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822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x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

大事记

(1912-1982)

1912年5月

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清政府钦天监外署(泡子河观象台)作为台址。

1912年

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

中央观象台天文工作者筹组天文学会,先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出版《观象丛报》,希望能扩大学术影响,引起重视,从读者中发现、培养和吸收会员。

1922年10月30日

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按月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

中国天文学会接受捐助,设立“隐名奖金”,奖励天文科普作品。

1923年10月28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了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

民国政府接管了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1925年2月

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选举第三届评议会。

1925年

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名誉会员柯鸿年捐助,设立“淡园奖金”,资助出席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旅差费用和奖励研究中国古代天文著作的奖金。

1925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云列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25年10月25-27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四届评议会。

1926年

原广州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

1926年10月31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年会,选举第五届评议会。

1927年5月

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立时政委员会,负责编制历书工作。

1927年8月

南京民国政府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另立大学院,管理全国教育行政,并主管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下设立各研究机构,其中之一是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并将原时政委员会也并入其内。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参谋本部,接管原江苏省陆军测量局,改组为陆地测量总局。

先在局内设立测量学校,后来又设立天文观测所。

1927年秋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设立通讯处。

不久,秘书处也迁往南京。

1927年冬

“隐名奖金”第一次授奖,得奖者为常福元(因其所制盖天仪)。

1927年12月23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五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六届评议会。

1928年春

国立中央研究院将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划分为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

天文研究所正式成立,高鲁为第一任所长。

1928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余青松、赵进义列席在荷兰莱顿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28年12月22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召开第六届年会,选举第七届评议会。

1929年5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余青松参加在万隆举行的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

1929年12月

中国天文学会设立变星观测委员会。

1929年12月22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与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举办第七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八届评议会。

1930年

原中山大学设立天文台。

1930年4月

中国天文学会设立编辑委员会。

1930年7月

“宇宙”月刊正式出版。

1930年12月

中国天文学会设立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

1930年12月22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八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九届评议会。

1931年12月23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九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十届评议会。

1932年冬

中国天文学会会址正式迁往南京。

1933年春

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审定天文名词1400余条,由前国立编译馆出版发行。

“隐名奖金”第二次授奖,得奖者为陈志元(因所著《ABC天文学》即陈遵妫著《星体图说》)。

1933年4月6-7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纪念学会成立十周年及第十届年会,会长、总秘书作“十年会务报告”;各委员会作“工作汇报”;会员发表演讲,并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十一届评议会。

1933年11月24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大会。

1934年3月21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十一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十二届评议会。

1934年9月

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

1934年11月

中国天文学会发起组织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

1935年4月6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十二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十三届评议会。

1935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参加国际天文联合会,并委派高均、潘璞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36年4月29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十三届年会,宣读工作报告、动态报告等7篇,论文3篇,选举第十四届评议会。

1936年6月19日

中国天文学会日食观测委员会委派余青松、陈遵妫、魏学仁、邹仪新、沈璿去日本北海道观测日食,张钰哲、李珩去苏联伯力观测日食。

1937年7月9-11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青岛举行第十四届年会,宣读论文12篇,选举第十五届评议会。

1937年9月

因抗日战争,国立各天文机构内迁。

天文研究所办事机构先迁湖南南岳,后迁广西桂林,最后迁到昆明,在凤凰山建立临时所址。

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内迁云南澂江后陆续迁广东坪石、连县。

陆地测量总局内迁贵阳,其所属天文观测所迁设在贵州省平坝县。

(胜利后,上述各天文单位陆续迁回内地。

青岛观象台为市属机构,无经费来源,不能内迁,沦陷后被日本人占领,中国人员全部退出,胜利后才由中国恢复。

)《宇宙》月刊亦暂时停刊。

1938年7月

《宇宙》月刊复刊。

1938年8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余青松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后因经费准备不及,未能成行。

1939年11月4-5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举行第十五届年会,宣读论文9篇,选举第十六届评议会。

1940年元旦

成立中国天文学会昆明分会。

1940年

天文研究所的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建成。

1940年9月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举行第十六届年会,选举第十七届评议会。

1941年6月1日

成立中国天文学会永安分会(在福建省永安县)。

1941年9月21日

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张钰哲、李珩、高鲁、陈一得、陈遵妫、李国鼎、龚树模于甘肃临洮、邹仪新等在福建崇安县观测日食。

