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383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

主备人:

XX

补充与批注

第一单元长城颂

一、教学思路

  

(一)设计思路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她犹如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与坚强。

本单元以长城为题,以时间为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长城的雄伟、壮观,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岁月,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民族气概,激发学生爱我长城、爱我中华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围绕主题设计了三个二级标题:

长城谣、我站在长城上、爱我长城。

  1“长城谣”这一板块以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通过欣赏与演唱歌曲,回顾中华民族在外国列强的欺侮掠夺下,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我站在长城上。

这一板块主要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抒发内心豪迈、深情、庄重的情怀,表达炎黄子孙对长城、对祖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赞叹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爱我长城。

这一板块是前面两个板块内容的升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它感到骄傲与自豪。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它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

爱我长城、爱我中华是这一单元主题核心的所在。

这一板块是让学生在前面音乐内容体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和表现对长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内容结构

  长城颂

  我站在长城上

  欣赏《长城长》(女声独唱)

  配乐朗诵《我站在长城上》

  欣赏《长城放鸽》(童声合唱)

  长城谣

  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齐唱)

  歌曲《长城谣》

  爱我长城

  歌曲《长城上握手》

  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男声独唱)

  创编活动《爱我长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感受凝聚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与智慧结晶的长城雄伟、壮观、磅礴的气势,感悟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民族气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复习巩固声乐演唱形式,学习运用不同的情绪与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思想内涵,认识颤音记号。

  3了解简单的旋律创作知识,学习创作二至四小节的旋律短句,能即兴创编歌词。

二、教材分析、介绍

  

(一)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齐唱)

  这是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

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受外国列强欺侮、掠夺,但不甘屈辱,团结抗敌,众志成城的情景。

歌曲为小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

旋律一开始就用号角般的音调召唤人民起来共同抗敌,具有势不可挡的气势。

节奏铿锵有力,一连串附点四分节奏的运用,表现了中华热血儿男要致力于国家中兴、英勇抗敌的决心与斗志。

  附谱:

    万里长城永不倒

           ——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歌

      

(二)歌曲《长城谣》

  此曲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为电影《关山万里》写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有拍成,这首插曲却被保留下来,成为流行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并由歌唱家周晓燕在新加坡录成唱片流传国外。

这首歌曲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兼有抒情和叙事的特点。

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平稳,结构也较单纯(二段体),除第三乐句外,第一、二、四乐句曲调基本相同,仅在句尾略加变化。

全曲音域不宽,整个旋律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唱起来既口语化,又有民族特色,正是这种平易近人的音乐风格,叙述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难,因而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刘雪庵(1905年~1985年)重庆铜梁人。

早年在成都私立美专兼学美术、音乐。

1931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肖友梅、黄自等学习作曲。

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30年代写了寄托自己爱国热情的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何日君再来》等歌曲。

“七七事变”后,也写过《长城谣》等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

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

  (三)欣赏《长城长》(女声独唱)

  《长城长》是电视系列片《磐石》的主题曲。

歌曲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长城的热爱和对我们心中的长城卫士——保卫祖国安宁的解放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大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

歌曲第一乐段在中音区以亲切流畅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娓娓抒发对长城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赞叹。

歌曲第二乐段一开始就以一个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反复,节奏也更加舒展,形成歌曲的高潮。

在更加激情、真挚的情感中,充分表达了对解放军战士——老百姓心中的“钢铁长城”由衷的热爱之情。

  附谱:

    长城长

       ——电视系列片《磐石》主题歌

    (四)欣赏《长城放鸽》(童声合唱)

  这是一首抒情而又豪迈的童声合唱歌曲。

歌曲为2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在金色的十月,一群少年儿童登上雄伟的长城放飞白鸽,同时也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八分休止符和切分音的反复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抒情、欢快的情绪。

歌词亲切、豪迈,充满朝气,表现了新世纪的青少年蓬勃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精神风貌。

  附谱:

     长城放鸽

   (五)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男声独唱)

  《长城永在我心上》是一首充满深情、自豪的男声独唱歌曲。

歌曲表现了海外游子不远万里回到祖国,登上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到使他魂牵梦萦的祖国,看到长城,那种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歌曲为4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词用亲切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海外同胞滚烫的赤子之心,表达了华夏儿女不论身处天涯海角,心都永远和祖国相连。

