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01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docx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推动和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促进安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省大力实施创新推动和工业强省战略,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企业技术创新由“十五”末的“五个60%以上”提升到“五个70%以上”,即全省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已分别占全社会总数的70.6%、73%、71.9%、75.3%和72%。

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成果产出的主体,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

为鼓励技术创新,省人大修订了《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皖发〔2006〕8号)、《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皖发〔2007〕2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0〕8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全省经信系统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

对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示范企业、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等进行表彰,调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修订了《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完善了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考核办法和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推动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010年底,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453家,是2005年的2.4倍;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3家,是2005年的2.9倍,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19位上升到14位。

2010年,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11.5亿元,产品销售利润达到316.1亿元,拥有技术研发设备原值133亿元,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3.1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高达241.8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16%。

2010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数达到22693件,增长157%;专利授权数10254件,增长124%。

(三)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围绕重要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重点,以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累计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405项,完成投资527.4亿元,组织实施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项目523个,总投资319.6亿元,实施22项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总投资22.6亿元。

共确认省级新产品835项,年新增销售收入583亿元。

组织实施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计划,支持573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安排专项资金7630万元,引导项目总投资143.2亿元。

如奇瑞公司的无级变速箱、合力叉车的重型集装箱装运设备、马钢公司的重载车轮、宿州鑫丰的高强碳纤维、皖维公司的醋酸甲酯羰基合成醋酐、华菱电缆集团的铁路数字信号电缆等一批重点新产品研制成功,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3.1倍。

(四)产学研合作活动成效显著

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产学研联合工作的意见》,推进了企业产学研联合工作深入发展。

组织开展“煤矿安全技术创新院士安徽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院士安徽行”等活动,邀请39位代表我国行业最高水平的院士和专家来皖作学术报告18场,达成项目合作协议19项。

组织开展多次大规模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活动,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了三届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组织参加了第三届、第五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

累计发布科技成果7000多项、技术需求和难题2200多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88项,投资总额89.1亿元。

建立产学研网上对接和交易平台,成功举办了两届产学研合作网上对接周活动,签约项目共58项,项目投资总额17.7亿元。

引导企业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机构514个,培育产学研示范企业108家,有力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企业质量管理全面加强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1.42万人次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和统考,合格率达到96.7%。

组织开展省质量奖评审和全国质量奖申报工作,共有207家企业获得“安徽省质量奖”,解放军5720工厂、江淮汽车获“全国质量奖”荣誉称号,安利公司获“全国质量奖入围奖”称号。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共评出“安徽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653个,“安徽省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119个,共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150个,“全国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63个。

推进用户满意工程的实施,有7个产品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3家企业获得“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称号,4家企业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4项工程获得“全国用户满意工程”称号。

开展了安徽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认定工作,认定10家企业为“安徽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确定27家为培育企业。

建立了3家省中小企业质量服务平台。

(六)扶持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

开展试验区建设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试验区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

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研究制定了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的配套措施。

探索开展创新管理方式的改革,对合芜蚌试验区三市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实行备案制试点,2009年以来,合芜蚌试验区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5家,占全省总数的44%,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

加大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力度,2009年以来共安排合芜蚌三市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537项,专项资金补助10869万元。

积极帮助合芜蚌三市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2009年以来共争取国家项目175项,争取中央投资88228万元。

“十一五”以来,我省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强,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占全社会总数的比例虽然已达到70%以上,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深圳市的企业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

二是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够强,对技术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三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不够多,技术水平不够高,创新机制不够活,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四是全省各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很不平衡,合芜蚌试验区三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其它市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等等。

二、“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不断引发新的科技革命,科技创新呈现出加速趋势,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

一方面,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也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赶超和跨越发展的机遇。

(二)国际分工进入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产业转移和跨国技术联盟成为强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联合开发和协同合作更加普遍。

我国国际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开始呈现由低端向高端提升,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由生产制造向研究创造拓展等重要特征。

同时,经济发展受到来自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挤压,越来越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

