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4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专题检测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2

14.7

23.6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A.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

D.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解析】A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表中1860年时英国的份额最多,A项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于1781年,表中1800年时美国份额最低,B不正确;

中国在1750—1830年时占的份额最多,此时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状态,C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

4.【2012•太原调研】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班牙()

A.当地盛产白银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高

C.不用白银做货币D.积极参与早期殖民掠夺

【解析】D1603年时,新航路已开辟,西班牙走在了早期殖民掠夺的前头,从美洲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D项符合题意。

5.【2012•徐汇一诊】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副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比古代神话还传奇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促进了社会的进步D.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解析】C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让人类用上了火,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用普罗米修斯类比工业革命,是为了说明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6.【2012•济宁期末考】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

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移的目的地

【解析】B在古代和近代,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促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自然是工业革命。

B项符合题意。

7.【2012•枣庄期末考】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

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A第二个时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东方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时期,④不合题意,排除含④的选项,答案为A。

8.【2012•枣庄期末考】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解析】C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C项正确。

9.【2012•乌鲁木齐一诊】“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解析】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10.【2012·

宁波八校联考】“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它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

”此航海法的公布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自由主义B.垄断主义C.国家干预D.重商主义

【解析】D此航海法是17世纪英国颁布的主要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此时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

A盛行于工业革命以后;

B盛行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盛行于罗斯福新政后。

11.【2012•青浦质检】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

实际上各国参加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加入你祖国的军队,上帝保佑国王

德国

征召潜水艇员海报

我要你忠于美国军队!

德国征召潜水艇员海报加入你祖国的军队,上帝保佑国王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A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2.【2012·

合肥八中一模】“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

”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

A.技术支持B,劳动力支持C.市场支持D.资本支持

【解析】C因为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房屋,所以需要欧洲生产的大量的钉子,美洲为欧洲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支持。

C项符合题意。

14.【2012·

合肥八中一模】《全球通史》:

“1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工业革命的需求

C.殖民扩张的要求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B“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是说欧洲工业发展需要中国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大量增加,需从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

答案为B。

15.【2012·

宜宾调研】“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这一变化: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③以汽船的发明为前提④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民意味着灾难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C汽船是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

新航路开辟时期,海外殖民使用的是以风为主要动力的帆船。

16.【2012•衡水质检】据蒋孟引《英国史》载:

“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

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

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之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

”这一记载反映出()

A.女工相对于男工更适合从事棉纺织业B.资本家的本质是惟利是图

C.工业革命导致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D.工业革命期间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

【解析】B使用女工和童工,可以降低工资,减少成本,最大化的获取利润。

17.【2012•金华十校联考】“报纸支持这种狂热;

政府许可这种狂热;

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

符合上述言论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D.中国的五四运动

【解析】AB项谈不上“狂热”,C、D项政府不许可。

只有新航路开辟的时候,上有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有商人的资助,答案为A。

18.【2012•金华十校联考】研读“世界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右图),图中数据变化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C.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D.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解析】A工业革命兴起是因,铁路增长是果,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19.【2012•中山期末考】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解析】A长期以来,意大利商人把东方商品通过地中海转运到西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但它仍在这一时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所以又说“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A项符合题意。

20.【2012•中山期末考】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解析】D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它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力的重大发展。

机器以煤作燃料,它所排放的烟雾也就成为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

21【2012•海淀期末考】“三角贸易”是15到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的一个重要方式。

读右侧《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B贩运的主要是

A.枪支和工艺品

B.香料和布匹

C.黑人奴隶

D.黄金和白银

【解析】C航程B是从非洲到美洲的航程。

由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运的美洲为奴。

22.【2012•西城区期末考】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

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

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金银、玉米、烟草等B.枪支、玻璃等

C.黄金、象牙等D.茶叶、丝绸、瓷器等

【解析】A③代表的是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物品。

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者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等(D),非洲的黄金、象牙(C),美洲的金银、玉米、烟草等(A)运回欧洲,同时把枪支、玻璃等(B)销往世界各地。

答案为A。

23.【2012•徐汇区期末考】某国在1801年时人口不到九百万,到了1851年时增加一倍。

除了数目增加外,结构也有重大改变。

1801年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之中,到了1851年,城居人口占了一半,再到1911年时,变成了五分之四。

下列符合这样叙述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解析】A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1851年前后经济发展最快应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所以到1911年英国4/5的人口成为城市居民。

24.【2012•日照调研】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

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解析】A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地方,所以交通建设是英国在印度优先考虑的建设。

25.【2012•日照调研】12.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

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如何产生?