歌曲旋律起伏跌宕,节奏舒展,表达了赤子内心的无比激动与自豪。

  附谱:

     长城永在我心上

  (六)歌曲《长城上握手》

  这是一首4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的歌曲,表现了长城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与骄傲,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友谊的象征。

歌曲旋律线起伏不大,节奏紧密、欢快、跳跃。

第一乐段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采用完全重复手法,强调这种欢快的情绪。

第二乐段一开始就把节奏拉开,音调上扬,并用一连串的衬词“啦”表现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愿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快乐、安宁的美好心愿。

三、教学建议

  

(一)长城谣

  这一板块有两个内容:

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学唱歌曲《长城谣》。

在学习这一板块时,可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1在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看教材插图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复听时,可让学生跟录音哼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所体现的民族气概。

同时完成教材上的习题,通过视唱旋律,对比感受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作用。

  2在学唱歌曲《长城谣》时,首先要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让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用悲壮、深沉的感情来演唱。

在力度变化方面,可让学生试用不同力度来感受情绪的变化,另外要注意二声部合唱的音准,做到和谐的演唱。

  3最后,有一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习题:

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等。

此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对长城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我站在长城上

  这部分共有三个内容:

配乐朗诵《我站在长城上》、欣赏《长城长》、欣赏《长城放鸽》。

  1这部分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朗诵,进一步感受古老长城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激发内心对长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时,可让学生先欣赏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并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你去过长城吗?

当你登上万里长城时,心情怎样?

有什么感受?

”,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美热爱之情。

在欣赏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方面去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也可让学生随录音哼唱歌曲片断。

  (三)爱我长城

  这部分有三个内容:

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歌曲《长城上握手》、创编活动《爱我长城》。

  1通过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让学生感受海外同胞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身处何方,祖国、长城永在他们的心上。

这首歌曲也可放在前面一起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

在欣赏时,可结合观看一些海外同胞登上长城时的画面,也可让学生朗诵歌词,从中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在演唱歌曲《长城上握手》时,启发学生带着欢快、热情的情绪来演唱。

可让学生自己谈谈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这首歌曲在力度以及唱法上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表现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团结友善的精神风貌和各国朋友在长城上欢聚的欢乐场景。

  3在创编活动《爱我长城》中,主要通过音乐实践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对长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学习创编二至四个小节的旋律,即兴创编歌词,并进行填词演唱。

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行要流畅,节拍要正确,结束要稳定即可。

老师可先做一些示范,然后可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创作,最后交流、评价。

同时启发学生懂得: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当我们踏上万里长城尽享它的美丽风采时,不要忘了保护它,保护我们的长城!

四、补充资料

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工程——长城

  雄伟壮观的长城,横亘在我国北部河山,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她庄重、刚毅、坚贞。

侨胞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国,登上长城,四野瞭望祖国山河,往往激动得止不住热泪盈眶。

是啊,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把海外赤子的心紧紧地跟伟大祖国联系在一起。

  人们大多以为筑长城是秦始皇开的头,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早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

当时,我国北方激烈痛苦的民族纷争连年不断,同时也出现了诸侯争霸、穷兵黩武的纷乱局面,于是各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外御强敌,内保统治。

到今天,还保存着燕、赵、魏、齐各诸侯国长城的遗迹。

燕长城西起河北独石口,东到辽宁东,用它防御匈奴和东胡。

赵长城西起内蒙古临河县,东到河北蔚县,主要防御林胡和楼烦。

魏长城北起黄河后套,南接陕西华山,用来防御匈奴和秦。

齐长城西起山东境内的黄河,沿泰山到诸城,主要防御吴和楚。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派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并且在燕、赵、魏防御匈奴的旧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和扩建,用了10年时间,才建成了蜿蜒漫长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沿黄河到内蒙古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等地,接燕国北长城,经张家口东达燕山,一直绵延到辽东。

  从汉朝一直到明朝,所建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远远超过秦长城。

起先墙身都用土或土中夹杂小石子夯筑,有的也用土坯砌筑。

到明代,城墙都用砖砌筑,内部夯土。

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筑的方形烽火台,是古代通讯用的,一旦有外敌来犯,烽火台就一个接一个点起大火,通报边境战事吃紧。

