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657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docx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doc

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力争到202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制订本规划(2012年为规划基期年)。

一、规划背景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63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2.8%,比2007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4%,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4.1∶1下降到3.6∶1。

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比提高了2.85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78万人实现脱贫。

(二)面临形势。

总体来看,我省农民收入仍然偏低,2012年全省农民收入排在全国第26位,落后于我省经济总量排名,城乡、区域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率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发展较慢,吸纳农村人口能力有限;农村金融体制、产权制度等改革滞后,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突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以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工资性收入快速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升,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

(二)基本原则。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扶持政策,整合优质资源,撬动社会资本,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自主就业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有序流动,加快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步伐,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

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并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推进产业联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以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经营方式、金融制度改革为突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释放改革红利,为农民收入倍增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完善,一产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规模化经营率、畜牧业占比等主要指标接近发达省份。

城乡一体化发展跨上新台阶,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根本改善,社会保障程度大幅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17年达到11500元,实现收入翻番目标;2020年超过17000元,年均增长14.5%,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5∶1左右,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1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2年

2015年

2017年

2020年

类别

农民收入

人均纯收入

5763

>8000

11500

>17000

约束性

家庭经营性纯收入

2293

>3000

>4000

>6000

预期性

工资性收入

2726

>4500

>6000

>9000

预期性

财产性收入

202

300

450

800

预期性

转移支付收入

542

650

750

950

预期性

 

指标名称

单位

2012年

2015年

2017年

2020年

类别

现代农业

农业增加值

亿元

1370

1900

2800

3800

预期性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245

1300

1330

1400

预期性

果业产量

万吨

1437

1500

1800

2240

预期性

其中:

苹果

万吨

965

1000

1100

1400

预期性

五大干杂果

万吨

91.4

230

350

500

预期性

职业农民

万人

1.23

6

10

20

预期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108

2960

3360

3620

预期性

其中: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409

560

660

750

预期性

专业大户

万个

0.5

1

1.8

3.5

预期性

家庭农场

万个

1.5

2.5

4

4.5

预期性

合作社

万个

1.9

2

2.2

2.5

预期性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45

55

65

72

预期性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2

54

56

58

预期性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57

62.5

65

70

预期性

基础设施

耕地面积

万亩

5981

5912

5897

5837

约束性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1916

2000

2050

2150

预期性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5

0.553

0.559

0.568

预期性

农村公路行政村通畅率

%

84.8

90

具备

条件的

通畅

具备

条件的

通畅

预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78

85

95

100

预期性

城乡一体

城镇化率

%

50

54

56

58

预期性

进城落户人口

万人

[286]

[600]

[700]

[850]

预期性

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690

500

420

350

预期性

脱贫人口

万人

[302]

[480]

[574]

预期性

美丽乡村

造林面积

万亩

400

[1200]

[2000]

[3000]

预期性

森林蓄积量

亿m3

[4.2]

[4.6]

[4.8]

[5.1]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41.42

43

43

45

约束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万km2

0.65

[1.95]

[3.25]

[5.2]

预期性

注:

[]为累计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粮食为基础、果畜为支柱、菜茶为特色的优势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板块发展,着力打造陕南生态农业区、关中高效农业区、陕北有机农业区。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

培育多元化深加工体系,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企业上市,建立健全合作组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集约规模经营和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发展家庭经营性二三产业。

依托资源禀赋,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发展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业,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提高二、三产业占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加强流通主体培育,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让农民分享流通利润。

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防疫、市场流通、气象服务等农业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职能,拓展经营性领域,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

专栏—2农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重大水源实施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延安引黄、洛惠渠引干入支等重大水资源调配工程,推进东庄、亭口、南沟门、王圪堵等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加快西安李家河、宝鸡银洞峡、铜川龙潭、安康洞河以及彬县红岩河、旬邑柏岭寺、子长红石卯、南郑云河、洛南张坪等一批小型水库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用水的保障能力。

大型灌区实施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以及扩灌工程,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渠道改造3900公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110座,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50万亩。

新增粮食产能以16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全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实施,建设20个整镇连片现代粮食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达到1400万吨,自给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5%,提高10个百分点。

“菜篮子”工程加强种质资源、扩繁和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重点支持30个省级蔬菜大县和30个果业基地县建设,推进畜牧业集约化发展,确保菜篮子产品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

现代农业园区深入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2000个现代农业园区,占耕地面积的15%,其中省级园区300个,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打造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地,建设2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到2017年园区数量超过3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园区20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建设茶叶、中药材、花卉、桑果等园区1105万亩,核桃、红枣、花椒、板栗、柿子等干杂果经济林1200万亩,木本油料基地197万亩,示范园30个等,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山塘水坝等小型水源工程、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小型泵站、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等水利工程,建设五小水源工程4.15万处,新修渠道1000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提高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水平和农田水利化程度。

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实施大型农产品骨干批发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两个国家级批发市场和12个区域性骨干批发市场,扶持大中城市社区农贸市场和县镇农贸市场建设,建成一批配送中心、标准化农家店、标准化超市等,形成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双向流通商贸物流体系,覆盖100%的乡镇、95%的行政村。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省市县乡四级农机、农技、防疫、质检、气象预警防灾等基础设施及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最严格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二)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强83个县城、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支持发展特色小城镇,带动集镇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劳动力吸纳和承载能力。

发挥县域特色工业经济园区优势,辐射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升级,吸引农村能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补助。