(三)自主创新要求更加迫切

自主创新已成为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全省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平台,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但我省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才能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真正实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新模式转变。

我省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了创新推动战略已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安徽建设,提出创新推动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纳入了政府考核目标,在各级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中予以重点扶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趋势,面对各种挑战,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走出一条创新型发展的新路。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技术创新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围绕工业强省和创新推动战略的实施,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进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和创新品牌建设,实现工业发展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引进缩小差距,创新决定未来”的理念,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坚持抓大促小、协调发展的原则。

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完善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推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4、坚持突出重点、扶强扶优的原则。

在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研制计划,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3321创新提升工程”,即:

——五年累计实施300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300个以上,到“十二五”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

——五年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以上,培育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200家以上,培育“追求卓越绩效模式”的省质量奖企业200家以上;

——五年培育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100家,每年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0项以上,年新增新产品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重点领域

按照《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发展重点,围绕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在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优质金属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一)汽车

1、乘用车:

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微型轿车、小排量轿车、多功能车、商务车、微型客车等乘用车新产品。

2、商用车:

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载货车、重型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客车及专用底盘、皮卡车、低速载货车等商用车新产品。

3、特种专用车:

开发新型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冷藏车、环卫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

4、关键零部件:

发展满足国Ⅳ排放和节能的汽车用柴油机、汽油机,汽车配套用各种代用燃料发动机、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电动转向装置、主动(半主动)悬架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电子稳定装置、高性能低噪声轮胎,安全气囊,铝车身,电动驻车制动系统,双离合器变速器,智能前灯和中央照明系统,载重车用盘式制动器,商用车与越野车用空气悬架,电控悬模块,电涡流缓流器;启动、发电机、飞轮一体电机,驱动电机,汽车仪表等。

(二)家电

1、冰箱和冷柜:

开发和集成应用超级节能技术、温度自动感应技术、自动开门技术、软冷冻技术、网络冰箱技术、自动制冰技术、变频技术、超级静音技术、电脑智能控制技术等,研制生产节能、环保、保鲜、低噪音、便捷设计的新型冰箱和冷柜。

2、空调器:

开发环保和节能型家用、商用和工业用中央空调产品。

发展变频节能空调、双系统全能空调和厨房专用空调,研发和生产以水地源热泵技术为支撑的多联式家用中央空调、高静压风管式商用中央空调、变风量空调机组等产品。

3、洗衣机:

发展智能化程度高、具有新型水流技术的静音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搅拌式洗衣机和滚筒式洗衣机,发展模糊控制、电解水、超音波等全自动洗衣机,开发具有蒸汽洗、空气洗等新技术新概念的高科技滚筒洗衣机,重点向节水、节能、低噪、消毒杀菌、高洗净度、低磨损率、美观等方向发展。

4、电视:

发展高清数字电视产品、地面数字电视一体机、数字机顶盒、数字多媒体一体机、数字广播电视终端、3D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产品。

5、数字家庭消费电子产品:

发展三网融合应用家庭智能终端、数字高清音视频录放设备、移动视听、便携式GPS导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子书、游戏机等产品。

6、小家电:

发展厨卫电器、居室电器、办公电器等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小家电新产品。

(三)装备制造

1、工程机械:

发展大型集装箱叉车、重型叉车、电动叉车、智能叉车、新型装载机、新型压路机、自动化仓储成套设备;发展新型挖掘机、公路养护机械、非开挖工程机械设备;发展配套动力、变速箱、油缸、液力变矩器、转向桥、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2、农业机械:

发展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复合型耕作机。

发展环保节能型柴油机、节水排灌机械、栽种机械、茶叶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秸杆综合利用机械等。

3、电工电器:

发展特高压和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节能环保型变压器和特种变压器,发展高低压开关柜及自动控制系统、安全电工电器,发展特种电缆,高效节能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节能产品。

4、船舶制造:

汽车运输船、滚装船、多用途重吊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通讯与导航仪器设备等关键配套设备。