  两千多年来,有二十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过长城。

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50000千米以上。

现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都有古长城的遗迹。

今天,我们在北京以北八达岭等地看到的长城,是明代重新修筑的。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东到河北、辽宁交界处的山海关,总长六千三百五十多千米。

  万里长城西越戈壁大沙漠,东涉林海雪原。

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时候,长年战斗在千里无人烟、风沙满天飞的戈壁滩上和十分荒凉、寒冷的北国山区,往高山顶上用人力搬运砖石料,施工中的艰苦状况,可想而知。

古人留诗:

“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

居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

这反映了当年封建帝王筑长城的时候硬加给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

万里长城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万里长城也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反思:

主备人:

XX

补充与批注

第二单元美妙的音乐

一、教学思路

  

(一)设计思路

  据说音乐诞生于语言之前,在人们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语言之前,就已经开始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情。

高兴时,他们手舞足蹈;伤心时,他们垂首无语,步履沉重。

音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辛勤工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静静地欣赏一两段轻音乐,会使自己紧绷一天的神经顿感轻松舒适。

由于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缓解作用,对皮肤的衰老有延缓作用等等,所以现在音乐学院已经有了“音乐治疗”这一专业,一些懂音乐的商家也知道用节奏缓慢的音乐来延缓顾客的脚步。

有人做过实验,对着产奶的母牛,每天放1小时的古典音乐,产奶量会陡增30%。

  总之,现代人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被音乐浸染着,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在音乐中宣泄自己,从而得到抚慰。

  此单元主题就是源于音乐的妙用而设计的,以“音乐真美妙,能强又能弱,能高又能低,能快又能慢……”道出音乐的无穷变化和丰富多彩,以“音乐真美妙,有的让你深思,有的使你舒坦,有的引你欢笑……”引出音乐的神奇作用。

  整个单元分为三个二级标题:

小小音符真神奇、音乐给我快乐、音乐带我飞翔。

第一个二级标题下面第一首歌曲名字就叫《神奇的音符》,然后给出三段情绪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神奇。

第二个二级标题下的作品安排是紧紧围绕着“快乐”二字进行的,欣赏《单簧管波尔卡》、《音符》。

第三个二级标题是围绕着“飞翔”选的作品。

整个单元的安排从音乐的感受体验入手,到从音乐中得到快乐,欣赏美的音乐,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飞翔。

呈上升势态,递进关系,一步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认识。

  

(二)内容结构

  美妙的音乐

  音乐给我快乐

  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独奏)

  欣赏《音符》(合唱)

  小小音符真神奇

  歌曲《神奇的音符》

  音乐片断《小白船》、《少年先锋队队歌》、《喜洋洋》

  音乐带我飞翔

  歌曲《音乐在空中回荡》

  欣赏《梦幻曲》(大提琴独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演唱和感受音乐片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探索神奇音乐的美好愿望。

  2通过欣赏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片断,并区分不同的主题表现不同的情绪。

  3通过演唱、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二、教材分析、介绍

  

(一)歌曲《神奇的音符》

  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大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

此曲具有明朗的色彩、轻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

在“”中间加衬词,用顿音的效果唱出,而且一、二句的节奏型完全一样,这样重复使用之后,旋律的进行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

切分节奏的连续使用也使得旋律的流动感得到加强。

用跳动的小小音符组成的优美乐曲,翻山越岭,传播友谊。

  

(二)音乐片断《小白船》、《少年先锋队队歌》、《喜洋洋》

  第一段音乐是朝鲜儿童歌曲《小白船》的片断。

这首歌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

歌词以童话的形式,用儿童的口吻,讲述在天上的银河里,有一艘小白船,乘上这条小船,渡过银河,就能来到美丽的云彩国……旋律采用三拍子舞曲的节奏,线条平滑而圆润,给人以鲜明的摇曳感,体现了孩子们对遥远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充满了幻想色彩。

  附谱:

    小白船

    朝鲜儿童歌曲

  第二段音乐是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的《少年先锋队队歌》,是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原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978年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歌曲的结构是二段体,开头四句概括了少先队员爱祖国、爱人民,决心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中间四个短句,果断坚定,铿锵有力。

