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州民族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2013福州民族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福州民族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3福州民族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该(27分)
(一)狱写常见的名句名箱(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缺空部分。
(6分)
(l),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3)五陵年少争缠头,。
(白居易《琵琶行》)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5),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斌》)
(6),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十六年,秦败我脩鱼,虏得韩将宦、申差于浊泽。
韩氏急,公仲①谓韩王曰:
“与国非可恃也。
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
“善。
”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
陈轸曰:
“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
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
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
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曰:
“善。
”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
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
“不毂国虽小,已悉发之矣。
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毂将以楚殉韩。
”
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
公仲曰:
“不可。
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
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
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
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
”韩王不听,遂绝于秦。
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
十九年,大破我岸门。
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
【注】①公仲:
韩国的相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以一易二之计也易:
交换B.将西购于秦购:
讲和
C.韩必德王也德:
感激D.益甲伐韩益:
更加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两国谋士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今秦之欲伐楚久矣②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③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④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毂将以楚殉韩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故事的背景是韩国被秦国打败,损兵折将,韩王着急了,与谋臣商量,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
B.陈轸提出,现在秦韩已经结盟,楚国一定要及早出兵,打破这个联盟,力争主动。
C.陈轸对于如何应敌胸有成竹,楚王依计行事;公仲识破了陈轸的计策,韩王却被蒙骗了。
D.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却重在叙写国与国之间的谋略斗争,这是选文艺术上的主要特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
(3分)
译:
(2)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问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此词写于1182年。
作者被罢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1)“破纸窗间自语”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赏析。
(3分)
(2)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析。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
刘备依照诸葛亮三个锦囊妙计行事。
不仅娶得吴国太的女儿孙尚香,而且回到荆州。
周瑜追赶不及,反而中了埋伏,损兵折将。
周瑜也因此被人嘲笑“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
B.克洛德·孚罗洛当上了副主教以后,难以抵挡世俗权力的诱惑。
为了占有金钱,躲在密室里苦心研究炼金术,幻想“假如我炼成一些金子,那么法兰西国王就会是孚罗洛而不是路易了”,极大地攀露了他的政治野心。
(《巴黎圣母院》)
C.为了与买办赵伯韬斗到底,吴荪甫收买赵的情人刘玉英、经纪人韩孟翔做内线。
但阎军要打到济南,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威胁。
此时,裕华丝厂工人正酝酿罢工,听到老板削减工钱的消息,开始消极怠工。
(《子夜》)
D.除夕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读给他的哥哥觉民和表姐琴听。
觉慧反复朗读小说中的‘我是青年,我不是崎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
E.法院给玛丝洛娃定完罪后,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
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的判决不公平。
他去找律师上诉,还去找检察官.检察官认为理由充分,同意他的申诉。
(《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5分)
(1)根据《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5分)
每到新年,葛朗台都有一个习惯。
这习惯是什么?
一八二0年的新年,葛朗台为何大发雷在,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
后来.葛朗台又因何故把女儿放了?
(2)“不!
她那件事不能改变我的决心,只能坚定我的决心。
她的精神状态促使她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她要跟医士勾勾搭搭,就让她去勾勾搭搭吧,那是她的事,而我要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
”(《复活》)
这是涅赫柳多夫回到莫斯科,从医院看门人那儿得知马斯洛娃因为与医士调情已被调回监狱的消息后的一段心理活动。
请简述涅赫柳多夫此前“良心发现”的内容和他决心要做的事。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①“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货,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②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l)选段①主要体现了孟子什么思想?
(2分)
(2)结合上面选段,请概括两位先哲对人的优劣的评判标准的异同。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警惕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是指当前文化领城内一种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的做法。
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
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么泾渭分明了。
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名人、名胜等文化资源,却能够大大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更紧密了。
再后来,文化本身也成了一种产业,许多文化产品都名正言顺地有了它的商业属性。
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是一件坏事。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改革开放给文化领域带来的勃勃生机,是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使文化领域呈现出的繁荣景象。
如果文化与商业结合有度,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可惜,好景不长。
本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过度商业化”却愈演愈烈。
与价值失范、信仰崩解、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风潮相伴,许多人精神空虚,偏爱感官刺激。
“过度商业化”就是迎合了人性中的这些欲望,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糟粕汇于一笼,打着“怎么都行”的旗号,颠覆一切权威,否定一切传统,主张玩世不恭,恶搞一切。
各种文化垃圾由此催生,低俗、恶俗充斥文化生活。
以文学论。
阿·托尔斯泰说: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
”然而,在“过度商业化”的潮流中,文学逐渐迷失方向,主动弃置精神属性。
一些写作者为迎合低级趣味,不断制造各种刺激感官的垃圾文字作品。
窃以为,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但是,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视作自然,当作时尚,无视是非,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它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恐怕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大众文化领域如此,学术教育领域也不容乐观。
“过度商业化”催生出学术产品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
本应属于文化发展高端、起引领作用的学术教育文化领域被如此侵蚀,后果令人担忧。
“过度商业化”,正使“象牙塔”充满铜臭味,使耐得住寂寞、潜心守护学问的真学者愈加艰难,而使急功近利甚至品行低下者耀武扬威。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
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
巴尔扎克说他写作的最高使命是:
用笔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众的呼声,反映大众的疾苦和不幸,替他们呐喊;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和良知。
我想,这应该是每个文化工作者都时刻牢记的。
珍惜文化的羽毛,勿使其因“过度商业化”而被织成一团垃圾,空耗了精神,也容易消磨观者对文化的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11月5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文人下海经商,虽然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么径渭分明了,但还未走向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B.文化本身成了一种产业,许多文化产品有了商业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使文化领城呈现出的繁荣景象。
C.文学应该追求“精神属性”,“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而不是去迎合低级趣味。
D.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视作自然,当作时尚,无视是非,必然引发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
11.根据文中信息.请概括文化的“过度商业化”的成因。
(3分)
12.作者为什么要提出“珍惜文化的羽毛”?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促织,促织!
