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647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

■首要任务:

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 

不过,姚木根也指出,当前江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重大任务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他介绍:

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从国际实践经验看,这一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分水岭——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人均GDP3000美元的国家,其发展显著依赖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程度较高;

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人均GDP3000美元的国家,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程度显著下降。

“能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对我省未来发展的严峻考验。

”姚木根同时指出,横向比较,“十一五”时期,尽管我省平均经济增速达13.2%,但与浙江、山东等省区连续近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发展速度相比,我们依然没有自满的理由。

姚木根说: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做大经济总量,是‘十二五’时期全省的首要任务。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欠发达,依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依然是‘十二五’面临的主要矛盾。

因此,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进位赶超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位任务。

新跨越——2015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由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经济欠发达地位显著改变 

■目标:

鼓舞人心,切实可行 

对于“十二五”规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姚木根简洁有力地概括为:

鼓舞人心,切实可行。

他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重要时期。

从三大增长动力和三大产业的发展潜能看,“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达到13%以上,今年全省经济总量将突破1万亿元,到2015年有把握达到1.8万亿元,再努一把力有可能接近或突破2万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时期。

从当前产业演变的态势和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后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看,到2015年,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可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可达到52%,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可超过65%。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可基本实现工业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由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并实现位次前移的重要时期。

从纵横向、动静态的比较看,到2015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和人均水平进入全国第二梯队,基本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要求。

姚木根进一步介绍:

“从规划内容看,实现‘总量倍增’,主要有四条途径:

做大并释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放现有产业的潜能;

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中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增强并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

■主要指标约束性大大增强 

“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我们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压力,又面临加速转型的压力。

”姚木根介绍: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共调整、增加了10多个新指标,比如居民消费率、非化石能源比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水质达标率、居民预期寿命、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等,并在指标结构上增列了经济结构指标。

指标属性也有了新变化,35个主要指标中,有18个约束性指标,其中资源环境类就有11个。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保障,确保未来5年实现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实现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实现做解读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总量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实现改革攻坚与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

对于未来5年累计超过8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姚木根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谋划和实施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带全局、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江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

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

我国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社会保有量快速增长,再制造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008年汽车保有量达4957万辆(不含低速汽车),机床保有量达700多万台,14种主要型号的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

其中大量装备在达到报废要求后将被淘汰,新增的退役装备还在大量增加。

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制造是制造与修复、回收与利用、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主要用于维修,既能提高维修技术质量,又能提高维修效率和效益。

国外经验表明,当再制造零部件占维修配件市场的65%时,汽车维修速度将增加8倍。

发展再制造产业还能使制造企业有能力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设计,形成良性循环,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十分有利。

二、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将再制造作为重点领域。

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9年底,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3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并在探索旧件回收、再制造生产、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应用的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等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试点工作也已开展。

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再制造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制造作为新的理念还没有被消费者及社会广泛认同;

再制造旧件来源及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

再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等相关法规亟待修订,有关管理制度急需健全,技术标准还不完善;

缺乏政策激励。

三、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提高再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规范旧件回收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着手,加强法规建设,强化政策引导,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再制造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将再制造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通过法规规范、政策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加强规划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推进再制造试点示范,由点到面,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相结合。

鼓励科技创新,解决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再制造标准体系、旧件回收体系、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等建设。

四是坚持严控质量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加强对再制造产品和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深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以推进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消除制度瓶颈,完善回收体系,规范流通市场,努力做大做强。

在此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压缩机、机油泵、水泵等部件。

同时,继续推进大型旧轮胎翻新。

(二)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

组织开展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矿采机械、铁路机车装备、船舶及办公信息设备等的再制造,提高再制造水平,加快推广应用。

五、加强再制造技术创新

(一)加快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

加强再制造产品设计技术和产品剩余寿命评估、经济环保的拆解和清洗、微纳米表面工程、无损检测等技术的研发,开展旧件性能评价、再制造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鼓励生产企业、研究设计单位开展有利于再制造的环境友好设计。

(二)加强再制造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依托国内有基础的技术研发单位和企业,加快建立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和再制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业化示范。

做好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成熟适用技术的衔接,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

六、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一)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

加快完善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加强有效分类和回收管理,形成与再制造规模相匹配的旧件收集能力。

(二)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标准体系。

研究建立再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再制造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再制造技术通则、旧件检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再制造工艺技术规范和再制造管理标准等。

