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788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概述.docx

第一单元行进之歌概述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

音乐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

冯友兰

任课班级:

七年级1-10班

单位:

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

2013、2

第一单元行进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二三四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饱满、有力、较为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

  2、过程与方法:

聆听—学唱—表演—讨论

3、知识与技能:

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愿意参与这首歌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军营生活,感受到真是们的自豪情绪。

教学难点:

有情感的演唱歌曲,唱好第三乐段的两声部配合。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

它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

他们有着“钢枪交给我,二话没说为祖国”的雄心,有着三山五岳任我走,四海为家苦为乐的胸怀。

整个歌曲给人以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染。

 《一二三四歌》为C宫调(原调为bB宫调)、 4/4拍、进行曲速度,三段体曲式结构。

歌曲的开头是一个号角性的前奏。

第一乐段采用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简洁、明朗的旋律,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自信的坚强性格。

第二乐段采用了先密后疏的节奏,旋律类似于说唱兼有的风格,唱起来令人想到战士行军途中说快板书的情景,给人以活泼、乐观、豪迈的印象。

第三乐段采用领唱加伴唱的形式,伴唱中还夹带表演。

其旋律多为短小精悍、有呼有应的短句,其中穿插着喊口令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火热的军营生活,感受到战士们的自豪情绪。

作者简介:

臧云飞(生年不详) 作曲家。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

创作有歌曲《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这首歌曲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旋律朗朗上口。

在教学设计中偏重对歌曲情绪的理解,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体会歌曲情绪。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导语: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一二三四歌》

 1、介绍作者:

臧云飞,作曲家。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

创作歌曲有《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2、听范唱,边听边想:

你能听着歌曲,想想部队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歌曲的情绪怎样?

 3、学生听,然后举手发言

 4、学习歌曲,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跟着歌曲哼一哼旋律

 5、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请大家跟着录音机轻声地演唱,老师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

唱到高音的时候,请同学们用假声来演唱

 7、请大家跟着歌曲的伴奏,大声地用圆润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8、分小组,最多不超过八个人排练歌曲,要求:

声音圆润,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情绪,要求加上动作。

 9、学生排练

 10、表演

 11、评价

 三、教学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

歌曲典型的军营生活让学生很感兴趣,由于对军人的崇敬,在学习时也能感觉到作为军人的那种自豪之情,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在表演时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第一单元行进之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知道肖邦的名字及主要作品,能够用进

行曲的知识赏析音乐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聆听—学唱—表演—讨论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其所适用的演出场合和功能。

教学重点:

①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②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感受其中的

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和休止符的作用。

   ③通过欣赏感受其旋律中的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音乐

此曲便于传唱,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感受此曲中休止

符运用的妙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进行曲,以行进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类别有婚礼进行曲、军队进行曲、丧礼进行曲、节庆进行曲和专供艺术欣赏的进行曲。

主要特征有曲调规整、节奏鲜明、强调重指、多为偶数拍子。

《中华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根据公木词、郑律成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改写成

的铜管乐曲,乐曲从容不迫、坚定有力,体现了我军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威。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是三幕传奇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

《罗恩格林》剧情梗概是这样的:

在天上“圣林王国”里,有位守卫圣杯的武士名叫罗恩格林。

一天,他看到人间发生一件不平之事,便来到人间,击败了那阴险的篡位者弗列德里克,解救了被诬害的公主爱尔莎。

并且使被妖法变成天鹅的王子——爱尔莎的弟弟恢复了人形。

爱尔莎不知道罗恩格林是神,她爱上了这位勇敢、年轻的武士。

罗恩格林也爱上了爱尔莎,答应和她结婚,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永远不许爱尔莎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

在结婚的那天晚上,善良、单纯的爱尔莎被坏人挑唆,提出了不该提的问题,因为誓约被破坏了,罗恩格林只好惋惜地告别了她,回到“圣林王国”里去了。

在歌剧《罗恩格林》里,有两首婚礼音乐,一首是第二慕里,罗恩格林和爱尔莎到教堂举行婚礼时的庆典音乐《到明斯特去》;另一首是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新房的混声合唱。