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B.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C.时值启蒙运动,哲士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D.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因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解析】

26.【2012•松江期末考】20、下面有关“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②应分别填上

A.瓦特、电力

B.贝尔、电汽

C.瓦特、电气

D.贝尔、电气

【解析】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等人发明的电灯、电话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7.【2012•长宁区期末考】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C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的工厂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它希望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他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28.【2012•普陀一模】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

【解析】A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重要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市场、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其中原料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向下挖煤是提供原料,向外是拓展市场。

29.【2012•哈师大附中期末考】下图反映了英国1720年到1806年间棉花进口和生铁产量变化情况,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图一图二

A.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例相同B.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C.重商主义政策被彻底打破废除D.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D从图一可以看出,18世纪下半期,英国棉花输入量大量增加,说明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从图二可以看出,18世纪下半期,英国生铁产量大幅增加,说明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为D。

30.【2012•德州期末考】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光荣革命”D.工业革命

【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市场的表现,世界市场雏形于新航路开辟。

31.【2012•德州期末考】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

18世纪末l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解析】C18世纪末l9世纪初,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历史走向背离。

32.【2012•南通期末考】“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解析】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材料中主张以“竞争代替了先前(政府的)主宰”,符合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3.【2012•金山期末考】马克思、恩格斯说: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

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下列选项对上述这段话理解最合理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市场的需求B.市场需求扩大刺激了生产力发展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D.世界市场促进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解析】C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分析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排除B、D项;

材料未提及产品销售、原料掠夺等方面,A不正确。

从“扩大了交往”“整个生产发展”等信息看,C项符合题意。

34.【2012•南京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

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

帕帕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

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三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

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

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

材料二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

(3分)

(2)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

(6分)(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160字左右。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动机”,根据材料可知是掠夺丝绸、香料等贵重商品,结合所学可知是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

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中的“文明”二字即可回答。

(2)问注意“世界经济”这一关键信息回答特点;

原因可从材料中获取,如材料三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3)问需首先准确理解材料的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史实从促进“文明发展”和“掺杂着罪恶”两个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

(1)主要动机:

掠夺黄金和贵重商品。

(2分)

史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1分)

(2)特点:

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分)

原因:

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任二点2分)

(3)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一过程中掺杂着罪恶,与文明的成果相比,罪恶无法避免且是次要的(文明的成果与罪恶相比成果是主要的,罪恶是次要的)。

新航路开辟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等),新航路开辟后的罪恶主要是殖民扩张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从而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观点和论据各3分,共6分)

35.【2012•奉贤区期末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3分)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后,留下精彩评论:

“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

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

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

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

从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

(1)材料中的“奴隶”和“老爷”分别喻指什么?

(4分)

(2)从材料看,托克维尔运用了哪些视角来观察英国工业革命的?

(6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13分)

【解析】第

(1)问,19世纪30年代的曼彻斯特是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这个城市的两大阶级。

(2)问注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奴隶—老爷”“富裕—贫穷”“文明的奇迹”“肮脏”等。

第(3)问需充分运用材料和史实,观点清晰,叙述完整、流畅。

(1)工人和工业资本家。

(4分,写富人与穷人可得2分)

(2)从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社会分化以及环境问题等视角。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说明:

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

“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

(11—13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

视角,如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文明的面貌,但并非是直线上升,而是进步与倒退并存;

工业革命是一次文明的转型,孕育着希望,也伴随着痛苦。

论述:

观点清晰;

论述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0分)

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工业革命的作用与弊端;

工业革命对社会和人性的双重影响;

工业革命中的文明与野蛮。

观点较清晰;

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3—7分)

运用较少材料。

提炼出一个视角。

如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观点不清晰;

仅能列举史实。

答案4;

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其他答案: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