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5872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论文格式范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然而,农村留守妇女当前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加强对农村妇女的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本文以三明市三元区留守妇女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留守妇女的信息,以此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生存现状及其困境。

一、现阶段农村留守妇女现象的成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

其中,有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

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了全部的54.2%[2]。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城市化难以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

80年代,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解放出大

量的剩余劳动力[2]。

之后,在农村的企业的工作岗位少,使得农村的就业率低,剩余劳动力多。

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急需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

而我国的城市大部分处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阶段,所提供的工作大多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雇佣的对象主要是男性。

因此农村男性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工作的机会比农村多。

其次,随着我国城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城市越来越需要知识型或技术型人才。

再加上城市本身就存在就业难、竞争大等问题,所能提供给留守妇女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

城市化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导致留守妇女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使留守妇女对城市生活充满疑虑,更缺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的热情,而更多地愿意留守在农村照顾家庭,承担农业生产活动。

(二)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在中国,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分割,二元分隔又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其具体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3];

城市的交通、学校等资源比农村多且更好。

由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无法享受到附加在城市户籍上的各种资源。

并且,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支持网络不发达。

倘若农民工夫妇都外出工作,就无法解决子女抚养、老人赡养和务农等问题。

再加上,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发达,农民只有经营权而没有买卖权。

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工妻子不得不留在农村,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留守妇女群体。

(三)农村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角色分工的制约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男尊女卑思想、父权文化以及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的观念在农村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性别意识[4]。

受到这种思想的制约,留守妇女不愿到城市生活。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男尊女卑”的性别不平等思想在整个人类文明中源远流长。

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女性始终都是配角。

在当代,虽然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中已经内化到人们包括女性自己的意识深层[4]。

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无论是接受教育,还是进行生产劳动和其它发展,女性的工作机会都比男性少。

生育和养育孩子是女性生活中重心。

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规定了女人作为母亲、家庭中的照料者和家务劳动的承担者的角色[5]。

在中国,传统家庭劳动分工观念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相当大。

在一般情况下,男性认为让妻子外出工作而自己留在家里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

这样会降低他们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败坏他们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

而女性也认同男性的观念,对男性留守持批评的态度,并认为男性的粗心不适合照顾家庭。

受到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女性自身也潜意识地形成了弱势心理。

她们对男性十分依赖、缺乏强烈自我意识以及思想保守,再加上家庭观念深,对就业、流动的期望值低。

这也使得在选择是否留守的问题上,女性选择在城市生活的难度加大。

不少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工作时更愿意留在家里。

(四)农村家庭理性决策的结果

一个农村家庭,在面临着家庭成员选择流出和留守的决定时,必然会衡量选择结果的成本和收益,然后做出最优选择行为。

因此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当中国农村劳动力全家搬入城市生活时所必须承担的经济压力。

对于农民工而言,能够影响其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业、土地、子女教育、住房、养老以及就业等等。

首先,农业和土地成本。

中国经济以农为本,农业与农民构成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物质基础。

农民工举家迁移,必然要放弃农业生产、失去原有的土地。

这意味着将会失去生活的最低保障。

再加上,重视土地的传统思想,也使农民很难放弃土地。

其次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城市中,由于城乡子女的文化水平不同,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数量少。

城市无法接纳日益增多的农民工子女。

并且,农民工无法承担较高的教育费。

住房成本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收入不高。

面对中国城市房价高涨,农民工只能选择租房。

然而,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租房手续繁琐且条件严苛。

使得农民工的搬家成本高、难度大。

而农民工独自外出工作,将家庭成员留守在家将会减免这些巨大的成本。

并且,农村的养老保障和农业生产为农民工家庭生活提供了最低的保障。

因此,农村妇女选择留守在农村。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及困境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生存现状

1.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的主要决策者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工作都是为了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使家庭生活多一份保障。

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工作所得的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的60%。

可是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妇女独自承担起原本夫妻双方共同分工担当的家庭责任。

她们需要独自照顾子女、赡养老人、包揽家务。

有55%的留守妇女表示她们是独自一人承担家庭事务;

有45%的留守妇女表示有父母帮忙一起料理家务。

但是,她们在家庭中的次要角色上升为“双主角”之一,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决策者。

有48%的留守妇女表示她们拥有家庭的经济决定权。

这使得留守妇女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更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2.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在农村,即使丈夫在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工作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可留守妇女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研究的留守妇女群体中,有45%表示自己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要参加农业劳作。

