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332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lLpH=3.0的草酸溶液含有H+数目为0.00lNA

D.22.4L氨气完全溶于水中,所得溶液中NH3•H2O和

微粒数目之和为NA

5.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

Ag+4H++

=Ag++NO↑+2H2O

B.向MgCl2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Mg2++2OH-=Mg(OH)2↓

C.NO2溶于水:

3NO2+H2O=2H++2

+NO

D.将Cu粉加入Fe2(SO4)3溶液中:

2Fe3++3Cu=2Fe+3Cu2+

6.在离子方程式xR2++yH++O2=mR3++nH2O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m=4R2+是还原剂B.m=yR3+是氧化产物

C.m=2R2+是还原剂D.m=yH2O是还原产物

7.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B

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

前者pH大于后者

S的非金属性比C强

C

将湿润的石蕊试纸伸入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

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D

向lmL0.1mol·

L-1MgSO4溶液中,滴入2滴0.lmol•L-1NaOH溶液,再滴入2滴0.1mol·

L-1CuSO4溶液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逐渐变为蓝色

Ksp[Mg(OH)2]>Ksp[Cu(OH)2]

 

A.AB.BC.CD.D

8.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9.知识的迁移应用是高中化学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各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Cl、I位于同一主族,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则与I2反应也生成FeI3

B.锌能置换铜,则将钠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可见红色固体析出

C.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二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则多糖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水解

10.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

X

Y

SO2

H2S

Cl2

CO2

NH3

11.如图为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电流方向已示。

电极A、B外覆盖一层聚四氟乙烯纳米纤维膜,可以让气体透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传感器运用了原电池原理,正极反应为CO-2e-+H2O=CO2+2H+

B.当外电路中流过0.002mol电子时,电池正极消耗0.00lmol氧气

C.该传感器工作时,接触到的CO浓度增大,输出的电流强度也相应增大

D.给传感器充电时,传感器内部H+将由B极向A极迁移

12.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铸雕像上出现铜绿[Cu2(OH)2CO3],说明铜具有还原性

B.SiO2+3C

SiC+2CO↑的反应中,C是还原剂,SiO2是氧化剂

C.NaC1O3和Na2SO3按物质的量比1:

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棕黄色气体一定是Cl2

D.由2S2Cl2+2H2O=4HCl+SO2↑+3S↓,知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3:

1

13.药物瑞德西韦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有明显抑制作用。

有机物A是合成瑞德西韦的关键中间体,下列关于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的分子式为C20H26NO6PB.在一定条件下,A可以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C.A中所有原子可能都在同一平面D.A最多可以和8molH2加成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

常温下Z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Y>W

B.元素Y的最高化合价为+6价

C.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

W>Z>X>Y

D.X、Z、W分别与Y均能形成多种二元化合物

15.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在阳光作用下将CO2转化为CO。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这一转化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该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温室效应

C.该转变的总反应为2CO2

2CO+O2D.该新型催化剂可以改变CO2转化为CO反应的焓变

16.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A.制取蒸馏水

B.制取收集氨气

C.乙酸乙酯的制备

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17.温度为T°

C,向体积不等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足量活性炭和lmolNO2,发生反应:

2C(s)+2NO2(g)⇌N2(g)+2CO2(g)。

反应相同时间,测得各容器中NO2的转化率与容器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V1<V2<V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条件下v(正)=v(逆)

B.T°

C时,a、b两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a<Kb

C.向b点体系中充入一定量NO2,达到新平衡时,NO2转化率将增大

D.对c点容器加压,缩小容器体积,则此时v(逆)>v(正)

18.25°

C时,用0.lmol/L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20mL,浓度均为0.lmol/L的两种酸HX、HY。

所加NaOH溶液体积与反应后溶液的pH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酸性:

HX<

HYB.溶液中水电离的程度:

a点=b点

C.溶液b点溶液中,c(Na+)+c(H+)=c(Y-)+c(OH-)D.两种溶液中加入20mLNaOH溶液时,pH均为7

二、结构与性质

19.铜是人类发现最早并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可用稀硫酸和H2O2溶解铜片制取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工业制备硫酸铜通常用空气将铜氧化为氧化铜,然后再用稀硫酸溶解,该法与铜与浓硫酸直接反应制取硫酸铜相比,明显的优点是_______。

(2)电子工业使用FeCl3溶液刻蚀印刷电路板铜箔,该过程发生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配制的FeCl3溶液应保持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将过量的铜片与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反应过程中后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终止后再滴加稀硫酸,又有气体生成,该气体为_______(填化学式)。

三、实验题

20.POCl3遇水强烈水解:

POCl3+3H2O=H3PO4+3HC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某兴趣小组准备在实验室中进行POCl3制备实验。

(1)小组同学在如下装置中分别加入三氯化磷、氯气、二氧化硫来制备POC13,产物中还有一种遇水强烈水解的物质SOCl2,写出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

(3)B中反应温度控制在60~65℃,不能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用以下方法测定POC13含量:

准确称取4.00gPOCl3产品,配成20.00mL溶液,置于锥形瓶中;

加入20.00mL3.200mol/LAgNO3标准溶液,并加入少许硝基苯用力摇动,使沉淀表面被有机物覆盖;

加入指示剂,用0.2000mol/LKSCN溶液滴定过量的AgNO3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共用去20.00mLKSCN溶液。

[已知:

Ksp(AgC1)=3.2×

l0-10,Ksp(AgSCN)=2×

10-12]

①滴定选用的指示剂是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

A.FeCl2B.NH4Fe(SO4)2C.淀粉D.甲基橙

②用硝基苯覆盖沉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③产品中POC13的百分含量_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四、原理综合题

21.KIO3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可作为食盐中的补碘剂。

(1)下列有关KIO3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

a.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b.属于强电解质c.难溶于四氯化碳d.名称为高碘酸钾

(2)利用“KC1O3氧化法”制备KIO3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酸化反应”所得产物有KH(IO3)2、Cl2和KCl。

该条件下,

、I2三者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________,“逐Cl2”排出的Cl2需用碱液吸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调pH”中可选用的一种强碱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3)KIO3也可采用“电解法”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①a电极应连接外接电源的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②电解过程中b电极区域溶液的pH将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与“电解法”相比,“KC1O3氧化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有______(写出一点)。

22.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助载氧剂(如Fe2O3,FeO等)将燃料与空气直接接触的传统燃烧反应分解为几个气固反应,燃料与空气无须接触,由载氧剂将空气中的氧气传递给燃料。

(1)用FeO作载氧剂,部分反应的lgKp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平衡常数Kp是用平衡分压(平衡分压=总压×

物质的量分数)代替平衡浓度]

①图中涉及的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反应________(填字母a,b或c)。

②R点对应温度下,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5molCO,并加入足量的FeO,只发生反应a:

CO(g)+FeO(s)⇌CO2(g)+Fe(s),则C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

(2)在T℃下,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CH4(g)和8molFeO(s)进行反应b:

CH4(g)+4FeO(s)⇌4Fe(s)+2H2O(g)+CO2(g)。

反应起始时压强为P0,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的气体压强是起始压强的2倍。

①反应达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______mol;

②T℃下,该反应的Kp=________。

③若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加入0.5molCH4(g),2molFeO(s),3molH2O(g),1.5molCO2(g),此时反应向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

(3)一种微胶囊吸收剂,将煤燃烧排放的CO2以安全、高效的方式处理掉,胶囊内部充有Na2CO3溶液,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这种微胶囊吸收CO2的原理是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将解吸后的CO2催化加氢可制取乙烯。

已知:

C2H4(g)+3O2(g)=2CO2(g)+2H2O(g)△H1=-1323kJ•mol-1

2H2(g)+O2(g)=2H2O(g)△H2=-483.6kJ•mol-1

则该过程的反应热为:

2CO2(g)+6H2(g)=C2H4(g)+4H2O(g)△H3=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能减少温室效应,A说法正确;