(三)规范再制造环保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分类储存管理,提高后续废物再利用潜力,减少废物的处理处置量,消除再制造产品的安全环保隐患。

(四)推动再制造服务体系建设。

在部分定点维修网点(含汽车“4S”店)设立再制造产品专柜,建立再制造产品连锁示范店和售后服务点。

选择若干制造企业和维修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生产与售后服务一体化试点。

七、完善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编制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组织编制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发展目标和重点,提出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

(二)完善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相关法规。

尽快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适当取消对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强制回炉的限制。

根据再制造产品原料自身的安全环保风险及国内实际需要,建立鼓励、限制、禁止进口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再制造旧件和再制造产品的进出口管理目录及管理办法,并规范再制造企业管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三)完善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制定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研究对列入目录的再制造产品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再制造提供信贷、担保等投融资服务。

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要将再制造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项目作为支持重点,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

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优先采用再制造产品。

(四)建立再制造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再制造产品标识制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建立再制造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拆解企业的监管,防止可再制造的旧件流失,加强进出口旧机电产品检验和监管。

(五)培养专业人才。

鼓励在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有关专业课程中设立再制造课程,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在岗人员技能培训等多种模式,加快培养技术人才,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再制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编写针对不同用户和消费群体的宣传资料,设立再制造产品体验馆,举办再制造技术、产品、工艺设备展览会和再制造发展论坛,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普及再制造知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

八、加强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

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切实履行循环经济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责,工信、科技、公安、财政、环保、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再制造产业发展预测分析、法规政策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加强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大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大力推进网络文化技术创新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5月初以来,光明日报推出的网络文化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这组报道和文章涉及论坛博客、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教育、手机文化、网络音视频等网络文化诸多方面,内容丰富,见解深刻。

许多专家学者和网民呼吁倡导健康文明网络文化,抵制低俗不良风气,推动网络文化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抢占信息化条件下文化传播制高点,大力建设健康向上、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传播介绍中国的新渠道。

能否建设好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04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浏览新闻、交流沟通、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

正确引导好广大网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充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挥好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够充足,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够强,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不够丰富,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如影随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演变,我国互联网也在加快发展转型:

信息传播形式已由文字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延伸,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已占互联网流量50%以上;

应用领域已由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服务模式已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日渐成为网站主流配置;

传播手段已由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手机上网成为新潮流,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

网络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应用,必将深刻影响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进程。

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化影响力、竞争力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网民当中,青少年占大多数,他们的思想倾向、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如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由于多方面复杂原因,网络色情、暴力、赌博、诈骗等问题屡禁不止,网络谣言、网络“推手”、网络恶搞、网络低俗等现象屡遏不绝,一些低俗有害信息时有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广大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我们必须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把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

互联网在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

随着即时通讯、博客、播客、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的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网络的聚焦放大下,加上一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破坏,很容易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使一些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使一般性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国家安全。

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确保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意识形态属性。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确保网络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活力,才能增强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我们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基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健康向上、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理所当然地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报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如果放弃了这个方向,任由亵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毒害人们心灵的错误思想和落后腐朽文化在网上大肆传播,就会导致人心涣散、思想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网上信息海量庞杂,各种思想观点、利益诉求、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主动引导网上舆论,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各类网站都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生产和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健康向上网络文化氛围。

要围绕网民普遍关注的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加强正面发布、解释疏导,引导网民理性讨论问题、表达意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要针对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加强评论和引导,褒奖积极健康、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批评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不良倾向,使网络文化更好地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展示人性善良、社会美好。

要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把广大网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我国互联网规模较大,数亿网民共同参与网上内容的创造、传播和消费,必然带来网络文化的多元多样,这也是网络文化的魅力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网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网上道德风尚。

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力促进网络文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自由发展。

总之,要形成既保持良好传播秩序又充分尊重个人创造,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网络环境。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网络文化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并生并存,网络文化产业市场日益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网络文化,应当重视经济效益,但网络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以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生产和创作格调健康、品味高雅、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

  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坚持发展与管理相统一,坚持遵循互联网规律与适应中国国情相统一,坚持产业发展和网络安全相统一,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使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先进文化网上传播日益扩展,网上主流舆论积极健康,网络文化产业逐步壮大,网络文化建设骨干力量初步形成,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环境不断净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相比,与信息化条件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国内外形势快速发展的变化相比,我国网络文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亟需在新的起点上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总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要把壮大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