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346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Word格式.docx

D项两面对一面。

4、给下列楹联的画线处依序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与莲同,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A.达卷中疏洁B.道卷中疏逸

  C.达篇外寒洁D.道篇外寒逸

A(这是一副出自苏州留园的对联。

其意思是:

读《尚书》致其雅正,读《易经》取其善变,读《离骚》取其幽思,读《庄子》取其放达,读《汉书》取其精核,最具味道的事是潜心在书中的时光;

与菊花同拙朴,与梅花同疏朗,与莲花同高洁,与兰花同芬芳,与海棠同风韵,一定会自称是花里神仙。

据上联“读《庄子》取其放达”排除B、D两项,据下联“与梅花同疏朗”可排除C项。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

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

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或问抑崇曰:

“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

”抑崇曰:

“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

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

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

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

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

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

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

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

他饮食布帛亦然。

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

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不事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

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

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

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

“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

”日章笑答曰:

“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

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

王安石。

②坟典:

《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

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

恐怕

C.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扣:

扣问

D.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蕲:

通“祈”,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B.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C.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D.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

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3分)

译文: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译文:

(3)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4分)

 参考答案:

5.B(殆:

几乎)

6.D(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A项,①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②动词,“去”“到”;

B项,①连词,就。

②表判断的副词,就是;

C项,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②“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7.C

8、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9.

(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

(“修己笃学”大意1分,“善”1分,“不求知于人”句式1分。

(2)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隆寒披纸裘”大意1分,“就访”1分,“延纳”1分。

(3)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罢了,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这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

(“等”1分,“无名”1分,“礼义”1分,判断句式1分)

附:

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

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

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

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

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

有人间高抑崇说:

“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高抑崇回答说:

“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

”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

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

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速。

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

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

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

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

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

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

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

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

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

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

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

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

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

“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

“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8分)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妙处。

答:

(2)这首词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作赏析。

答案 

(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

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反衬”(乐景衬哀情)。

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

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

上片的乐景反衬下片的离情,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或答“对比”(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表现手法亦可。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3),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5),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举匏樽以相属

(2)青青子衿(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隔叶黄鹂空好音。

(5)云无心以出岫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填空题4分;

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构建我们精神的庙宇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

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

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

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

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

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

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

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

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

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

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

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

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2、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精神道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和生命质量。

B.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D.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需要人人努力,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自我升华。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

B.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失守。

C.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

D.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14、文中的“庙宇”喻指             ;

“恶性肿瘤”喻指           。

12B(A“深刻影响……生命质量”于文无据。

另外,根据文意,确切地说,“深刻影响着人们……行为操守”的应当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精神道统”;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道统”的范畴。

C说“中华民族”不合文意,原文是说“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华儿女”。

另外,“孕育……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说法也太笼统,原文在“价值取向”前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定语加以限制;

在“行为方式”前有“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定语加以限制。

D“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自我升华”错,根据原文“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的内容可知,“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是假设说法,是“一个国家何尝不能……”的假设前提条件)

13.C(A说“充分证明这一点”夸大事实。

“充分”在句中是“足够”的意思,“向来”是“一贯如此”的意思。

仅凭“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不可能“足够”证明中华文化“一贯”注重崇德尚义。

B以全概偏。

原文在“传统道德价值”前面有“一些”限制。

D张冠李戴。

“公正、自由平等”是作者论及的内容,而不是“一些经济学家”观点中的内容)

14、“庙宇”喻指“信念”、“信仰”、“时代精神”、“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道统”;

“恶性肿瘤”喻指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

(言之成理即可)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四月回望

①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

②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

③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

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

④我径直到他的麦地里,就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

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

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

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

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

⑤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

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

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

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

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

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

⑥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

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

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

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平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

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

⑦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

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椹,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

⑧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

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

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是一阵麦浪或槐风。

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

⑨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

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

⑩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

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

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

⑪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

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16年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

⑫一转眼30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

⑬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

你回来了,回来了!

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

⑭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

(选自《散文百家》xx年第9期)

15.你是怎么理解第③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的?

16.请试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17.文章第⑦段写作者自己年轻时也喜欢麦香,这有什么作用?

(6分)

18.文章反复提到“麦香”,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请作探究。

(7分)

15.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

(1分)

16.

(1)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2)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

(答出两点中的一点即可得满分)

17.

(1)内容上说明年轻的我也喜欢麦香,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麦香,但没有真正领悟麦香的内涵,同时也变得浮躁轻狂,好高骛远,是麦田里的长辈们让我退去了浮躁轻狂,变得成熟;

(2)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真正麦香的叙述的作用。

(2分)

18.麦香既指麦子的香气,(1分)更象征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土地上的方式或文明。

(2分)作者告诫自己,不管文明如何进步,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那些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

(2分)同时也表达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变化而受到冲击的感叹与无奈。

(2分.大意相同即可)

六、选作题(12分)

注意:

选作题共2道小题,请任选其中1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2分)

子曰:

“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曾子②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泰伯章》

【注】①怀居:

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怀,思念,留恋;

居,家居。

②曾子:

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概括“士”的特点。

(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9.

(1)不恋小家、不慕安逸、知廉远耻、承担责任、积极有为。

(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依然还有其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

发展需要有担当精神的创业者、建设者。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贪图安逸、心胸狭隘、不知廉耻、缺乏坚强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