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00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docx

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笔记

2012-11-28

笔记本Ⅲ第2节第7~20段:

第7段:

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

[原文]

(2)共产主义(α)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β)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

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

[解读]这是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二种形式,或第二个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的第一种形式,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因为本质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可以说它是一种“经济的共产主义”。

第二种形式是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具有政治性质”,可以说它是一种“政治的共产主义”。

这种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又有两种具体形式:

其一,“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即与特定的政权组织形式相关联,或者是民主形式的共产主义,或者是专制形式的共产主义。

其二“是废除国家的”,即否定任何政权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是还未完成的”,因为它们“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然后为说明这种未完成性,而分析这种共产主义对待私有财产的关系:

首先肯定这两者“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

可以说这是它比粗陋的共产主义进步的地方:

粗陋的共产主义只认识到私有财产的客观本质,所以它只在私有财产的归属上做文章,最终把自己弄成私有财产的普遍化,没有真正扬弃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

现在这种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要求克服人的自我异化,要求人向自身的复归,说明它认识到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但是这种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仍然有一个片面性:

“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

”共三个否定陈述。

所谓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是指私有财产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积极作用(正面/肯定意义),例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

只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显然忽视了私有财产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

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具体表现在它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人的主体本质得以展现的客观物质基础。

与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的关系普遍化相反,政治的共产主义看不到私有财产对人的积极作用,看不到人的存在和本质对物质财富的客观要求。

这种看法容易导致“贫穷的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共产主义实践中有过教训。

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要求复归人的本性,却看不到人的本性需要物质基础,相反认为物质需要同人的本性相矛盾,所以马克思说它“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

人的需要只有在异化中才不具有人的本性,这种情况正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表现。

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共产主义居然对人的需要也持这种看法,所以马克思说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最后马克思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它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是还不理解它的本质。

”所谓“理解了私有财产这一概念”,是说它懂得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但是它不懂得这只是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而不是私有财产的全部本质,不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

马克思没有说它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而是说它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说明马克思心目中的“私有财产的本质”,是把消极本质和积极本质都包含在内的“私有财产的双重本质”:

其中消极本质=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本质=人的对象化。

正是私有财产的这种双重本质构成了私有财产内部的矛盾运动。

综观前后,粗陋的共产主义根本没有进入私有财产自身内部的矛盾结构;政治的共产主义只看到矛盾的一面,没有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即:

只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人的异化,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人的对象化。

真正的共产主义则从私有财产自身的矛盾运动出发,既看到了私有财产的消极作用/消极本质,又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作用/积极本质。

第8段:

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原文](3)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❷因此,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❸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❹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❺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解读]这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最经典的阐述。

需要逐词逐句解释。

[1-2行]“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解读]本句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命题。

标号(3)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的第三种形式,即马克思主张的真正的共产主义。

前一句,如果仅仅讲成“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那就和粗陋的共产主义没有什么区别(参见第2段第9行和第6段第1行)。

两者的区别在于:

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只看作私有财产,因而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去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真正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看作人的自我异化,然后主张对这种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

第二句实际上是对“扬弃自我异化”的解释:

私有财产从物的方面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是人的对象性本质;但是它作为私有财产,又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东西。

因此所谓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要把这种自我异化了的人的本质重新变回人的本质,等于是人对自身一度丧失了的本质的重新占有。

道理很清楚:

既然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那么扬弃这种异化就意味着“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

占有和异化是反义词:

占有是主客同一,异化是主客对立。

马克思在此强调“真正的占有”,是因为私有财产本身也是一种“占有”;不过那种“占有”在马克思看来“异化”,需要对这种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来一个否定之否定,那才是真正的占有,不含有异化规定的占有。

为什么又说这种占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呢?

