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767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经济学Word格式.docx

研究理论要给予系统化;

研究方法要给予系统化;

实践运作要给予系统化。

4、定量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即一般是首先进行项目质的规定(即定性分析),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依据定量分析结果进一步给出质的结论(还是定性分析)。

5、预测性

分析、处理的一切资料均具有预测性。

因为,它是对未来可能或准备执行的活动所进行的分析。

这一特征揭示的意义有两层:

在定量分析中,不必过分追求精确;

在理论研究中,不必过分追求与实际吻合,实际是过去的,预测是未来的。

6、创新性

熊彼特在从静态的社会生产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研究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思想”,并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四、技术与经济定性关系:

就二者相互促进关系看:

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产生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就二者相互制约关系看: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落后又必然会制约经济的高速发展。

五、因素分析法应用举例:

已知某企业有关材料方面的目标与实际资料如下表所示

指标

单位

目标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100

110

材料单消量

公斤/件

20

18

材料单价

元/公斤

5

6

材料总耗额

10000

11880

试采用因素分析法对材料消耗总额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解:

第一步建立分析与评价模型

依据有关专业知识和上述有限资料可知,直接影响材料消耗总额的因素是材料消耗总量,而直接影响材料消耗总量的因素是产品产量。

所以,依据数学恒等原则有下式成立,即

材料消耗总额=产品产量×

材料单耗量×

第二步,确定因素替换顺序

依据因素替换原理给出的因素替换规则可知,因素替换顺序为产品产量、材料单耗量和材料单价

第三步,确定分析对象

分析对象=11880-10000=1880(元)

从分析对象可以直观看出,企业在材料消耗总额方面未实现目标,超支1880元,表现为问题。

第四步,测算各因素变动对总括指标的影响程度

由于产品产量变动对材料消耗总额的影响程度为

(110-100)×

20×

5=+1000(元)

由于材料单耗量变动对材料消耗总额的影响程度为

110×

(18-20)×

5=-11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消耗总额的影响程度为

18×

(6-5)=+1980(元)

第五步,省略。

第六步,进行定性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

从测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消耗总额的影响程度中可以看出,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是有利影响因素,而产品产量和材料单价变动是不利影响因素;

从不利因素中又可以看出材料单价变动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产品产量变动是次要影响因素;

即经过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企业取得的成绩是:

费用下降1100元(1880-(1000+1980)=-1100)。

六、技术经济定量关系模型:

研究思路:

技术的确认与表达——经济的确认与表——技术向经济的转化,即技术与经济的定量关系模型建立。

七、价值工程:

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是指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总成本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有组织的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有如下几层含义:

寿命周期总成本:

是指产品从被制造到被使用过程中所支出的各项费用,可划分为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两部分。

产品必要功能:

是指使寿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产品功能。

有组织的活动:

由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现场工人等共同参加的一项活动。

2、价值的定义

由于功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成本是一个定量的概念,所以,价值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从价值定义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概念。

我们需要对功能(含产品、部件、零件的功能)的价值高低进行测评,因此,必须先把“价值”概念予以量化。

3、价值概念的量化方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

价值系数=————————

成本系数

功能评价值

功能评价系数=————————

全部功能评价值

功能成本

成本系数=————————

全部功能成本

4、价值工程目标及途径

价值工程目标是提高价值,实现价值工程目标的途径有:

功能(↑)

⑴价值(↑)=——————

成本(→)

功能(→)

⑵价值(↑)=——————

成本(↓)

⑶价值(↑↑)=——————

功能(↑↑)

⑷价值(↑)=———————

成本(↑)

功能(↓)

⑸价值(↑)=———————

成本(↓↓)

5、价值工程的核心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

要掌握功能分析必须了解功能分类:

按主次关系划分有:

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按内在与外在关系划分有:

使用功能和外观功能;

按经济性划分有:

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

按质量性划分有:

过剩功能和不足功能;

按逻辑关系划分有:

目的功能和手段功能,或上位功能和下位功能。

功能分析之所以是价值工程的核心,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通过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整理,即功能分析可以对一个复杂的产品勾画出它的功能结构系统图。

如一个产品由若干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由若干零件组成,假设产品、部件、零件均表现为一个功能,则产品零部件结构图就是产品功能系统图,即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零部件不只有一个功能,这样的情况下,功能结构系统图要比产品结构系统图复杂的多。

