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773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

一级区划

一级区划的要紧依据与指标

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依照对公路工程具有操纵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

对纬向性的,专门是东部地域的界限,采纳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专门是在西部地域的界限,那么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域那么采纳土质为指标。

一级区划的要紧指标

依照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样情形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

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连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限。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限。

三、我国地形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等高线:

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

等高线:

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

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要紧标志。

一级自然区划

依照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限的交织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

Ⅰ、北部连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点与指标

代号

一级区名

平均温度

(℃)

平均

最大冻深

(cm)

潮湿系数

(K)

地势阶梯

新构造

特征

土质带

北部多年冻土区

全年〈0

〉200

~

东部1000m等高线两侧

大面积中等或微弱上升,差异运动不大

棕粘性土

东部温润季冻区

一月〈0

10~200

~

东部1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下降,差异运动强弱不一

棕粘性土,黑粘性土,冲积土,软土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一月〈0

20~140

~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上升,幅度不大,夹有长条形中等沉降

黄土

东南湿热区

一月〉0,全年14~22

〈10

~

东部1000m等高线以东

大部分地区上升,局部地区下降差异运动微弱

下蜀土,黄棕粘性土,红粘性土,砖红粘土,软土

西南潮暖区

一月〉0,全年14~22

〈20

~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中等上升,差异运动强弱不一

紫粘土,红色石灰土,砖红粘性土

西北干旱区

全年〈10

山区垂直分布

东部100~250西部40~100

东部~,西部〈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北

大面积或长条形上升与盆地下降相同

粟粘性土,砂砾土,碎石土

青藏高寒区

全年〈10,

一月〈0

除南端外40~250

~

西南3000m等高线以西以南

大面积强烈上升,差异运动显著

砂砾土,软土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代号

一级区

名称

公路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

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

北部多年

冻土区

纬度高、气温低,为我国唯一的水平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层夏季上部融化为无法下渗的层上水,降低土基强度。

秋季层上水由上至下冻结,形成冻结层之间的承压水。

冬季产生冻胀,夏季有热融发生

路面设计的重要原则是维持其冻稳性,保护冻土上限不致下降,以防路基热融沉陷,导致路面破坏。

在路基设计中是宁填勿挖。

原地面植被不应破坏,露地土质应为冻稳性良好的土或砂砾,必须采用路堑时,应有保证边坡和基层稳定的措施。

沥青面层因导热系数高,应相应抬高路基。

结构组合中入设砂砾垫层,只能按蓄水不能按排水设计

东部湿润季冻区

是我国主要的季节冻土区,冻结程度及其对路基的影响自北至南一般逐渐减小。

除黑粘性土,软土和粉土外,土基强度较好。

主要矛盾是冬季冻胀,春季翻浆,形成明显的不利季节。

夏季水毁和泥石流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局部低山公路修建条件不困难

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中,应使路基填土高度符合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应采取隔温、排水、阻断毛细水上升,以防止冻胀翻浆。

利用水温性冻稳性好的材料做路面的基层,在水文土质不良的路段,可设置排水垫层,促进水排出,提高路基路面整体强度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为东部温润季冻区向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潮暖区的过渡区,以集中分布黄土和黄土状土为其主要特点,地下水位深,土基强度较好,边坡能直立稳定。

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粉质大孔性黄土的冲蚀和与遇水湿陷。

因为湿度较低,翻浆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显著减轻,新构造活跃的西部地震较少,病害较多

路面结构组合的特点,是必须选择不透水的面层或上封闭层。

以防止雨水下渗造成黄土湿陷。

潮湿地段应注意排水以保护路基。

对路肩横坡的设计应使水迅速排出。

掺灰类结构物层是稳定的路面基层结构。

在石料基层下增设砂砾底基层,亦为本区常用

东南湿热区

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春、夏东南季风造成的梅雨和夏雨形成本区公路的明显不利季节。

