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55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docx

世界上古史第一章

参考书目:

林志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齐思和,《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刘文鹏、吴宇虹、李铁匠,《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HistoryisPhilosophyteachingbyexamples---Thucydides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两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时间:

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开始,到公元5世纪后期罗马奴隶制帝国的崩溃为止。

五个中心:

埃及、西亚、印度和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心。

原始社会史的主要问题:

1,人类完成从猿到人的过渡。

2,在进入原始社会的初期,即旧石器时代,组成了氏族社会。

3,在原始社会的中期,即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进展,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4,当原始社会进入后期,一些最发展的地区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产生国家。

埃及和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四千纪末出现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

 

奴隶社会的特征在于,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人身。

奴隶不仅没有生产资料,本人也是奴隶主的财产。

东方奴隶制国家特征:

古代东方专制国家的国王,一般都被认为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并通达国王赐地的方式分配给全体奴隶主贵族阶级。

土地虽然可为私人占有,却犹未形成完整的私人土地所有权。

在古代东方各国,农民构成社会生产者的主体。

奴隶数量不多,在生产中并不居主要地位。

古代东方各国的政治一般具有专制主义的特点,与之适应的文化具有神权主义的色彩。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特征:

在以希腊、罗马为中心的古代社会,村社土地所有制早即消失。

城邦在法理上属于全体公民,一般是公民可以私有土地和奴隶,有些城邦甚至长期保持土地和奴隶的公有。

公民有政治经济权利,参加公民会议,分享城邦公产的利益。

少数城邦如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在古典城邦中,自由公民内部某种分化。

西方古代社会对于奴隶剥削是残酷的,但它在自由公民阶层中却容许某种程度的民主。

 

学习上古史意义:

1,在人类最初的两个阶段中,产生了最初的人类文化门类,如宗教(有些演变为世界性宗教)、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门类,取得了开创性的文化成果,至今仍然是我们人类社会基本文化体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多少。

我们对于古代文明应当有抱有敬仰和尊重的态度。

2,学习古代历史最重要的一点还有助于我们对于个人终极价值观的理解,人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第一章原始社会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关于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如上帝造人说。

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动物哲学》。

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1871年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从已经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的。

1836年,丹麦学者汤姆逊以北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为依据,最先将原始社会分为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时期。

法国考古学者摩尔提埃(1821—1898)将旧石器时代分为初、中、晚三期,奠定了旧石器考古分期的基础(1869年)。

1877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写成《古代社会》一书。

他对北美印第安人部落进行长期的考察,第一次指出氏族组织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细胞。

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恩格斯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形成的三个科学概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攀树的猿群是指成群地生活在树上的古猿;完全形成的人是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而正在形成中的人则是从攀树的猿群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他们和完全形成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还不能制造工具,而只能使用木捧、石块等天然工具。

从猿转变到人,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

地壳的形成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

五大地质阶段: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

“代”下面再分为若干“纪”。

“纪”下面又分为若干“世”。

新生代是高等动物的时代,它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

第三纪是哺乳乳动物的世界,这时山现了许多兽类。

在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灵长类。

到了渐新世从灵长类中发展出最早的猿类。

然后在中新世,约在距今一千四百万年之前,出现了最早的人科动物——腊玛古猿。

到第三纪和第四纪之交,终于产生了人类。

大致经历了这样过程:

1,地面活动

2,手脚分工

3,直立行走

4,前肢的解放

5,能够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

6,脑和头部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

7,语言的产生

8,手变得越来越灵巧,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

 

攀树的猿群(古猿)

原上猿,生存年代约3500万年至3000万年前

埃及猿,生存年代约为2800万年前。

森林古猿。

(分布于欧,亚、非三洲)生存年代2300万年前至1000万年前。

这三类古猿即“攀树的猿群”。

人类学者认为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正在形成中的人

最早的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腊玛古猿,生存的年代约为1400万年前至700万年前。

体质特征:

齿弓成弧形,牙齿排列较紧密,犬齿不突出,臼齿有较大的咬合面,吻部向后退缩。

身高约一米多,脑量约三百毫升,地面觅食,能够直立行走。

南方古猿。

约550万年前。

门齿和犬齿不突出,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握。

直立行走。

脑容量五百毫升。

特点:

不会制造工具,但已能够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

可能已经具备说话的能力了。

组织形态:

形成中人的集体是“群”,也称为“原始群”。

这种群体大约是很小的,群内实行杂交的男女关系。

无婚姻可言。

 

完全形成的人

以工具的制造为主要特征的。

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四个发展阶段即: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猿人(能人):

1、坦桑尼亚北部,377万年至359万年之间。

2、埃塞俄比亚,350万年前。

3、肯尼亚,290万年前

脑容量约七百多毫升,肢骨和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砍砸石器出现。

晚期猿人:

学名是“直立人”,我国习惯上称之为猿人,从170万年前至2、30万年前。

我国的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

欧洲的海德尔堡人等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

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城的尼安德特河谷,因此人类学者曾把这一类型的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25万年前—4万年前)

特征:

脑量比晚期猿人要大,平均约为一千三百五十毫升。

经过长期的劳动,人类的智慧和体质都有了很大发展。

晚期智人:

(距今4、5万年前———1万年前)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在亚、非、欧洲、大洋洲和美洲广泛分布。

人类分布范围的扩大,是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晚期智人的体质和现代人类已大体相同,过去遗留的眉脊突出、下额不明显等原始的特征,至此已经消失。

与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的人种也出现了。

人类学者将世界上的人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划分成黄种(或蒙古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或尼格罗人种)等三个人种。

 

第二节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公社的产生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最早的人工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又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约在300万年至2、30万年前

中期约在2、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晚期约在5万年前至15000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早期猿人的石器,多是打制成的砍砸器。

加工粗糙,形状简陋,与天然碎裂的石头较难区别。

晚期猿人的石器的制作有了进步。

已经懂得对不同的石料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石器的基本类型(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已经具备,但制作还十分粗糙。

用火的遗迹(如北京猿人)。

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支配了一种自然力,可以用于加工熟食、取暖和防御野兽的袭击。

旧石器时代中期(从2、30万年前至5万年前)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文化及欧洲的穆斯特文化。

石器的制作更为精确规整,形状多样。

骨器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

在许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用火遗迹,早期智人可能已学会了人工取火。

采集和狩猎是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

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但这种理论只是一种间接推测。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旧石器时代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年前至15000年前),大致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

石器加工技术提高,石器形状更加精确美观。

骨器和角器在这时广泛地流行:

骨针、鱼钩等器具。

出现了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

所谓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或武器。

晚期智人的化石和遗物多半集中于山洞或土窑,这意味他们开始了比较定居的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原来各自孤立的集团与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而定居生活给这种联系提供了可能;

2、因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所以不仅排斥了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禁止了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

族内通婚的禁止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姊妹之间的结婚,这样,到一切兄弟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侯,就组成一个坚固确定的女系血族集团。

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

两个互结婚姻的氏族便组成早期的部落。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母权制氏族公社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生产资料归氏族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在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的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母系计算的。

妇女在采集经济及照管孩子等家务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妇女受到高度的尊敬。

氏族的族长一般由妇女来担任。

但这决不意味着女尊男卑。

在母权制氏族公社男女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第三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是在新石器时代。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人类进入中石器时代,大约在15000前。

特点是:

出现了细石器,制作精细,形状端正,体积较小,适于剥削兽皮或树皮;

出现了弓和箭,弓箭的发明,正如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开始驯养家畜,最早被驯养的家畜是绵羊和狗。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

制作磨光石器,首先要将石器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撒上带水的砂,将石器磨光。

准确的具有锋利刃口的工具。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还发明了在磨光石器上钻孔的技术。

制陶术:

捏合法和盘条法先做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

到金石并用时代,才出现陶轮。

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原始的畜牧业是由狩猎发展而来的。

在中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驯养绵羊和狗,到新石器时代,猪、山羊、牛等动物也先后成为家畜。

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

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人们识别选择了许多可以食用的植物,如大麦、小麦、稻、小米、马铃薯、玉米等,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学会了栽培的方法,于是采集经济就过渡到原始的农业。

三大农耕中心(参见教科书)

畜牧业和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有经常的食物积蓄,因而出现了比较永久的定居生活。

随着定居生活以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发展了。

当时的家庭手工业有制造陶器,制造皮革,编结篮、筐,纺织麻、棉、毛等。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入了对偶婚。

对偶婚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并不牢固,婚姻关系很易解除。

对偶婚的经过两个阶:

1、所谓“望门居住”,这时夫妻双方各自在自己母亲的氏族,婚姻关系常常采取丈夫访问妻子的形式。

2、是“居妇家制”,这时丈夫住在妻子的氏族,但不算是妻方氏族的成员。

由对偶婚所组成的对偶家庭并不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当时社会的经济细胞是母系氏族公社。

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往往构成一个村落。

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仍是很低的,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生产劳动才能保证食物的供给,这种情况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

在氏族中,一切财产归氏族所有,但是武器、衣服或装饰品则归个人所有。

没有出现剩余产品,所以不可能产生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族长一般由妇女担任,但部分氏族有男族长。