但是,后一首比前一首要流行得多。

通常人们提到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指的就是这后一首。

它的旋律优美,速度徐缓,庄重而抒情。

《葬礼进行曲》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

这首乐曲很有深度,它饱含了一个民族内心的诉

说、哀怨、庄严、激情。

乐曲曲调中低沉的和弦如同丧钟敲响,平缓行进的节奏象征着祖国儿女拖着沉重艰辛的脚步为死难者送葬。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不是用悲痛的声音诉说个人的死亡。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进行曲原为军队用来统一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

进行曲根据用途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进行曲的速度可分为“慢速进行曲”“快速进行曲”“急速进行曲”。

二、欣赏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1、欣赏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教师介绍乐曲的背景及作者。

此曲原为《八路军进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将它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出生于朝鲜,1950年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籍。

他的音乐充满激情,旋律朴实流畅,富有特色;结构简练,深受中朝人民的喜爱。

代表作有《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我们多么幸福》《绿色的祖国》

(2)、让学生边欣赏乐曲边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a、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单三部曲曲式)

b、乐曲的基本情绪?

(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势不可挡、勇往直前的军威)

c、乐曲的表演形式?

(由铜管乐演奏)

d、铜管乐队的基本编制?

(它是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吹奏乐队)

2、欣赏乐曲《婚礼进行曲》

(1)、教师介绍乐曲的背景及作者。

《婚礼进行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婚礼进行曲》是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洞房时唱的混声合唱。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作家。

自幼喜欢戏剧、文学和音乐。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

(2)、让学生边欣赏乐曲边思考。

a、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由管风琴演奏的)

b、乐曲的结构?

(复三部曲式的结构)

c、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抒情而庄重)

d、乐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

(由弱至强、由强至弱)

3、欣赏乐曲《葬礼进行曲》

(1)、教师介绍乐曲的背景及作者。

《葬礼进行曲》是肖邦所作的三首奏鸣曲中最著名的《降b小调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

作于1837年。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6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即兴演奏,7岁登台演出,还创作了一首《g小调波兰舞曲》。

1829年到国外旅行演出,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宣扬波兰民族精神。

1849年10月17日病逝于巴黎,享年39岁。

临终前他要求亲人在他死后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的钢琴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色多变,音响华丽而富于激情。

(2)、让学生边欣赏乐曲边思考。

a、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钢琴演奏)

b、乐曲的结构?

(复三部曲式的结构)

c、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速度以及力度与《婚礼进行曲》有什么不同?

(3)、结合练习,让学生对这三首乐曲进行比较。

a、用不同的速度唱每首进行曲的主题。

由三组学生分别模拟3首进行曲的场景。

(阅兵式仪仗队入场、婚礼庆典新人入场、送葬的队伍在行进)

课后记:

音乐欣赏中的“讲解”历来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讲什么?

讲多少?

怎么讲?

讲到什么程度?

讲少了不利于引导学生的欣赏和理解;讲多了又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想像,讲得不好更是弄巧成拙、喧宾夺主。

因此,在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新课程指导下,对教师的讲解这一两难问题更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从这节课的设计来看,关于肖邦和肖邦的作品,教师作简要的背景介绍。

具体到《葬礼进行曲》的欣赏,则想方设法用音乐本身来说话,所谓“语言的尽头呜响起音乐”。

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学习,由于这首歌曲形象鲜明,表现手法简单、有效,学生在听着音乐行进的过程中已经很容易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表现了,那么,老师最后的讲解就可以集中在音乐语言的表情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音乐表现的术语,例如同音反复、切分节奏、节拍、旋律递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表情手段的表情意义。

这样的讲解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第一单元行进之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拉德茨基进行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喜欢聆听本单元的进行曲,并能够结合所学旅游专业

知识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培养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通过欣赏中外乐曲热爱和理解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

聆听—学唱—表演—讨论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年音乐会的历史与传统,并能够结合旅游专业知