而有30%的留守妇女自己开店办厂,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显然,留守妇女并没有放弃工作的机会,而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农业生产劳动。

有一定资本的留守妇女更是开店、办厂,自己做生意。

留守妇女逐渐成为小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大大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留守妇女成为管理农村事务的主体

在农村的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家庭成员、亲戚、邻里起到主导性作用。

而朋友关系则次之。

有35%的留守妇女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选择向邻里救助;

遇到困难让亲戚帮忙的占40%。

调查发现:

在丈夫流出工作后,农村的社会支持网络重心发生转移。

留守妇女之间更愿意互相帮助,使农村形成互助的社会氛围。

在乡村政治参与方面,有45%的留守妇女对农村的重要的政治决策表示不关心;

有55%的留守妇女会适当关注村里的政策和信息。

总之,丈夫流出工作,使留守妇女在家庭、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

虽然,留守妇女越来越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变高。

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阻扰着她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

出现在她们身边的社会问题,自身的发展问题和情感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研究的。

1.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男性大部分在城市工作,留守妇女成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

然而,留守妇女掌握的生产技术少、政治参与意识薄弱以及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其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1)留守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留守妇女对于农业中的耕种、施肥、插秧等劳作都是从父辈那里学习来的经验,

并没有受到专门的农业技术培训。

据调查,对于闲暇时间用于消遣时间而不会去学习的留守妇女占90%。

因此,她们依旧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留守妇女不断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

很显然,在农村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极低,所能学习的科普资源少。

留守妇女对自觉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她们对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总是持保守态度,害怕承担风险。

即使她们有意识的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却缺乏理解、消化、吸收的能力。

长期以往,农村农业的发展现状会一直不理想,无法成功向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型。

(2)留守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不利于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当今政治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行。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越能理解政治信息。

然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留守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有大部分人属于小学文化程度。

这导致留守妇女无法正确的理解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自身的政治权益缺乏认识。

对于参与村干部的选举,她们多是随大流、不感兴趣或与自己无关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民主选举的意识。

并且,由于留守妇女需要承担过重的家庭责任,从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

面对困难,她们无法准确有效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可是,只有所有人有效的行使政治权力,积极的参与农村建设,才能提高农村政治参与的民主性。

2.在工作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导致身心疲惫

2012年4月29日,重庆市梁平县云龙镇东风村三组“留守母亲”郑秀伟,在黑暗中举刀砍向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送医过程中死亡,小儿子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伤情严重,同时,在陕西、四川和重庆先后发生三起“留守母亲”投毒、砍杀亲身骨肉并自杀事件[6]。

社会开始逐渐并深入的关注留守妇女的生活情况。

在生活中,留守妇女需要抚养儿女、赡养老人,帮助丈夫料理家中事务。

她们不仅要扮演妻子、母亲和媳妇的角色,在社会中她们还要从事生产劳动。

据调查:

有75%的留守妇女感觉目前的生活状况压力太大;

有63%留守妇女对目前的劳动强度和生活中的压力难以接受,而可以接受目前的劳动强度和生活中的压力有37%。

多个角色、高强度的劳动、身体和心理压力过大成为了留守妇女主要的生活状态。

同时,有63%的留守妇女表示由于家庭生活过于忙绿而极少走亲戚或出远门。

有80%留守妇女表示休闲娱乐活动枯燥无味,内容陈旧,经常会感到空虚寂寞。

丈夫长期在外、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以及社会互动少,使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无处述说也无人与之分担。

并且,留守妇女自评自身身体健康情况较好以上的占80%。

但是,有90%的留守妇女表示她们从来没有做过身体检查。

农村本身缺乏医疗卫生设施,留守妇女的妇科疾病没有及时的医治,很容易导致留守妇女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这样长时间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担任多个角色和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容易导致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和身体上问题。

所以,在关注留守妇女对家庭、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她们特殊的身体特征和心理上脆弱的承受能力。

3.社会犯罪行为导致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

随着大量青壮年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留在农村的青壮年男性越来越少,所以农村的治安力量也不断的弱化。

留守妇女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常常独自外出工作。

一些作奸犯科之徒就盯上了这些早出晚归的留守妇女。

然而,目前农村的治安差、农民居住分散,留守妇女更容易受到遭受不法的侵害。

这几年来,有关农村留守妇女被性侵犯的违法事件越来越多。

可是,留守妇女的维权意识不强烈且害怕面对社会舆论压力,许多受害者并没有到公安机关报案而是不愿意提起,这使得公安机关无法及时逮捕犯罪人员。

并且,一些留守妇女认为即使是报案过后,公安机关也没有能力及时破案。

因此,农村偷窃、抢劫以及强奸等犯罪实践屡屡发生,让留守妇女极度没有安全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