族长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可以撤换。

重要的事务由氏族议事会讨论决定。

氏族的每一个成年男女都享有平等的投票权。

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的义务和血亲复仇的习惯,有共同的墓地和共同的宗教节日。

氏族命名权。

氏族接纳外人作为养子,养子和其他氏族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

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这是氏族制度的基本规则。

在母系氏族时期,婚姻双方都是母方氏族的成员,当一个人死了,其财产(随身的衣物)归其余的同族人所有,丈夫和妻子不能互相继承,子女也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因父亲和子女分属两个不同的氏族。

母系氏族在人口增殖之后,分裂为许多小氏族,而原来的氏族则成为胞族(即大氏族)。

因此,胞族的产生比氏族和部落的产生要晚。

 

第四节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标志着古老的氏族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明发生、即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相当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金属器时代。

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

a)金属器的制造和使用,尤其是铁器的使用。

b)生产效率提高,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c)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d)私有制度和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氏族制度解体的时间并不一致。

(金石并用时代,或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或近代)。

以下按照四个方面来分析:

金属器的使用:

1,人类很早就知道金、银、铜、锡和陨铁等天然金属,其中首先被利用的大概是黄金。

2,大约6、7千年前,西亚,埃及、欧洲人已开始利用铜。

(借助石器用冷锻法)。

3,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

公元前4至3千年,西南亚、埃及、中国以及南欧和中欧开始炼铜。

4,公元前3千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冶炼青铜,然后是埃及、中国和其他一些地区(约在公元前2千年代)。

外观美丽、易于锻制,硬度大、熔点低。

5,西南亚可能是最早发明冶铁术的地区(大约公元前2千年代后半期)。

从公元前2千年代末至1千年代上半期,东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以及中国等广大地区先后进入铁器时代。

6,铁器使一家一户乃至个人有可能单独从事劳动,因而大大促进了个体劳动的发展。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在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出现了游牧部落。

畜牧业已成为一个主要劳动部门,于是畜牧部落使从其余部落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牲畜不但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和价值尺度(牛,原始等价物),并且可以用以祭祀,沟通神明。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

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交换便进一步发展起来。

于是出现商品生产,(为了交换目的的生产)出现了。

金属等价交换物(金块、铜块、铁片)。

金属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以及交换的发展,个体交换便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交换形式。

新的分工和个体交换,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私人手中。

氏族成员开始分化。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大致说来私人占有、私有观念出现在母系社会后期,而私有制则萌芽于父系社会初期,至其后期才进一步发展起来。

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出现的。

所谓动产,包括牲畜、金属器、奴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私有财产。

不动产、特别是耕地变为私有,则多半是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的事了。

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因素,它并非轻易地就能被接受下来。

起初,它遭受传统力量的排斥,然后渐渐被社会容忍,最后则受到保护。

吸收新的劳动力在第一次大分工之后,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

于是,俘虏不再被杀掉,他们变成了奴隶。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

父系氏族公社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这是一场家庭革命。

原因:

1,经济原因。

妇女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的直接结果;男子在经济上跃居统治地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进步,必需的公共劳动由男子承担。

妇女的家务劳动失去社会意义。

男女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

2,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男子要求改革继承制度。

男子拥有牲畜、奴隶等财物,希望传给自己的子女。

但在母系氏族社会是无法实现,因为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之内,私有制和传统的继承制发生了矛盾。

(例如用男子坐褥,改用父亲氏族的族姓扰乱了旧秩序,引起混乱)。

这种矛盾的消除只有转向父权制。

于是子女从父,妻子从夫。

财产由母系亲属继承而改为子女继承。

出现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

母权制的废除和父权制的确立,这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父权制的确立,意味着个别人的个性开始上升于氏族之上。

父亲开始支配子女,丈夫开始奴役妻子,主人开始压迫奴隶。

但是仍然有不平衡性

1,父亲氏族公社的出现,并不表示母系氏族公社立即消失。

在世界不少地区,它们往往是同时并存的。

2,父系氏族公社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残余,如嫁到夫家的女子和娘家保持密切联系(盛行返娘家的风俗,妻子在娘家分娩)。

父系家庭公社

又称家长制家庭和父系大家族,是父权制时期的社会细胞。

它是一个自然经济集团,包括一父所生的几代子孙及其妻子儿女,有的并包括奴隶在内。

土地和工具公有,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家庭公社是从对偶家庭到个体家庭的中间环节,是现代家庭的萌芽。

两个主要因素。

(父权,奴隶)。

 

第五节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和国家的产生

一夫一妻制家庭

产生原因:

1,父权制确立后,财产迅速积累在个体家庭之中,个体家庭成为氏族和家庭公社相对抗的力量。

个体家庭的家长凭借手中的财富而藐视氏族和族长的权威;

