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488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画课程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于各大美术院校国画专业,接受过严格的传统中国画教学训练,有一整套中国画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法本领与创作热情,他们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中国绘画博大精深的伟大传统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

鉴于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会沉浸在以笔墨发我所思所想、寄我情的绘画意境中,追求一种自由的大境界,“以画为乐”“不求形似”,或是追求表现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用笔“力度”。

但总而言之,中国画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延续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识和规律以及程式化的法则为主,那就是“力求意与法、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物与我、景与情的交融;

通过笔墨的运用,融合作品的意境与形象,最终产生艺术美。

”[1]教学中只注意普遍教学的共性,而没有在基础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语言。

即只强调了继承和创作,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二、高职高专中国画基础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于传统的认知,美术家和教育家也歧义纷见。

”[2]诚然,传统的延续性有其重要理由,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如果只以延续传统为目的而不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是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的。

如何正确地维护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了许多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思考之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很多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已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这个根本原则。

(一)课程设置与继承功能的问题目前高职高专中国画基础的学时是12周左右,也就是240课时。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中国画花鸟、山水、人物的不同特点、表现技法、程式法则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博览古今各家各派从源到流,名家名作,研究技法、练习技巧,广泛涉猎,择优继承,以适应社会或创作或实用或深造或创造的需求,并在此学习中继承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全面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中国画课程教材和信息资料不足的问题除了课时量不足以外,教材的偏少偏窄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画基础教学的课本与本科院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几乎没有区别,多年来用的是同一教材,缺乏特色,也无法在有效学时中全部讲授完。

而且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发生关联,有单调之感;

课本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视野局限于学科,没有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全面的需求去设置,课程大纲、图书室资料信息、资料配置等都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要,这就使我们的教学长期处于保守状态,忽视了研究创新和个性化的发展。

(三)学生的生源背景、文化修养以及市场化需求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以空前规模扩招,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所接受的教育、对艺术的理解大不相同。

这就造成了高职高专学生文化水准、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很多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对于艺术的认识少之又少。

据笔者经过几年的抽查,美术系的大一学生有很多连中国画和油画都区分不清。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考上美术院校之前仅仅是在高考补习班里画过应试的素描和水粉练习,对于美术各画种的理论知识一窍不通。

有些学生只会画头像,除了高考必备的三分之一侧面人物像以外,其他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是零起点。

再者,“80后”和“90后”学生是在电视、电脑和漫画的陪伴下长大的,喜爱的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艺术。

他们的价值意识和审美取向从表面上看很多是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而且今后工作的去向也令他们纠结,因此市场化需求在学生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这些都是教学设置与安排中应考虑的因素。

(四)中国画基础课程拓展与改革的理念问题冲突与交融向来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教学与生活、教学与职业并行应该是教育的主题。

而学与用则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开展教改教研活动,把中国画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提上日程,研究出一套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谋职更有帮助的高职高专中国画基础教学法,是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家是时代的产物”“任何艺术家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形态中的,而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特点;

他的审美理想归根到底也只能是这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所以,任何艺术家都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3]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艺术家看作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及美术类专业学生。

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有时代感和时代的烙印,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具有时代感和市场效应。

三、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尝试多向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理念和价值观的转换面对当今纷繁的艺术现象,我们应该有一种淡定的心态。

传统文化以祖辈的血脉为传承,另一方面,在与世界与社会发展的碰撞中也显露出了它的珍贵和厚重。

要拓展中国画的教学,离不开对传统的承传和创新。

“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早就显出了蔡元培先生的学者的理性。

笔墨当随时代变化,对高职高专中国画基础课程而言,我们首先应该构建宽基础、大范围、符合社会需求和有社会效益的教学理念。

因为“基础大才有高度。

人才结构如金字塔,底边越大,越有高度”。

[4]在宽基础的同时打造多向适应性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就业与深造,开拓美术教育的大市场。

(二)课堂教学实践与职业需求互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学中渗透个性因素以往的中国画教学一般是讲授——欣赏——示范——临摹——写生——创作,先工笔后写意,按花鸟、山水、人物的顺序来教学。

在多向适应性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尊重学生个性爱好的手段。

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图片资料和阅览大量的中国画画册,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读画”,用心体会自己对中国画的直观感受,比较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感受、品味、赏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如笔墨问题、造型问题、构图问题、设色晕染问题、颜料运用问题等。

教师依据学生的问题再联系中国画的理论进行详细的讲授、分析,并不给出固定的答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中国画,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进行。

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写成小论文,从文字上去阐述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相融点。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宣读论文,以此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基础教学中渗透个性教学,弥补美术系的学生以往在就职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弱点和被动学习的思维模式。