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多,由地表径流排走影响相对较小。

低温较高,易引起沥青路面泛油。

加大水泥路面翘曲应力。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公路通过条件尚好

为减轻沥青路面在热季泛油和雨季粘聚力降低,沥青材料宜选用较高的标号,保证其垫层的稳定性。

渣油路面应提高抗滑性能并注意封闭表面,以提高公路的水温性。

在路基设计中,应加强公路的排水系统。

水稻田、软土和潮湿路段的路段应进行处理,或选用低塑砂砾料或泥灰结碎石做底基层或垫层

西南潮暖区

为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区。

一些地区因同时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期较长。

加之地势较高,蒸发较少,渗透较大,故土基较湿,湿质路基和部分干湿季节分明的地区,土基强度较高,本区为我国岩溶集中分布地区。

北部和西部新构造强烈,不久地形高差大、地震病害亦多。

路基路面结构组合,首要任务是保证其湿稳性。

个别干热河谷中,也应注意其干稳性,过湿地去为保证道路强度,断面一般宜采用路堤,并使边坡符合要求。

本区土质多系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形成。

结构稳定,强度较好,山地多石料丰富,有利于在设计中就地取材。

岩溶地区应在详细地质勘测基础上进行设计,以保证公路整体稳定性。

西北干旱区

由于气候干、旱,土基强度和道路水文状况均佳,筑路砂石材料较多,中级路面搓板松散,扬尘为主要病害,高山区有风雪流危害。

灌区和绿区有冻胀翻浆,山区公路通过垂直自然带,选线和修筑均较复杂

路基路面的特殊要求是保证其干稳性。

由于干旱,大部分白色路面搓板严重,许多地区缺粘土和水。

改建沥青路面为主要解决办法。

绿洲灌区地下水位高,冻融翻浆严重,结构层应充分利用就近所产的砂砾、石料进行处理。

道路设计中还应注意风蚀和沙埋的防治

青藏高寒区

全区为海拔高,气温低的高寒高原,给公路建设带来特殊的问题,分布有高原多年冻土、泥石流、沮洳地和现代冰川。

东南部由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和地形破碎,地震强烈,公路自然病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极严重。

公路通过条件困难,尤其是4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更甚

结构设计应针对自然条件和工程病害,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全区除高原冻土地带应维持其冻稳性外,大部分公路路基低,路面多由养护形成,一般用砂砾结构,材料和强度可满足要求。

交通量大时应敷设沥青路面。

由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沥青老化快,且施工季节短,故施工应采取措施。

柴达木盆地气候较干旱,氯化盐可做筑路材料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品级:

过湿区K>

中湿区≥K>

湿润区≥K>

润干区≥K>

中干区≥K>

过干区K<

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式中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

蒸发力ET的计算,采纳H﹒L彭曼公式

ET=F﹒E0

式中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二级区划的特点与指标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Ⅱ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

