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642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教学内容:

2匆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的《长歌行》吗?

引背全诗。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珍惜时间,及早努力)

   2、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啊!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愿意吗?

   3、通过预习,你能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话:

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以前的错处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都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

他已经意识到了以前的时间匆匆溜走而无所作为,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实做些事,他认为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应该珍惜这每一刹那,所以写下《匆匆》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匆匆

   4、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

组个词或说句话。

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时间)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谁能给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这个开头?

   学生朗读

   师:

你喜欢这个开头吗?

喜欢哪些句子?

说一说理由,然后再给大家读一读。

   2默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对照老师出示的句子,如果把这一段改成这样好不好?

说说你的意见。

   出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地算着,24年的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真让我大吃一惊。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去来匆匆的?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到到了吗?

谁能来说说。

   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品读,谈体会。

   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写得多好啊!

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读中品味一下吧。

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4这样一想,从我们身边溜走的日子真是太多了,听起来老师也不觉“头涔涔,泪潸潸”了。

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

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做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想说些什么?

   5同学们的发言使老师也受到了启发。

其实,关于珍惜时间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很多,谁来给大家说说?

   学生互相交流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现在这个问题你能回答了吗?

   三总结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2、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3、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板书设计:

             2、匆 匆

                       朱自清

               

                  一去不复返  

              惋惜        无奈 

 

教学内容:

3桃花心木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问:

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

教师板书:

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

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

(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也可以问:

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

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

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

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

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教学内容:

3桃花心木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

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

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

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

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学习内容:

5手指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

短处:

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

最肯吃苦。

(2)食指:

短处:

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

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

短处:

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

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

短处:

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

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

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

为什么?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

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

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

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   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   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

(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

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内容回顾·拓展一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

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

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

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  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  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  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教学内容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体会并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图片,教师激情导入:

师: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图片)”的神话,看鲲鹏展翅(图片)自由自在,九天揽月(图片)让人神往。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就有飞天之梦。

今天我们终于能够飞上天(图片),圆了千年的梦想,同学们简单说一说你对航天的认识(2――3名简单说)

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航天事业的艰难历程。

齐读课题。

(2)

   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就是按照导读,明确学习任务。

解决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学习任务。

(生:

默读下面……)(课件出示:

想一想,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再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想一想,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一步一步用箭头表示出来。

先动笔画一画,然后再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并写在书的空白处。

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四、全班交流,研究读航天事业的辛路历程。

1.指名说:

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的,谁来说,(2――3名)

 课件出示:

美好的梦想——大胆的尝试——突破性进展——艰苦的努力——飞天成功——-登临月球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

它经历这样一个艰难的历程,就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部分进交流,可以谈感受,也可以结合资料来谈。

或者读一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调整。

书中插图。

1.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1段)

生:

第一段前两句。

师:

“正因为有了美好的梦想,所以人类才能进行大胆的尝试。

(课件出示: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2.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2-4段)(万户部分)

生:

可能读第二自然段

师:

万户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为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这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的确让人深受震撼和鼓舞,所以月球上才会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课件出示: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3.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5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