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638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考纲展示]

考纲

定位

同“传记阅读”

高考

概况

课标全国卷未考过科普类文章。

近年来只有广东高考、福建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北京高考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命题

趋势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

2.探究题将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真题试做]

(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

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

盛唐画家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

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

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

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

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

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

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解索皴法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

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

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

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

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

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

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

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

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

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

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

“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

”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

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导图】

【核对反思】

1.【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中相关论述,如“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

”“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

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等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

(1)这些皴法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不同画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

(2)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山石,画家不断地丰富、创新,表现新的山水。

2.【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

联系全文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答案】 ①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做了铺垫。

②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

3.【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回答。

要分析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的主客观原因,不能盲目下定论。

说明理由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答案】 

(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

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

(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

(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

(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文本阅读导引

一、关于科普文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

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二、科学小品的特征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特点如下: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生动性需要: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三、科普文章的阅读要求

与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性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

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富有新意。

其次,科学小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

例如:

①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科学小品富有情趣;③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这也是使科学小品产生趣味性的一种表现手法。

科普文章的阅读要领:

①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②抓主要事物的特征;③抓说明的顺序和方法;④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

考向一 科普文的语言

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科普文章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

比如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

另外,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这种特点可以体现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方面。

围绕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重点。

凡是考查科普文章阅读,很少有不涉及科普文章语言这个考点的。

[典例剖析]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

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

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重点内容与上下文内容上的联系和在结构上的作用。

本文开头写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工厂却受到英、德两国的特别重视,说明了重水的重要性;用故事的形式开头,吸引读者,自然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重水。

【答案】 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概括文意。

文章⑤~⑧段介绍重水的用途,概括出各段中心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 示例一:

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

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

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3.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平实(朴素)、严谨、生动在文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第③段运用了大量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严谨;第④段运用设问、拟人的手法,将高深的问题说明得生动形象;两段文字都多用短句、口语化,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答案】 ①严谨。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

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

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

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

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

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通过探究文章标题是否合适,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讨题目是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

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现应是探究的重点。

【答案】 示例一:

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

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

(答出两条即可)

[方法归纳]

明晓语言特点,注意具体分析

科普类文章,就语言特点来看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语言的科学性的体现就是准确、严密、平实,文学性的表现就是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解答科普文语言分析题,应该注意:

1.“双管齐下”辨特点

分析科普文语言特色,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性、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性等各方面品味鉴赏。

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2.“有引有析”重实例

在分析文本语言的时候,最忌空洞概括,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

这样不仅可以集中笔墨深入分析,更可以做到有理有据,避免空洞浮泛。

不过选择的例句必须是“典型例句”,就是最能体现整个文本主要语言特征的语句,只有抓住了这样的语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做到窥一斑以见全豹。

3.“明晓一般”巧组织

回答此类题目,一般的思路是先概括出所具有的语言特点,接着举例,再结合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也可以在明确语言特点后,进行分析,最后举例印证。

但是无论哪种思路,都要注意对语言特点的总体把握。

答题模板: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还是“要体会语言的严谨性”)+结合文中的例子分析。

[对型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

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

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虑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

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作“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

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

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

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

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

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

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

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

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

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

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

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

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

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

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

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

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

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

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

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

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

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亡,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

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像蝶或蝇等叫作“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

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 ①螽斯:

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

②若虫:

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

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摩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A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根据文本第②③段可知由腹部声带发声的是蝉,鸟的声音是由声带发出的,而蟋蟀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出。

D项,表述不准确,应为“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根据文本第⑧段可以得知,蟋蟀变为成虫后经过四五日才能发声而非“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答案】 AD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