这种重感受、重直觉、尊重学生个性的训练,促使学生从应试教学模式过渡到探究教学模式,使整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关注创造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知识含量增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适应美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学习和参照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如日本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很多课程都有所删减,美术课却有所加强。

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美术院校课程设置的知识面较宽,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日本画是每一所大学学生的必修课。

在朝鲜,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多以学习和研究朝鲜画为主。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经济成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特别注重人文哲学与传统的中国本土设计文化。

台湾东海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精心安排了人文哲学与传统文化设计课程,如传统艺术与造型课程、造型意象研究等,因此,台湾的美术设计在表现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作品。

[5]中国大陆也不乏这种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奥运标志、吉祥物设计等,从平面设计到三维动画、从标志设计到包装设计、从服装设计到建筑设计,都体现出浓烈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吞吐古今,兼收并蓄,进行艺术创新的探索,培育新的艺术品种,以适应美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3.关注学生的知识体验,尝试中国画与电脑技术携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动画迷和电脑高手,让他们离开电脑和动画造型进行纯粹的中国画线条和技法练习,无疑会压抑很多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于目前市场需求而言,电脑及实用美术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课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吸收新信息,体验中国画与电脑相结合的新情境,使知识在新的较深层次上重新组合。

让学生首先在宣纸上进行中国画的传统临摹练习,体验中国画的造型程式及笔墨韵味。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学生画面画得不理想或是线条、染色达不到传统中国画的要求,可以将自己的画“废物利用”——扫描下来,用电脑修改,充分发挥自己的电脑技术特长和创造力,将废弃的中国画重构成一幅新的作品。

这样,既进行了传统的学习,又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和市场需求,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在阶段性的中国画基础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中国画与海报设计结合,与平面设计结合。

用中国画的水墨效果制作各种海报;

在画废的花鸟画或是人物画上用色彩渐变构成进行上层处理,创造新的视觉效果;

把矛盾空间的思维带到中国画的构图中,大胆运用设计元素与中国画结合;

运用不同的纸质来绘制中国画,在材料上以实用为主,在意境上以中国画为灵魂,汲取中国画的精华,又兼容设计艺术的理念,探索寻找艺术与市场的切入点。

(2)中国画与木雕结合、与石膏板结合。

将花鸟画用木头雕刻出来,或是在石膏板上用线条形式刻出来,尝试中国画与装修材料、与家具制作结合。

(3)中国画与面料、与服装设计结合。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画,画在制作好的服装上;

或是把工笔画拓在布上,用不同的线材绣出来,尝试将中国画运用到服装工艺与设计中。

(4)中国画与民间美术结合。

一切伟大的智慧,都产生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最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

尝试汲取民间美术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借此进行创新活动。

学生通过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嫁接”,挖掘创造思维,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我们尝试了剪纸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结合,玉器设计与花鸟画结合,陶瓷与人物画、花鸟画的结合,手工布包、绣球、家居布拖鞋、胸围、儿童肚兜、绣花床围、纸扇绘画与中国画的结合等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和制造。

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激活思想,使学生能够发现自我的创造力和民间艺术的魅力,陶醉在创造的意境中。

(5)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与现代壁画、现代装饰画、漫画相融合。

古典也要因时而变,众所周知《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敦煌千佛洞各代壁画和元代永乐宫壁画等都是艺术性和技巧性极高的作品。

按传统的学习,要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出一张作品,要超越古人,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尝试让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壁画结合,与水彩画结合,与水粉画结合,喜欢漫画的学生可以在宣纸上用中国画人物的淡彩画法描绘出漫画的人物造型,甚至可以在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壁画当中再生新的突变。

这种不限材料、不限色彩运用的训练让学生找到了自信。

古人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在传统的技法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多向开展中国画基础教学改革是我们高职高专多向适应性人才培养的一条路径。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学生就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尝试、探索、改进,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适应多向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片面强调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而全盘放弃传统,会损害中国画的国际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

“中国画创新离不开传统,作为中国画,离开了传统,就没有了根基,就割断了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血脉。

”[6]“放弃民族特征的创新就是彻底否定中国画本质,更是彻底否定中国画的民族性”[7],只有坚持民族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新思路、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创新、开拓,才能使传承与拓展并行,与学生职业发展共舞。

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注: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转型时期高专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多向适应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2009a034)参考文献:

[1]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

109.[2]杨惠东.认知、继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j].美术,2006(12).[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6:

123,[4]杨晓阳.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j].美术研究,2001

(1).[5]杨乾明,曾智林.谈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课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7(7).[6][7]周晓东.浅谈中国画的民族性与中国画的创新[n].美术报,2010-5-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