4.夫妻间长期分居且缺乏沟通,婚姻生活不稳定

婚姻生活的稳定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彼此信任。

留守妇女与丈夫长期分居,缺乏交流沟通很容易导致婚姻生活的不稳定。

一方面,丈夫和妻子分别生活在农村与城市,接触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不同步的现象容易导致夫妻双方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二者共同交流的内容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淡。

另一方面,城市的诱惑、长期的压抑自身欲望且没有他人的监督,为丈夫出轨加大了可能性。

据调查显示,有74%的留守妇女认为两地分居对夫妻感情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有47%的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在外面背叛自己。

更有33%的留守妇女表示与丈夫之间很少联系。

农村留守妇女对自己的婚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感。

并且,婚姻产生问题时,留守妇女的财产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有些留守妇女深受好女不嫁二男的传统观念影响,缺乏法律意识或是无法离开家人而不愿意提出离婚,只能承受着丈夫的背叛行为。

留守妇女长时间的承受婚姻可能会出现破裂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健康。

同时,留守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长期独自一人,没有性生活会对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性冷淡的现象,从而影响夫妻生活。

在极度空虚的情况下,有些留守妇女会经受不住男性的诱惑和骚扰而出轨。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留守妇女婚姻生活的不稳定。

三、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解决策略

农村留守妇女受到传统思想、自身素质发展和生活现状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生活问

题。

这些生活问题的长期积累不利于留守妇女群体的长期发展,最终必然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存在问题迫在眉睫。

有效的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才能充分利用我国基层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目标。

(一)加大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低,使她们无法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缺乏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渴望。

面对不公平待遇,她们不懂得利用合法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因此加强留守妇女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素质和法律意识,有利于解决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1.完善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平台

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需要农村有教学人员、教学地点等物质基础。

可是,农村无法提供相关的设施和人员。

因此,农村政府应该对其的积极关注和支持,为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的变革教育管理体系,打破原有的培训机构对行业的约束和限制,推动留守妇女积极的投身其中;

根据留守妇女教育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将社会技能培训部门归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之内。

并为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法律,让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有坚实的法律保障;

构建多元的投资渠道,持续提高其的资金扶持,将教育培训的专项资金统一到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

其次,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留守妇女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平台。

社会教育机构中的各类型高校、妇联的农村妇女学校、民间培训机构以及科研机构等都可以成为留守妇女教育培训坚实的基础。

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可以和公司的相关机构紧密联系开展综合型培训;

整合农村的农业资源,以项目带动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

把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纳入项目运作的全过程,让她们在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提高合作沟通的能力、转变传统观念、增加科普知识。

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妇联应当积极变革教育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级。

以此满足留守妇女的需要,提高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扩大留守妇女培训的影响范围。

让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增加常识和文化水平。

2.将科普知识的宣传融入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和多层次的教育平台需要留守妇女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实效。

宣传

部门应该通过各种的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提高留守妇女的科技素质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时挖掘和报道在留守妇女培训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增收增产的事例。

以此来吸引农村留守妇女的广泛参与,提高留守妇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习由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

同时,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各种形式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其宣传内容主要有保护环境、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反对愚昧迷信、成规陋习等等,让农村里的每一个人都重视科学文化。

还可以组织在校的、现任或退休的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宣讲团,如:

“农业科普宣讲团”、“法制宣讲小组”等深入农村,为留守妇女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通过网络、广播和电视等宣传形式把国家的各项相关的政策法规向留守妇女传达和解释,增强她们的政治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每一个宣传栏、科普活动站,将村里的大小事项、财政开支公示,让留守妇女了解村里的情况,成为农村村民自治的有力监督者。

生活融入知识,教育联系实际,农村将会呈现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文明、礼貌、科学、法制、健康成为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因材施教是开展留守妇女教育工作的关键

大部分留守妇女没有接受初高中教育且年纪大,使留守妇女的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

因此,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她们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人在18岁到35岁时的记忆力是最好的。

而留守妇女的年龄在这个时间段,正是处在意义识记能力的上升阶段。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告知教育对象她们现阶段的记忆特征,并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侧重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利用留守妇女的生活实践经验进行教育。