B.大力发展铅、汞等蓄电池的生产,会产生很多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和废渣,会污染环境,不有利于保护环境,B说法不正确;

C.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因此,各种新型复合材料的使用,促进了我国高铁性能的提升,C说法正确;

D.高效催化剂可以降低水分解的活化能,从而提高水光解的反应速率,有利于开发氢能源,D说法正确。

本题选B。

2.D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0的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6,表示为

S,故A错误;

B.钠原子的核外有11个电子,核内有11个质子,故其结构示意图为

,故B错误;

C.Na2S由2个钠离子和1个硫离子构成,故其电子式为

,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

,因此结构式为:

O=C=O,故D正确;

故选D。

3.B

A.0.lmol•L-1NaHCO3溶液中,Ba2+和OH-不能大量共存,会发生离子反应

+Ba2++OH-=BaCO3↓+H2O,A不能大量共存;

B.0.lmol•L-1NaAlO2溶液与K+、OH-、Cl-、

等均不能发生离子反应,B一定能大量共存;

C.无色透明溶液中,Cu2+不能大量存在,因为其能使溶液显蓝色,C不能大量共存;

D.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显蓝色的溶液,说明有较强的氧化剂存在,该氧化剂能够把I-氧化为I2,或者该溶液中本来就有I2,S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S2-的还原性比I-强,故溶液中的氧化剂一定能将S2-氧化,故D不能大量共存。

4.D

A.1molCl2与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若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则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转移电子的数目为NA,若反应是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的,则生成氯化钠和氯酸钠,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NA,A说法正确;

B.120gNaHSO4的物质的量为1mol,其中含有的阳离子为Na+,其数目为NA,B说法正确;

C.pH=3.0的草酸溶液中c(H+)=0.001mol/L,lLpH=3.0的草酸溶液含有H+数目为0.00lNA,C说法正确;

D.没有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氨气的物质的量,也无法计算所得溶液中NH3•H2O和

的数目之和,D说法不正确。

本题选D。

5.C

A.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银镜溶解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Ag+4H++

=3Ag++NO↑+2H2O,A不正确;

B.向MgCl2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铵,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NH3∙H2O=Mg(OH)2↓+2NH4+,B不正确;

C.NO2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NO2+H2O=2H++2

+NO,C正确;

D.将Cu粉加入Fe2(SO4)3溶液中,两者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D不正确。

本题选C。

6.C

在离子方程式xR2++yH++O2=mR3++nH2O中,R的化合价升高,O的化合价降低,R2+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R3+是氧化产物、H2O是还原产物。

根据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的总数相等,可以确定x=4,根据电荷守恒可以确定y=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n=2、m=4,综上所述,判断错误的是C,故本题选C。

7.D

A.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熔化后的液态铝不能滴落下来,尽管铝表面经过仔细打磨,但在加热时其表面又可氧化生成氧化膜(氧化铝),这层氧化膜非常致密,且熔点很高,故表面没有熔化的氧化膜阻止了熔化状态的铝滴落,A现象不正确;

B.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前者pH大于后者,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亚硫酸根,也能说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但不能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C强,因为亚硫酸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B结论不正确;

C.将湿润的石蕊试纸伸入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石蕊试纸变红,不能说明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因为其中含有强电解质HCl,其水溶液显酸性,C结论不正确;

D.向lmL0.1mol·

L-1CuSO4溶液,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逐渐变为蓝色,现象正确,因为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在硫酸镁过量的前提下,氢氧化镁遇到后加入的少量0.1mol·

L-1CuSO4溶液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两种沉淀的组成相似,故可以得出Ksp[Mg(OH)2]>Ksp[Cu(OH)2],D正确且有因果关系。

8.D

A、乙醇与水互溶,不能萃取水中的碘,A错误;

B、乙醇和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直接分液,B错误;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C错误;

