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650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及体系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为经济规律。

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有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是被经济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人们能够在客观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它,趋利避害,正确决策,造福社会和自身。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运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科学抽象法。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指对某些事实内容作真实或虚假、正确或错误、原因或结果的描述或解释,依据的是事实。

规范分析是价值判断,指对某种事实内容作公正或不公正、好或坏、合理或不合理的评价,依据的是道德标准。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表述更精确。

定性分析通过反映事物性质的概念和范畴来分析经济活动,以揭示经济现象掩盖着的特定的经济关系或经济运动的特征。

五、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有利于认识经济运动的规律,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2.学习其他经济学专门知识的必要基础

3.对新的经济现象,新问题,新挑战作出正确认识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前提;

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丰富,促进了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

分配决定生产

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2)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

(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4.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

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

3、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所有制是一种经济制度范畴,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联系: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1、产权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产权是一组权能,产权具有排他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

2、产权制度  

产权关系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与由法律界定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而产权制度就是既定的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产权安排;

(2)产权结构安排;

(3)产权保护。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及其作用

1、生产力及其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2、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1、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作用:

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第二,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第三,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第四,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第五,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第六,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

负效应:

集体成员偷懒。

解决:

通过指挥和管理避免

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①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②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③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19世纪70年代,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

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1、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或要求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它是生产力的桎梏,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应该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适应。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先进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二、制度创新

1、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

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的具体实现形式。

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

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经济体制改革

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基本依据: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内容:

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

“三个有利于”标准。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1.人类经济活动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要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种经济活动方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1)社会分工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阶段。

4、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差别: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他人、为社会有用的;

(3)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故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5、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6、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相

同,在量上难以比较;

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

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特点: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

概念: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差别:

(1)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特殊性,是不同性质的劳动;

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普遍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并且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具体劳动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范畴;

而抽象劳动则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个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个别劳动

个别劳动首先是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

在私有制条件下,个别劳动即私人劳动;

同一个所有制内部,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之所以采取个别劳动形式,是因为:

第一,存在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独立经营;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生产者有自身的独立利益。

2、社会劳动

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

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

第二节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

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间形成的,它涉

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第二种含义:

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1)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2)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3)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1、劳动生产率及决定因素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

(4)劳动对象的状况

(5)自然条件。

2、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部门平均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不管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劳动者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2、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3、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相应地产生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差别问题。

复杂劳动者得到较高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

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什么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要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这是因为:

(1)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2)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

(3)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于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来实现的

(2)刺激作用。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在客观上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这个作用通过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实现。

(3)分化作用。

竞争会实现优胜劣汰,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解释概念:

商品、商品经济、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之间的关系?

3、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有什么影响?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5、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货币是随着商品的交换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产生经历了以下的历程: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相对价值形式)=2把斧子(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考察,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

v等价形式的考察:

v等价形式有三个特征:

v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v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v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把斧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