识特点进行总结或概述。

通过欣赏进行曲,让学生了解进行曲这一音乐体裁,并能够了解进行曲在节奏,情绪,节拍上的特点。

了解不同场合需要不同进行曲,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独立分析乐曲的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中外进行曲并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中西文化结合的认识。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情绪给进行曲分段并能够结合所学旅游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

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

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课堂(3分钟)

(一)、多媒体展示奥地利维也纳标志性建筑的图片。

师: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又神圣的地方旅游,同学们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生答:

奥地利维也纳

师:

以后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就将是一名导游,如果你带着一个旅游团来到奥地利维也纳你觉得应该如何向旅客介绍这个旅游圣地呢?

生答:

除了介绍维也纳建筑之外,还有音乐。

师:

好!

今天就由老师带着你们这一群未来的“导游”走进维也纳的音乐世

界吧!

(二)、引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学生介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历史和背景。

(三)、多媒体展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年的节单目,总结出最经典的节目名字。

(《蓝色多瑙河》《拉德次基进行曲》)

三、导入新课

(一)、导出乐曲《拉德次基进行曲》,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

(多媒体展示、2分钟)

(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誉满全球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吧。

(利用酷狗播放器播放管弦乐版前部分音乐)在欣赏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2分钟)

问:

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你认为它的体裁应该是:

a进行曲b圆舞曲c梦幻曲

(三)、进行曲的定义。

(多媒体出示、1分钟)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进行曲:

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常用于队列行进中。

这种音乐作品的结构严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富有强烈的号召性。

在十七世纪后,进行曲的用途日益扩大,可用于多种场合。

(四)、学习进行曲的特点,再次播放后部分管弦乐版《拉德次基进行曲》,完成以下问题。

(多媒体出示、2分钟)

1、首先是节拍上的特点。

提问:

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你认为进行曲在节拍上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2/4、4/4偶数拍子

2、其次是速度上的特点。

提问:

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你认为进行曲在速度上的特点是什么?

a快速b中速步伐行进速度c慢速

3、第三是情绪上的特点。

提问:

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你认为进行曲在情绪上的特点是什么?

a深沉b悲愤c高昂而有号召力

4、多媒体播放视频版《拉德茨基进行曲》,引导学生分析进行曲结构上的特点。

(1)欣赏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5分钟)

师:

你在倾听音乐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一幅画面?

乐曲可分为几段?

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整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战马奔腾,马儿奔跑;3段;管弦乐;轻松、活泼、诙谐、欢快。

——多媒体随着出示

(2)多媒体再次播放视频《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走进乐曲,具体的来分段分析一下。

(多媒体分别出示、7分钟)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分析:

简短的序奏后主题音乐A出现——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

(a+b+a)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分析:

比较活泼,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慢跑,检阅部队时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

(a+b)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重复再现

(3)、刚才我们分析完了乐曲,谁来告诉我,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

——同桌讨论一下,找同学起来交流交流。

(2分钟)

复三部曲式:

A(a+b+a)B(a+b)A

5、听完两遍乐曲了,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旋律,哼一哼。

(5分钟)

嗯,是A段旋律,那让我们一起跟随着钢琴伴奏来边打节奏边哼一哼吧。

(书本136页视谱唱)

教师:

这段节奏鲜明、坚定有力、热烈欢快的音乐主题往往能引起听从的强烈共鸣。

(1)、学习2/2、4/4进行曲节奏拍打。

(2)、学唱乐曲A段旋律乐谱。

(3)集体拍打音乐节奏,以“啦”演唱主题音乐,感受和体验音乐。

6、师生一起总结进行曲在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结构上哪些特点?

