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635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docx

食堂工作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

渡普中学食堂工作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一、细菌性痢疾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患同型菌痢后无稳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穿插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屡次发病。

4.流行病学特征:

以夏秋两季多见。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菌痢:

起病急,畏寒、发热,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病症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场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量多,继那么呈粘液或黏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少数患者发生继发性休克。

2.急性非典型菌痢: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3.急性中毒型菌痢:

此型多见于2-7岁强健儿童,突然高热起病,肠道病症不明显,起病急骤,开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分为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

(一)慢性菌痢:

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

分为以下三型:

1.急性发作型;2.迁延型;3.隐匿型;

四、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退热、补液。

中毒病症严重时可用糖皮质激素。

3.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等。

4.中毒性菌痢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控制高热与惊厥、循环衰竭的治疗、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等。

〔二〕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理。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存灌肠疗法。

五、预防: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直至粪便培养隔日一次,连续2-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没有大便培养条件的地方,病人要治疗10天到两周以后解除隔离。

【思考题】

1.痢疾杆菌分为哪四群?

2.急性典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3.怎样预防菌痢?

【选择题】

1.哪一项不是急性菌痢的传染源?

A.菌痢患者B.痢疾杆菌带菌者C.苍蝇D.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

2.急性菌痢患者的腹痛常出现在哪个部位?

A.右上腹B.右下腹C.左上腹D.左下腹

3.下面哪一项不是慢性菌痢的临床类型?

A.急性发作型B.迁延型C.隐匿型D.逍遥型

4.急性菌痢一般不会出现以下哪项并发症?

A.肠穿孔B.败血症C.溶血尿毒综合征〔HUS〕D.关节炎

5.急性菌痢的病原治疗,不能选用哪类抗菌药物?

A.氟硅诺酮类B.氨基糖甙类C.三代头孢菌素D.万古霉素

【答案】

选择题:

1.C2.D3.D4.A5.D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概述: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全球首例人类禽流感发生于1997年5月的XX,是一名3岁儿童。

目前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有H5N1、H7N7和H9N2三种。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流感样病症,小儿和老人易并发肺炎,局部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开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二、病原学:

H5N1血清亚型属于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病禽或带病毒禽类。

目前尚无人传人确实切证据。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7天,一般为1-3天。

五、疫情报告:

?

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进展管理。

【思考题】

1.禽类发生禽流感疫情时,人类因接触病禽只是极少数被感染,为什么还要引起如此高度的重视?

2.简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别诊断?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选择题】

1.全世界第一例人禽流感病例在何年何地确诊?

A.1999年在XXB.1997年在XXC.1999年在中国D.2003年在越南

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

A.消化道B.呼吸道C.皮肤D.血液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于甲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D.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4.以下哪项不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的目的?

A.预防再次感染B.抑制病毒复制

C.减轻病情D.缩短病程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多发生在哪个季节?

A.春夏B.夏秋C.冬春D.秋冬

【答案】

选择题:

1.B2.B3.A4.A5.C

三、流行性出血热

一、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二、流行病学:

主要是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

三、诊断:

〔一〕突然原因不明的高热,可伴全身中毒病症、明显的胃肠道、类肝炎病症。

〔二〕注意观察出血热特有的三红征及三痛征。

〔三〕血常规出现PLT下降,异淋细胞,白细胞上升。

〔四〕肾损害发生极早。

〔五〕早期行肾脏B超检查。

〔六〕密切观察临床经过。

〔七〕特异性抗体检测。

【思考题】

1.试述早期诊断要点?

2.简述流行性出血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3.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要点是哪些?

【选择题】

1.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细菌B.立克次体C.汉坦病毒D.螺旋体E.原虫

2.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家鼠B.黑线姬鼠C.红背鼠D.棕背鼠E.豚鼠

3.流行性出血热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脑B.肝C.肺D.肾E.脾

4.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主要原因是:

A.小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C.心肌损伤

D.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E.继发感染

5.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于病程的:

A.4-6天B.6-8天C.一星期内D.2-3病日E.多尿期以前

【答案】

选择题:

1.C2.B3.D4.A5.A

四、鼠疫

一、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以鼠蚤为媒介传播,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

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多种啮齿类动物,人间鼠疫的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鼠疫患者最为重要。

2.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

通过“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

(3)经空气飞沫传播

3.流行特征:

(1)自然疫源性: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鼠间感染长期持续存在,随时对人类构成威胁。

