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10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生态学简答论述文档格式.docx

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

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如此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一样,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

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1、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增长型;

年幼个体数多,老年个体少。

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2)稳定型:

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比拟均匀,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衰退型:

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相对较多,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1.什么是生活史?

其包含哪些重要组成成分?

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繁殖和寿命。

2.什么是生活史对策?

K-对策和r-对策各有那些特点?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活史对策。

r-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

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而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世代周期。

2、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1)r—选择特征: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2)K—选择特征:

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

1)随机分布:

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遇符合,或者说每个个体的表现都有同等的机遇,任何一个个体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

2)均匀分布:

种群的各个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

3)成群分布:

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团状。

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的生物学含义是:

方程中修正项用于描述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速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生物学含义就是指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量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利用的空间,即“剩余空间〞。

5、一般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A型:

种群在开始时只有个别死亡,大多数个体能达到生理寿命。

2)B型:

种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死亡率根本稳定,即各个年龄的死亡根本一样。

3)C型:

在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

6、何谓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物种,为争取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大多不能长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是两个物种发生生态别离,否如此两者之间的生存竞争迟早导致竞争能力差的物种死亡,即被另一物种取代,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6.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

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环境中,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一样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一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容器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另一种如此生活在底部以酵母为食,说明两个物种间出现了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出现竞争中的分化;

而当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一同培养时,由于食性、栖息环境等生态习性相似,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很快,并排斥大草履虫,最终使其死亡消失。

7、捕食作用过程

(1)典型的捕食,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

(2)食草,他们逐渐地杀死对象生物〔或不杀死〕,且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局部。

(3)寄生,他们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寄主的组织中。

10.谈谈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寄主被寄生者感染后会发生强烈的反响,能物理性去除体外寄生者或提高免疫力靠细胞水平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局部细胞死亡等措施来抵御寄生者,而寄生者为达到生存目的,也要适应寄主的这些变化而产生一系列机制来适应。

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负作用〞减弱,而且是平行关系,有的甚至演变为互利共生关系。

8、熟悉协同进化的原理和意义

〔1〕原理: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开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协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响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响而进化。

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展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的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单独进化常常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2)意义:

1〕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例如,很多植食性昆虫和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促进了昆虫多样性的增加;

遗传连锁性状有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协同进化促进了遗传隔离并导致物种分化。

2〕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

该方面主要表现在众多互惠共生实例中,比如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获得食物,而植物获得交配的机会〕,蚜虫与蚂蚁的关系〔蚜虫获得蚂蚁的保护,蚂蚁获得食物—蚜虫的蜜露〕,昆虫和共生菌的关系〔两者相互获得生活必须的特殊的营养物质〕。

3〕基因组进化方面的意义。

例如,细胞中的线粒体基因组的形成可能源于包共生菌的协同演化〔共生起源理论〕,核基因组中“基因横向转移〞现象也可能来源于共生菌协同进化的结果。

4〕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众多物种与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促进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另外,众多并不是互惠共生的协同进化关系,比如寄生关系、猎物-捕食关系的形成等,都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试述逻辑斯蒂克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

逻辑斯蒂克方程在数学上简单,明确。

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都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这一模型根本上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最一般的规律,它的现实性十清楚显。

但是自然中界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该模型也有一定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亦即应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描述的是世代重叠的单个种群的增长动态过程,没有考虑与其它生物种群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等关系。

(2)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用k表示,在实践中k值往往较难确定。

(3)所有各个个体在其繁殖潜力上是均等的,即假定在所有的时间种群均有一样比例的个体处于繁殖状态。

实际上,未成熟个体和成熟个体在繁殖上的贡献相差甚大,即使是成熟的个体在繁殖上也有差异。

(4)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组配。

(5)繁殖能力维持恒定,不受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变化莫测干扰,即r是常数。

(6)密度对种群增长的抑制是即时的,无时间滞后效应。

(7)环境阻力是种群密度的线性函数,即种群增长随密度增加阻力逐渐地按比例下降。

在现实中种群的增长过程要比逻辑斯蒂克增长复杂得多,由于种群、种间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与环境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能力、环境空间容量等都在发生变化。

此外,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种群的动态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根本类型有哪些?

