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430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

1—1对子歌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1节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对子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

1.蓑suō,“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

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

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

1.小组内读。

2.教师示范读。

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

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5.小组讨论:

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

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

7.背一背:

看谁记得快。

四、作业

1.搜集生活中的对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对子歌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平仄协调

教学反思:

1—1对子歌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总第2节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2.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过程

一、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这些对联,体会对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交流从生活中找到的对联。

1.各小组内交流这些对联。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了解对联这种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

三、拓展运用

1.读一读。

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

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  │   │   │   │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

3、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

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

“萼”、“

板书设计:

对子歌

水对—,

峻岭对——。

教学反思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3节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3.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

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4.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教学反思

1—3茶酒联趣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4节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重点:

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教学难点:

体会对联的妙趣。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1.  吩咐(fu):

口头指派或命令。

“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

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二、分层次指导朗读。

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

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4.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

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

四、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教学反思:

1—3茶酒联趣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总第5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能在教师指导下,

2、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

④生竞读;点评。

二、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

(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

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

四、积累与背诵。

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五、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教学反思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6节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能够顺利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

从哪里看出?

(二)题解:

(三)字词学习:

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四)分析诗句:

1.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7.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教学反思

2—2滁州西涧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7节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教学反思:

2—3泊船瓜洲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8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

3.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2.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剖题:

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

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

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三、背诵

1.试背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板书设计泊船瓜洲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家切,不能还)

教学反思:

2—4游园不值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9节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

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

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宋朝诗人叶绍翁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

4.简介诗人:

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

三、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五、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

六、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

2.学法反思:

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

七、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讨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3.多种方式朗读。

八、巧设练习

1.给古诗配画。

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反思

学写连续观察日记课型表达

第一课时总第10节

教学目标

1、能够记录详细,了解豆芽的变化规律。

2、发展锻炼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记录详细,了解豆芽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日记——《螳螂的启示》,谁能说说:

它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

(教师准确地下以定义,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以便为后面的学习及写作奠定基础。

二、写出第一篇观察日记:

  1、同学们,现在小黄豆就在你的手中,请你也把自己发现的记录下来吧。

(学生写观察日记)

(根椐田玉博士所提出的感知训练,这一环节属于前测阶段,在此发现现问题,再加以训练)

2、再读《螳螂的启示》,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对比自己的日记,说说你的体会。

茅盾曾写过:

“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请同学们再审视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再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三、小结:

同学们,在刚才的过程中,你们都表现出色。

是否这样,就达到了写观察日记的要求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第三板块《民俗》的教学计划

本板块由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二篇文章构成。

无论是腊八节的腊八粥还是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

本板块正是凸显“民俗”这一主题。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让我们借助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位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引领学生走近“民俗”,感受“民俗”。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所有生字。

2、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民间习俗,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积累一些表达方法。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单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单元总计课时:

7课时

3——1腊八粥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11节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

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指导朗读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反思:

3——1腊八粥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总第12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2、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回想一下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课探究

1.腊八粥是什么样的?

2.人们对腊八粥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3.朗读:

要读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4.学生围绕“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思考。

(1)。

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八儿嘴馋?

(2).学生默读圈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四、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板书设计

腊八粥

迫不及待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人见时的惊讶

教学反思

3——2故乡的元宵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13节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2.汇报生字生词的学习情况。

3.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4.小组内研究解决,并进行汇报。

二、指导学生默读

1.边默读边思考。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画出自己组喜欢的词句。

4.在默读中获得哪些信息?

三、指导朗读

1.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选择感兴趣的部分练习。

2.本篇课文可以说是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

随着作者的笔触想象作者的思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3.必要时教师范读。

四、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并试着口头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2.思考“拓展与运用”。

教学反思:

3——2故乡的元宵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总第14节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2、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二、直奔重点

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作者介绍了哪些“灯”?

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

2.学生默读圈画。

3.汇报交流。

三、要点串讲

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四、拓展升华

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2.提示:

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并不热闹。

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

“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

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

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

年,就这样过去了。

”读来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板书设计

故乡的元宵

灯节走马灯

孩子自己的灯

看“围屏”

教学反思

第四版块《动物之美》的教学计划

《动物之美》这一板块是第十册语文教材第四板块内容,包括四篇正文和一次习作练习。

在这一板块中出现的这些看似平凡的动物,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让学生深受感动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本板块出现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理解重点词语。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

3、感受到动物的坚强,建立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单元总计课时:

12课时。

4—1一只贝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总第15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

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只贝》。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

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

师重点指导: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4—1一只贝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总第16节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一、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