(2)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夏秋季节。

(3)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性:

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为主,野外作业者是高危人群。

三、临床表现:

(一)腺鼠疫:

最常见的类型,除全身中毒病症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

(二)肺鼠疫:

起病急骤,寒颤高热,开展迅速,具有严重中毒病症。

(三)败血症型鼠疫:

此型最凶险,又称爆发型鼠疫。

(四)其它少见类型:

如皮肤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

四、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起病前10日曾到过疫区或有接触可疑动物或患者史。

(二)临床表现:

有以下表现之一应高度疑心鼠疫:

1.起病急骤,畏寒发热,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病症,迅速衰竭。

2.咳嗽、胸痛、血性痰、呼吸急促、紫绀,病症严重而体征相对较轻。

3.急性淋巴结炎,开展迅速,因局部剧痛而采取强迫体位。

(三)实验室:

是确定本病最重要的依据。

从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痰中检出鼠疫杆菌,或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五、治疗原那么:

链霉素是首选。

【思考题】

1.鼠疫的病原及传染源各是什么?

传播途径有哪些?

2.鼠疫临床上分哪几型?

最常见的是哪型?

其临床特点如何?

最凶险的是哪型?

3.鼠疫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如何确诊?

【选择题】

1.关于鼠疫以下概念正确的选项是:

A.曾是甲类传染病,现已绝迹

B.仍是甲类传染病,但可在24h之后报告

C.甲类传染病之首,应立即报告

D.是乙类传染病,但应按甲类处理

2.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的关系是:

A.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无关

B.人间鼠疫流行总是发生在鼠间鼠疫之后

C.鼠间鼠疫流行总是发生在人间鼠疫之后

D.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的流行几乎同时发生

3.关于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下概念正确的选项是

A.是外来性传染病,我国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B.由于家鼠也能传染,故没有季节性

C.人群大多易感,所以无性别年龄之分

D.夏秋季多发,男性、野外作业者多见

4.鼠疫杆菌的特点是:

A.革兰阴性杆菌,具有鞭毛和芽孢,能运动

B.革兰阴性杆菌,只产生内毒素

C.抵抗力较强,既耐寒又耐热

D.革兰阴性杆菌,既产生内毒素又产生外毒素

5.关于腺鼠疫以下概念错误的选项是:

A.腺鼠疫淋巴结可以挤压尽早排脓

B.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C.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D.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

【答案】

选择题:

1.C2.B3.D4.D5.A

五、霍乱

一、概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2〕生活接触传播〔3〕苍蝇传播〔4〕水

〔5〕食物

3.流行特征:

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顶峰多在7-10月。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典型霍乱病程分为三期。

〔一〕泻吐期

〔二〕脱水期

〔三〕反响恢复期:

极少数病人尚未出现吐泻病症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爆发〞或“干性霍乱〞。

临床根据脱水程度将霍乱分为轻、中、重型

临床表现

轻型

中型

重型

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1.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症:

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病症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三)确诊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1.凡有腹泻病症,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疫区内,凡有典型病症,虽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3.在病原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的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病症者,可诊断轻型患者。

六、治疗原那么:

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补液是治疗本病最关键的环节。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病症消失6天,隔日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

无细菌培养条件,隔离患者至病症消失15天。

2.陪护者与病人同时采便,二次阴性时与治愈病人同时出院。

【思考题】

1.霍乱的病原菌及传染源各是什么?

传播途径有哪些?

2.简述典型霍乱病程分几期?

霍乱患者的临床分型有几种?

3.简述霍乱确实诊标准?

【选择题】

1.霍乱的潜伏期是:

A.1-7天B.1-3天C.3-5天D.7-9天

2.有极少数的霍乱病人尚未出现泻吐病症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

A.轻型霍乱B.中型霍乱C.重症霍乱D.“爆发型〞或“干性〞霍乱

4.霍乱在我国流行顶峰时期多在:

A.5-11月B.8-12月C.7-10月D.3-8月

5.治疗霍乱患者在无细菌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多久可以解除隔离?