宗璞
①秋来了。
②不知不觉间,秋天全面地到来了。
③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
那一点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暑热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
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来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样香,是熏香还是什么?
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
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④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
“别吵了!
”--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
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
叫叫停停,显得夜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换演员的时候了。
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
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
清晨在松下小立:
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
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高了八度,很是饱满。
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
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⑤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
它在门边,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墨沉沉的夜,叫得真欢!
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
我们怕它饿了,撕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当地,它总是不屑一顾。
⑥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
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
我喜欢自然环境中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⑦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
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
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
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
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蛩,一名促织。
⑧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
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⑨《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
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
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
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⑩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
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
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能得到的。
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
没有底,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⑪听得一位全国重点中学的教师说,她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每天时间按半小时一单位排好,决不浪费时间。
她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
”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⑫究竟怎样才像人?
才是人?
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
只是潇洒么?
只是好玩么?
⑬听听那小蟋蟀!
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⑭促织,促--织--。
1994年8月
(选自《<散文(海外版)>十年艺术散文精选》)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③段描写了玉簪花开的景象,写其颜色之白、花苞之形、香气之淡,写出秋意之凉,为促织的出场张本。
B.第④段写夏天知了惹人恨的聒噪,写秋夜蟋蟀叫声的繁多、清亮、饱满,两相对比,突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C.第⑤段用“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蟋蟀叫声的欢快、高昂的特点。
D.第⑦段用“淘气包”来称呼猫,用“恪尽职守”夸小壁虎,用“小家伙”来称呼蟋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动物们的真爱。
E.文章以促织为线索,从秋来的信息落笔,依次写了促织的叫声、与促织有关的故事、促织的精神品质,逐层深入,语言瑰丽华美,发人深省。
14.文中引用狄更斯小说《炉边蟋蟀》和蒲松龄小说《促织》中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5.文章第12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一15题。
沈从文的另一面
史飞翔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
坚强、隐忍、谦卑、谨慎。
他待人谦和、处事低调,尤其是晚年慈祥得简直像一位农村老太。
然而,我在阅读沈从文的过程中,总感觉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强大和自负。
谦卑的外表难以掩饰他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那种自负。
事实上他的确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
1923年,21岁的沈从文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从遥远的边城投奔京城而来,加入到“北漂”的行列。
当时他一下火车立刻就被眼前城市的景象所吸引。
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自负地说了一句话:
“我是来征服你的。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但此后沈从文硬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京城大腕,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1934年1月18日,沈从文在致张兆和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的所谓的作家高一筹的。
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我没有办法拒绝。
”沈从文是何等的自负,他不但认为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强,而且天才般地预见了自己作品会长存甚至不朽。
事实证明,他说的没错。
沈从文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他的作品《边城》、《湘西》等影响了至今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人,这绝不是偶然的。
1947年,沈从文在《八骏图》自存本上做出过这样的题识:
“从这个集子所涉及的问题、社会认识,以及其他方面看来,它应当得到比《呐喊》成就更高的评语。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这个小书必永生。
”《八骏图》是沈从文1935年创作的一篇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都市题材小说。
这篇小说辛辣的嘲讽了中国现代知识阶层,与把国人的劣根性暴露的淋漓尽致的鲁迅先生的《呐喊》确有一比。
但如此明目张胆地将自己与鲁迅相提并论并声称自己的作品将永生,恐怕也只有沈从文这个“愣头”,才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
沈从文写文章常常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根本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他通过文字所透露出的睨视天下的那种自负使得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处处掣肘、难与世同,并为此吃尽了苦头。
从1948年12月31日在一张条幅上写下“封笔试纸”四字起,沈从文长达四十年无法真正地从事文学创作,他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苦闷。
但是即便如此,沈从文依然是自负的,打骨子里的自负。
沈从文从生到死,自始至终都是自负的。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病逝家中。
碑文同样写得很自负。
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
碑石正面辑沈从文自己手迹,其文曰: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整个一圣哲姿态。
古人言:
“书生留的一分狂”。
读书人总须有一点个性、一点性情、一点棱角、一点风骨,如果一味的“乖巧”、“温顺”、“圆滑”、“中庸”,那只能是精神的侏儒。
难得沈从文的自负。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0月)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在生活中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的,待人谦和、处亊低调,他的倔强、强大和自信的这“另一面”主要是体现在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
B.“京城米贵,居之不易”,不着痕迹地化用了白居易的典故,恰当地表现了沈从文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在京城站稳脚跟、成为大腕的经历。
C.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这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小说《八骏图》甚至可以和鲁迅先生的《呐喊》一比。
D.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夹显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流畅有感染力,也增强了传记文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E.沈从文写文章“常常是情之所至、信手拈来,根本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对此作者頗有微词,认为这使得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处处掣肘、难与世同。
14.请简析本文引用沈从文的书信和古人的话的作用。
(4分)
15.文章另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