~

600~

1200

夏雨

80~250

一般>0

洼地,谷地1~

湿润重丘低山为主,其次为冲积平原和沼泽

大部为200~500

棕粘性土、砂性土、粗粒岩

Ⅱ1a三江平原副区

~

600~

800

夏雨

150~200

<1

沼泽、平原为主

除完达山外大部分为平原

内陆软土

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

~

400~

600

夏雨

120~240

一般>3

谷地1~3

冲积平原阶地或洪积扇

大部分为平原

黑粘性土、内陆软土

Ⅱ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

~

600~

800

夏雨

80~120

一般1~2海滨<1

冲积平原或海边软土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冲积土和沿海软土

Ⅱ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

~

200~

600

夏雨

100~240

一般1~3山前>3

重丘、低山冲积平原、阶地,并有沙地分布

大部分为平原或高差为200~500的丘陵

粟粘性土冲积土和砂砾土,粗粒花岗岩流纹岩

Ⅱ4海滦中冻区

~

400~

800

夏、秋雨

40~100

30~

一般1~4海滨<1

大部分为冲积平原,三角洲,海边为软土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冲积土和沿海软土

Ⅱ4a冀北山地副区

~

600~

800

夏、秋雨

100~120

<30

一般>4谷地2~4

湿润中山,低山和重丘

200~500

冲积土,粗粒岩和细粒岩

Ⅱ4b旅大丘陵副区

~

600~

800

夏、秋雨

60~80

<30

>3

湿润丘陵

微丘

棕粘性土、粗粒岩

Ⅱ5鲁豫轻冻区

~

600~

800

夏、秋雨

10~40

30~

一般2~3海滨<2

冲击平原

平原

冲积土

Ⅱ5a山东丘陵副区

~

600~

1000

夏、秋雨

30~50

<30

一般>3谷地,海滨<3

湿润丘陵、重丘和低山局部为中山

<200或200~500

棕粘性土和砂砾土粗粒岩和可溶岩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Ⅲ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

~

400~

600

夏、秋雨

40~100

25~30

一般>3盆地1~3

湿润中山和冲积平原

山地500~1000,盆地部分为平原

黄土和黄土状土;粗粒岩、可溶岩

Ⅲ1a雁北张宣副区

~

400~

600

夏、秋雨

100~140

25~30

一般>3盆地1~3

湿润中山和冲积平原

山地500~1000,盆地部分为平原

黄土状土;粗粒岩、可溶岩

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

~

400~

600

夏、秋雨

40~10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峁、梁、塬为主

大部<200

局部200~500

黄土和黄土状土

Ⅲ2a楡林副区

~

400~

600

夏、秋雨

100~12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峁、梁、塬为主、局部流砂

大部200~500

黄土和黄土状土、砂砾土

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

~

200~

600

夏、秋雨

80~10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梁、塬为主

<200

黄土和黄土状土、山区为细粒岩

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

600~

800

夏、秋雨

15~40

30~

一般>3河谷<

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黄土梁和冲积平原分布其中

边缘山地500~1000,部分为平原

黄土状土和黄土粗粒岩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最高月

K值

最大月雨期长度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Ⅳ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

1000~

1400

春雨

梅雨

~

~

30~

35

一般1~2海滨湖滨<1

海滨和内陆为软土平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

沿海软土和内陆软土、冲积土

Ⅳ1a盐城副区

~

930~

1150

夏秋雨

~

-

~

一般1~2海滨湖滨<1

海滨和内陆为软土平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

沿海软土和内陆软土、冲积土

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

~

1000~

1600

夏秋雨

梅雨

~

~

30~

35

一般>3丘陵间盆地~

冲积平原阶地和湿润丘陵,重丘与低丘为主,局部为中山

大部为≤200或200~500,局部为5000~1000

黄棕粘性土、下蜀土,粗粒岩

Ⅳ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

~

1200~

1800

春雨

梅雨

~

~

~

35

一般1~2湖滨<1

冲积平原和内陆软土平原

平原

冲积土和内陆软土,局部为下蜀土

Ⅳ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

~

1400~

2200

台风

暴雨

~

~

≥35

谷地1~3山岭>5

湿润重丘低山、局部为中山

大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局部为沿海软土,粗粒岩

Ⅳ5江南丘陵过湿区

~

1400~

2000

梅雨

秋雨

伏旱

~

~

25~

谷地2~3

湿润丘陵局部分布有山地

一般≥200局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细粒岩

Ⅳ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

1400~

2000

春、夏雨

~

~

30~

35

谷地2~3山岭>5

湿润中山和低山重丘

大部为500~100局部为≥1000

红粘性土粗粒岩、细粒岩、可溶岩

Ⅳ6a武夷副区

~

1800~

2600

梅雨

夏雨

~

~

25~

>5

湿润中山

>1000

红粘性土、粗粒岩

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

~

1600~

2600

夏雨和台风暴雨

~

~

30~

一般>3海滨<1

湿润丘陵重丘、低山、沿海有三角洲平原

平原或≤200局部为200~500

砖红色粘性土、沿海软土、粗粒岩

Ⅳ7a台湾山地副区

~

2000~

2800

夏雨和台风暴雨

~

≤30

>3

湿润中山高山地

500~1000或≥1000

北部为红粘性土,南部为砖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Ⅳ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

