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676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Word下载.docx

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他让我记住:

老天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跑在时间前面的就是最大财富的拥有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学会“感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非常切合我们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书中有一条论述道:

教师真的是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

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太狠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

批评和“侮辱人格”,界限又到底在哪里呢?

对此我感受颇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说: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在以前,教师满腹经纶,师生关系如同父子,“老子”打儿子再平常不过,可现在一切条件都变了。

在有些家长眼中教师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工具不好使就告你。

我认为,既然要当教师,必须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做好一名教师的职责,切不可取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

现代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想。

对于那些“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学生,我们要指出他应该如何去做,如何使自己更出色一些,只要你真正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有信心、耐心,总有一天他们会改变自己。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我们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

应该有很多老师或者是关心教育的人士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大学期间也拜读过其他许多学者的教学专著,但大多数著作都被我草草地浏览,唯独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能让我体之、品之。

《给》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教育经典,是因为作者是一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最基层教育岗位的教育工作者,书中的内容是他从教中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他从自身的深切体验出发,发掘出对于人们有着广泛指导意义的哲理。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

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比如,《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跑在时间前面的就是最大财富的拥有者。

书中还提到关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

”“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

对他们进行思考。

”很明确地告知了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利用已有的经验唤起幼儿的注意力。

由此我们会联想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否我的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每一句话,孩子们都注意着?

答案一定是“不”。

对于我们如此没有把握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却清楚地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想说:

或者枯燥乏味的理论更适合你。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得低首沉思,面对一条条亲切的建议,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值得思考一个问题:

教育,我为你做过什么?

最后还是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来做个小结: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

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

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学生学习着学习,教师同样需要学习着学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

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中间。

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

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

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

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

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

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

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

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

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

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

“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

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

”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

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

写口头作文千余篇。

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

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

我对自己说: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

安常习故,抱残守缺!

我想给他们什么呢?

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

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

让学生读书,我多读!

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

让学生写作,我多写!

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

让学生行动,我多行!

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

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

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

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

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

”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

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

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

小学教师偷了初高中教师的时间?

我和苏霍姆林斯基笔下那位克拉斯诺达尔斯市的女教师有一样的困惑: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看下去,我越来越明白也越来越汗颜,苏霍姆林斯基知道我们要辩解什么:

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

是啊,本来如此啊,可是作者一个事例让我有点坐不住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让人听得入了迷,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

“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这个奥秘就是读书。

可是这又与初中高中老师的时间拥有量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所讲的知识点上,也不仅要观察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学生怎样工作,学生在感知思考方面有哪些障碍,如何对学生进行智力上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更高一级的学习。

如果小学教师没能把学生的这些能力训练出来,初高中老师将会花费时间抓“小学基础就很差的学生”这将占去他们大量的工作甚至生活时间。

如此说来,小学老师真的“偷”去了初高中老师的时间啊。

那么坦白成人的话我现在就是初高中老师时间的“偷窃者”了,对我那节课就是个时间“小偷”,三年级时候,我尽心地备《科里亚的木匣子》一课,该查阅的资料我都查阅了,比如,我也查找让学生明白:

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我苦苦思索让他们听懂这一道理的语言。

更让我挠头的是如何让学生明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我还找了许多带有这一哲学道理的故事,我自认为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拿着厚厚的资料我走进了教室。

上课了,读完课文,进入理解课文阶段,刚开始我就把自己绕了进去,一直带领孩子们在“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中,好像进入了迷宫,怎么也走不出来了,越解释越难理解,越难理解就越要解释,好像不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觉得无法让孩子们理解这篇课文,结果,孩子们很累,我也很累。

短短的40分钟过去了,我们还在讨论。

下课了,我沮丧极了,趴在办公桌上,为自己整节课一无所获而伤心。

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我向我们组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明了我的教学设计思路,说着说着又开始伤心了。

看着我无助的样子,她淡淡一笑说:

“你把语文当哲学讲了,小孩子当然不明白了,语文就应该按照语文的教法,读,孩子们读了结合自己的经历自然会明白这一道理。

不必绕来绕去的费口舌。

”我恍然大悟,是啊,我一直给孩子们讲什么啊,讲的他们昏昏欲睡,还是不明白。

“读,读……”这个字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直到第二天的语文课,按照同事的建议我就让同学们读,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我就让他们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结果很简单就理解了这篇课文,还学了一些他们喜欢的句子。

现在回想这件事,回想起《科里亚的木匣子》第一课时,我什么都没让孩子们学到,不要说语文知识了,更不要说一些学习能力了。

我的失误就是让孩子们失去了读的机会,我剥夺了他们读的时间,这么来说我就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偷了他们的时间,像我这样的老师如果没什么改进,试想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势必会“偷窃”初高中老师的时间,因为他们要为学生在小学阶段被剥夺的阅读机会,或者被忽略的阅读能力都影响着初高中的学习,而这一能力的缺失势必会造成初高中老师的工作时间,他们会浪费很多时间重新培养孩子,自然这也是事倍功半的,有幸的应该是亡羊补牢,更多的是很多孩子由此影响了一生的发展。

这么说来,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的太对啦!