二是在绘制出功能系统图后,经过进一步分析,可以找出多余功能、过剩功能、不足功能等。

进一步讲,价值工程的活动目的是:

消除多余功能,降低过剩功能,补足不足功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最终提高产品价值。

八、经济效益原理:

1、经济效益的再认识

经济效益是指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出与劳动投入的比较。

依据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可以得出经济效益的定义表达式如下:

E=Y–T(有局限性)

Y

或:

E=──

T

Y-T

E=————(有局限性)

其中:

E──经济效益

Y──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出成果

T──劳动投入

结论:

从经济效益定义表达式可以得出,经济效益是一个概念;

从经济效益定义表达式的展开形式可以得出,经济效益是一个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即经济效果仅仅包括创造价值方面——生产成果;

而经济效益不仅包括创造价值方面,还包括实现价值方面——经营成果。

2、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利用数学组合的思想可以把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归纳划分为九类,见下表所示。

综合评价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从表中组合可以得出:

工业增加值

A11(资产利用率)=———————*100%

资产总额

销售收入

A12(资金周转率)=———————

利润

A13(资产利润率)=———————*100%

工业增加值

A21(劳动生产率)=———————

劳动人数

A22(人均销售收入)=———————

A23(人均创利润)=———————

A31(成本产值率)=———————*100%

成本总额

A32(成本收入率)=———————*100%

A33(成本利润率)=———————*100%

其中,A11(资产利用率)、A12(资金周转率)、A13(资产利润率)、A21(劳动生产率)、A23(人均创利润)、A33(成本利润率)等六项指标是企业实际工作中常用指标。

3、最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认识

九项综合指标中最为综合的指标是A13(资产利润率)。

因为: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A13(资产利润率)仅仅是九项综合指标中最为综合的评价指标,真正的最综合指标应该是将物化劳动占用和活劳动占用综合起来计算,即目前理论界提出的“综合劳动生产率”,但这一指标的应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提高经济效益的认识

一般表述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科学且方便使用的表达是:

在实现一定产出的条件下,使劳动投入尽可能减少;

在一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使劳动产出尽可能增加。

5、经济效益原理在技术经济学中的应用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几乎均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理念、思路基础之上。

另外,很多理论上没有涉及到的具体情况,当需要进行测评时,往往需要利用这一原理。

6、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宏观效益指标与微观效益指标相结合;

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以动态指标为主;

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以价值量指标为主;

全过程的效益指标与阶段性效益指标相结合,以全过程指标为主。

九、可比性原则:

例题:

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月生产能力10000件,本月初签订了订货合同是生产能力的80%,此时单位产品成本为20(元/件),其中:

单位变动成本为14(元/件),单位固定成本为6(元/件);

产品价格为30(元/件)。

现有一个外商来订货,提出需要产品2000件,但价格提出要降到18(元/件),请问该企业能否接受这一订货?

第一种解法:

将固定成本视为沉没成本,将变动成本视为增量成本(一批产品)或边际成本(一件产品),则接受订货后,

增加成本=14*2000=28000(元)

增加收入=18*2000=36000(元)

增加利润=36000–28000=8000(元)

第二种解法:

不将固定成本视为沉没成本,并从单位成本考虑,则接受订货后,

单位固定成本=(6*8000)/10000=4.8(元)

单位成本=14+4.8=18.8(元)

前8000件产品节约成本=(20–18.8)*8000=9600(元)

后2000件产品增加成本=(18.8-18)*2000=1600(元)

净节约成本=9600–1600=8000(元)

从上述例题的两种解法中可以看出:

站在不同角度,固定成本可以视为沉没成本,也可以视为非沉没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可以视为边际成本;

变动成本可以视为增量成本等。

十、资金时间价值:

1、资金时间价值的定义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放弃使用货币(资金)的机会,就应该按放弃使用货币的时间长短计算所牺牲的代价。

“放弃使用”的含义是指:

除去个人消费之外的所有情况均为放弃使用,具体包括:

持币在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银行存款、预期资金(得到承诺但现在还未兑现)等。

2、资金时间价值(所牺牲代价)的核算方法

由于银行存款也是放弃使用的一种具体情况,并且它的核算方式人们普遍认同与接受,因此,我们通常采用银行计息方式来核算资金时间价值。

在项目评价中,一般采用复利计息方式,复利计息方式具体包括有多种形式:

即间断复利和连续复利;

支付周期与计息周期相等情况下的间断复利和支付周期与计息周期不等情况下的间断复利;

等额支付情况下的间断复利和非等额支付情况下的间断复利。

本课程主要介绍的是“等额支付情况下的间断复利”。

3、资金“等值”六种基本形式:

⑴P→F现值转换为终值情况F=Pn=P(1+i)n

⑵P→A终值转换为现值情况P=F(1+i)–n

(1+i)n-1

⑶A→P等额年金转换为终值情况F=A——————

i

假设第n年没有年金,如图所示,请问F=?