2,金属工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有可能单独从事生产;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有了氏族或家庭公社内部的贫富之分。

社会经济变革,促使家庭公社及其共耕制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3,耕地渐渐长期分给各个个体家庭使用(还不是私有),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制度于是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4,对男子来说,由于继承财产的需要,结婚是要妻子给他生儿育女,以便将来把财产传给他们。

这更促进个体家庭的产生。

个体家庭的特点:

一是丈夫的统治,一是婚姻的牢固性,说明它相对偶家庭已是大不相同了。

在家庭中,丈夫拥有绝对视力,妻子形同奴隶。

农村公社

个体家庭的成长和血缘关系的削弱,人员的流动现象有增无减,出现杂居村落。

氏族成员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情况被破坏了。

住在同一村庄但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要求结成一个统一体,于是形成农村公社。

特征:

1、在生产资料方面,是两种所有制并存。

集体所有(耕地、草地、森林、牧场、池沼等);私人所有(房屋、牲畜、农具、产品以及武器、马匹等)。

耕地由村社定期分给家庭使用。

2、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自由人的组合,但是还保留着血缘关系的残余。

(一姓或数姓的大村庄)。

3、已不是按氏族或家族公社进行集体生产,而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单独生产。

它是一个农业、手工业结合的闭关自守的共同体。

4、村社管理机构已开始脱离人民而逐渐为富裕分子所把持。

农村公社和家庭公社一样,一直残存到近代。

它已经和氏族、家庭公社迥然不同,因而是一种新型的过渡性社会组织。

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氏族制度的解体期或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期。

“军事民主制时期”或“英雄时代”。

特点:

1,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掠夺战争的产生。

部落间的冲突转变为以掠夺别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

战争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

战争成了经常的职业。

2,军事民主制的典型机构是人民大会(或民众大会)、议事会和军事首长。

人民大会和议事会是两个民主机构,军事首长则是个人权力的象征。

民主与个人权力,二者同时并存、相互矛盾,相互消长。

3,个人权力越来越显得突出。

军事首长由选举产生逐渐变为世袭制。

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基础奠定下来了。

 

4,社会矛盾的凸显。

氏族成员分化,富人和穷人。

出现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

奴隶制已实行。

5,氏族制度脱离民众而转化为对内压迫、对外掠夺的国家机关。

军事民主制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为国家产生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

国家

国家是以一种与社会全体成员相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特殊的公共权力”首先指军队、宪兵、警察以及法庭、监狱等暴力工具,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国家的本质。

但是国家并不是在这些东西完全具备后才能产生,应有一个发展过程。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点,一是打破血缘关系的纽带,按地区划分居民;一是有了凌驾予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是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或手段。

条件:

1,金属器、社会分工和个体交换的发展;

2,私有制、私有观念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发生;

3,父权制、个体家庭的出现以及氏族公社的解体;

4,掠夺战争、世袭王权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国家产生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把国家的产生归结为多种类型:

1,雅典是一个类型,国家是在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2,罗马是一个类型,国家是在原有氏族成员——罗马人和外来平民的斗争中、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产生的。

3,日耳曼是一个类型,国家是通过征服而产生的。

为统治被征服地区,就需要把氏族组织变为暴力机关。

尽管有所差别,但国家的出现总是与私有制、阶级相联系的,这是不平衡中的平衡、个性中的共性。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出现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

第六节原始文化

文字与科学知识的萌芽

原始的精神文化。

为古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虽然没有文字,人仍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结绳纪事、贝壳珠串、实物书信。

是文字的先驱。

科学知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自然科学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建筑、生产工具制造、交通工具使用、原始医术(巫术)。

计算方面,已知道一至五几个数以及加减法。

五已是很大的数字。

(罗马IV和VI)。

原始艺术原始艺术反映和再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表达了原始人类的审美观。

最初形式:

装饰术和文身术。

金属器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美同富的观念联系起来,富逐渐成了美的标志。

雕刻和绘画。

音乐、舞蹈。

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自然界的神秘,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无法解释。

自然界中蕴含着超人类的力量。

日月星辰、山石河海、植物草木、飞禽走兽等等都成了崇拜对象。

灵魂崇拜古人认为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有灵魂的存在。

而在人死亡时灵魂离开身体。

墓葬中出现陪葬品。

希望死者能象生前一样地生活。

祖先崇拜随着氏族这个血缘亲属集团的形成,除自然崇拜与灵魂崇拜之外,开始祖先崇拜。

祖先生前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和生产的领导者,死后,他的灵魂成为氏族的保护者。

由于受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原始人并不把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

他们往往把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的亲族或祖先,所以原始的祖先崇拜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图腾崇拜。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

即认为一定氏族的一切成员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