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563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Word格式.docx

2研究方法7

2.1研究数据7

2.2研究方法7

3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特征8

3.1省际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8

3.2省际差异的空间格局10

4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推拉效应比较11

4.1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性11

4.2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推拉效应呈加速态势12

4.3原因分析12

5讨论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1研究现状

目前相关专家学者已着手研究衡量旅游产业地位的方法,对旅游产业地位的定位选择了合理的标准,李梅与王铁提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的范围和地位,从产业链的角度对旅游产业进行细分[1],并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探讨旅游产业范围的边际效益及旅游产业的范围经济这三个方面的突破。

董雪旺,智瑞芝提出运用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即收入需求弹性、生产率上升、关联度、稳定性、贡献率、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业并不是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最佳候选者[2]。

岳胜男指出旅游产业是一个范围非常宽泛的产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产业的产业[3]。

窦群认为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而且发展旅游把握恰当时机至关重要[4],每个区域都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资金投资等因素以正确的对旅游产业进行定位,发展旅游业。

专家还从多方面研究了影响旅游产业的地位的因素,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类型和水平。

陈秀洁、代合治选取A级旅游景区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多少作为衡量旅游投资规模的指标,根据规模指数可将各省域分为4种类型,研究了旅游投入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关系,对我国大陆31个省域人均GDP的位次与相应的旅游产业规模位次进行了相关分析[5]。

谭凌宇、周鑫蓉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旅游产业地位的影响,城市化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所必须的交通、通讯等事业的发展,为发展旅游业奠定基础;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等不利影响,严重威胁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因素[6]。

王兆峰进行了全国交通业发展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指出真正对旅游产生显著影响的并不是普通的交通设施,而是相对比较快捷方便的高质量交通设施[7]。

叶春明、赵宇华研究了旅游产业地位中的金融支撑问题认为我国旅游金融支撑存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旅游市场投资效率、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8],深入分析影响这些问题背后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1.2研究意义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越来越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视旅游产业的地位,甚至出现不考虑其他客观条件而盲目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硬性的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此基础上,各省市区更有可能盲目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

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专家都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就其具体的相关性研究还不足。

论文将分析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省际之间,相关性是不是有较大差异,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推拉效应是否明显。

这对于正确认识旅游业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制订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差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研究数据

本文着力于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比较。

首先确定衡量指标,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GDP衡量,旅游产业地位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占GDP的比例衡量。

本文选取旅游外汇收入这一指标,是由于我国国际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省市区对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较为一致,保证指标的可比性和延续性。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的思路是优先发展国际旅游,旅游外汇收入一直是我国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故旅游外汇收入能较好地反映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各省市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而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等指标由于某些年份统计资料不全和口径不一致,数据相差较大。

因此用旅游外汇收入占GDP的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产业地位的变化。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0-2009)。

2.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象限图法。

笛卡儿平面直角坐标系单面将横坐标轴X与坐标轴Y形成的区域称作象限,以原点为中心,X,Y轴为划分依据,分为4个象限:

第一象限(X>

0,Y>

0),第二象限(X<

0,Y>

0),第三象限(X<

0,Y<

0),第四象限(X>

0)。

如果以人均GDP为X轴,旅游产业贡献率为Y轴,则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类型和4个象限相匹配可划分为:

第一象限:

高级协调型,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产业地位也高;

第二象限:

过度开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旅游产业地位较高;

第三象限:

低级协调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地位也较低;

第四象限:

过度滞后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产业地位不高(图1)。

其基本绘制方法与原理如下:

(1)选取目标年份省际的两个指标,人均收入GDP和旅游外汇收入占GDP的比例。

(2)将人均GDP(A)、比例(F)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两个新的变量ZA、ZF,标准化处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除量纲的影响;

二是坐标原点平移到样本中心位置,这对于识别类型划分和动态演变尤为关键。

标准化方法选用抽样标准差法,即z=(xi-

)/s,式中:

i样本观测值(1,2,…,n);

为xi的平均值,

,s为抽样标准差,s=

(3)利用标准化处理以后的新变量数据列,ZA为X轴,ZF为Y轴,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旅游外汇收入占GDP的比例形成一个点集(ZA,ZF),在坐标轴绘制出散点样式的象限图。