A.隔离患者至病症消失6天B.隔离患者至病症消失3天

C.隔离患者至病症消失10天D.隔离患者至病症消失15天

6.治疗霍乱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A.补液B.补盐C.抗病毒治疗D.使用抗菌药物

【答案】

选择题:

1.B2.D3.D4.D5.A

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概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特指由新的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SARS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发生呼吸衰竭时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近距离接触传播。

三、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在两周之内,通常为2-10天。

〔二〕临床病症:

1.发热及相关病症:

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

2.呼吸系统病症: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

可有胸闷,严重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3.全身中毒病症:

局部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病症。

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心等脏器受累的表现。

四、影像学:

〔一〕磨玻璃密度影

〔二〕肺实变影

五、医学观察病例:

近2周内有与SARS患者或疑似SARS患者接触史,但无临床表现者,应在自接触之日起医学隔离观察2周。

【思考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什么?

2.什么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有哪三类病症?

【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SARS冠状病毒〔SARS-CoV〕是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

B.冠状病毒科的病毒与人和动物的疾病有关

C.病毒排泄物在空气中存活6小时,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粪便中可存活10天

D.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可灭活SARS病毒;75%乙醇5分钟病毒失去活力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大局部患者无潜伏期

B.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

C.咳嗽、多痰,呼吸窘迫综合症

D.早期白细胞数升高,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通常是:

A.15-20天B.2-10天C.20-30天D.30-60天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B.垂直传播C.血液传播D.蚊虫叮咬

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于甲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D.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答案】

选择题:

1.C2.B3.B4.A5.A

七、乙型肝炎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1.诊断慢性肝炎期有四个临床特征:

(1)乙肝五项:

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2〕病毒学标志〔HBVDNA〕:

HBVDNA>105拷贝/ml;

〔3〕肝功能监测:

转氨酶〔ALT〕异常;

〔4〕肝脏组织学检查:

慢性肝炎的病理损伤改变。

2.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一般分为三期:

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病毒抑制期

二、抗病毒治疗:

1.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拉米腹夫定;

2.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存在的问题:

只能抑制病毒,不能去除病毒,需长期应用,可能发生耐药,停药过早或不坚持治疗可导致疾病复发。

三、预防:

1.乙型肝炎的传播的途径:

母婴传播〔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和体液传播。

2.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

婚前检查:

发现乙肝准妈妈和准爸爸;

产前检查:

对大三阳妈妈进展产前干预;

产中保护:

防止产程中穿插感染;

产后免疫:

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产后保护:

尽量防止母乳喂养。

【思考题】

1.简述诊断慢性肝炎期有哪些临床特征?

2.简述抗病毒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选择题】

1.乙肝“大三阳〞是指以下哪三种抗原、抗体阳性:

A.外表抗原〔HbsAg〕B.外表抗体〔抗HBs〕C.e抗原〔HbcAg〕

D.e抗体〔抗HBc〕E.核心抗原〔HbsAg〕F.核心抗体〔抗HBc〕

2.乙肝“小三阳〞是指哪三种抗原、抗体阳性:

A.外表抗原〔HbsAg〕B.外表抗体〔抗HBs〕C.e抗原〔HbcAg〕

D.e抗体〔抗HBc〕E.核心抗原〔HbsAg〕F.核心抗体〔抗HBc〕

3.乙肝病毒基因DNA是检测的重要指标,当大于多少拷贝/ml时表示病毒复制活泼。

A.103B.104C.105D.106

4.保肝药物治疗的适应症是哪些?

A.出现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等临床病症B.血清转氨酶升高

C.黄疸D.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病理损伤改变

【答案】选择题:

1.ACF2.ADF3.C4.ABC

 

八、狂犬病

一、概述: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蓄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几乎100%。

乙类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进展性瘫痪而危及生命。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带狂犬病毒动物。

主要为病犬。

我国主要传染源为病犬;

2.传播途径:

经带病毒动物咬伤为主要传播途径,含病毒气溶胶可经呼吸道传播。

3.人被犬咬伤后的发生率为15-30%。

头面部、颈、手处被咬伤者,创口深而大者,咬伤后没有及时正确处理伤口者及未能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者发病机率大。

三、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

不入血形成病毒血症。

四、临床分期:

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五、治疗:

犬咬伤后的伤口处理:

20%肥皂水反复冲洗半小时以上,去除狗涎,挤出污血。

然后70%酒精、浓碘酒反复涂拭。

伤口不缝合或包扎。

伤口底部和周围局部浸润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六、疫苗接种:

1.暴露前预防:

0、7、21日各注射一次,2-3年加强一次。

2.暴露后预防:

0、3、7、14、30日各注射一次。

严重咬伤者前6天每天一次,10、14、30、90日各一次。

【思考题】

1.狂犬病的典型临产表现分哪三期?

