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8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28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昆明医科大学.doc

教案

第一篇总论

学时:

3小时

学生:

临床医学系

目的:

1.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

2.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正确选择使用。

3.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

4.基本概念:

自然对比人工对比造影剂CTCT值DSA流空效应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学CRPACS

难点重点:

1.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

2.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

3.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原理

1.X线产生和特性

(1)X线是真空管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图1-1-1

(2)X线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并具有以下几方面于X线成像相关的特点:

①穿透性:

X线波长短,具有穿强透性,能透性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在穿透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和衰减。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②荧光效应:

X线激发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③感光效应:

是X线摄影的基础。

④电离效应:

即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和放射防护的基础。

2.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的密度和厚度差别。

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有差别,就可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3.X线成像设备:

4.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

不同灰度的影像是以密度来反应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解剖及病理状态。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有

(1)低密度:

吸收的X线量少,图像上呈黑影如肺组织;

(2)中等密度:

图像上呈灰影如肌肉等;(3)高密度:

吸收的X线量多,图像上呈白影如骨组织。

二、X线检查技术: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1.普通检查:

透视、X线摄影

透视可转动患者体位,多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缺乏客观记录。

X线摄影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好,常需作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摄影,如正位及侧位。

2.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

软X线摄影(钼靶摄影):

用于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高千伏摄影:

电压大于120KV的X线摄影。

3.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即造影检查。

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1)对比剂:

①高密度对比剂:

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

②低密度对比剂:

常用的有气体如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

(2)造影方式:

①直接引入: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②间接引入:

利用对比剂在体内的生理代谢过程使某些器官显影如静脉肾盂造影等。

(3)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一.X线分析与诊断

1.X线分析:

(1)首先应注意投照条件;

(2)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观察;(3)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4)观察异常表现应注意分析下列要点:

位置和分布、数目、形态、边缘、密度、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关系、器官功能的改变;(5)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2.X线诊断:

基本上有三种情况

(1)肯定性诊断;

(2)否定性诊断;(3)可能性诊断。

四.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图)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摄影(CT)

一.CT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变为数字化图像,CT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二.CT设备

1.普通CT(常规CT)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

(2)计算机系统;(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2.螺旋扫描CT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扫描是连续的,没有扫描间隔时间。

突出的优点是快速容积扫描。

3.电子束CT(EBCT)EBCT不用X线管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4个还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

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msec,对心脏大血管检查有独到之处。

一.CT图象特点

1.CT图象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

2.CT的密度分辨率高,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纵隔、肝、胆、胰及盆腔器官等。

3.CT值得应用,单位为HU。

(表1-2-1)

4.CT图象是横断面图像,还可重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断层图像。

二.CT检查技术

1.普通扫描:

平扫、对比增强扫描、造影扫描(CT图)

2.高分辨力CT扫描(HRCT)是指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力CT图像的扫描技术。

可清楚显示微小的组织结构,如肺间质等。

3.CT的新技术:

容积再现技术、CT血管造影技术(CTA)、仿真内镜技术(CT图)

三.CT分析与诊断

1.先了解扫描技术与方法;

2.窗技术的应用;

3.结合一系列多贞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

4.综合分析器官大小、形状变化,病变的表现以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就可能对病变及病理性质作出判断;

5.需与临床资料结合。

四.CT诊断的临床应用(CT图)

第三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一.DSA成像基本原理

数字荧光成像(DF)是DSA的基础。

DF是使人体某部位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射像管对II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成模拟图像。

DSA设备包括IITV、高分辨力射像管、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等。

二.DSA检查技术

分为动脉DSA(IADSA)和静脉DSA(IVDSA)两种。

三.DSA的临床应用(DSA图)

1.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对心内解剖结构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对显示冠状动脉是最好的方法。

2.IADSA对显示颈段和颅内动脉均清楚。

3.DSA对腹主动脉及其肢体大血管的检查很有帮助。

第五章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

一.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1.原理:

人体内存在的氢原子核有如一个小磁体,在均匀的磁场中,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方向重新排列,此时,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发,小磁体吸收能量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停止射频脉冲发射,小磁体逐步放出能量,其相体和能级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有T1为纵向弛豫时间,T2为横向弛豫时间。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和T2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有一定差别,这是MRI成像的基础,在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组织的T1或值T2,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用信号接受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将获得的每个体素的T值进行编码,在经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成像。

