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735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试图只作为一名引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亲身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中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二册教学反思集

第一课时十几减9

之一

开学前的第一次课由于9加几的课前准备已做好,所以开始上课前我用卡片进行了口算抢答,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实录

一、小猴想和大家来比赛(出示口算卡片)

9+56+99+47+98+99+92+9

(课前复习准备在课后看来非常重要,学生遗忘很多)

二、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列出算式

13-9=(许多学生说出得数是4)

你们又是如何想的呢?

(相互说一说)

生1:

4+9=13所以13-9=4

生2:

我用10减9,等于1,再和盒子外3个合起来是4只

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没有了出现书上其他几种情况)

重点让学生来演示从盒子10里面去掉9只的一种方法

大家用小棒摆出1310根一堆3根一堆

从10根里拿去9根,还剩1根,把剩下的1根和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

老师继续演示,如果在13根小棒中的3根上面再添上一根,多少根,14根,,再从10根里去9根,是几根,让学生拿一拿得出,把剩的1根与4根合起来是5所以14-9=5

继续添上1、2根,列出15、16、17减9

的算式:

大家从演示观察中看出每次从盒子里10根拿出9根,剩下的是1根,再和后面的整数相加就是得数。

这时班上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方法,十几减9,每个得数都比十几后面的一个数多1,(多么水到渠成的发现啊)

其他同学齐声说:

对对

师:

为什么要加个1呢,这个1从哪来呢

生:

10减9剩下的1

师:

用这种方法自己会计算其他的十几减9。

11-912-918-9

学生很快地算出了得数

师:

当然有些同学想加法来算也可以很快地说出得数,老师也欢迎大家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的练习,想想做练习,进行得很顺利,汇报是也有好多加法做得很好的同学用了想加算减的办法.

最后我用了一个口算比赛来结束新课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有错误.

教后反思:

1、对于课前的复习

在徐州的全国教材培训会上听了徐特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堂与讲座,很有启发,计算教学复习得重要,他对学生的新知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没有直接从情境图入手,而是把复习也引入到情景图中,通过课堂实际教学来看,确实起到了效果。

2、对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我想并不是每节课都会有学生想到书上所有的算法,在这节课中没有出现一个一个地减和先减去3个再减去6个,我也没有特地再告诉学生,而是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用10去减和想加算减的两种方法上。

3、关于组织教学形式

在我看来,比赛、游戏、表扬和激励,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永远不可抵估的作用。

4、遗憾与追求

数学是思维的,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我想不仅仅是看教学效果,从新课标的理念来看,学生有效思维的质量与时间的长度应该成为我们另一个追求。

我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回顾这一节课,还是有好多同学在等待别人现成的果实,没有自己的思维,我想不仅是我的毛病,这还表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通病。

这学期,我准备在这方面做些学习与实践。

“十几减九”的教学反思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标准》认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可以张扬个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能力。

它是学生不同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展示。

然而,多样化的算法千呼万唤就是出不来,这时该怎么办?

算法多样化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问题在哪里?

在探究十几减9的算式的规律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

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规律。

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学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

然而有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规律?

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时,教师能不能明确指出找找被减数的个位和差有什么规律?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探究活动的时间,可以较快地发现规律。

但是如果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怎么落实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怎样才能两者兼顾呢?

教学反思:

课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反复思考,觉得在这些方面没有处理好。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片段

(一)中,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想加做减”一种方法。

而教师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其实,完全不必苦苦追问。

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

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交流存在着障碍。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

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

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动作。

在两个片段中,不难看出教师焦急的情绪无意中感染、影响了学生。

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

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

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

如果教师能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争辩了。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没有落实到课堂中去。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显示出教师过分地注重结果。

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

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

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

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

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在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了解图意,并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3-9。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感悟到这道算式和过去做过的十几减几的算式不同:

不是13-3或13-10,而是13-9。

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

“你能算出13-9的得数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计算方法,并互相讨论交流。

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注意因材施教,千万不能“一刀切”。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学起来感到轻松。

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

给每个学生一个动手探究的机会,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数学。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认为:

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说,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作为我们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