节一气呵成,跌宕有致。

当双方冲突剑拔弩张、不可收场时,作者运用喜剧性的“突转”,让杨长雄突然摔瓶、赔钱,把吴太太打了个措手不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不但如此,作者接着让成众在一旁收拾残棋,吐出“和棋”一句幽默的结束语,顿使剧情由紧张转入松弛,再一次引起观众会心的微笑:

吴太太虽然得到了李嫂的赔款,但她的嚣张气焰被杨长雄打了下去;

杨长雄虽然当面砸花瓶出了口气,却不得不赔上自己的三块钱,冲突双方确实斗了个“平局”。

剧情喜剧性的突转,和小说《项链》的结局多么相似。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家对戏剧性冲突的处理,显然是十分成功的。

在剧中,作者为使戏剧冲突得到集中形象的体现,专门极其精巧地设计了中心道具——一对花瓶。

两只花瓶先后都被打碎,一只出于无意,引发了冲突。

一只出于有心,使戏剧冲突紧起又紧收。

即是说,李嫂无意打破花瓶带来了悲剧性遭遇,杨长雄有心砸碎花瓶却引起了喜剧性效果。

这一构思大大强化了剧本的悲喜剧效果。

这出独幕剧不仅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讽刺意味,在戏剧语言的运用上,作者独特的幽默感得到了成功的体现。

作者的语言特色,人们大多认为是“擅长以简捷、精确和个性化的台词制造喜剧情境。

”正是由于作者的极富个性的戏剧语言,才使得一个个戏剧人物形象是那样鲜明地活跃在舞台之上:

杨长雄充满迂阔味的议论和反讥。

吴太太可厌又可笑的泼妇骂街。

成众的关键时刻冒出的一二句“感叹”,都给我们以笑的享受。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戏剧人物形象分析。

1.吴太太。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省避难来到西南某省城居住。

是一个习惯于养尊处优又充满市侩气的女人。

自私、刻薄、欺软怕硬、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唠叨、狡辩、出言不逊。

这是一个作者着意讽刺的反面形象。

2.杨长雄。

“爱管闲事”的大学生。

他敢想敢说,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虽然他不善口角,但由于道理在他这一边,所以义正辞严,驳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辩的吴太太理屈辞穷。

对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又对其书呆子气和失之简单的斗争方式作了适度的揶揄。

3.成众。

这是一个次要的陪衬的人物。

但是,在学习课文时,却不可以无视其存在。

这是因为,作者设计这样一个人物,是戏剧冲突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纽带”人物。

此外,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充满幽默色彩,也是需要加以认真体会的。

(二)戏剧语言分析。

1.幽默、诙偕、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举例:

开头人物介绍:

A.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吴太太)

B.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杨长雄)

C.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啰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

(成众)

D.如果一个女佣只有赚钱,不会贴钱,只有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增加财产,不会损失财产是一条公例,她确实是一个例外。

(李嫂)

E.如果警察应该尊重权威、专门招呼汽车是一条公例,他不是一个例外。

(警察)

上述人物介绍,表面上语调轻松,语言直白平实。

实际上,透过这些语言,鲜明的爱憎褒贬是以极富个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通过上述人物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吴太太的刁蛮的泼妇形象,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警察的趋炎附势,……

戏剧语言作为刻画戏剧人物的主要手段,在《三块钱国币》中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极富个性的。

类似的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细品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为自读课文,在教学中,要体现自读特点。

预习要求:

1.概括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简介人物形象。

上述两项要求,由同学典型发言,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完成。

3.戏剧语言分析。

首先由教师介绍作者的语言个性特色,然后要求同学举例加以分析理解。

戏剧语言分析是本课难点,教师不妨对典型的戏剧语言加以点拨,以降低同学理解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戏剧的情节。

2、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3、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

4、体会丁西林剧作文理交融的特点。

5、比较丁西林与老舍的幽默。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4、5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是理科生,对文科总会有距离感,其实文科和理科可以彼此渗透,文学与科学就应该相互融合。

能够横跨文理两个领域的人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而丁西林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他的第一身份是北大物理系教授,在物理科学领域,他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的第二职业是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领域,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很难想象,在戏剧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交织会是怎样一种天地。

这一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独幕剧?