教材上仅选用了第一、二乐句。

  附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精神饱满地

    周郁辉词

    寄明曲

  第三段音乐选自民族管弦乐曲《喜洋洋》,该曲由板胡演奏家刘明源作于1958年。

全曲共分三段,是ABA结构。

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主题分别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与《碾糕面》,并用笛子、二胡、板胡等乐器对旋律加花变奏。

A段轻快活泼,热情洋溢;B段舒展,富于歌唱性;第三段完整重复了A段的旋律,在一片欢腾热烈之中干净利落地结束。

仔细欣赏这首乐曲,可体会到自我陶醉、悠然自得的喜悦情绪,有别于欧洲人外向的、狂欢式的欢乐情绪。

  附谱:

喜洋洋

      (三)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独奏)

  波兰民间乐曲。

以单簧管独奏形式广泛流行而得名。

  乐曲采用B大调、快板、22拍。

一开始呈示的主要主题(主题一),先运用主和弦上行的琶音进行,后以属七和弦下行的琶音进行结束,其中频繁使用的轻巧的颤音和富有弹性的吐音奏法,使乐曲充满了活泼的情绪。

  主题一这一主题反复之后,乐曲又呈现出新的主题(主题二)。

朴实明朗的旋律使乐曲情绪更为高涨。

  主题二再现主要主题(主题一)后呈示的主题(主题三)舒展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与前面出现过的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

  (四)欣赏《音符》(合唱)

  歌曲为24拍、大调式、带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这是一首饶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曲作者将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用不同声部巧妙、有机地融会在合唱中,既具艺术性又具实用性,歌曲的第1~24小节(前奏除外)旋律节奏,疏密有致,唱词、唱名交替出现,作曲家在此处对拍点的整齐和吐字的准确有相当高的要求。

第25~28小节是一个过渡句,出现了拍内切分和十六分音符,听起来清晰、明朗、活泼又具有弹性。

第29~63小节,声部层次起伏较大,主旋律在中声部,三个声部形成呼应势态,衔接自然。

第64~86小节是主题的再现,只是在力度上有所加强。

最后在极具稳定性的主音上结束。

  附谱:

       (五)歌曲《音乐在空中回荡》

  此曲为G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四个乐句,弱拍起,旋律由低到高后又回到主音,给人以萦绕的感觉,第三、四乐句严格重复。

第二乐段一开始就使用“”高低起伏的六度大跳,给人跌宕起伏、空旷回荡之感。

四个地方使用了“”记号,给人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

  (六)欣赏《梦幻曲》(大提琴独奏)

  《梦幻曲》是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7首,作于1838年。

整个套曲由13首小曲组成,依次是:

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心满意足、重大事件、梦幻曲、在壁炉旁、木马骑士、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梦幻曲》常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吉他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无伴奏合唱曲等。

这部套曲创作的动机可以在作者给他的未婚妻克拉拉的信中看到:

“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个作品。

  《梦幻曲》为F大调、44拍、不太快的行板。

用单主题的三段体写成。

乐曲的主题旋律由四小节上行后逐渐下行的音调构成。

整个旋律起伏匀称,节奏平稳,徐缓如歌,渗透着宁静的冥想与深思的色彩。

  第二乐段在第一乐段的基调上,做了调性转变的处理:

由F调转g小调,再转B大调,再转d小调。

这种特殊处理,从听觉上使人感觉新奇,旋律也随着调性转换逐步上行,给人一种冉冉升起之感。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结束前(倒数第三小节)“”有任意延长记号,使音乐弱了下来,慢了下来,好似梦中的飘带,多美的梦境啊,随着音乐的缓缓终止,美丽的梦就这样醒了,但让我们回味久远。

    附谱:

    梦幻曲(大提琴独奏)行板富于表情地[德国]舒曼曲

三、教学建议

  

(一)小小音符真神奇

  1学唱歌曲《神奇的音符》在20分钟内完成。

可先用语言引入,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神奇的音符到底有多神奇”这一心理,让学生学会歌曲。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让学生聆听一遍录音范唱,注意中间的衬词“啦啦啦”都有些什么特点,然后再听一遍老师的范唱,注意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最后用3~5遍跟琴小声唱和在老师的带领下唱会全曲,在这一环节中特别注意对顿音、重音、保持音记号的认识及作用介绍,还应注意切分音和后半拍起的正确演唱方法,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