2.设备:

(1)MR信号产生、探测与编码部分:

磁体、梯度线圈、供电部、射频发射器及MR信号接收器。

(2)数据处理、图像重建、显示与存储部分:

模拟转换器、计算机、磁盘与磁带机。

二.MRI图象特点:

1.多参数成像:

具有一定弛豫时间差别的各种组织,转为模拟灰度的黑白影,这可使器官及其病变成像。

2.多方位成像:

MRI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断面的图像。

3.流动效应:

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可受到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收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

4.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

一些顺磁性和超顺磁性物质时局部产生磁场,可缩短周围质子弛豫时间,此现象为质子弛豫增强效应。

这一效应使MRI也可以行对比增强检查。

一.MRI检查技术:

1.脉冲序列:

(1)SE序列:

SE序列有两个扫描参数,TR与TE,改变TR与TE可以改变组织T1、T2或质子密度对影像灰度或影像亮度的影响和组织间的信好对比。

(表1-5-5)

(2)梯度回波序列(GRE):

是常用的快速成像脉冲序列,成像时间短,而空间分辨力及信噪比均较高,多用于心脏血管成像、骨关节成像、脑实质成像等。

(3)回波平面成像(EPI):

是新开发的快速成像技术,获得一个层面的时间可短到20ms,对进行功能性MR成像是必要的。

2.脂肪抑制:

是将图像上由脂肪成分形成的高信号抑制下去,使其信号强度减低,而非脂肪成分的高信号保持不变,用以验证高信号区是否是脂肪组织。

3.MRI对比增强检查:

是静脉内注入能使质子弛豫时间缩短的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行MRI对比增强。

4.MR血管造影(MRA):

是血管成像的MRI技术,它无需或仅向血管内注射少量对比剂,检查比较简单、安全、属于无创性检查。

常用的技术有时间飞跃法(TOF)和相位对比(CP)方法。

5.水成像:

有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得重T2WI突出水信号,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器官清晰显影,包括MRCP、MRU、MRM、MR内耳成像、MR延腺成像等。

6.功能性MRI成像(fMRI):

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的成像技术。

包括弥散成像(DI)、灌注成像(PI)、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一.MRI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二.MRI分析与诊断

1.首先要了解MRI设备的类型、磁场强度和扫描技术条件;

2.观察MRI时需要对每贞图像进行分析,结合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进行观察以获得立体的概念,便于对病变位置、起源做出诊断。

3.结合T1WI、T2WI和PdWI的信号变化,有助于对病变性质的判断;

4.进行增强检查要观察病灶有无强化和强化的形式与程度。

三.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1.在神经系统应用较为成熟,三维成像使病变定位诊断更为准确,血管成像则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2.对头经部疾病的诊断帮助很大,在眼眶内病变、鼻窦的病变、内耳的病变都有帮助;

3.易于观察纵隔肿瘤及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肺癌的诊断与肺门淋巴结的观察帮助很大;

4.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的检查中完成;

5.对腹部与盆部器官,如肝、肾、膀胱、前列腺和子宫,MRI检查也与相有价值;

6.MRI对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很有帮助;

7.MRI在显示骨骼和胃肠方面有一定限度;

8.MRI有望对血流量、生物化学和代谢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第六章数字化X线成像、图象存挡与传输系统

一.计算机X线成像(CR):

1.C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CR是将透过人体的X线影象信息记录于影像板(IP)上,经过读取,计算机影像处理,经由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

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有IP、影像读取装置、影像处理装置、影像记录装置、影像存储和显示装置及计算机等。

2.DR的临床应用

(1)CR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患者接收的X线量较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和光盘存储并进行传输。

(2)传统X线能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CR成像;

(3)CR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X线成像;

(4)CR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

(5)C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成像;

(6)CR体层成像优于传统X线体层摄影;

(7)CR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摸皱襞上优于传统X线造影。

一.图象存挡与传输系统(PACS)

1.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图1-7-3)

2.PACS的临床应用:

PACS使医生在远离放射科的地方及时看到图像,提高工作效率与诊断水平;减少照片的管理与存放空间;减少胶片的使用量。

可再不同地方同时看到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贞图像,便于对照、比较。

重点复习:

X线成像原理、CT成像原理及图像分析。

第二篇腹部影像诊断

一.学时:

6学时

二.教学对象:

临床医学系本科

三.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

第一章急腹症

本课重点:

1.检查方法

2.腹部正常X线表现

3.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4.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

难点:

1.胃肠道穿孔的X线表现

2.肠梗阻、肠扭转的X线表现

3.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的X线表现

4.泌尿系结石的X线表现

5.腹部外伤的X线表现

第一节X线诊断

急腹症X线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疾病的病理、病因、病变部位以及并发症等,以便为及时、恰当的处理提供依据

一、X线检查方法

为了不改变腹部的病理状态,X线检查最好在胃肠减压、放置肛管、洗肠和给吗啡类药物以前进行。

(一)普通检查 包括腹部平片与透视

腹部平片:

由于操作简便并能在较短时间内作出论断,因而是急腹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常用摄影位置有;仰卧前后位,仰卧水平侧位,侧卧水平正位,站立正、侧位和倒立正、侧位等。

仰卧前后位,除少量腹内游离气体较难显示外,其余病理X线征象均可显示,所以是基本摄影位置。

其他各种位置,由于重力关系,器官及腹内液体均下坠,致使近地侧的投影有一定重叠,而腹内游离气体及含气较多的肠袢则上浮,因而显示在照片的上方。

上腹部病变,如膈下脓肿、肝脓肿等,多用仰卧前后位和仰卧水平侧位或站立正、侧位,以便对脓腔进行三维空间定位,胃肠道穿孔.梗阻、外伤、腹腔和腹内器官感染,则用仰卧前后位和侧卧水平正位,便于了解腹内气体及液体的游动情况。

先天性直肠肛管闭锁,则用倒立位检查。

透视:

腹后壁的脂线,如肾周及腰大肌脂线,较小的结石或钙斑,透视难于看清。

因此,除X线表现明显,且有定特征,如胃肠穿孔和肠梗阻外,诊断均要依靠平片或造影检查。

但透视可观察膈的运动和胃肠蠕动,通过扪诊可了解胃肠动度,除外有争腹症临床表现的胸部疾病等。

因此,在照腹部平片的同时,应进行胸腹透视。

(二)造影检查

钡剂或空气灌肠主要用于回育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结肠癌所致梗阻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

对肠套叠和乙状结肠扭转,部分病例还可行灌肠整复。

钡餐主要用于先天性幽门肥厚、十二指肠梗阻等。

碘液常用胃影葡胺(gastrografin),主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肠梗阻等。

诊断性气腹有时用于鉴别肿块或脓肿是位于膈上或膈下(肝外或肝内)。

经皮经肝穿剌胆管造影在急腹症中主要用于诊断胆管梗阻并进行引流。

泌尿系统造影在急腹症中主要用于尿路外伤,多采用静脉性造影。

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可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

在明确出血部位后,可行滴注加压素或栓塞止血。

二、正常X线表现

主要介绍腹部平片的正常X线表现。

由于腹壁及腹内器官缺乏自然对比,因此平片显示的X线表现较少,分述如下。

(一)腹壁与盆壁 腹膜外间隙及器官周围有脂肪组织,于平片上显示为灰黑影。

腹部前后位片上,在两侧胁腹壁内分,可见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外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渐消失,称胁腹线(flankstripe),肾周脂肪线是肾囊内、肾周间隙的脂肪组织投影。

