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602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弱电工程监理细则Word格式.docx

未经同意使用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得用于本工程,亦不得存放于现场,且必须在监理通知期限内撤离现场。

六、施工工艺流程

1、暗管敷设→明管、桥架敷设→电线、电缆敷设→摄像机、解码器等前端装置安装→中央监控室内设备安装与接线→调试。

七、技术、质量要求:

一、缆线的敷设

1.1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4、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1.2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

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1.3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1.3的规定。

表1.2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

单位

最小净距(mm)

范围

条件

380V

<

2kV●A

2.5~5kV●A

>

5kV●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80

注: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表1.3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mm)

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

10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热力管(包封)

给水管

煤气管

压缩空气管

1.4、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管。

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电缆或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

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1.5、预埋暗管保护要求如下:

(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25mm。

(2)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3)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

,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在弯头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

在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

1.6、设置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保护要求如下:

(1)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一般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

(2)金属线槽敷设时,支架或吊架间距一般为3m;

线槽接头处、转弯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均应设置支、吊架。

(3)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一般为1m。

1.7、明配管应排列整齐、横平竖直,固定点间距离应均匀;

管卡、吊架与终端、转弯中点、过路箱、分线箱或交接箱边缘的距离应为100~300mm,中间管卡、吊架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1.71和表1.72的规定。

表1.71钢管中间管卡的最大间距

钢管敷设

方式

钢管

名称

钢管直径(mm)

15~20

25~32

40~50

50以上

最大允许间距(m)

吊架、支架敷设或沿墙管卡敷设

厚钢管

1.5

2.0

2.5

3.5

薄钢管

1.0

表1.72硬塑料管中间管卡最大间距

硬塑料管公称

直径(mm)

管卡最大

间距(m)

敷设方向

25~40

50及以上

水平

0.8*

1.2*

垂直

表中“*”表示所列允许间距内穿放电话线计算,若管内穿放通信电缆时,可前进一档选用,如:

水平间距1.2m,前进一档为0.8m,以此类推。

1.8、暗管布放缆线的根数及截面利用率可参照表1.81和表1.82所列数据。

表1.81暗管允许布线缆线数量

暗管

规格

缆线数量(根)

内径(mm)

每根缆线外径(mm)

3.3

4.6

5.6

6.1

7.4

7.9

9.4

13.5

15.8

17.8

1

20.9

6

5

4

3

2

26.6

8

7

35.1

16

14

12

10

40.9

18

15

52.5

30

26

22

62.7

45

40

36

17

77.9

60

90.1

102.3

表1.82管道截面利用率及布放电缆根数

管道

管道面积(mm2)

内径

D

(mm)

内径截面积

A

(mm2)

布放1根电缆截面利用率为53%

布放2根电缆截面利用率为31%

布放3根(或3根以上电缆)截面利用率为40%

345

183

107

138

559

296

173

224

973

516

302

389

1322

701

410

529

2177

1154

675

871

3106

1646

963

1242

4794

2541

1486

1918

6413

3399

1988

2565

8268

4382

2563

3307

128.2

12984

6882

4025

5194

154.1

18760

9943

5816

7504

A=0.79D2

1.9、缆线终接

(1)对绞电缆芯线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5类线和超5类线不应大于13mm,对于3类线不应大于25mm。

(2)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屏蔽罩必须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0°

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3)光缆芯线终接应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盒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4)各类跳线终接时,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跳线不应超过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10m。

(5)光缆芯线连接损耗值,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光纤连接损耗

光纤连接损耗(dB)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2.0、电源线应与信号线、控制线分开敷设。

2.1、直埋电缆的埋深不应小于0.8m,并应埋在冻土层以下。

2.2、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15倍,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半径的1倍。

2.3、监控室内,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地槽或墙槽时,电缆应从机架,控制台底部引入。

(2)、采用架槽时,架槽室,每隔一定距离留出线口,电缆由出线口从机架上方引入。

(3)、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应从机架上方引入。

(4)、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在地板下可灵活布放。

(5)、电缆与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3m;

与通讯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1m。

(6)、同轴电缆宜采用穿管暗敷或线槽的敷设方式。

当线路附近有强电磁干扰时,电缆应在金属管内穿。

八、设备安装

1、机柜、机架安装要求如下:

1.1、机柜、机架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2、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1.3、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2、电缆桥架及线槽安装要求如下:

1.1、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1.3、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1.4、1.4、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3mm;

3、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和布置

1.1、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1.2、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表3.1确定。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表3.1

火灾探测器的种类

地面

面积

S

(m2)

房间

高度

h

(m)

一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

屋顶坡度

°

15°

30°

A(m2)

R(m)

感烟探测器

6.7

7.2

8.0

S>

6<

100

120

9.9

5.8

9.0

感温探测器

4.4

4.9

5.5

3.6

6.3

4、在有梁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1、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1.2、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为200~600mm时,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确定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和一只探测器能够保护的梁间区域的个数。

1.3、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mm时,被梁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

1.4当梁间净距小于1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5、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

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

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m;

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

6、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7、当屋顶有热屏障时,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应符合表7.1的规定。