(1+i)n-1-1

F=A——————

假设第1年没有年金,如图所示,请问F=?

F=A——————*(1+i)

i

⑷A→F终值转换为等额年金情况A=F——————

(1+i)n-1

1-(1+i)-n

⑸F→P等额年金转换为现值情况P=A——————

i

假设第n年没有年金,如图所示,请问P=?

1-(1+i)-(n-1)

P=A———————

假设第1年没有年金,如图所示,请问P=?

1-(1+i)-(n-1)1

P=A———————*———

i(1+i)

⑹F→A现值转换为等额年金情况A=P——————

1-(1+i)-n

4、六种基本等值转换系数的极限形式

十一、现金流量图:

现金流量。

在项目经济分析中,为了计算各个方案的投资收益(或经济效益),常常把方案的各种形式的收入和占用支出表示为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

如果把某一项目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则方案带来的货币收入称为现金流入;

方案带来的货币支出称为现金流出;

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统称为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代数和称为净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图,是以数轴图形表示各方案现金流量与时间关系的图形。

横坐标表示时间尺度,单位一般为一年,时间起点零时点(零年末),坐标的某时点是指某年末的时点,也是指下一年初的时点。

相对于时间坐标的垂直箭线代表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情况,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垂线的长度表示该笔现金流量的大小,它一般按比例形象画出。

为了便于分析计算,一般将现金流量的发生时间定在年末。

也可以是现金流出(主要指投资)定为年初;

现金流入(主要指收入、收益)定为年末。

一般投资项目现金流量图—图例

十二、四个主要指标(净现值、净年值、内部收益率、回收期):

1、净现值指标

概念:

是指一个投资项目或方案在整个寿命期内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一般用符号NPV来表示。

其定义式或计算公式为:

NPV=-I+(B-C)(P/A,n,i)+Fn(P/F,n,i)

使用范围:

经济项目

使用方式:

当NPV≥0时,说明方案在经济性上可行。

该指标的优越性:

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科学性较强;

考虑了项目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并进行了完整评价;

该指标与企业追求利润或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相一致。

该指标的不足:

倾向于投资大的项目;

倾向于寿命期长的项目。

适用条件:

各种情况均可使用。

2、净年值指标

是指一个投资项目或方案的净现值的等额年金,一般用符号NAV来表示。

NAV=NPV×

(A/P,n,i)或

=-I(A/P,n,i)+(B-C)+Fn(A/F,n,i)

当NAV≥0时,说明方案在经济性上可行。

除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项目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之外,考虑了寿命期不等的方案不可比情况,并将不可比情况转化为了可比情况。

倾向于投资额大的项目;

失去了反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作用。

3、内部收益率指标

是指使一个投资项目或方案的净现值为零的收益率或折现率,一般用符号IRR来表示。

n

NPV=∑Ft(1+IRR)-t=0

t=0

当IRR≥Ec(基准投资收益率)时,说明方案经济可行。

考虑了项目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并进行了完整的评价;

该指标的设定与企业追求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要求相一致;

该指标的设定与人们经常接触的利率概念相近,易于理解和接受。

计算较为繁琐;

有出现多解的可能;

该指标假设寿命期内各年均有内部收益率水平的投资机会,这在IRR很高的情况下,现实中很难具备。

|NPV1|

IRR=i1+————————(i2-i1)

|NPV1|+|NPV2|

4、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

是指通过一个投资项目或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或净收益来回收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反映投资项目资金回收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用符号Pt来表示。

Pt

∑Ft=0

t=0

I

如果是如下常规项目,则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可写成Pt=————

B-C

当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方案经济与风险均可行。

该指标的测取方式为:

|∑Ft1|

Pt=t1+————————(t2-t1)

|∑Ft1|+|∑Ft2|

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简便;

有助于考察投资项目的风险性,因为,未来经历的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由此可以得出Pt值越小,说明项目方案的风险越低;

Pt值越大,说明项目方案的风险越高。

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科学性不强;

没有全面考察项目方案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