3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特征

3.1省际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

基于象限图法,从1990年、2000年、2008年三个时间剖面分析中国近20年来的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其关系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性,东部发达省市主要在第I象限,中西部地区多在第Ⅲ象限(表1-表3)。

表11990年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

象限

类型

省市

I

高级协调型

北京、上海、广东

II

过度开发型

福建、广西、海南、西藏

III

低级协调型

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IV

过度滞后型

天津、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

表22000年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

北京、上海、福建、广东

广西、海南、云南、西藏、陕西

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天津、辽宁、江苏、山东、浙江

表32008年中国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

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

海南、云南、贵州

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重庆

内蒙古、吉林、山东

高级协调型。

1990年有北京、上海、广东,到2000年福建省由过度开发型变为高级协调型,表明在这10年期间,福建省的旅游产业地位明显提高,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到2008年,新增的高级协调型省市有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苏,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在1990年、2000年都属于过度滞后型,在2000-2008年这一阶段间三省的旅游产业大步向前发展;

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由过度滞后发展为低级协调再到高级协调,旅游业逐步发展,趋向于和经济发展同步。

过度开发型。

海南、云南、贵州是典型代表,这三个省份区域经济水平较弱,但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旅游业地位较高,获得了超前发展,以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西藏、广西、陕西在1990-2000年这一阶段都属于过度开发型,到2008年转变为低级协调型,表明三地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低级协调型。

这四种类型中数量最多的,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直属于这一类型,经济与旅游业发展都较缓慢,有待提高。

过度滞后型。

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在前一阶段都属于过度滞后型,经济实力雄厚,但旅游产业发展较落后,到2008年发展为高级协调型,旅游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吉林在前一阶段都属于低级协调型,2008年转变为过度滞后型,表明经济水平在后一阶段得到了显著提高。

研究表明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是相适应的①,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分异性。

属于过度开发型的省市,如海南省,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凭借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符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海南省来说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对于这类省市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过度开发,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品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争取以旅游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属于过度滞后型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旅游产业地位不一定高,这类地区,应认识到目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外出旅游,放松心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应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经济实力雄厚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投资开发,建设重点旅游项目,促使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

属于低级协调型的省市,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适当超前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还可以吸引外部投资,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的面貌。

3.2省际差异的空间格局

根据象限图,将各省市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4种类型,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空间差异显著,以2008年为例分析说明(图2)。

(1)第I象限,即高级协调类型,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为主。

该类型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地位都比较高。

以人均GDP为例,平均达34128.09元,最高为上海,达65473元;

最低为黑龙江,也达到21727元。

以旅游产业贡献率为例,平均达1.29%,最高为北京,达2.95%;

最低为黑龙江,也达到0.73%。

(2)第II象限,即过度开发类型,以海南、云南、贵州为主。

该类型的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旅游产业地位较高。

以人均GDP为例,平均为9854元,最高为海南,达13361元;

最低为贵州,6742元。

以旅游产业贡献率为例,平均达0.99%;

最高为海南,达1.49%;

最低为贵州,达0.24%。

(3)第Ⅲ象限,即低级协调类型,以山西、河北、甘肃、西藏等中西部地区为主。

该类型的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地位也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平均仅13710.43元,最高为河北,为19363元;

最低为甘肃,仅9527元。

以旅游产业贡献率为例,平均为0.283%,最高为陕西,也仅0.67%;

最低为宁夏,只有0.019%。

(4)第Ⅳ象限,即过度滞后类型,这种类型主要有内蒙古,山东,吉林。

该类型的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产业地位比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平均为25406.67元,最高为山东,达27148元;

最低为吉林,为23514元。

以旅游产业贡献率为例,平均达0.35%,最高为内蒙古,达0.52%;

最低为吉林,达0.23%。

4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推拉效应比较

4.1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选取五个不同年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2008年)的省际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点,经过SPSS16.0软件分析表明,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587、0.584、0.540、0.630和0.759,统计显著(p<0.01),说明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4)。