2.犬咬伤后的伤口如何处理?

3.狂犬病疫苗如何接种?

【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狂犬病的传染源?

A.狼B.猫C.吸血蝙蝠D.犬E.猪

2.狂犬病发病过程中,与以下哪项无关?

A.病毒侵入中枢神经B.病毒局部组织内繁殖C.病毒向各器官扩散

D.病毒到达脑干和小脑E.病毒入血,造成病毒血症

3.被犬咬伤右小腿,伤口深,咬伤面积大,在当地行伤口缝合,此时对伤口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伤口已缝合,不必再处理B.对伤口外表用碘酒、酒精消毒

C.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后再缝合D.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

E.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4.人被病犬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以下哪项因素无关?

A.咬伤的部位及严重性B.咬伤部位衣服的厚薄C.病犬存活时间的长短

D.伤口的处理及疫苗注射情况E.患者的免疫功能

5.野犬咬伤后对伤口不应该的处理是:

A.挤出伤口出污血B.用肥皂水反复冲洗C.碘酒、酒精消毒

D.缝合伤口E.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答案】选择题:

1.E2.E3.E4.C5.D

九、血吸虫病

一、概述: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目前尚有血吸虫病流行的省份是:

、〔属于大山区〕,、、、、〔属于长江两岸的大面积湖沼区〕等7省。

二、病原学:

血吸虫主要经历以下七个阶段:

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三、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是在有螺区感染血吸虫的牛、羊、猪等家畜和患血吸虫病的病人。

2.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3.6-14岁少年儿童的感染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多在夏秋季,且有明确的近期疫水接触史。

1.发热:

午后体温上升,午夜后体温下降,第二天又重复。

2.其它病症:

腹泻,大便常带粘液和血液;干咳、肝脾肿大、消瘦、乏力、肌肉关节酸痛。

〔二〕慢性血吸虫病:

1.无病症型

2.有病症型:

腹泻、肝脾肿大、下腹部可摸及包块。

〔三〕晚期血吸虫病:

1.巨脾型:

脾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者。

2.腹水型:

3.结肠增殖型:

本型有并发结肠癌的可能。

4.侏儒型:

〔四〕异位血吸虫病:

1.肺型血吸虫病:

以干咳为主。

2.脑型血吸虫病:

〔1〕急性期表现为脑膜炎病症,有高热、肝区痛等急性血吸虫病病症。

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慢性期表现为癫痫样病症,以局限性癫痫最多见。

CT检查可见脑局部肿块。

五、实验室检查:

〔一〕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血吸虫卵或毛呦,是本病确实诊依据。

〔二〕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只适合用于无治疗史者,有确诊价值。

〔三〕血清学检查:

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环卵沉淀试验〔COPT〕

六、诊断:

〔一〕急性血吸虫病: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肿及腹泻等。

3.血清学反响阳性〔IHA滴度≥1:

10,或ELISA阳性,或其它血清学检查;

4.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呦。

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1、2;

临床诊断病例:

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中的任一项;

确诊病例:

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4。

〔二〕晚期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

2.无病症,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肝脾肿大;

3.血清学诊断阳性;

4.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或无治疗后已经3年者。

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1、2

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符合疑似病例与3;

确诊病例:

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而4.

七、治疗:

吡喹酮

八、早期化疗预防病例:

1.童虫阶段防治感纫:

接触疫水后尚未超过15天者可服杀童药药。

〔1〕蒿甲醚

〔2〕青蒿琥酯

2.成虫阶段预防急性发病:

从开场接触疫水起已超过15天者,可于接触疫水一个月左右,服吡喹酮。

3.年度群众性化聊:

每年秋末洪水退后1个月,对当年接触了疫水的人群,普遍化疗1次。

吡喹酮。

【思考题】

1.日本血吸虫生活史7个阶段的名称是什么?

2.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3.简要概括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选择题】

1.中国流行的血吸虫病是哪一种?

A日本血吸虫B.埃及血吸虫C.曼氏血吸虫D.湄公血吸虫

2.急性血吸虫病发病顶峰期?

A.1-4月B.6-10月C.10-3月D.3-8月

3.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病症是什么?

A.发热B.腹泻C.腹痛D.咳嗽

4.异位血吸虫病包括哪几种?

A.肠型血吸虫B.肝型血吸虫C.胰型血吸虫.D.肺型血吸虫

5.治疗血吸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