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940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太空探索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空探索历史.docx

《太空探索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空探索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空探索历史.docx

太空探索历史

太空探索的意义

      人类对外太空探索可以说是意义深远,首先它能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天文学、宇宙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想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普遍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此之前,空间和时间都不存在。

但大爆炸理论中宇宙始自初始奇点的想法在哲学上有其不足,为弥补这些不足,人们一方面提出了暴胀宇宙模型,再进一步追溯到时空创生。

然而有的天文学家对此仍提出了异议。

      生命起源则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地球上形成的还是来自外太空?

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列纽斯在1903年提出了“有生源说”,认为孢子等微生物可能存在于外太空,有时会坠入某个星球培育生命。

这可能吗?

这一切的答案都在我们对外太空探索中逐渐明朗。

     其次,对于外太空探索是对我们科学技术的考验,它依赖并刺激了一大批高技术的发展,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控遥测遥感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等等。

同时,也依赖于并刺激了管理科学的巨大进步,将政府、企业、科研、大学综合成一体,密切了科学、技术和生产这三者的关系,发展了所谓的“大科学”,使科学技术事业社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

人类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才使我们对宇宙探索有了技术资本。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位进入了太空。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三人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飞向月球,人类首次登月。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新的地貌测绘,为在不久的将来建立月球基地和月基天文台作准备。

1998年1月6日发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携带中子光谱仪探测氢原子。

最终发现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存在水……这些高科技的发展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渴望紧密相连,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渴望促进了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又使人类对宇宙探索有了更雄厚的实力!

     同时,探索宇宙的航天科技引发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空间产业,甚至像空间旅游这样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也应运而生,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

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未来经济发展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再次,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仅靠地球上这有限的资源供养的起吗?

现在我们能吃饱饭,能保证后代的子孙吃饱饭吗?

就人类生存的地球来说,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已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未来也将面临生存空间紧张的问题。

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补充陆地资源,人类在研究开发陆地的同时,已在向海洋和大气环境进军。

开发宇宙是一个漫漫长期的工程,要是等地球上的资源用尽时,再去向宇宙索取资源,我想这是比较困难的。

人类现在必须把目光投向宇宙了,不断探索宇宙,研究宇宙资源的开发,以解人类未来所面临的种种生存问题。

    宇宙的资源可以说是极为丰富的。

宇宙资源主要包括高度资源、高真空度资源、高洁净度资源、微重力资源、太阳能资源、超低温资源、月球及其它星球资源等等,可以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人们利用宇宙空间这个特殊环境,通过人造卫星可从远距离观测地球,迅速、大量收集地球的各种信息。

例如气象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能为我们更好地做出天气预报;又如,根据卫星照片发现哈萨克已干涸的库兰达里河河床下是一个大湖泊,在沙漠下发现几处淡水;再如卫星提供的国外小麦产量的极确预报,仅美国一年就获得两亿美元的好处;卫星还可以在人类还未发现时预报小麦锈病虫害,可及早防治。

同时人类还在卫星上进行大量科学实验。

1996年12月,俄美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并收获第一批太空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仅用97天,证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发育的。

这对于人类在未来星际飞行中解决食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京超市中还出售有太空育种的西红柿、辣椒,其个大且抗灾能力强。

宇宙具有的失重、高真空、超净和极端温度等条件是生产某些特殊物品所必需的。

1992年10月我国利用一颗返回式卫星做搭载培育生物实验,培育出防癌生物--石刁柏。

再如,火箭所需耐磨的铅铝合金,在地球上制造时,铅总要沉到底部,冷却后得到的不是一种均匀的合金块,而像一块分层蛋糕,如果在宇宙中产生这种合金就方便多了。

根据统计约有400种地面上无法制造的合金能在失重环境中制造。

仅月球上就有60种元素是地球上没有的。

      从未来太空的利用前景看,太空就是一个是聚宝盆。

太空利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这不仅表现在大量新奇的、与地面不同的空间资源的开发上,而且表现在航天技术的许多独特的应用上。

航天技术的具体应用,更是数不胜数,目不暇接。

例如:

通信、广播、电视,其特点是地域广、容量大、可靠性高、成本低,可提供100多种业务服务,如电话、电报、电视、传真、数据传输、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移动通信、应急救灾、银行汇兑、电子文件分发、报刊印刷、电子邮件、资料索引、计算机联网等。

资源勘测,其特点是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快速、高效,范围涉及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地质、水利、国土勘察、地图绘制等多方面。

气象观测,其特点是连续和全球观测,范围有:

提前预报台风、暴雨,为农业、建筑、航行各方面提供气象情报。

导航,其特点是兼有无线电导航和天文导航优点,大大提高导航准确度。

大地测量,可测量地球上重要地物坐标、重力场分布、地壳漂移,为预报地震、精确计算弹道和卫星轨道服务。

太空生产,利用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无噪声、高洁度、持续失重等特点,进行冶金、生物制品、育种等特殊生产。

技术转移,先进的航天技术转移到地面应用,使多种行业、部门、家庭生活受益…… 

       最后,从我国的发展战略看,开发太空本属智慧路。

概括地说,世界各国航天发展战略可以分为:

超前、平行、跟踪和逆向等4种类型。

超前,指追求领先地位,是前苏联曾一度采用和美国目前采用的战略。

平行,指争取与最先进国家抗衡,是俄罗斯目前采用的战略。

跟踪,指不失方向的选择跟进,是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采用的战略。

逆向,指抛弃老路,迎头赶上,是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探索的战略。

当然,也还有一种理论认为:

如果把目前美国的战略比作“兔子”战略;俄罗斯的战略比作“乌龟”战略的话,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要采用的战略应该是“渔夫”战略。

即:

不能全面地跟在两个大国后面亦步亦趋,而应是在他们的竞争中观察比较,避害趋利,发展特色和独辟蹊径,走一条有特色的智慧路。

40多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航天战略目标是:

保持我国航天的发展势头,有选择地跟踪世界航天的发展前沿,为满足国家战略的需求,建立一个完全自主和初具规模而完整的航天技术、应用、科学及其产业体系,为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和培养人才。

在纵向上要侧重追赶,在横向上要力争缩小差距,在前沿上要有所突破。

特别要注意的是:

不是追赶航天大国的投资规模和强度。

鉴于太空是人类的一个全新领域和崭新赛场,我国的努力必将孜孜不倦。

如果说,深空探测,将是“世纪初叶”的事,那深空航行,乃至登上月球,也将不是太遥远,而是“接踵而来”的事了!

总而言之,那种迷信暂时的武器优势,挥舞现代达摩克利斯剑,违反“天条”,是万万不可取的。

其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皆因——太空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为了这方人类最后的“净土”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世界理应走和平开发之路

      作为宇宙演化的产物,人类要是不去关注一下宇宙的杰作,恐怕要辜负造物主的厚望,未免太对不起宇宙的偏爱了.要知道当人类自睁开懵懂双眼开始仰望头顶上神秘的星空时,就已经萌发了要揭开它神秘面纱的欲望和渴求.一代代的人类智慧的精英前赴后继,从纯粹的哲学思辨,到清晰的逻辑推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理论体系,对宇宙的理解一步步的加深了.在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又将稚嫩的双足向地球外迈去.为着内心深处那种说不出的神秘的使命!

永不停止的探索或许就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宇宙的造化!

人类探索太空史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

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

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

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

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

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

“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16858.71人/天。

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21:

15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

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

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

中国太空探索历程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

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卫星发射场。

   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执行中轨道、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及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图为在海上执行测量任务的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

1981年9月20日,中国首次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首次发射成功。

   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

飞船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2003年10月15日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在此地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

执行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表示,要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胡锦涛、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来到试验指挥楼平台,现场观看飞船发射。

与此同时,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罗干等领导同志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10月15日9时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

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

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

返回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长达3分钟。

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鼓掌庆祝。

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计相差仅1公里。

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2人可以自行出舱。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

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

“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升空,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中国科学院在其最新研究完成并公布的中国二0五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初步设想并提出中国未来三十到四十年的太阳系探测发展路线图,明确中国二0三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月、二0五0年左右实施载人登陆火星等多个战略目标。

这份太阳系探测路线图具体内容包括:

二00九年,实施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工程;二0一二年左右,实施第一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二0一四年左右,实施第二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二0一五年左右,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中途探测小行星的多任务多目标探测工程;二0一七年左右,实现第一次月球采样返回;二0一八年左右,实现第二次月球采样返回。

二0二0年左右,发射行星科学实验室,开展行星就地探测;二0二五年左右,火星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二0三0年左右,实施中国的首次载人登月;二0三三年左右,实施第一次火星采样返回;二0三五年左右,实现木星以远的行星、卫星及小天体探测;二0四0年左右,建立首个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二0五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陆火星。

中科院称,制定中国至二0五0年的太阳系探测发展路线图,旨在探索太阳系最初十亿年的历史记录,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历史,开展生命及相关物质的探测与研究,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中取得突破,开展深空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评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

围绕太阳、行星、太阳风及其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中国还将建立太阳系探测卫星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