其次,从生理特征来看,中年妇女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处在平衡状态,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排斥力强,创造性思维达到人生的最发达阶段[7]。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她们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她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从留守妇女的教育需求来看,制定留守妇女的教育内容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教授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为留守妇女发家致富提供各种选择。

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重男轻女的错误观念,结合留守妇女当前的困境强化女子学习的重要性,兼顾家庭和生产。

因材施教可以提高留守妇女学习的积极性,让她们相信自己具备学习新知并教授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

让留守妇女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正确的教育儿童,消除对新事物的恐怖感,增强自信心。

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在当地建立留守妇女互助机制

留守妇女要从事农业劳动和家务活等事情,身心压力很大。

单是依靠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来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新方式帮助她们。

而留守妇女之间互相帮助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留守妇女间互相帮助是需要社区妇联和当地妇女主任的共同探索。

通过结合留守妇女的具体实际,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法,从而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留守妇女互助机制。

留守妇女互助机制的建立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才能保证切实有效的进行。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选派人员专门管理每个单位里的留守妇女,各自分派工作,每个点有专人联系,才能有明显的实效。

还要建立考核督察机制,将农村妇女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中去,对工作成效大的基层党组织给予表扬。

其中,在中国应用最广、收效最大的是留守妇女之间互相帮助的小组。

留守妇女之间互相帮助的小组主要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将自愿参加的留守妇女召集起来,从而产生聚变效应。

在各个小组里要推选一个有能力、有文化的妇女作为组长负责管理工作。

其互相帮助的内容可以是工作生活、子女教育、卫生保洁、安全互帮或科技致富等,在组内大家一起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如果有一人有困难的事情,大家一起帮助她。

若她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一起建房、办厂共同发展农业生产。

并通过评选“平安家庭”、“优秀互助团队”等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留守妇女参与。

互助小组可以使她们由体力上的亲密合作变成精神上的互相支撑。

她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相互开导和鼓励对方,减轻留守妇女过大的思想负担。

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的志愿者资源为留守妇女提供志愿者服务。

例如:

在高校中,由大学生志愿者组出的“彩虹桥”助你成长服务队、空巢老人服务团队或法制宣讲小组等等。

让这些志愿者团队深入留守妇女的生活中,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帮扶留守群体,从而缓解留守妇女的思想负担。

(三)乡镇社区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农村,治安力量薄弱、治安系统并不完善,加上农民居住分散,留守妇女更容易受到侵害。

因此,加强乡镇社区的治安防范有利于保障留守妇女的基本人身安全。

1.加强农村基础公安机关建设,全面推行农村社区警务

农村的里公安机关肩负着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任务。

各级机关干部必须明确自身在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做好配合协作。

农村基层公关机关重点抓住这个机会,配合上级领导的工作,提高警务人员队伍的素质、装备建设,不断的提高执法水平。

并且,农村基层公关机关应该转变观念,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社区改革必须要加强社区的警务,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

社区警务人员应将工作中心转移到防范、管理、服务上,确保留守妇女的安全。

2.加强警民合作,充分发挥群众性治安防范组织力量

警民合作是全民防范农村犯罪行为,确保留守妇女人身安全的关键。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群众性治安防范组织的力量。

首先,在农村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水平高的人员进入农村基层治安系统,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学会基本的治安防范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犯罪的现象的情况。

其次,以农村基层治安系统为基础,进一步确保民间治安组发挥其作用。

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信息公开、决定公开等政务公开方式确保农村人民知情权的实现。

从而保障留守妇女的安全,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丈夫外出工作导致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地经济发展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就业的需要。

我国目前依旧有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出现向农村转移的情况。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具有大量的经验和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他们陆续返回自己的家乡创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产力和生命力。

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许多的问题,比如:

缺少资金、文化水平低、社会经济环境差、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创业氛围不浓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许多艰辛和障碍。

有效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问题,才能使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得到解决。

1.建立健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机制

政府是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领导者,应该把帮助农民工返回家乡创造财富作为全面建

设新农村的第一目标。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清理针对返乡人员的各种不合理的制度,禁止乱收费和歧视现象,让农民工更想回乡工作。

其次,政府应积极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让回乡材料的审核时间更短更加方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

然后,政府应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村各种必备生活和生产设施,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更好,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非农建设用地等,让农民工有土地开展创业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创业区,不断的增强当地创业项目的承载能力,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最后,政府应治理当地的不法活动,加强对执法的监督、着重严惩对偷盗企业机械设备等行为,并对当地居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为农民工创业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的农民工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