《三块钱国币》,去体味他文理交融的独特风格。

二概括情节

师:

尖锐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而矛盾冲突的载体是戏剧的情节。

那么情节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一部独幕剧,独幕剧是全部剧情只用一幕演完的戏剧。

虽篇幅较短,容量较小,情节较为简单,但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之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

所以对情节的安排更须独具匠心。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戏剧的情节。

明确:

讲一个女仆李嫂打扫卫生时不慎打破了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要她赔偿,可是李嫂身上仅有三毛钱,无力偿还,可是吴太太不依不饶,非要当掉她的铺盖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这个时候,大学生杨长雄看不过去了,挺身而出,替李嫂打抱不平,与吴太太展开舌战。

久经沙场的吴太太骂起人来是专业水准,杨长雄自然不是她的对手,吴太太句句紧逼,杨长雄忍无可忍,抓起她的另一只花瓶摔在地上,花瓶碎了,杨长雄随即赔给她三块钱国币。

这时帷幕缓缓落下。

根据刚才那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戏剧的情节

打破花瓶、要求索赔、激烈争吵、打破“花瓶”。

本剧以打破花瓶开始,又以打破花瓶结束,只是,此花瓶非彼花瓶。

三鉴赏内容

刚才我们概括了情节,接下来我们说说内容。

根据事情的起因,这部剧本来应该是写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可是却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且发展成为焦点。

那么大学生和女主人究竟过了几次“招”?

他们每次争论的核心是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解决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师(该不该赔,该不该当,该不该骂),就是这三次激烈的争吵使吴太太和杨长雄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脑海。

我们知道: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现。

我们在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

在这部剧作中,除了有个性化的语言之外,作者在舞台说明部分,给每个人物都有一句经典的评价,请同学们抓住作品中的这些要素,讨论分析吴太太、杨长雄、成众的性格,分析时要有理有据。

吴太太“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这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告诉我们吴太太是外省人,不好惹。

这只是描写了吴太太的概貌,而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请同学们以事实为依据,剖析吴太太的性格。

(尖酸刻薄,表现在对杨长雄的辱骂上。

冷酷无情,表现在对女仆李嫂的态度上,明明知道人家没有偿还能力,还要强人所难,让李嫂当掉仅有的家当——铺盖。

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

花瓶该不该赔——该,谁损坏,谁赔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不该以这样的形式,可以象征性地赔三毛钱,李嫂会领你的情或者延长他的工期,用劳动来偿还债务,这都合情合理也合法;

该不该当——不该,因为吴太太不是铺盖的主人,因此无权处置它;

该不该骂——该,打,是不合适的,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而她的那种行径,非骂无以解气。

她的得理不让人使她的处境由主动变为被动,由有理变成无理。

在这场争吵中,与吴太太唇枪舌剑地大战三个回合的杨长雄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还是先看看舞台说明的评价吧。

杨长雄“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这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他也是外省人,但不护短)

具体谈谈杨长雄的性格。

(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

看到吴太太欺侮李嫂,便挺身而出。

通过同学的陈述,我知道:

他是一个善良、有悲悯情怀的大学生。

在吵架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口才。

从小到大,我们耳闻目睹过形形色色的争吵:

当周朴园斥责侍萍“谁指使你来的”时候,侍萍满含悲愤之情的还击——“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吵架,可以讲情;

有琐碎的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因为无意的碰撞,要争一个是非曲直,吵架,可以论理。

那么杨长雄同吴太太交锋是哪种情形呢?