所谓“通过人”就是由人生产出来,这是讲产品的来源;所谓“为了人”就是为了人的需要而生产,这是讲生产的目的。

说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意在强调“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不仅在途径上是由人生产的,而且在目的上是为人而生产的(以人为本,人是目的)。

相比之下,私有财产虽然也是由人生产出来的,但它不是为了人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资本增值、获取利润而生产的,人不是生产的目的,而是获取财富、资本增值的手段。

[2-4行]“因此,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解读]进一步把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解释为“人向自身的复归”。

理由是:

人的东西(本质)因为异化而离开了人自身,现在要通过扬弃异化而让它再返回到人自身。

显然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人的东西返回到人,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但是前后两个“人”的规定或含义不一样。

所以马克思随后补充:

所谓“人向自身的复归”,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这一表述意味着:

在马克思那里,所谓真正的人就是社会的人,而社会的人就是合乎人性的人。

因此所谓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还给这种“人的自我复归”增加了三个规定:

(1)它“是完全的”,把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和积极本质都看到了,把人的主体本质和客体本质都收回来了;前两种共产主义则是片面的局部的,要么(粗陋的共产主义)只看到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而忽视人的主体本质,要么(政治的共产主义)只看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而忽视它的积极本质。

(2)它是“自觉的”,基于人对自己的本质的自我意识,意识到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扬弃异化才能重新占有人的本质。

(3)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即把共产主义看作人类物质财富生产和历史积淀的产物,与前两种共产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根本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政治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还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

真正的共产主义则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和历史积淀的产物。

[4~6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解读]“自然主义”用自然的观点来看待人类事务,“人道主义”用人的观点来看待自然万物。

这两个主义可以说是近代思想中的基本对立。

古代社会的基本对立是神道和人道,近代以来,因为科技发展,宗教势微,人与神的争执下降,人与自然的矛盾上升,所以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其地位远高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所谓“完成了的”(又译为“彻底的”)相对于上文“未完成的”。

未完成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基础上。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建立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上。

这种自然主义,因为已经包含了人的规定,是自然和人的统一,所以说它等于人道主义。

同样,这种人道主义,因为已经包含了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所以说它等于自然主义。

既然两者相互把对方包含在自身之中,两个“主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两者事实上就是等同的。

马克思的这两个等式讲的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原则,所以马克思紧接着说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6~7行]“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解读]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中,人与自然的同一是最高原则,人和自然是两个最高范畴。

但是由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论基于他的社会存在论,即人与自然的同一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和完成的,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包含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所以在上述表达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等同的两个公式后面,马克思紧接着说: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所谓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达到了对立面的同一,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方面的同一。

本节第12段集中论述这两对矛盾的相互关联及其解决方式。

[7~8行]“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解读]这四对关系是对上两个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从更深的哲学层次上解析,就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的关系。

后面这四对范畴是非常哲学化的,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对范畴、四组关系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即“存在和本质”的关系是“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关系,“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关系又是“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又是“个体和类”的关系。

而且应该说这四对关系都是主客体关系。

从主客体关系来理解它们是不难的。

“存在”的命题形式“itis”,只有主词没有谓词,或者说联系动词本身充当谓词,表述主词自身所指的对象即主体是否存在。

“本质”是谓词,表述一物是什么东西,具有什么样的本质规定。

两者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命题“某物是什么”。

拆分成两半,“某物是”和“是什么”,就是“存在”和“本质”的关系。

黑格尔逻辑学中客观逻辑的前两部分“存在论”和“本质论”就是据此而来。

追溯到古代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也是这种关系。

现代哲学中则有存在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对立。

谈论人的异化,说某某人不是人时,就涉及到存在和本质的矛盾:

是一个人,但不具有人的本质,不是作为人存在的。

存在和本质的矛盾正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万事万物都要追求存在和本质的统一。

存在和本质这对范畴,如果用到人的活动领域,就是“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关系。

人不能只有存在而没有本质。

不能只是一个人而没有任何作为。

如果那样就不成其为人了。

人要有本质,就必须把自己投入世界,将自我对象化;这是从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到客体(人的活动产物,对象性本质)的运动。

然后倒过来,从对象身上确证自己的本质是否存在:

如果对象与自我有同一性,那就说明自己的本质是存在的,或者说他的存在和他的存在是统一的;如果对象与自我没有同一性,那就说明自己的本质不存在了,或者说他的存在和他的本质是对立。

上述运动又跟“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从主体到客体的对象化活动正是人的自由的展现,至于客体对象到底是主体的自我实现还是自我异化,则要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遵循历史必然规律;如果对象不是自我的异化而是自我的实现,那么这一过程便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自由和必然的对立就不存在了。

反之,如果对象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是自我的异化,那就说明人完全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没有主体的自由可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逻辑上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现实中是“个体和类”的关系。