~

800~

1600

台风雨

~

1~3

沿海为稀林草原阶地

平原或<200

砖红色粘性土

Ⅳ7c南海诸岛副区

1600~

2000

对流雨台风雨

~

35

珊瑚岛

平原

砖红色粘性土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最高月

K值

最大月雨期长度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Ⅴ1秦巴山地润湿区

~

800~

1400

夏、秋雨

~

~

25~

埋深不定

湿润中山局部为高山

大部分为500~1000,局部为<200

黄棕粘性土,粗粒岩为主

Ⅴ2四川盆地中湿区

~

1000~

1400

夏雨

秋雨

~

~

30~

丘陵>2谷地成都平原1~2

冲积平原和湿润丘陵,边缘为重丘,低山

大部为<200东南部为500~1000西部为平原

紫粘性土,细粒岩为主

Ⅴ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

~

1200~

2200

全年多雨秋雨量多

~

~

<30

湿润中山和丘陵盆地

大部分

500~1000

紫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Ⅴ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

~

1000~

1400

全年多雨

~

~

~

埋深不定

湿热喀斯特山地和波状高原,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

大部分为200~500局部为<200或500~1000

红色石灰岩、红粘性土、可溶岩

Ⅴ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

~

1000~

1600

夏雨

秋雨

~

~

25~30

谷地2~4山岭>5

湿热喀斯特山地

大部分为200~500局部<200或500~1000

砖红粘性土,可溶岩

Ⅴ4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

~

600~

1000

夏雨

秋雨

~

~

25~30

湿润中山或高山,湿热喀斯特波状高原,坝子分布其间

西北部为500~1000中部<200南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粗粒岩

Ⅴ5滇西横断山地区

~

1200~

1600

夏雨

~

~

20~30

湿润中山和高山,有坝子零星分布

大部分>1000南部为500~1000

粗粒岩、细粒岩、可溶岩

Ⅴ5a大理副区

~

800~

1800

夏雨

~

~

20~30

湿热中山和坝子

大部分>1000,南部为500~1000

砖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Ⅵ1内蒙草原中干区

~

150~400

夏雨

140~240

<30

一般2~4;谷地洼地1~2

干旱残积平原。

丘陵、沙漠局部分布溶岩台地和冲积平原

大部为平原,或≤200

粟粘性土和砂砾土,粗粒岩

Ⅵ1a河套副区

150~200

夏雨

100~140

<30

冲积平原

平原

粘性土和砂性土

Ⅵ2绿洲—荒漠区

<其中塔里木至甘西<

<150其中塔里木至甘西≤50

夏雨

“无雨”

<100

30~40

绿洲≤3,荒漠≥5

沙漠、岩漠、砾漠、干旱残积平原、盐碱化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主,局部有黄土,粗粒岩为主

Ⅵ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

~

200~400

夏雨

≥150

<30

>3

高山

>1000

粗粒岩

Ⅵ4天山—界山山地区

~

200~600

夏雨

100~150

≤30

≥5

高山和冰川雪山,局部有高寒砾漠

500~1000或≥1000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主,局部有黄土,粗粒岩为主

Ⅵ4a塔城副区

~

≤200

夏雨

≤100

<30

3~5

冲积平原和山地

平原或500~1000

粘性土为主,砂性土和黄土状土为次,粗粒岩为主

Ⅵ4b伊黎河谷副区

~

200~400

夏雨

50~100

>30

<3

冲积平原和阶地或洪积扇

平原

粘性土和砂性土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Ⅶ1祁连—昆仑山地区

100~400

夏雨

<30

山地>5,山前洪积扇3—

高山和冰山雪地

>100

粗粒岩、细粒岩

Ⅶ2柴达木荒漠区

<50

夏雨或“无雨”

