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40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docx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目   录

1.绪论1

1.1工作目的任务1

1.2位置交通1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1

1.4以往地质工作评述2

1.5本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3

2.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3

2.1区域地质3

2.2矿区地质5

3.矿床地质7

3.1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7

3.2矿石特征8

3.3矿石中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9

3.4矿体围岩地质特征及覆盖层特点10

3.5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10

3.6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1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1

4.1水文地质11

4.2工程地质15

4.3环境地质16

5.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6

5.1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16

5.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17

5.3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17

5.4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8

5.5采样、化验工作及其质量评述19

6.资源/储量估算20

6.1储量/估算所依据的工业指标20

6.2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20

6.3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21

6.4矿体圈定原则及块段划分22

6.5资源/储量分类22

6.6剥采比计算与资源/储量估算结果23

7.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23

7.1水泥用石英砂岩资源形势分析23

7.2矿山开发的技术条件24

7.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

8.结论25

8.1结论25

8.2建议26

 

1.绪论

1.1工作目的任务

为与##水泥灰岩矿寻找配套的硅质原料基地,##省国土资源厅以#国土资勘便字[2004]013号文件,将“####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勘查”项目下达我队承担。

2004年6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队提交的《##省###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普查设计》进行审查,以##国土资勘便字[2004]058号文批准实施。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

通过矿区1:

2000地形地质草测,基本查清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产状及相互关系。

地表以75m间距沿矿体周边布置探槽,中间以稀疏浅井控制矿体,通过系统取样基本查清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估算资源/储量。

同时调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开发利用和规划开采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2位置交通

####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区位于####市北15公里,隶属###县##镇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 119°$$′45〃~119°%%%′30〃,北纬40°$$$′45〃~40°%%%′30〃。

矿区面积1.46km2。

^^^^公路自矿区东南3km通过。

矿区西侧有“村村通”水泥路至%%和%%村。

交通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3.1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山脉东段南缘,地势北高南低,区内沟谷发育,属@@支流水系,仅在雨季洪水较大,间歇性强。

区内最高峰海拔312.70m,最低70.2m,最大相对高差242.5m。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

(2)气象

本区属东部季风区暧温带湿润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影响,多西北风,夏季受海洋气团和太平洋高压影响,多东南风,气候总趋势是冬季较长偏暖,秋季较短,夏季炎热时间不长,春季干燥多风,平均风速3m/S,最大风速26m/S。

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0.5℃,多年平均降水量679.3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73.5mm(1969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20.0mm。

日最大降水量378mm(1959年7月21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646.8mm,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

(3)地震

本区位于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地震带内,区内地壳稳定程度属次不稳定级,地震烈度为7度。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本区遭受了Ⅶ度的地震破坏。

1.3.2经济概况

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矿业开发有小煤窑、水泥灰岩和建筑石材、碴石料等。

区内水电充足,劳动力资源尚属充足。

1.4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区内地质工作历史久远,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省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该区先后进行1:

20万和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九十年代##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了水泥灰岩矿及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地质普查工作,1995年提交了《##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详查报告》,现为$$水泥厂硅质配料矿山,上述工作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

1.5本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

##地质大队于2005年初开展工作,首先进行矿区1:

2千地形地质草测,然后施工槽探和浅井,于11月完成全部野外工作,之后转入室内资料的全面整理及报告编写。

通过本次工作共获得水泥用石英砂岩矿资源量(331+332+333)138.77万吨。

共完成实物工作量如下(见下表):

          完成工作量总表         表1-1

工作项目单位完成工作量备注

        1:

2000地质草测Km21.46

1:

1000地质剖面测量Km1.0523条

探矿工程槽     探m3141021条

浅     井m61眼

采   样刻 槽 样件120

小 体 重件22

化验测试基本分析件120

组合分析件2

小体重测试件22

内检分析件16

外检分析件15

2.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

2.1区域地质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台拱南部$$盆地西南缘。

区内出露地层比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断层及褶皱构造较为复杂。

兹将主要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2.1.1地层:

该区变质基底为晚太古代变质深成岩,自中上元古代青白口系开始接受沉积至侏罗纪中期,除志留纪、泥盆纪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但受古地理环境限制,各时代地层发育情况不等。