马克思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即个体。

但是这个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的“社会”就是“类”,也就是人的本质所在。

离开社会关系,人只是孤立的个体,只有抽象的存在,没有具体的本质,不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

因此个体与类的同一,即表明人拥有了自己的客观的社会的本质,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了。

[8~9]“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解读]所谓“历史之谜”主要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结局或目的。

因为涉及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为历来的大哲学家、大宗教家所特别关注。

上述存在和本质、自由和必然等范畴,就是哲学上许多大家用来解答他们心中的历史之谜的。

马克思认为过去的哲学和神学都想解答历史之谜,但是都不成功。

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下的历史之谜作出全新的解答。

可见其立意高远,要对历史上许多大哲学家、大宗教家千方百计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来一个彻底的、终结式的解决。

最后一句话意在强调这种共产主义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不仅事实上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历史上不乏相反的情况:

许多重要的理论学说事实上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但是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它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缺少理论自觉性。

第9段:

成熟的共产主义与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差异。

略。

[1~3行]“因此,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

[解读]说明这种共产主义是以人类的全部历史运动作为基础的。

全部历史运动同时以两种方式进入这种共产主义的视野,一种方式是作为现实的产生活动,也就是实际发生的历史活动;另一种方式是在历史当事人的意识中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

前者是对象意识中的历史,后者是自我意识中的历史。

马克思用“既是……又是……”的句式来说明这两个方面的历史运动是统一的。

就是说,在这种历史观中,思维着的意识和被意识到的存在是同一的,因而现实的产生运动和被意识到的生成运动也是同一个运动。

这种新历史观确实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3~7]“而上述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从各个与私有财产相对立的历史形式中为自己寻找历史的证明——在持续存在中的证明,同时它从运动中抽出个别环节(卡贝、维尔加尔德尔等人尤其喜欢卖弄这一套),把它们作为自己是历史的纯种的证明固定下来。

[解读]这是用对比方法揭示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赖以确立的历史观。

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即前面讲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

它们为了自身的合法性,也想从历史上为自己的存在寻找证明。

但是它们的证明方法不是从私有财产自身固有的矛盾运动中为自己寻找历史的根据,而是把自己同私有财产外在地对立起来,从各种与私有财产相对立的历史形式中为自己寻找历史的证明,以证明自己在历史上是古已有之、一直存在的,因而现在也应该持续存在下去。

另一种证明自己合理性的方法,是从历史运动中抽出某些个别环节,把它们作为自己是历史的纯种的证明固定下来,也就是证明自己与历史上的某些形式、某些个别环节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是其“正宗”或者“真传”,以此证明自己在现实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这两种证明方法,一个是从历史中寻找对立形式的外在证明法,一个是从历史中抽取个别环节的偶然联系法,两者都是建立在主体和客体相分离、思维和存在相对立的基础上的。

[7~9]“但是,它这样做恰好说明:

历史运动的绝大部分是同它的论断不一致的,如果说它曾经存在过,那么它的这种过去的存在恰恰反驳了对本质的奢求。

[解读]进一步揭露上述外在对立和偶然联系的证明方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

使用外在的和偶然的方法来证明自己同历史运动的某些个别环节有联系,这种做法恰恰说明历史运动的绝大部分同它的论断是不一致的。

退一步讲,采用这种方法即使在历史中为自己找到了证明,证明它过去确实存在过,但是由于在过去的存在和现在的存在之间缺少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的这种过去的存在恰恰反驳了对本质的奢求”。

马克思在此巧妙地利用了德语中本质和存在的词源联系:

在德语词源中“本质”即是指“过去的存在”。

但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本质”不是指“过去了的存在”,而是指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和“现实化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所说的“本质”不是一种现成的固定的东西,而是一种在历史中生成的过程。

这是一种不同于本质主义的本质观,是辩证法和现象学的本质观。

本质既然是在历史中生成的,那么由过去的存在也就不能推证现在和将来必然存在;所以马克思说“它的这种过去的存在恰恰反驳了对本质的奢求”,即不具有本质性和现实性。

[第2节]

第10~11段:

真正的共产主义在私有财产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了经验基础又找到了理论基础。

[第10段]“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解读]这个结论性的语句,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都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

具体一点说,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而它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哲学即实践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中。