(四)优质金属材料

1、有色金属: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分立器件用高精板带,变压器及高档水箱专用铜板带;高效散热内螺纹管、冷凝管、水道管;纯铜及合金铜棒材,电力工业用排材;高强高导铜合金导线,电气机车接触线,特种电线电缆等线材。

发展超细粉体、电子浆料、新一代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单晶铜材料及制品,高端薄膜电容器、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高纯金属、高精度铜箔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等。

重点开发汽车用型材,电容器腐蚀化成箔、空调散热用铝箔、家用箔、容器箔、医药用箔、食品级涂层铝箔等产品。

开发机械与化工用铅、锌合金与高纯材料。

2、钢铁:

开发高强度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桥梁板、造船板以及高档精品建材板等板材。

开发微合金化高强度建筑用耐火、抗震H型钢系列,铁道车辆、集装箱等耐候H型钢系列,高韧性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薄壁轻型与厚壁重型H型钢等专用和特殊的H型钢精品材。

开发矿山、输电工程用新一代高强耐蚀、耐候型钢。

开发高强在线软化处理的高性能冷镦钢,以汽车轻量化为目的的高屈服强度、高疲劳强度的非调质钢。

开发合金钢、高级碳素钢等高性能级别的大型棒材。

发展细晶热轧钢筋、多种微合金化方法生产高强度建筑用钢品种。

开发火车高速车轮、货运重载车轮和城市轨道运输低噪音车轮精品系列。

发展球墨铸铁管产品、优质铸造生铁产品以及钢铁装备制造业等产品。

(五)电子信息

1、电子材料及元器件:

发展电子铜基材料及产品、电子线缆及材料、电容器材料及电容器、电子磁性材料和磁件、石英晶体材料及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材料及产品、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新型材料及元器件。

2、新型显示器件:

发展大屏幕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特种显示等新一代显示器件,发展光学级聚脂薄膜、液晶显示器件用中高档液晶材料、超薄基板平面玻璃、彩色滤光片、背光板、背光源、偏光片、IC驱动电路以及ITO透明导电薄膜玻璃、减反玻璃、触摸屏玻璃等新型显示配套产品。

3、软件:

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应用产品、嵌入式软件系统、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化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

4、汽车电子:

发展汽油机和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被动安全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关键元器件和车用集成电路芯片、关键车用传感器零件系统、关键车用执行器零件系统、车用总线网络系统、车辆维修诊断系统。

5、微电子:

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芯片制造、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集成电路专用材料等核心技术。

6、计算机和网络:

围绕下一代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及云计算等,发展通信网络产品、云计算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及外部设备、应用产品和配套等。

7、物联网:

发展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六)节能环保

1、高效节能设备:

重点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技术、半导体照明等电子节能产品、节水节油等节约资源型新技术装置、新型高效节能冶金新技术产品、新型高效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节约燃料新技术产品、新型高效节能炉窑技术产品、热工新技术产品、能源转换输送储存技术产品、新型余热回收和发电装置、节能型空调器、高效制冷机等。

2、环境污染防治设备:

重点发展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备,脱硫固体物回收利用装置,新型空气净化设备,新型高效有机工业废气净化回收装置,汽车尾气高效净化装置,城市污水低能耗处理与回用设备,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设备,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设备,工业废水、垃圾处理沼气高效利用设备,工业废弃物处理、净化及循环利用设备,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设备,医疗垃圾安全处理设备,放射性污染防治设备,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备,噪音和振动污染防治设备,有毒、有害化学毒物、重金属废物处理设备,废弃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等回收利用资源化设备,使用清洁燃料的运输设备,其它减少污染及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绿色制造及不含有毒有害元素环保材料等。

3、环保监测仪器:

重点发展空气质量和气体污染源监测仪器、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水质监测仪器、敏感气体检测仪、有机毒物分析仪监测仪、环境遥感监测仪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放射线监测仪器、环境污染应急装备和快速监测仪器、环境污染在线监测仪表和系统。