本区各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岩性组合主要特征见插表2-1

 

区域地层表     

                                                                                  表2-1

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主 要 岩 性

新生界 全新统 Q4 河流相砂、砾石层及残坡积层

 上更新统 Q30-5下部为冰积层,上部为冲洪积砂、砾石、粉砂及黄土

 中更新统 Q20-3以洞穴堆积为主

中生界侏罗系 张家口组J3Z332-3079流纹岩夹流纹质熔岩、角砾岩、凝灰角砾岩

  白旗组J3b86-544安山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流纹岩、粉砂岩

  髫髻山组J2t2662-3153辉石安山岩夹气孔状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夹煤线及薄层煤

  门头沟组J1m178-312薄层粉砂岩夹砂砾岩、煤层、含砾粗砂岩、炭质页岩

三叠系 黑山窑组T3h161.8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

古生界二叠系 石千峰组P2Sh0-15紫色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一中粒净砂岩、杂砂岩

  上石盒子组P2S0-72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

  下石盒子组P1X115灰色含砾中粗粒长石杂砂岩,有A2、A1层耐火粘土岩

  山西组P1S618含砾细粒长石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

石炭系 太原组C3t51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

  本溪组C2b70.7-82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细砂粉砂岩及页岩

奥陶系 马家沟组O2m101白云质灰岩夹虫孔灰岩、白云岩、局部为含燧石白云质灰岩

  亮甲山组O1L139-300豹皮状灰岩为主,其次有虫孔灰岩夹钙质页岩,含燧石结核虫孔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

  冶里组O1y101-123.5以灰岩为主,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灰岩,黄绿色页岩,泥质条带灰岩,紫红色竹叶状灰岩,薄层碎屑砾屑灰岩

寒武系 风山组∈3f29.3-92竹叶状灰岩,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钙质页岩及泥质条带灰岩

  长山组∈3c18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藻灰岩及生物屑灰岩

  崮山组∈3g37-102下部和上部为灰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岩

  张夏组∈2z130-168.4上部鲕状灰岩夹含藻灰岩,下部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徐庄组∈2x27.3-101黄绿色含白云母粉砂岩夹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及灰岩

  毛庄组∈1mz112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白云母小片

  馒头组∈1m71砖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底部具角砾岩和砾岩

  府君山组∈1f146暗灰色豹皮沥青质白云质灰岩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景儿峪组Qnj28-32薄层及中厚层泥晶灰岩夹钙质页岩

  龙山组Qnl>95含砾砂岩夹页岩

太古界单塔子群 白庙子组Aγb>344混合岩化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夹浅粒岩及黑云母角闪片岩

迁西群 三屯营组Aγs>12122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

2.1.2.构造

**向斜是一个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组成的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北起城子峪,南至下平山,长20km;东自张岩子,西至花场峪,宽约10km。

向斜轴向近南北,轴面西倾,倾角78°左右。

区域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西翼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构造,造成地层层序不连续和局部缺失,并明显地使古生界地层出露宽度变窄。

断裂构造还见有北东向、东西向、北西西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层的连续性。

2.1.3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活动相当频繁,以燕山期为主。

西侧花岗岩体的上侵造成向斜西翼沉积岩层产状变陡,局部倒转;南东侧&&花岗岩体侵位于中生界火山岩之中。

区内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均有出露,呈岩床、岩脉状侵入于各时代地层中,规模不大。

2.1.4区域矿产

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

主要有水泥用石灰岩、无烟煤、耐火粘土、石英砂岩等。

石灰岩矿主要产于寒武系张夏组及奥陶系冶里组、亮甲山组。

煤、耐火粘土主要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中。

石英砂岩产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及古生界二叠系上石河子组地层中。

区内金属矿产规模较小,多零星分布。

2.2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向斜西南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一段、二段和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物。

地层呈平缓单斜状产出,断裂构造使矿区总体形成一地堑状平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呈结晶基底广泛分布于青白口系地层之下。

2..2.1地层

(1)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Qnl)

为矿区主要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两段:

一段:

一层(Qnl1-1):

灰白、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厚层状,底部见含砾层,交错层发育,厚12-16m,不整合于太古界变质花岗岩之上。

(见照片3)

二层(Qnl1-2):