D、丁醇与乙醇的沸点相差较大。

蒸馏即可实现分离,D正确,

答案选D。

9.D

A.Cl、I位于同一主族,但是I的非金属性比Cl弱,碘的氧化性比氯气弱,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这个知识不能迁移到碘,铁与I2反应也生成FeI2,A说法不合理;

B.锌能置换铜,钠虽然比锌活泼,但是锌不与水反应,而钠可与水反应,则不能由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迁移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B说法不合理;

C.乙烯分子中有碳碳双键,而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因此,不能将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知识迁移到苯,C说法不合理;

D.二糖和多糖均可水解为单糖,二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则多糖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水解,这个知识可以迁移,D说法合理。

10.B

A、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部分SO2溶解在水中与后来通入的H2S发生反应2H2S+SO2=3S↓+2H2O,生成S沉淀,A不选;

B、氯气与氯化钡不反应,通入二氧化碳也不反应,B选;

C、反应为:

2NH3+H2O+CO2+BaCl2=2NH4Cl+BaCO3↓,C不选;

D、发生反应:

SO2+Cl2+2H2O=H2SO4+2HCl,BaCl2+H2SO4=BaSO4↓+2HCl,D不选;

答案选B。

11.C

【分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电流从A电极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则A为正极、B为负极。

A.该传感器运用了原电池原理,O2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A叙述不正确;

B.由A中分析可知,当外电路中流过0.002mol电子时,电池正极消耗0.0005mol氧气,B叙述不正确;

C.该传感器工作时,接触到的CO浓度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化学能转化的电能增多,输出的电流强度也相应增大,C叙述正确;

D.给传感器充电时,A电极变为阳极,B变为阴极,传感器内部H+将由A极向B极迁移,D叙述不正确。

12.A

A.铜铸雕像上出现铜绿[Cu2(OH)2CO3],Cu由0价变成+2价,被氧化,说明铜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反应SiO2+3C

SiC+2CO↑中,Si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C元素化合价分别由0价升高为+2价和降低为-4价,则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B错误;

C.Na2SO3被氧化为Na2SO4,S元素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Na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NaClO3为氧化剂,令Cl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a,则:

(6-4)=1×

(5-a),解得:

a=1,故棕黄色气体X的化学式为Cl2O,故C错误;

D.2S2Cl2+2H2O=4HCl+SO2↑+3S↓中,S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4价,S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氧化产物为SO2,还原产物为S,由反应可知二者的物质的量比为1∶3,故D错误;

故选A。

13.B

A.由A的分子结构可知,其分子式为C20H25N2O7P,A说法不正确;

B.A的分子结构中有两个苯环,还有酯基,含有苯环的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含有酯基的可以发生水解反应,苯环上也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故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B说法正确;

C.A中有多个饱和的碳原子,根据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可知,A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C说法不正确;

D.A分子中只有苯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每摩尔A最多可以和6molH2加成,D说法不正确。

答案为B。

14.A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联想NH3极易溶于水,可知X为氮元素,Y为氧元素;

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说明Z为铝元素,W为硫元素,因为铝在常温下能溶于稀硫酸,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A.Y、W的简单氢化物分别为H2O、H2S,水分子间存在氢键,硫化氢分子之间为范德华力,氢键比范德华力更强,故沸点H2O>H2S,故A正确;

B.Y为O元素,没有+6价,故B错误;

C.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Z(Al)>W(S)>X(N)>Y(O),故C错误;

D.Al与O只能形成Al2O3,故D错误;

15.D

A.这一转化过程总反应为2CO2

2CO+O2,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A叙述正确;

B.该研究成果可以将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减少了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温室效应,B叙述正确;

C.该转变的总反应为2CO2

2CO+O2,C叙述正确;

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路径,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化学反应的焓变与路径无关,只与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故催化剂不能改变CO2转化为CO反应的焓变,D叙述不正确。

16.C

A.温度计应安装在通向冷凝管的侧口部位,故A项错误;

B.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应伸入试管底部,故B项错误;

C.该装置可以制备乙酸乙酯,C项正确;

D.加热固体试管口应朝下,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