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表7.1

探测器的

安装高度

h(m)

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d(mm)

顶棚或屋顶坡度

最小

最大

200

250

400

8<

700

10<

350

800

8、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宜为0.3~1.0m,距地高度不宜超过20m。

9、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m。

探测器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00m。

10、设置在顶棚下方的空气管式线型差温探测器,至顶棚的距离宜为0.1m。

相邻管路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5m;

管路至墙壁的距离宜为1~1.5m。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选择,除应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

铜芯绝缘导线、铜芯电缆线芯的最小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表11.1的规定。

铜芯绝缘导线和铜芯电缆的线芯最小截面面积表11.1

序号

类别

线芯的最小截面面积(mm2)

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

1.00

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

0.75

多芯电缆

0.50

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

13、火灾探测器的传输线路,宜选择不同的颜色的绝缘导线或电缆。

正极“+”线应为红色,负极“—”线应为蓝色。

九、接地要求

1、弱电系统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且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内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

当采用屏蔽系统时,屏蔽层应连续且宜两端接地,若存在两个接地体,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有效值)。

屏蔽系统接地导线的截面可按表91.1选择。

表91.1接地导线选择表

楼层配线设备至大楼总接地体的距离

30m

100m

信息点的数量(个)

75

75,

450

工作区的面积(m2)

750

750,

4500

选用绝缘铜导线的截面(mm2)

6~16

16~50

2、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

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

十、工程检测要求

1、综合布线电气性能测试仪按二级精度,应达到表101.1规定的要求。

101.1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

性能参数

1~100兆赫(MHz)

随机噪声最低值

65—15log(f/100)dB

剩余近端串音(NEXT)

55—15log(f/100)dB

平衡输出信号

37—15log(f/100)dB

共模抑制

动态精确度

0.75dB

长度精确度

1m

4%

回损

15dB

动态精确度适用于从0dB基准值至优于NEXT极限值10dB的一个带宽,按60dB限制。

2、在选定的某一频率上信道和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102.2和表102.3的要求,信道的衰减包括10m(跳线、设备连接线之和)及各电缆段、接插件的衰减量的总和。

表102.2信道衰减量

频率(MHz)

3类(dB)

5类(dB)

4.2

4.00

7.3

4.5

8.00

10.2

10.00

11.5

7.0

16.00

14.9

9.2

20.00

10.3

25.00

11.4

31.25

12.8

62.50

18.5

100.00

24.0

总长度为100m以内。

表102.3基本链路衰减量

3.2

2.1

4.0

8.8

5.7

10.0

13.2

8.2

16.7

21.6

总长度为94m以内。

以上测试是以20°

C为准,在3类对绞电缆时,每增加1°

C则衰减量增加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

C会有0.4%的变化。

3、近端串音是对绞电缆内,二条线对间信号的感应。

对近端串音的测试,必须对每对线在两端进行测量。

某一频率上,线对间近端串音应符合表103.3和表103.4的要求。

表103.3信道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39.1

60.0

29.3

50.6

24.3

45.6

22.7

44.0

19.3

40.6

39.0

37.4

35.7

30.6

27.1

最差值限于60dB。

表103.4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40.1

30.7

51.8

25.9

47.1

45.5

21.0

42.3

40.7

37.6

32.7

4、光缆布线链路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量出的最大光衰减(介入损耗)应不超过表104.1的规定,该指标已包括链路接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

表104.1光缆布线链路的衰减

布线

链路长度

衰减(dB)

单模光缆

多模光缆

1310nm

1550nm

850nm

1300nm

2.2

建筑物主干

2.7

3.9

2.6

建筑群主干

1500

5、光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测出的光回波损耗应大于表105.5给出的值。

表105.5最小光回波损耗

类别

波长

光回波损耗

26dB

20dB

6、超五类布线系统支持千兆位以太网应用时应检测以下参数:

1.1、基本链路的综合综合等效远端串扰、等效远端串扰、衰减串扰比、回波损耗。

其中:

综合等效远端串扰、等效远端串扰、衰减串扰比不应小于表106.61中的规定值,回波损耗不应大于表106.61中的规定值。

检测应分别从基本链路的两个相反方向进行。

表106.61基本链路指标值

延时:

518ns@10MHz

时延差:

45ns

衰减串扰比

等效远端串扰

综合等效远端串扰

回波损耗

58.0

57.0

54.4

15.0

47.8

45.0

42.4

41.4

38.9

36.3

37.0

34.4

16.0

34.1

32.9

30.3

20.0

31.6

31.0

28.4

25.0

28.9

29.0

26.4

14.3

26.0

24.5

13.6

62.5

15.9

21.1

100.0

7.7

17.0

14.4

10.1

链路长度小于30m或大于80m时不予考虑回波损耗

2.1、信道的综合等效远端串扰、等效远端串扰、衰减串扰比、回波损耗。

综合等效远端串扰、等效远端串扰、衰减串扰比不应小于表106.62中的规定值,回波损耗不应大于表106.62中的规定值。

表106.62信道指标值

57.8

46.1

39.3

36.9

2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