(生:

杨长雄同吴太太讲情,论理,说势。

讲情、论理是吵架中常见的模式,我们暂且不提。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势”。

“势”指的是状况或情势。

一般的人吵架时会讲情、讲理,但很少有人讲“势”。

因为“势”这个词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性,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不会讲“势”;

而作为大学生的杨长雄,因为他的身份,所以他有讲“势”的可能性。

这种新颖的吵架模式也很精当地体现了丁西林作为横跨文理两个领域的学者的风采。

无独有偶,比如:

吴太太:

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杨长雄:

……吴太太所说的“别人”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而杨所认为的“别人”相对的是“自己人”,而李嫂是吴的仆人,是与吴关系密切的人,不是别人。

另一处是“叫”,吴认为“叫”是允许,听任的意思,杨则认为是派,命令的意思。

这两处都是逻辑学中典型的偷换概念的现象。

这种对逻辑关系的良好的把握,体现了丁西林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工作要素的工作性质,这就是于细微处见本色。

看到这些充满理性的语句,我们不由得发出赞叹:

文理交融原来可以如此的精彩。

在这出戏里有一个人,戏并不多,却很有看头,他就是成众。

我们还是先看舞台说明部分对成众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罗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

为什么在公例前冠以“好像”?

“好像”有不确切的意思。

统览全文,我们看到成众没有助战,更没有参战。

朋友那边骂得天翻地覆,他却不动声色,显出异常的冷静。

为什么他不“拔刀相助”?

(不愿和一个与自己不对等的人浪费唇舌,在他看来,沉默便是最大的蔑视,与杨长雄比,他显得更沉稳)。

再看结尾处他说的台词“和棋”更是可圈可点的。

“和棋”顾名思义,就是平棋,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

在这里则是用了双关的修辞:

吴太太得到了物质的赔偿,理应是胜利者,可是她在精神上确实一败涂地,不但在作为本省人的当铺少奶奶那儿颜面扫地,在杨长雄那儿,她被骂作“泼妇”;

而杨长雄,骂出了风采,摔出了个性,解气了,灭火了,总应该是赢家了吧,他却白白地搭上了三块钱国币,在物质上,是吃了败仗的。

所以由这个词语,我们不难看出成众的幽默与智慧,其实也是丁西林式的幽默与智慧。

四拓展延伸

结局是“和棋”,作者仅仅是为了给读者创作一场没有胜负的争辩,让我们欣赏其中的吵架艺术吗?

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免流于肤浅了。

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身为大学生的杨长雄也难逃此难。

按照他的身份,他本应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可是他却与一个比兵匪还要难缠的泼妇展开争吵。

由此可见,乱糟糟的形势使每个人的生活和心态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而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丁西林,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把他的目光聚焦在沉重的生活上,聚集在平凡普通的国民身上,这是为了表明:

科学家没有置身世外,他们是具备人文关怀的。

人文精神的介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虽然科学是没有界限的,但是科学家却是有国籍的,所以丁西林必然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丁西林横跨文理两个领域证明了科学与人文是能够携手并肩的。

老舍与丁西林

同样是幽默,丁西林不同于老舍。

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悲愤。

老舍是一位温和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作家,他有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观察体味人生百态,世情千姿,敏锐细致,精微独到,是中国文人幽默的典范。

丁西林的剧作求“雅”,多反映一种带有绅士味道的知识分子情趣,这与他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他的幽默是含蓄的笑。

老舍的剧作是大雅若俗,以俗求雅,他的幽默多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衣裹着苦果。

这已得到公认。

冰心认为“老舍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

臧克家说“他的心思是苦的,或者可以说,强颜欢笑,狂歌当哭”。

《茶馆》便是典范,当唐铁嘴向王利发炫耀自己抽上海洛因时,我们对他的愚昧感到可笑,明明身受毒害,却陶醉其中;

同时我们又对民族尊严的沦丧和国运的衰微而痛心。

无论是丁西林的“雅”还是老舍的以俗求雅,都是雅俗共赏,异曲同工!

下课!

附:

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