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514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文档格式.docx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

“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据说在除夕那天出生的人一生会是很幸运的:

是啊,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吗?

“谁家过年都吃顿饺子”,你看,即使生在条件不好的人家,也有饺子吃,能不幸运吗?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

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4)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

“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

”;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5)清明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

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

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6)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

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7)六月初六姑姑节

  "

六月六,请姑姑"

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

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

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

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

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

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

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

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

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

问她:

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

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

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

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

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

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

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

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

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

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

姑姑节"

  (8)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

摩侯罗"

,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

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

巧"

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

穿针"

转为"

丢针"

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

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

情人节"

,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9)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

鬼节"

,"

施孤"

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

盂兰盆会"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

地狱"

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

盂兰盛会"

、"

甘露门开"

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

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

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

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

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

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中元"

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

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10)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

甚至玩到四更鸡鸣。

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

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

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

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

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

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

重阳糕"

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

点灯"

吃糕"

代替"

登高"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

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12)冬至

  冬至,俗称"

冬节"

,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

冬至圆"

,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

辞岁"

,冬节的前一日叫做"

添岁"

或"

亚岁"

,表示"

年"

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