  2学会歌曲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搞一个活动。

随着音乐展开想像的翅膀尽情表现。

  3活动课开始,让学生集体朗读“音乐真美妙……”那两段文字。

  

(1)第一段音乐可以完整地听两遍。

听第一遍,要求听出拍子(三拍子)和基本节奏型()。

听第二遍时,指定一个小组学会用自己的动作随着音乐将其表现出来。

  

(2)第二段音乐只播放一遍,因为此段音乐学生非常熟悉,一听到就马上会跟着音乐行队礼。

老师只需要求学生在听到中段四个短句时转变方向行礼和统一步伐就行。

可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表现三个乐段。

  (3)第三段音乐可以只听两遍,重点是听好第二乐段,感受比较舒展的节奏“”。

听完第一遍后可以让学生谈感受,哪一部分节奏密集、紧凑,哪一部分节奏比较舒展,其总体情绪是什么。

听第二遍时,请一个组的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还有一段没能写出谱例的音乐,这段音乐可由教师自行选用。

选用时请注意几点:

  ①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②最好是学生不熟悉的;

  ③比上述三段音乐难度稍大一点;

  ④比较短小;

  ⑤音乐形象比较鲜明。

  这里为大家提供一首由贺绿汀创作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此曲写成于1945年。

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演出,获得好评。

全曲分为两段,第一段缓慢、安静的旋律,描绘了辽阔无边的沙漠景象,表达了对草原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选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配器上也作了变化,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变为欢快热烈的音流,写出了蒙古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另外活动也可以培养由学生主持,力求活动气氛欢快活泼。

  附谱:

森吉德玛贺绿汀曲

  

(二)音乐给我快乐

  1音乐不仅给人快乐,也给人力量,有时还能拯救人的生命。

音乐的愉悦功能在此就不多说了,大量的战争题材歌曲赋予人们力量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我只讲音乐拯救人的生命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是这样的:

  1920年,在英国市里斯托尔湾的海面上,一艘载有一百多名乘客的小汽船无法运行了。

人们拼命挣扎,全都精疲力竭,奄奄一息,突然传来了一阵优美动人的歌声,这歌声使人感到了温暖,重新点燃了人们求生的信念。

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寒冷,朝着歌声的方向奋力游去,一船人就这样靠音乐增添的力量重获了生命。

  本节课开始之前,老师可给学生讲以上这个故事。

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马上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曲名一出学生马上可能就会有问题:

“什么叫波尔卡?

”单簧管是一种演奏乐器易懂,波尔卡就不知道了。

波尔卡是一种捷克的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

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

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类。

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

  在欣赏此曲时,第一遍要让学生闭着眼睛听,什么问题都不用提,充分感受音乐的情绪。

第二遍要让学生在听到本课上呈示的主题时举手,进一步的要求是让学生哼唱出来,记住主题。

第三遍是让学生区别每个主题的不同情绪,完成课本上的第二个问题。

  2欣赏《音符》

  欣赏这首歌曲时,可认真听此曲的和声进行、声部交错、咬字吐字、节奏变化。

这些合唱中应要求做到的,在此曲中都有体现。

欣赏一至两遍之后,可让学生演唱其中的一个主题(老师选定)。

为了老师的使用方便,现在把整首歌曲的训练要点指出:

  这是一首富于情趣的合唱曲,也可作练声曲用。

作曲家将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用不同声部巧妙、有机地融汇在合唱中,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通过练唱此歌,对合唱队员的音准、节拍、节奏、吐字、发音、气息控制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都有极好的效果,是一首有价值的声乐训练曲。

  可分下列几步练唱:

  

(1)吐字清晰、灵活。

第三声部用顿音逐字逐句地唱,声音要扎实、干净。

  演唱第5~24小节时,必须注意旋律节奏的疏密和唱词、唱名的交替出现,要掌握好整齐而准确的节奏和不同的吐字要求。

  

(2)第25~28小节是一个过渡句,可采用“喷口”式的发声,唱顿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