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290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docx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六墩学校尹鹏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

但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

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下面就修订内容作具体解读:

一、明确美术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2011版新“课标”与“课标”实验稿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是:

“课标”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2011年版新“课标”却开宗名义道: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于此,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因素愈发凸显,这也进一步强化学校美术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即“直观形象性”。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学科,“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其教学有赖于向学生呈现可供直观认识的视觉造型形象。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直观视觉感受,进而提升其内在的审美经验或激发其动手操作的学习欲望。

此外,美术教学中“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也符合儿童视觉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它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同时新“课标”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

“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

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

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人类特殊的存在与生活方式,也诠释了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等精神内涵。

据此,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需要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以使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有鉴于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以及注重创新精神。

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乃是新版“课标”理念中最为突出和重点强调的一条。

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它表明,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专业的技术教育。

二、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框架

新“课标”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目标框架:

总目标、分领域目标的框架结构。

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

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学有所成、学有所趣,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

由此观之,“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课程总目标的叙述中,新“课标”在措辞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例一: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不同于“课标”实验稿中“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这强调了对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而非仅仅局限于普通的“制作”。

例二:

强调多种“媒材”而非“材料”。

此微观变化说明,教师在展开美术造型活动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美术创作材料,还需要从“媒介”的角度进行教学思考(如图形表现、视频处理、多种材料的复合与转换等)。

这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体验视觉传达与表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描绘”与“塑造”的过程。

例三:

“美化环境与生活”变为“改善环境与生活”,强调了设计的功能意识,而非单纯的审美装饰的需要。

例四:

“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是新增内容,指出学校美术教育需要强调“美术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增添学生美术学习的动力因素。

新“课标”还分别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给出了详尽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变化主要有两点:

第一,增加了对造型要素进行主动“观察”的要求,而不仅仅停留于“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发掘其中的形式美感,如下雨的雨滴、叶脉的纹理、建筑物中优美的曲线等。

第二,“敢于创新与表现”是2011年版“课标”新增的一个内容。

这表明,学生的造型活动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制作过程,学生还应需要努力追求“不同”,并能够借此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差异;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在了解纵向的“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获得对美术作品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

因此,2011年版“课标”在该学习领域的目标表述中明确提出了“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这一要求。

此外,2011年版“课标”特别指出,“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等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对象,这是对传统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

同时还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的具体教学方法。

该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二”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一些综合的具体途径(“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这里的“各种形式”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媒介、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全面梳理了课程内容,明确评价要点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

以“造型·表现”为例,第一学段强调“尝试”和“体验”;第二学段强调“初步认识”、“激发想象”和“创作愿望”;第三学段强调“运用”、“选择”和“发展构思和创作能力”;第四学段强调“有意图的运用”、“探索不同的方法”和“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等。

新“课标”对原先教学活动建议中一些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了更加概括描述,工具材料的选择范畴更广,表现方式的限定也更少。

对评价要点中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并明确“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的各自的描述的侧重点。

在知识技能方面,文本中更明确指出“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等等具体的量化要点。

四、突出强调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与保障

美术课程的开展必须依托资源的配套,现阶段美术课受到重视程度或实际困难的影响,教学基本配置尚未得到有效地保障。

在新“课标”“课程资源建议”方面,在以前对学校的资源配置建议的基础上,更在建议的首条就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了更加明确要求: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

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这是从课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强调美术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