1941年10月1-4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兰州市举行第十七届年会,同时与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联合举办日食展览,并选举第十八届评议会。

1942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会员匡互生、陈范予共同募集的“通俗天文学奖金”。

1942年9月

中国天文学会接受霁云楼老人的捐助,设立奖金,并授予会员鲁实先作出版《汉鸿嘉以来气朔表》的补助费用。

1942年10月

因抗战交通不便,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分四个地区召开。

1.昆明区于10月30日~31日举行,出席人数16人,宣读论文6篇,选举了第十九届评议会;2.贵阳区于10月31日举行,出席66人,列席19人,宣读论文8篇(其中6篇与昆明区相同);3.西安区于10月18日举行,出席16人;4.永安区:

11月20~22日举行,出席43人,来宾30余人,宣读论文5篇。

1942年12月25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永安两地举行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大会。

1943年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和福建永安县同时举行第十九届年会,自这一届年会起,“评议会”改称为“理事会”。

在这次年会上选举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9人,张钰哲为理事长,高鲁等3人为监事。

1944年10月14-15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举行第二十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理事会。

1944年冬

中国天文学会接受无名氏捐赠,设立“曙青奖金”。

1946年2月28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举行的第二届理事会四次会议上,由会员通讯选举成立第三届理事会。

1946年5月

中国天文学会办事机构由昆明迁往南京。

1947年

原中山大学正式设立天文系。

1947年4月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第四届理事会。

1947年6月26日

高鲁会长病逝于福州。

1947年8月

中国天文学会举行第二十一届年会,选举第五届理事会。

1948年

中国天文学会举行第二十二届年会,选举第六届理事会。

1948年5月

组织会员张钰哲、陈遵妫等去浙江余杭观测日食。

1949年1月

“大众天文”专辑按月附在《科学大众》杂志内出版。

1949年4月

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天文研究所。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设立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改称为紫金山天文台,为科学院下属单位。

1949年12月1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二十三届年会,选举第七届理事会并成立“大众天文社”。

1950年10月

紫金山天文台利用昆明凤凰山临时台址和仪器,设立昆明工作站(与云南大学共同领导,1958年秋脱离云南大学)。

1950年冬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的天文部分,作为紫金山天文台的分支机构。

1952年8月

原中山大学天文系与齐鲁大学天文专业合并,迁往南京大学成立天文系。

1952年秋

中国天文学会重新登记会员并进行整顿改组。

1953年8月

《天文学报》出版发行。

1954年左右

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北京、江苏、上海三个分会。

1955年8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钰哲、戴文赛、吴新谋、叶式煇等四人出席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56年6月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了1956-1967年全国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其中对我国天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在十二年内的研究项目和基本措施作了相应的安排。

1957年2月6-11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召开解放后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人数48人,列席36人,旁听约50人,会议收到论文25篇,宣读了21篇,选举第一届(累计第八届)理事会。

1957年7月

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下设天文学史组。

1957年9月

北京天文馆建成、开幕。

1958年4月

海南岛日环食观测(中苏合作)。

1958年4月

《天文爱好者》杂志创刊。

1958年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钰哲、程茂兰、李珩、朱人俊、王绶琯、戴文赛、赵却民等7人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58年9月

天文名词委员会编辑的《天文学名词》5000条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8年

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建南京天文仪器厂。

1958年

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建北京天文台。

1958年

天津国际纬度站建立。

1959年9月

国际天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中的某些人蓄意制造两个“中国”,非法接纳所谓“中华民国天文学会”入会,中国天文学会对此提出抗议。

1960年2月

国际天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不接受我抗议,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宣布退出国际天文联合会及其所属各专业委员会。

1960年2月

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天文系。

1960年3月

云南省天文学会成立。

1960年6月10-16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召开全国工作会议,参加人数107人,会议收到论文70多篇,宣读30余篇。

1960年9月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设立天文专业。

(1976年正式定名为天体物理专业)。

1961年

中国天文学会与江苏省天文学会在南京联合举办了“恒星起源与演化”学术会议,出席代表24人,列席20人,会上宣读调研报告7篇,学术报告7篇。

1961年12月8-12日

中国天文学会委托江苏省天文学会举办了天体力学专业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0余人,列席若干人,会上宣读论文3篇,调研报告4篇。