100~200

西部荒漠3~5,东部盐沼≤3

岩漠、盐碱化湖冲积平原南部边缘为沙漠

大部分为平原

砂砾土为主,局部为内陆软土,细粒岩

Ⅶ3河源山原草甸区

200~600

夏秋雨

<30

一般≥3,洼地<1

高寒山原、高寒丘陵、台源和沮洳地

200~500或500~1000

以粉性土和变质岩为主

Ⅶ4羌塘高原冻土区

<200

夏秋雨

有多年冻土存在,北部呈连续分布,南部呈岛状分布(以安多为界)

<30年平均温度低于-4℃

冻结层上水发育,在河谷平原一般<最高仅为~呈片状连续分布

高寒丘陵、台原和高山,局部分部有砾漠凹地,沼泽湿地

台源丘陵≤200,山地为200~1000

以细粒岩可溶岩为主

Ⅶ5川藏高山峡谷区

400~1000

春雨

夏雨

<30

>3

高山和峡谷,局部分布有冰川、雪山

>1000

以粉性土和变质岩为主

Ⅶ6藏南高山台地区

200~600

夏雨

<30

阶地3~5

高山、冰川和雪山、台地和冲积平原

谷地或>1000

粗粒岩和细粒岩,河谷为砂砾土

Ⅶ6a拉萨副区

400左右

夏雨

<30

>3

高山,冰川和雪山、台地和冲积平原

谷地或>1000

粗粒岩和细粒岩,河谷为砂砾土

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阻碍

北部连年冻土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阻碍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主要自然病害

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Ⅰ1连续多年冻土区

冻胀、雪害、冰锥、冰丘、涎流冰、翻浆等

路面结构应采用保温的措施,防止夏季冻土融化,降低土基强度,以及防止秋季冻结水溢地面形成延流冰。

另外,选线时应考虑冬季雪害影响

Ⅰ2岛状多年冻土区

冻胀、翻浆、雪害、冰锥、冰丘、涎流冰等

除冰冻地区公路工程特点以外,在季节冰冻区还要考虑翻浆问题,公路选线、修建和养护条件比较复杂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阻碍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主要自然病害

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Ⅱ1东北东部山地湿润冻区

雪害、冻胀、翻浆、水毁

冬季雪害、夏季水毁均为公路交通的威胁,火成岩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好,但基岩强烈风化影响公路边坡稳定

Ⅱ1a三江平原副区

冻胀、翻浆、雪害

软土和沼泽分布广泛,路基易沉,稳定性差,冻胀翻浆严重

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

冻胀、翻浆

冬季降温较快,水分易积聚,春季升温较慢,化冻亦慢,水分不易下渗,故翻浆期长。

黑粘土含水量大,强度低

Ⅱ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

冻胀、翻浆、水毁

冬季降温较快,水分易积聚期长,春季升温快,化冻时间短,冻融交替多,故翻浆最为严重。

线形条件好。

沿海软土地区除翻浆外,雨季路基强度低,造成泥泞

Ⅱ3东北西部润干区

翻浆,盐碱、风砂、泥石流

因水分来源较缺,冻融问题不如同纬度地区突出。

粟粘性土地区公路修建条件较好,但西部分布有风成沙丘,造成工程困难。

西部局部地区路基易沉陷

Ⅱ4海滦中冻区

冻胀、翻浆、水毁、地震

秋雨期内路基中水分增加,春季升温快,翻浆时间短。

平原地区沿海和内陆软土分布广,路基强度低,筑路石料缺乏,山前地区夏季水毁病害多

Ⅱ4a冀北山地副区

地震、泥石流、水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