仅从这种理论构思中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本手稿后面的文字都可以说是对这个总命题的具体阐述和论证。

第11段:

具体说明私有财产的运动(异化及其扬弃)如何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经验的、感性的、物质的基础。

[1~4]“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

[解读]这两句都是讲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即私有财产的矛盾运动。

第一句“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实际上含有两个重要命题:

第一,肯定私有财产本身是感性的物质的存在,这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命题。

第二,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感性表现,这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

第二句“私有财产的运动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中没讲到“异化”这一方面,直接说出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

这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或人学的理解,即把财产这种在人之外的客体存在,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它是人自身的对象性存在。

马克思的理论创新首先在于,他把“私有财产”和“人的生命”两个主题——简单地说就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这两个要素——联系在一起,看作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主体和客体两面,或本体和现象两面。

通常人们是把这两者分开来看的:

“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

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

”(第63页)马克思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一个“主体-客体”或“本体-现象”的有机整体。

这样看问题的诀窍就在于把人的生命和私有财产看作主体和客体、或本体与现象的对立同一关系。

这样私有财产这种物质性的东西,就成了人的生命的感性的外部的表现。

这一全新的哲学视野有两大理论收获:

一方面使人的生命或本质问题有了感性的经验的物质的基础,即有了基于感性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这等于在人的生命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

这一点不容易,因为人的生命本身是很抽象的东西,哲学谈论人的生命问题很容易沦入唯心主义。

通过实践唯物主义把私有财产看作人的生命和本质的对象化,就等于把人的生命/人的本质等形上问题同私有财产这种感性的物质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看成本体和现象的关系,从而为人的生命/人的本质这类形而上的概念找到感性的物质的表现形式。

这样再谈人的生命/人的本质/人的存在问题就是唯物主义的,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来考察,不再是唯心主义的空洞思辨。

这一重大理论收获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强调了人的生命在私有财产中的感性表现采取了异化的颠倒的形式,即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又在感性物质活动中发现了主客体对立同一的实践辩证法。

这等于在人的生命表现方式上坚持了辩证法。

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看作人的生命的感性的物质的表现时,并没有忘记这种表现采取了异化的颠倒的形式,所以他说这“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妙:

私有财产是人的生命的感性的物质的表现,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异化了的表现,即对象化表现为自我异化,因而需要扬弃异化才能重新占有人的生命和本质,才能达到人的本真存在。

这一思路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在辩证法方面的收获,他收获了感性物质活动中主客体对立同一的实践辩证法。

[4~5]“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解读]马克思在说这话时,显然是要把他自己的新历史观同历史上曾有过的其他种种历史观作一比较。

历史上曾有过的种种历史观,或以宗教,或以家庭,或以国家,或以法,或以道德,或以科学,或以艺术……作为考察人类历史的基础或出发点,从而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宗教的历史、国家的历史、道德的历史,等等。

唯有马克思首次把物质生产理解为人类历史的基础。

但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作为历史的基础,并没有否认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因素。

那么马克思如何处理这“一本”与“多元”间的关系呢?

马克思的方法根本不是阿尔都塞所说的“多元决定论”,因为这种多元决定论取消了物质生产的本源地位。

我认为马克思的方法应称为一种“广义生产论”。

广义生产论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式都是生产性的,因此就有一种关于生产的普遍规律在其中起作用。

就生产的形式来说,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形式,其他活动都是一些特殊的生产形式,因此它们都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所支配。

马克思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思想。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不能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倒是可以归结为广义生产论,因为在这种理论中,“生产”(活动)是第一性的,“物质”(财产)反倒是第二性的,因为是生产的结果、产物。

还要注意,马克思的说法是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等特殊的生产形式都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而不是说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特殊生产形式都要受到物质生产的规律支配。

很显然,“生产的普遍规律”不等于“物质生产的规律”,例如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物质产生,就各有不同的规律,一个不等于另一个。

如果说在这些具体的生产规律中还有某种普遍的生产规律,那就应该是一种哲学规律,也就是辩证法规律;辩证法本来是一种生产性的逻辑:

关于“事物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的学说(列宁306)。

[6~8]“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的存在]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解读]这是从实践角度谈论扬弃私有财产的异化对于扬弃其他一切形式的异化的基础意义。

共有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