发展中小微型企业。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推进县域工业发展,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

利用工业资源优势,推动资源开发与关联产业发展。

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中城市周边集中发展城市配套产业,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和竞争能力。

大力培育地方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指导,发展和规范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

鼓励企业公平公正用人,确保就业机会均等、待遇平等。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解决进城人员就业、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建立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进城农民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创新人口管理,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条件,拓宽职业转移和身份置换通道,降低农民变市民的门槛。

(三)强化政策支持保护,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加大涉农补贴力度。

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农资和农机购置等补贴政策,确保及时足额兑现。

健全适应土地适度流转、农资价格波动等特点的农业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粮油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财政补助和基础养老金标准。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规范农村医疗服务,适度提高重大疾病补助标准。

继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向农民全覆盖。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托底政策,加快城乡医疗、养老、失业、低保等接轨,加大对生活困难人员救助力度,提高农村困难群体救助标准。

推进开发式扶贫。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脱贫步伐。

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扶贫,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健全无劳动能力家庭人口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协作扶贫机制,扎实推进干部驻村联户扶贫,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逐步实现贫困人口吃穿两不愁,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四保障。

(四)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加强县级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建设,三年内基本完善评估体系。

培育租赁、转让、抵押等二级市场,搭建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其他财产权公平交易、有偿退出创造条件。

加强财产权益保护。

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落实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政策,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扩大农民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等多种信用担保方式,提高物权资产流动变现能力。

依托城镇化建设,发展房屋租赁产业,增加农民住房租金收入,促进农民房屋有效增值。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

发挥果业、种业、畜牧业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优先支持经营业绩良好的互助合作社发展壮大。

规范发展民间借贷,促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

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范围,提高保费补贴标准,加大对粮果畜菜等主导特色产业保费补贴力度。

(五)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实施陕北高原大绿化、关中平原园林化、陕南山区森林化生态建设战略,加快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强荒沙治理和湿地保护。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种养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加快“一山一江两河”综合整治,巩固小流域治理和水源地涵养等建设成果,建设天蓝、地绿、水碧的美丽乡村。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启动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工程,结合镇村撤并、移民搬迁、重点镇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生活便利、产业发展、生态优良、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

将小村、产业弱的村向大村、产业强的村集中,将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利的村向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村合并,建设中心村。

统筹推进移民搬迁。

注重与重点镇建设、农民进城落户、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灾后重建、保障房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加强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专栏—3农村民生建设重大项目

渭河综合整治实施堤防加宽、河道疏浚、河滩整治、河堤绿化等综合措施,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路堤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

汉江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水景观建设等,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滩平航通、人水和谐的新汉江,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小流域综合整治在29个县(市、区)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00平方公里;在28个县(区)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0平方公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5万亩,确保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永续利用,实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

防洪综合整治实施23条重要支流治理,在156条中小河流实施331个综合治理项目,加快72条重点山区河道治理,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在98个县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

完善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等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10万户,到2020年完成现有危房改造。

实施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工矿污染治理,对300个乡镇、3000个行政村开展连片整治示范,建设环境整洁、设施配套、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97个县(市、区)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农民培训、退耕地补植补造等六大工程,确保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增强、收入快速增长、长远生计得到保障,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农村供水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十二五”规划剩余400多万人饮水问题;开展陕南移民搬迁、农村新型社区、重点镇及水质改善和供水设施建设工作,持续巩固已建工程成果,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整村推进扶贫以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集中实施33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采取区域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企村结对帮扶等方式,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移民搬迁结合小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等,大力实施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以及陕南秦巴山区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发展布局

(一)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

按照农业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粮果畜菜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打造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农民转移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布局。

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加快农民工转移就业创业和进城落户。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

按照“一核四极两轴两带”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生态战略格局,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的现代城镇化体系和生态保护体系。

图—1五区十八基地布局图

图—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进城落户分布图

图—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布图

图—4城镇和生态发展布局图

五、十项行动

(一)优势主导产业提升行动。

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菜思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果、菜总产量分别达到1400万吨、2240万吨和20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50万吨、65万吨和280万吨。

(二)区域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因地制宜发展茶、药、蚕桑、花卉、干杂果、水产养殖等区域特色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分布合理、体系完备、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升综合效益。

(三)农户二三产业发展行动。

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或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以家庭为单元发展非农产业。

培育以农村家庭为单元从事二、三产业的经营主体100万户,带动自主创业就业人员达到500万人,促进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二、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行动。

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和生活困难劳动力为重点,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新增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2万人,实现农民劳务性收入122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或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行动。

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着力培养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省所有乡村,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培育职业农民20万人。

(六)县域工业化推进行动。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型、资源开发型、大工业配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稳定提高效益。

建设一批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向工业集中区聚集。

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14000亿元,超过县域生产总值的60%。

(七)社会保障促进行动。

加快完善制度框架衔接、标准接轨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农村养老、医疗、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850万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

(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行动。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投融资体系,信贷支农力度不断增强,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02万亿元,年均增长18%。

超过一半的县域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接近500家。

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到20个,全省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80%。

(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行动。

大力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努力改善贫困人口增收基础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培育增收产业,强化社会保障,促进贫困人口快速增收,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0600元,年均增长22%,与全省农民收入比缩小到1∶1.6,实现“两不愁、四保障”。

(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

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长效机制,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力争20%以上的中心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创造良好条件。

六、保障措施

(一)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