表4 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

年份

线性回归方程I

线性回归方程II

相关系数R

判定系数R2

1990

T1=0.589E1+0.002

T1=0.585E1-0.001

0.587

0.345

1995

T2=0.583E2+0.001

T2=0.585E2-0.001

0.584

0.342

2000

T3=0.536E3+0.023

T3=0.545E3-0.013

0.540

0.292

2004

T4=0.592E4-0.024

T4=0.671E4+0.037

0.630

0.397

2008

T5=0.755E5+0.026

T5=0.764E5-0.017

0.759

0.577

注:

Ti表示旅游产业地位;

Ei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4.2旅游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推拉效应呈加速态势

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旅游产业地位为因变量,经SPSS16.0软件线性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1990年为0.589,表示经济每发展一个单位,旅游产业地位就提高0.589个单位,1995年为0.583,2000年为0.536,2004年为0.592,2008年为0.755,可见经济水平明显拉动旅游业发展,回归系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呈加速态势,2008年回归系数达到了0.755,即经济对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效应逐渐增强,经济成为影响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

以旅游产业地位为自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为因变量,经SPSS软件线性回归分析,表4显示,回归系数也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旅游产业一直推动经经济发展,且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强。

4.3原因分析

经济成为拉动旅游产业地位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有:

首先,1990年全国人均GDP为1850.37元,到2009年人均GDP高达28079.97元,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使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从而提高了旅游的需求,促进旅游的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居民外出旅游更方便舒适,各地的游客接待量也大大增加;

再次,旅游资源不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各地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号召发展“无烟工业”,因而旅游业在各地的产业结构中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旅游业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地政府将旅游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其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旅游业也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由于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联系,旅游产业地位提高,要以各省市的建筑、交通运输、农、工、商等行业的发展为前提;

同时旅游业又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解决各地区紧张的就业问题,因此旅游业可以刺激整体经济增长[12]。

另一方面,旅游业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在1986年的《“七五”计划》中明确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投资,自此旅游产业地位得以明确;

在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立旅游产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地位和发展战略;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使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表明旅游业在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也逐渐增强。

5讨论

经济增长拉动旅游产业地位提高,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两者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相互间的带动作用愈加强烈。

各省市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经济与旅游产业达到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如人们在基本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追求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旺盛,区位条件优越,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等。

东部地区的上海、广东等地,虽然特色旅游资源相对贫乏,但可以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发展商务旅游,工业旅游,打造人工景区,如上海目前正在投资建设迪斯尼主题公园。

旅游业在这类经济发达地区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但在经济发达地区鼓励积极发展旅游业并不意味着所有省市都应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如江苏省现阶段五大支柱产业是IT硬件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产业、设备制造产业以及化工产业,这五大产业对于经济的带动效应比旅游产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江苏目前在全国和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3%和1%,虽然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相对于江苏省这五大支柱产业而言,对经济的带动性不够明显,旅游产业不适合作为江苏省的先导产业。

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普遍拥有独特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国家也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1990、1995、2000、2004、2008这五年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关系的研究发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且作用逐步加强,西部地区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有利于带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不能盲目无规划的开发,要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培育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突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实行省际间区域联合发展战略,如目前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强西藏与周围省市的合作,联合开发大西南旅游业,形成了川藏、滇藏、青藏、新藏、拉萨—尼泊尔的中尼旅游线等五条主线,促进全区经济、旅游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王铁.旅游产业范围与地位的前提及其定性与定量解释[J].旅游论坛,2009,

(2):

178-187

[2]董雪旺,智瑞芝.关于旅游产业地位的思考——兼论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定位[J].旅游学刊,  2004,(6):

28-32

[3]岳胜男.从旅游产业内涵及特征的角度选择旅游产业地位衡量指标的理论初探[J].科教文汇,2008,(3):

127

[4]窦群.区域旅游产业定位的理论困惑及其影响[J].旅游学刊,2001,

(1):

9-11

[5]陈秀洁,代合治.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4):

96-98

[6]谭凌宇,周鑫蓉.城市化进程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今日南国,2008,(112):

80-82

[7]王兆峰.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60):

112-116

[8]叶春明,赵宇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观察,2009,(10):

57-61

[9]何光暐.中国旅游50年[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0]钟勉,刘家强.旅游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