腰大肌、腰方肌位于腹横筋膜以且,闭孔内肌、提肛门肌等处于盆腹膜外。

由于肌鞘内脂肪组织的对比,摄影条件好的腹部前后位平片也可显示出它们的边缘。

正常腹部平片,还可显示腹腔及盆腔的骨性支持结构及胸膜壁软组织。

(二)实质器官 肝、脾、胰、肾等是中等密度,但借助于器官周围或邻近的脂肪组织和相邻充气胃肠的对比,于腹部平片上,可显示器官的轮廓、大小、形状及位置。

正位像在部分患者可显示肝下缘,微向上突或较平直。

肝下缘与肝外缘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

脾上极与左膈影融合,下极较圆钝。

两肾沿腰大肌上部排列。

胰腺于平片上不易显示。

子宫偶尔显影,位于膀胱上缘上方,呈扁圆形软组织影。

(三)空腔器官 空腔器官如胃肠道、胆囊、膀胱的脏壁为中等密度,依腔内的内容物不同而有不同的X线表现。

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内可含气体,于腹部平片上可显示其内腔。

小肠除婴幼儿可有积气外,一般充满食糜及消化液,与肠壁同属中等密度,因缺乏对比而不能显示。

如胃内有较多固态食物,结肠或直肠内有较多粪便,由于它们周围有气体衬托,故可显出软组织密度斑片或团块影。

结肠分布于腹部四周。

膀胱和胆囊周围如有较多脂肪,也可显示部分边缘。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

(一)腹腔积气 正常腹腔内,脏、壁层腹膜之间无气体存留。

若因某种病因导致腹内积气且随体位改变而游动,该气体则称游离气腹。

立位透视,气体可上浮到膈与肝或胃之间,显示为透明新月形气影。

侧卧水平位投照,气体则浮游到靠上方侧腹壁与腹内器官外壁之间。

仰卧前后位时,气体浮聚于腹腔前方,也可使居前方的肝镰韧带和器官外壁得到显示。

局限性气腹,其腹腔内气体则局限于某处,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腹内游离气体常见于胃肠穿孔、腹腔术后或合并感染。

此外,某些实质器官内(如肝脓肿)、血管内(如门静脉积气)、胆管内(如胆肠瘘或吻合术后)以及胃肠壁内(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均可有积气。

(二)腹腔积液 炎症与外伤均可导致腹腔积液,简称腹液。

腹液在腹腔内坠集于低处。

仰卧位时,以盆腔和上腹腔为低,尤其是肝肾隐窝最低,其次为两侧结肠旁沟。

因此,液体易聚集于这些区域。

大量腹液时,胀气的肠曲浮游于腹中部。

肠曲间也可有腹液,仰卧位片上,充气肠曲之间有一定距离,即肠间隙加宽,但改变为侧卧体位水平投照时,因肠曲之间的腹液流向近地侧,其肠间隙将相对变窄,且近地侧腹部密度显著增高。

(三)实质器官增大肝、脾、肾等实质器官增大,则在轮廓、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改变。

同时也可能压迫推移相邻脏器,尤其是含气的空腔脏器,致使出现一定程度的直接推压征象。

(四)空腔器官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 胃肠腔内积气、积液和管腔扩大表现最常见于梗阻性病变,也见于炎症和外伤。

十二指肠降段梗阻,其近侧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明显胀气扩大,表现出“双泡征”。

小肠和结肠充气扩大,在气体衬托下,可通过观察肠粘膜皱襞的形态而将它们区分。

同时也可据以分析梗阻平面,观察肠曲位置、排列形式、活动度以及肠粘膜皱襞增粗、肠壁增厚等改变。

正常时,空肠居左上腹,回肠居右下腹及盆腔。

小肠及其系膜扭转,如扭转度为180°的奇倍数(如180°、540°)时,则可出现易位情况,即空肠位于右下腹,回肠位于左上腹。

回盲肠套叠,回肠套入较深时,对小肠系膜的牵引较明显,也可造成右下腹空虚,并使套叠近侧小肠移向右上腹。

肠曲排列形式及活动度的变化,对诊断有一定的间意义。

小肠系膜扭转,胀气的肠曲常因系膜紧缩、牵引、而出现向周围伸展受限,即有向心性集中和对称性排列的倾向;粘连性肠梗阻常有肠曲活动度减小,甚至固定。

肠粘膜皱襞和肠壁增厚常发生于肠壁的循环障碍,如绞窄性肠梗阻或系膜血栓形成所致者,肠炎特别是坏死性肠炎或肠壁损伤等。

腹腔感染,因肠外炎性物附着,也可使肠壁增厚。

(五)腹内肿块影 肿块在相邻充气肠曲对比下可以显示,表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块影,有较清晰的边界。