在小学阶段如果一个老师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那么孩子的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阅读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的接受能力、思考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

而且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

学习能力也很强,积累越是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就越强,即便是在学习紧张的初高中学校生活中也能解放自己,相对来说,也解放了初高中的老师。

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好的时机就是在小学。

那么,为了不做这个“罪魁祸首”,应该怎么做呢?

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告诉我们:

阅读!

所以,我们小学教师,为了不“偷”初高中老师的时间,为了不做那个精神上的罪人,为了让初高中老师解放出来,更为了孩子一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就培养孩子出色的阅读能力吧!

假期里,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颇多,尤其是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这样的一种感觉:

在各种琐碎的事情上耗费大量的精力,不注意工作中的积累和反思,一旦到了写案例或论文时,就要搜肠刮肚寻找素材。

为什么会这样呢?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阅读《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后,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写《给教师的建议》时已经写了32年的从教日记,他在书中写到: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

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长要有一个记事簿。

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

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

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

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日记的实践者,所以他道出的话语才真实、贴切。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道出了写教育日记的意义和作用,即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积累和反思,教育日记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

1、帮助教师的专业学习。

教育日记中记载的教育理论、读书心得、名家经验、名言警句等都能作为教师学习成长的工具。

2、帮助教师积累资料。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记忆的东西。

只有勤于动笔,我们才能战胜遗忘,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

为什么有的人提笔无话,就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

3、帮助教师的自我反思。

一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决定了他的教育工作的质量,而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需要思考,思考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思想。

教育日记,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

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时失败和挫折经过反思更能变成一种财富。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善于积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为我们工作创新之源泉,成为推动工作的加速器。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教育日记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彷徨,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以更轻松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只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做记录,如教育教学中现象的描述、事件的经过、数据的记载、规律的总结、方法的创新、成败的体验。

具体而言,可以做以下分类:

1、记录一些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既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时的论据,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话,提高教师说话的品位。

只要自己看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句子,或一段,或几行,或三言五语,不在乎多少,在乎这句话的分量,有价值的,就记录下来。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留心,逢得必记。

    

2、记录成功的教育事例。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会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一些闪光的东西。

记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对“问题学生”一次成功的转化、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有意义有效果的家访、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的捕捉,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这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时,那成功的经验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了,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3、记下失败的事例。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有收获,也都有过失,或大或小。

我认为失败的事情,更应该一记,因为它更能帮助一个人进步。

在日记中是有勇气讲述自己的失败的,叙述事件的经过,分析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打好预防针,是非常有好处的。

4、记教育的理论和理念。

教师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我们固然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实践活动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学习、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本学科或德育工作的前言理论和理念。

特别是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的,也不是一次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

有些话听起来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可是具体地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实到每一堂课上,那就不容易,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论证并实践一个优秀的教育理论。

5、记下和学生的交流。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的第一条建议中就写下这么一句话:

“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互信的关系十分重要,师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

当然,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说许多的话,也没有必要一一记下,应选取典型的、感人的材料进行记录。

6、记录自己的观察、实验、感想、反思。

如针对某个“问题学生”,可以建立动态观察材料;

针对班级中自习课学生经常讲话的现象,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

针对某种教育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教育日记的形式既可以是书面记载,也可以是借助网络平台,写网络日志(博客)。

教育日记可以成为我们工作的素材库,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这样一个信息库,定期进行整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我想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睿智的教师了。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说实话,每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对于教育学中的一些模糊的现象和问题都能由此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解读。

事实上,《给教师的建议》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教学指导参考书,每一条建议都让常常会迷惑不解的我有所感悟和所得!

说实话,读罢此书,感受真是颇多,书中有许多理论都对我影响深远。

比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议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时的我也是深有感触!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

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学生常规管理;

有时还要接待家长,布置班级工作等等,真是有点应接不暇!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书中所举的那位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