(1分钟)

A、多为偶数拍,节奏鲜明,附点音符运用较多。

B、速度平稳,常用于队列行进,在情绪上有推动力和号召力。

C、结构规整,常为三段体,中段较抒情,以取得前后的对比。

四、巩固练习、实践音乐(10分钟)

(一)巩固练习

进行曲常用于队列行进。

我们来听听用于不同场合的进行曲。

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情景说出该情景所适用的进行曲。

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凯旋进行曲、运动会颁奖进行曲、检阅进行曲。

(多媒体展示)

情境1:

咱们班的班长在我校刚刚举行的田径运动上打破了纪录,现在为他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运动会颁奖进行曲)

情境2:

小明的姐姐今天要结婚了,他邀请我班同学在婚礼中担任花童,我们的任务是簇拥着新郎、新娘走向神圣、庄严的主婚台。

我们现在请两组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参加婚礼。

(婚礼进行曲)

情境3:

小明的爷爷昨天去世了,爷爷是位老红军,生前经常为我们讲革命故事,现在我们一起去参加爷爷的葬礼,为他老人家送行……(葬礼进行曲)

情境4:

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带领着他战无不胜的队伍凯旋而归,看,他向欢呼的人群走来了,是那样的神采飞扬……(凯旋进行曲)

情境5:

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祖国60岁生日,那天全家早早的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庆阅兵仪式,各各方阵、队伍都已做好最后的准备,都挂着鲜花、红旗,开始出场。

(检阅进行曲)

问:

为什么很多场合都可以用进行曲,进行曲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因为它符合人的情感的基本状态,可以统一步伐与速度,调动人的情绪,鼓舞士气,创造一定的情绪及气氛。

(二)结合专业知识,实践音乐

师:

同学们,本课的音乐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导游你该如何结合本课知识为旅客介绍这座音乐之都?

你能够结合所学旅游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在导游词中渗入音乐知识的内容,介绍伟大的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维也纳金色大厅等。

还可以在旅游大巴行进中或晚上团活动中运用《拉德次基进行曲》这首非常具有节奏感的进行曲进行文艺娱乐活动。

如按照进行曲节奏进行击掌游戏、分组设计舞蹈动作等等……(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延伸(2分钟)

介绍我国到过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艺术家。

师:

中国民族音乐为什么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中国的音乐走出国门让世界倾听,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民族音乐的魅力,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六、课堂小结:

(1分钟)

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赏-唱-体验-创作等手段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并把音乐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

旅游活动不仅止于游山玩水而已,人文景观的游览当尤具魅力,特别是音乐文化这份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那就让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做起,把所学的音乐知识文化转化有效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愿在座的每一位即将成为导游的同学感受音乐给旅游带来快乐和幸福!

七、布置作业(1分钟)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有关维奥地利维也纳音乐的资料,自己设计一条旅游路线,编写一份导游词,下次课在班上举行一场题为《享受音乐、快乐旅行》的作品展示会,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现场导游模拟讲解。

八、完整欣赏乐曲(1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拍手,感受进行曲的热烈气氛。

课堂在《拉德次基进行曲》的音乐声中结束!

课后记: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由于农村音乐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有的同学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上过一节正规的音乐课,平时所谓的音乐课都是文化课老师代教,或被文化课占用,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基本乐理及传统作品的欣赏很少,对这些作品也不感兴趣。

相对而言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对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方面就尽量运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结合图片以及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慢慢进入音乐世界。

本课难点在于进行曲的结构分析,我采取分段分析的方法,结合书本给出的主题乐谱,引导学生用听觉、视觉和内心感受三个不同的主题,并以打节奏的形式哼唱a主题。

再跟随现场气氛热烈的、节奏鲜明的视频一起拍掌感受进行曲带给人的愉悦感和快乐。

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掌握本课的音乐知识内容。

本课创新点在于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教学。

首先是以引领学生旅游的形式图片展示维也纳人文景观,引导学生一开始就以自己是导游的身份去学习本课内容。

最后并结合专业知识,实践本课音乐知识,在把它提升到旅游和音乐文化结合运用的高度,引导学生去思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在跟随教师钢琴伴奏哼唱A主题环节,有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

所以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更要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让每位同学准备音乐札记本,积累音乐知识,逐步丰富感知,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设计课堂延伸环节旨在对学生渗入德育教育,指导他们除了欣赏中外乐曲,热爱和理解多元文化之外,还要热爱我国中国民族音乐,继承传颂和展现华夏民族音乐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