畸胎瘤于肿块内可见牙、骨及脂肪影。

假性肿块又称“假肿瘤”征。

是两端闭锁的绞窄肠段,即闭袢内充满大量液体的表现。

密度较大,致使仰卧正位片上,呈肿块影像,而侧卧水平位照片上则在该块影的上部显示出一短小的液面,可与直正的实体性肿块区别。

(六)腹内高密度影 主要为阳性结石、钙斑和异物。

在急腹症中,阳性结石包括泌尿系结石、阑尾粪石和胆石。

阑尾粪石常呈分层同心环状、居右下腹。

腹内钙斑与急腹症有关的主要为胎粪性腹膜炎、扭转的卵巢畸胎瘤等。

钙斑的部位、形状及密度各有一定特点。

(七)腹壁异常 包括腹脂线异常,腹壁软组织肿胀、组织间积气和腹壁肌张力异常等。

炎症或外伤使脂肪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坏死和出血等,致使腹脂线增宽、透明度下降,甚至消失。

可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病变与腹脂线相邻的腹腔内病变。

炎症、外伤,可有腹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增加和向外突出。

腹壁软组织内还可显示组织间积气,来源于腹膜后或腹膜间空腔器官向腹膜外破裂。

炎症、外伤还可使同侧腹肌激惹收缩,导致腰椎侧弯。

(八)下胸部异常 急腹症时,胸膜、肺底、膈及下胸壁软组织可发生改变。

例如膈下脓肿,常有同侧胸腔积液、肺底炎症、膈上升、活动度减小和胸壁局部肿胀等。

四、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与诊断

急腹症中,以穿孔、炎症、梗阻、外伤、结石和出血较常见。

部分患者为复合性的。

例如,外伤性小肠破裂就可能有外伤、炎症和梗阻等征象。

(一)胃肠道穿孔与急性腹膜炎 胃肠道穿孔(perforationofgastro-intestinal tract)常发生于溃疡、外伤、炎症及肿瘤。

以胃、十二指肠溃穿孔最常见。

依穿孔穿入腹腔内或腹膜后间隙而有不同的X线表现。

穿孔穿入腹腔内时,主要出现气腹、腹液、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X线表现。

它们的X线表现如前述。

在X线表现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

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正常时可以有气体,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

小肠及阑尾,正常时一般没有气体,穿孔后很少有气腹出现。

胃后壁溃疡穿孔,胃内气体可进入网膜囊,如网膜孔不通畅,气体则局限于网膜囊内。

立位照片则于上腹中部显示气液腔或气腔,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气体并不进入腹腔。

腹膜间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并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出现腹膜后间隙积气征象,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

因此,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穿孔。

胃肠穿孔后,胃肠内容物,包括食物及消化液进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和细菌性腹膜炎,胃肠液及炎性渗液不仅产生腹液征象,同时也可使相邻的胁腹脂线变模糊,使相邻的肠曲产生反应性淤积,甚至肠麻痹。

原发性腹膜炎的X线表现与胃肠穿孔所致全腹膜炎的表现相同,但无气腹征象。

从发病到出现X线征象,需要一定时间。

除游离气腹征象出现较早外,其他征象的显示一般需6小时以上。

因此,诊断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局限性腹膜炎可形成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多位于腹腔的间隙或隐窝中。

常以腹壁、器官及韧带作为脓腔壁。

主要X线表现是:

①脓腔内有气体时,可见含气、液的空腔或气泡征象;②脓腔内无气体时,表现为软组织块影。

如与实质器官相邻,则因缺乏对比而不易显示;③脓肿相邻器官受压移位;④脓肿周围炎症浸润,使相邻脂线增宽、密度增高,甚至消失;⑤如炎症扩散,则有关的间隙、隐窝因引流而有新脓肿形成;⑥上腹腔炎性淋巴引流,可出现胸腔积液、肺底炎症及小叶性肺不张等。

依脓肿所在部位,还可有一定的特别表现。

例如,隔下脓肿,脓腔壁为腹壁、肝、隔及韧带,脓肿总是位于上腹腔的解剖间隙内,并位于上腹腔的周围。

结肠下区脓肿,位于结肠旁沟时,结肠旁沟增宽,相邻结肠受压、移位,胁腹脂线也有一定改变。

盆腔脓肿常使相邻盆壁脂线发生改变,直肠受压移向对侧。

(二)肠梗阻 肠梗阻(intestinalobstruction)一般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以相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

机械性肠梗阻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两种,前者只有肠道通畅障碍,而无血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血循环障碍,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与痉挛性肠梗阻,肠道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

血运性肠梗阻见于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