紫红色、黄褐色薄板状泥质砂岩、粉砂岩互层,细粒,层厚20-25m,为矿层底板。

二段:

一层(Qnl2-1)黄褐色,褐铁矿化含海绿石石英砂岩,细-中粒,中厚层状,交错层发育。

为本矿床之矿层,平均厚4.09m。

二层(Qnl2-2)紫红色、黄绿色泥质页岩,为矿层顶板,风化剥蚀严重,呈弧岛状分布,厚度小于1.00m。

(2)第四系(Q)

为残坡积物、腐植土、砂土层及含碎石砂土等,主要沿沟谷分布,厚度0~5m。

2.2.2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干断裂为F3断层,位于矿区东侧,总体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68-70°,宽3-10m,性质为正断层。

其它为次级断裂,分布于矿区北部,主要有两条,分别为F1、F2,断层走向285-300°,倾向S-SW,倾角80-85°。

两条断层以20°夹角在北东部相交,其中F1为逆断层,F2为正断层。

断裂构造将矿体断为三段,断距较大,形成相隔较远的三个矿段。

2.2.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不发育,仅见一条花岗斑岩脉,岩脉近南北向侵入于矿区西侧龙山组一段粗砂岩和薄板状细砂岩中,在矿区西北部侵入于龙山组二段一层的矿体中,与围岩呈小角度斜切侵入接触关系。

岩脉产状,倾向150°,倾角15°,厚约1-3m。

太古代变质花岗岩分布于青白口系地层之下,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变质花岗岩:

浅肉红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

钾长石含量多,斜长石次之,石英含量在20-30%,暗色矿物多为黑云母,较少量褐铁矿。

3.矿床地质

3.1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

本矿床由单层矿组成,赋存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二段底部,即Qnl2-1为本区矿层,因断裂构造破坏使单一矿层断为三个矿段,各矿段特征如下:

Ⅰ号矿段:

矿体分布于矿区中部TC1-TC16范围内,出露形态为纺锤状,长轴方向长560m,最大出露宽度240m,最小40m,平均宽130m。

出露面积约63500m2。

矿体最大厚度5m,最小0.7m,平均4.0m。

产状,倾向130-180°,倾角3-15°,局部20°。

矿体出露最高标高294.7m,最低240m,相对高差54.7m,矿层顺地形坡向沿山梁分布。

呈平台状。

其上覆盖层厚度0~0.5m。

(见照片2、3)

矿体呈层状产出,具有舒缓波状变化特征。

矿层厚度稳定,16个探槽中,仅南端的TC8、TC9厚度小于4m,分别为3.3m、0.7m,其余探槽厚度均大于4m,在4~5.0m之间。

Ⅱ号矿段:

分布于矿区北部TC17-TC20范围内,出露形态为近三角形,东西向最大长度390m,南北向最大出露宽度200m,出露面积约50000m2,平均厚度4.23m;矿段出露最高标高321.7m,最低280m,相对高差32.7m,产状倾向30-55°,倾角5-16°。

矿层沿山梁分布。

其上覆盖层厚度0~0.5m。

(见照片1、3)

Ⅲ号矿段:

由TC21号探槽控制,该矿段受断裂破坏及地形影响呈西宽东窄半椭圆形,东西方向130m,南北向最宽100m,出露面积约10700m2矿体厚5.5m,出露标高160m,产状倾向215°,倾角15°。

矿层沿山梁分布。

其上覆盖层厚度0~1m。

综上所述,本区矿体呈层状低角度产出,具舒缓波状变化特征,矿体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4.09m,各工程见矿厚度(见下表)。

各工程见矿厚度统计表    表3-1

                                                 

矿段号工程号厚度(m)平均厚度(m)备 注

ⅠTC14.004.00

24.65 

34.00 

44.10 

54.05 

64.02 

74.02 

84.60 

93.30 

100.70 

114.05 

124.10 

134.30 

145.00 

154.30 

164.40 

QJ14.30 

Ⅱ174.104.23

183.00 

195.30 

204.00 

Ⅲ215.505.50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矿物成份

组成矿层之矿石全部为石英砂岩,其矿石成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一)碎屑成分:

占矿石矿物总量90-95%,其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量占80-85%,海绿石(已被褐铁矿交代殆尽,呈假象存在),含量小于10%,并有微量锆石、长石、云母等。

(二)胶结物成分:

占矿石总量5-10%,其成分为石英、铁质及粘土质矿物。

3.2.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呈细-中粒砂状结构,以接触式胶结为主,次为增长式胶结(次生石英加大边),亦见有空隙充填式胶结类型。

占矿石矿物主体的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一般在0.1-0.3mm间,分选性较好,少量碎屑在0.03-0.1mm间。

矿石呈层状构造及块状构造。

3.2.3矿石类型

组成矿体之矿石矿物成份简单,结构、构造单一,矿石自然类型属细-中粒褐铁矿化海绿石石英砂岩,工业类型为水泥用硅质砂岩矿。

3.3矿石中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

矿石中主要组份为SiO2、Al2O3、Fe2O3、三者合量95%以上,其次为CaO、MgO二者合量不足1%,K2O、Na2O、Cl-、SO3、TiO2等含量甚微。

各矿段SiO2、K2O、Na2O平均品位见表

矿段号SiO2(%)K2O(%) Na2O(%)(K2O+Na2O)(%)

Ⅰ86.350.4420.0780.52

Ⅱ84.250.4320.0800.512

Ⅲ87.610.990.0411.031

3.3.1有益组份含量及其变化

主要有益组份为SiO2,全矿床平均85.64%,最高91.34%(TC5),最低80.08%(TC18),总的来看,矿层中SiO2含量均匀,沿走向和倾向无明显变化。

3.3.2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

(1)碱量(K2O+Na2O):

全矿床平均0.57%,含量比较均匀稳定。

碱量中主要组份平均含量K2O0.50%,Na2O0.074%。

(2)其它有害组份:

根据组合分析结果,SO30.0085~0.0097%;MgO0.60~0.61%;Al2O32.99~3.54%;Cl0.006%;Fe2O37.02~8.09%;各类有害组分含量甚微,均低于允许指标。

综上所述,矿石中不论是有益组份还是有害组份,含量变化较小,均属于含量均匀性质。

根据本区矿石主要有益组份SiO2与主要有害组分碱量(K2O+Na2O)的相关性,证明二者含量相互制约,即SiO2含量高时,碱量(K2O+Na2O)含量低,二者成反相关变化。

3.4矿体围岩地质特征及覆盖层特点

3.4.1矿体围岩地质特征

(1)顶板围岩:

矿体上覆地层的层位为Qnl2-2,其岩石组合为紫红色、灰绿色泥质页岩,层理发育,岩性松软,易风化剥蚀。

本区仅在Ⅱ矿段顶部有少量出露。

顶板围岩SiO2含量平均72.26%,碱量(K2O+Na2O)含量平均1.96。

(2)底板围岩:

矿体下伏地层为Qnl1-2,为灰绿色、褐色、薄板状细砂岩及粉砂岩互层,构成底板围岩。

层理发育,呈半风化状。

底板围岩SiO2含量平均76.09%,碱量(K2O+Na2O)含量平均1.45。

从以上围岩特征可以看出,围岩和矿体中SiO2和碱量(K2O+Na2O)含量有一定差别,顶板岩性和矿体界线清楚,而矿体和底板岩性界线不十分清楚。

3.4.2覆盖层特征

由于矿层产于该区最高部位,加之顶板围岩极易风化剥蚀,绝大多数矿层之上仅覆盖少量的腐植土和残坡积物,主要由砂土、碎石等组成,一般0~0.5m,最厚处亦不足1.00m。

据相邻的下平山矿区资料,其化学成分SiO2平均67.05%,碱量(K2O+Na2O)平均3.13。

显示硅低碱高的特点。

3.5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3.5.1矿床类型

组成本矿区矿层之矿石,含有少量代表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性矿物——海绿石,岩石碎屑粒度较细,结构成份成熟度高,矿层具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层面具波痕,据以上特征结合上下层位的岩石组合,表明该矿床沉积环境属浅海陆棚相,因而矿床成因类型属浅海相沉积类型。

3.5.2找矿标志

矿床严格受层位控制,产于龙山组二段底部,其上覆地层为紫色、黄绿色泥质页岩,其下伏地层为棕褐色薄板状细砂岩、页岩和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白色粗砂岩),特征明显;另外,矿石因含铁质较高呈黄褐色、棕褐色,肉眼极易识别。