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1)种群间相互作用的根本类型可以分为:

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与中性作用等六种。

(2)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在林业生态实践中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营造混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展混交,例如:

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与深根性树种进展混交,防止树种间的剧烈竞争。

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

在进展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展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要注意,由于异株克生作用,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

苹果旁不能栽玉米等。

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与时进展透光调整林分组成,解决种间竞争的矛盾。

3、论述种群调节理论:

六大学派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2〕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3〕、食物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4〕、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学派按其强调点不同又可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分泌调节学说和遗传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学说:

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

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特别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

通过这两种社群行为可把动物消耗于竞争食物、空间和繁殖权利的能量减到最少,使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等在种群得到合理分配,并限制了环境中动物的数量,使资源不至于消耗殆尽。

当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领域的占领者要产生抵抗,不让新个体进来。

分泌调节学说:

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

这就是种群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

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

遗传调节学说:

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比拟松弛,结果种群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型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

当条件回到正常的时候,这些低质个体由于自然选择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降低了种群部的变异性。

1.怎么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生物种有如下特点:

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②物种是一个可以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1.什么是生物群落?

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样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物种种群的集合。

在这个定义中,首先强调了时间概念,其次是空间概念。

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是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群落具有自己的部环境;

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围;

⑦具有边界特征;

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论述植物群落的根本特征?

答:

群落具有7个方面的特征。

①一是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一个群落中种类组成的多少与每种个体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其他种类并不能随意进入群落。

②二是群落的组成种类间具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群落不是由任意种类组合而成的,种类之间具有一些相互制约,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的关系。

当一种生物受到影响数量变动后,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出现变动。

③三是形成特有的群落部环境。

群落对环境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群落部的物理环境因子在质和量与变化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群落外。

④四是具有一定的结构表现。

各类群落具有其特有的群落外貌、垂直和水平结构表现。

⑤五是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群落有季节动态、年际动态,发育和演替等动态变化。

群落的稳定是相对的。

⑥六是各种群落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围。

一种群落只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围不同。

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⑦七是群落具有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清楚地加以区分;

有的不具明显的边界,相邻的群落间是连续变化的。

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

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但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与捕食。

物种之间的竞争,对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群落结构;

捕食对次年工程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异种而异。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中其次是干扰,近代多数生态学家认为干扰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起群落的非平衡特性,强调了干扰在形成群落结构和动态中的作用,中度的干扰能够维持高水平的多样性。

此外,空间异质性和岛屿也能影响群落结构。

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岛屿大小以与距离大陆的远近,都会影响物种多样性,进而影响群落的结构。

2.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移动等造成的裸地;

次生裸地是指缘由植被虽已不存在,但缘由植被下的土壤条件根本保存,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这类情况如森林砍伐、火烧等造成的裸地。

5.什么是演替顶级?

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

演替顶级〔climax〕是指每一个演替系统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单元顶级论认为:

在同一气候区,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级方向开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更多植物生长,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生境,并均会开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级。

而多元顶级论认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根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完毕其演替过程,就能看做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聚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除了气候顶级之外,还可能有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动物顶级,同时还存在一些复合型顶级。

单元演替顶级论和多元演替顶级论都由先锋阶段开始,且最终都到达中生状态,但二者又有不同,前者只强调气候影响,后者强调的是除气候影响外,还有其他要素的影响。

11、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容?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12、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能变成植物体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7、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与其意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连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

13、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概念:

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

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2、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局部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根底,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

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

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

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展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根底。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严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1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⑵生态系统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

如: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⑸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与环境通过不断进展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为生态系统。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织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为食物网。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如果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

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4.什么是负反响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负反响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反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负反响控制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稳定性。

 

4、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

主分布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2〕生境:

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枯燥季节。

〔3〕群落特征:

①种类组成丰富〔不与热带雨林〕;

②群落结构复杂〔不与雨林〕;

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乎不见;

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

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5、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清楚,冬季较干冷。

①种类组成较丰富;

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柳科;

③群落结构简单;

④季相明显。

6、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北半球寒温带,贯穿欧亚、北美大陆。

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①种类组成较贫乏;

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

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7、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

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

③季相明显;

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8、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温带大陆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①种类组成贫乏;

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

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

④季相明显而华丽;

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9、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

极端干旱。

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

②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

③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

④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10、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北冰洋沿岸。

冬季酷寒且漫长,夏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

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