(七)生物

1、生物医药:

发展基因工程蛋白多肽类和抗体工程药物;开发重大传染病预防型和治疗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开展干细胞、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开发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人源化和人源性抗体药物,工业化动物细胞生物制药技术,多肽药物修饰关键技术,细胞治疗产品。

2、现代中药:

发展濒危动植物中药材生产新技术及产品,去除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新技术及产品,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中药复方制剂,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二次开发新产品,中药配方颗粒新技术及新产品,有毒中药材饮片炮制新技术(减毒增效)及新产品。

3、化学药物:

针对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新药研制。

4、生物制造:

用生物质生产聚乳酸、聚羟基烷酸、聚氨基酸和聚有机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淀粉共混的环境友好材料,新型绿色生态可降解聚乳酸纤维,生物法多元醇纤维,生物化学品,包括生物乙烯,乳酸、1,3-丙二醇、丁醇系列产品,丁二酸、琥珀酸以及各种具有特定性能的有机酸产品,各种溶剂和医药中间体等。

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中药、可降解生物农用薄膜、改善水生态益生菌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

发展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杀菌剂等生物技术产品。

发展生物工程食品。

(八)新材料

1、高性能金属材料:

发展高纯金属材料及化合物、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非晶微晶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能材料、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及其制品、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及其代用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及磁介质、大直径硅单晶及抛光片、高效电池材料、高温耐蚀及难熔金属材料、新型磨具材料、金属纤维及微孔材料、屏蔽材料、触媒材料、电真空材料、表面技术材料、快速凝固技术产品、超精细加工技术产品、热处理新技术产品、金属复合材料及制品。

2、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光学纤维、新型光源用发光材料、光致变色防伪材料、光伏玻璃、节能玻璃、钢化低辐射玻璃、光控低辐射玻璃、镀膜热反射玻璃等特种玻璃材料、人工合成晶体及产品、超硬材料、新型功能薄膜材料、石墨制品及特种碳素材料、超薄复合石材、环保型阻燃材料、高性能隔热材料、耐磨材料、绝缘材料、高效防水材料、高效过滤材料、特种密封材料、特种胶凝材料、特种涂料、填料、节能型软质墙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3、新型精细化工材料:

重点发展新型染料、农药新品种、环境友好型新涂料、新型电子化学品、新型高效催化剂、新型阻燃剂、新型表面活性剂、新型精细化工中间体、其它新型精细化学品。

4、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重点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制品、新型改性高分子材料、有机功能膜、含有机硅等元素高性能新材料、特种合成纤维材料、特种橡胶及密封阻尼材料、子午线工程胎及特种轮胎、有机光电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新材料及制品。

5、纺织新材料:

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芳砜纶、高强维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聚苯并双噁唑等高性能纤维,新型化纤PTT、PEN、CO-PET等技术品种,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及制品,新型再生纤维、非棉天然纤维、蛋白类纤维、秸秆类纤维及制品,新型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制品,多元纤维、纱线复合技术制品,高档真丝复合新型质产品,高支轻薄、舒适、易护理棉、毛、麻针纺织品,功能性整理技术产品,高效环保型纺织、印染助剂。

6、环境友好材料:

重点发展绿色包装材料及其产品,生态建材及其产品,环境降解材料及其产品,低(无)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污染的绿色产品,高效空气过滤材料及制品,汽车尾气净化及工业废气净化、空气与水净化用新型催化剂,具有抗菌、释放红外线、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无机材料及制品,电子电器产品限用物质替代材料,以生物质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及制品。

7、新型煤化工产品:

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发展高灰熔点煤气化、煤基合成甲醇和二甲醚技术、煤制烯烃和乙二醇技术,延长产业链,发展醋酸-醋酣联产、甲醇蛋白、环氧丙烷和聚氯乙烯等深加工产品,实现对部分石油产品的间接替代。

(九)公共安全

1、反恐与区域安全:

开发“动中通”卫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