由于上覆地层极易风化剥蚀,且矿层自身产状平缓,较易形成平顶山地貌,加之组成矿体的矿石本身致密坚硬,地貌易形成陡坎,在本区亦属特殊景观(地方俗称“草帽山”、“大平台”)。

以上特征在同类矿床中极容易见到,是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明显标志之一。

3.6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本矿床与东侧相邻的下平山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属同一层位地层的相邻块段,其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及物理性能等多项指标基本一致,下平山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已开采多年,为浅野水泥厂配套的硅质原料矿山,类比相邻矿山开采、加工及利用的实际资料,该矿床矿石易采易选加工技术性能良好。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水文地质

4.1.1区域水文地质

(1)、地形地貌

本区属燕山山脉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山体多为浑园状,山顶平缓,河谷发育多为“U”型谷。

最高山峰海拔标高312.7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河谷,标高70.2m,比高242.5m。

地表植被不发育,主要分布有人工林(松、柏)及野生灌木丛等。

(2)、气象水文

本区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5℃,多年平均降水量679.3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73.5mm(1996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20.0mm,日最大降水量378mm(1959年7月21日)。

多年平均蒸发量1646.88mm,多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

矿区属^^河水系,呈枝叉状分布,区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位暴涨,平时水量很小或干涸。

(3)、含水岩组类型及富水性

根据地貌形态,含水量富水性及水理性质,本区含水岩组可划分为:

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沉积岩裂隙水及混合花岗岩裂隙水,四种类型。

各含水岩组富水性叙述如下:

(a)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层为第四系坡洪积物,分于河谷及沟谷之中,由砂、砾、碎石、亚粘土等组成,厚一般4-10m。

分选性差。

富水性一般为河谷中较强,沟谷中较弱。

根据民井调查资料:

水位埋深1.5-3m,单井涌水量一般<100m3/d,但本层与下伏的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往往构成统一的水力系统,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供水水源。

(b)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

该岩组为寒武系的一套碳酸盐岩,分布于矿区北部。

岩溶沿构造裂隙发育,深度一般40-100m,地下水赋存于溶洞,溶孔和溶蚀裂隙之中,含水带厚33-150m,富水性一般较强。

据前人资料,水位埋深10-30m,单井出水量:

0.02-30m3/h·m。

(c)沉积砂岩裂隙水

该岩组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一套石英砂岩,岩层裂隙发育,为透水层。

据前人资料,泉流量一般小于0.1m3/h。

(d)混合花岗岩裂隙水

该岩组为本区内的基底地层,网状风化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风化深度10-20m,富水性较弱。

据前人资料:

泉水流量,单井涌水量一般0.1-1m3/h·m。

(4)、区域构造及富水特征

本区新构造发育,最早为东西向,而后为北东向、南北向、北北东向,老的构造表现出多次活动性。

地质构造是控制岩溶发育的主导因素,构造破碎带普遍含水。

4.1.2矿区水文地质

(1)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低山丘陵区,矿体均分布于分水岭地带,%%河谷及孤石峪河谷分别构成了矿区的东、西、南边界,北部边界即为局部分水岭。

矿区位于补给区,区内最高标高312.70m,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70.20m,比高242.50m,矿体出露标高240-312.70m,最低可采标高240m。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岩组单一。

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龙山组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粘土岩,泥质页岩,其下部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矿层为龙山组二段一层,岩性为石英砂岩,矿层倾角3-15°。

此外沟谷地段有零星的第四系分布。

(2)、含水岩组特征

(a)石英砂岩风化裂隙水

矿层以下岩石风化程度减弱,由于石英砂岩本身为透水岩层,加之风化裂隙较为发育,矿体均产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该矿区富水性微弱。

(b)混合花岗岩风化裂隙水

该岩组位于龙山组地层之下,为本区的结晶基底,混合花岗岩内普遍发育有网状风化裂隙,强风化带可形成孔隙潜水,半风化带则以风化裂隙为主,富水性较弱。

(c)构造裂隙脉状水

矿区东侧F3断裂构造呈近南北向贯穿整个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