1961年12月21-27日

中国天文学会与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太阳、射电联合会议,会上共宣读论文5篇,调研报告4篇和太阳物理规划草案1份。

1962年

徐家汇、佘山两观象台脱离紫金山天文台管辖,合并为上海天文台,直属中国科学院。

1962年8月20-26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5人,列席50人,收到论文61篇,经评选后印发45篇,会上选举第二届(累计第九届)理事会。

1962年12月

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制订了1963-1972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纲要。

其中对我国天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在今后十年内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措施进行了安排。

1963年10月21-27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办了星际航行中的天文问题学术讨论会。

出席单位15个,约100人,会议分天体物理组和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组两个组进行活动,在分组会上宣读论文19篇,书面报告1篇。

1963年11月7-14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天津举行了“第四次全国时间与纬度”学术讨论会,出席单位12个,代表27人,列席19人,宣读工作报告及学术论文共35篇,会上成立了“中国天文学时间与频率专门小组”。

1964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建成。

1964年8月

我国综合时号改正数成果正式通过国家鉴定。

1965年

我国自己编算中国天文年历,通过国家鉴定,正式出版。

1968年9月22日

中国科学院组织各天文台、大学天文系等单位天文工作者在新疆西部观测日全食。

1970年

中国科学院筹建陕西天文台。

1971年4月

在昆明召开全国太阳物理工作协调会议。

1972年2月

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脱离紫金山天文台管辖,由中国科学院直辖,扩建为云南天文台。

1973年6月21日-7月16日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天文学座谈会,与天文有关的34个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协商制订了1973~1980年我国天文学八年研究规划,并于同年12月以中国科学院名义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强天文学研究的报告》。

会议建议恢复中国天文学会活动,抓紧《天文学报》的复刊工作。

会上宣读工作报告和论文40篇。

1973年

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天体物理研究小组(1977年扩展为研究室)。

1973年6月

在北京天文馆举办了《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展览,并于6月22日在北京举行了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座谈会。

1974年11月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规划座谈会,52个单位的120人与会。

会议商讨了这一工作的研究计划,任务分工和组织措施。

1975年5月

中国科学院在昆明召开全国太阳物理工作协调会,会上建议组织1980年云南日食观测。

1975年9月12-21日

中国科学院在南京举行天体物理讨论会,分两组,各27人,共有30个学术报告。

1975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在天津召开第一次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成果交流会,约60个单位的近百人与会,交流学术论文,研究报告57篇。

1976年2月24-27日

在南京举行南京、上海、合肥联合天体物理讨论会,约有30人出席,宣读16个调研报告。

1976年4月29日

中国科学院组织北京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天文馆等单位科学工作者,赴新疆阿克塞钦地区观测日环食。

1976年6月

中国科学院在长沙召开中国天文史料普查整理工作会议,85个有关单位的120人与会,会议商讨了这一工作的基本要求、计划和任务分工。

1976年8月

在合肥召开天体物理学术讨论会。

1977年

《天文普及年历》(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馆编)正式出版。

1977年4月

在南京举办了广义相对论讨论班。

1977年4月

在北京召开了“极坐标原点系统(JYD)”的鉴定会,国家测绘部门正式接受使用。

1977年8月6-20日

中国科学院在黄山举行天体物理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37个单位,127人,宣读论文96篇,调研报告10篇。

1977年9月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制订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

我国天文界各单位代表60余人,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协商安排,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1978年

撤消青岛观象台。

1978年8月29-9月12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上海举行了第三届(累计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2人,列席34人,收到工作报告和论文213篇,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并议决设立学术委员会(下设10个专业组)、普及委员会和《天文学报》编委会等机构。

1978年11月

中山大学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在广州举办全国引力理论及相对论天体物理讨论会,30余个单位的60余名代表与会,交流学术论文30余篇。

1978年12月8-26日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组在上海举行天文地球动力学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70人,宣读论文48篇。

1978年12月31日

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程茂兰在北京逝世。

1979年2月21-3月3日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天文学科组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天文台站、天文系(专业)的天文工作者和领导约60人。

1979年3月

中国科学院在厦门召开第二次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成果交流会,51个单位的90名科技史工作者与会,交流学术论文67篇,并对中国天文学史今后某些方面的工作安排进行了协商。

1979年4月15-5月11日

中国天文学会委托南京大学天文系在南京举办了高能天体物理讨论班,出席单位21个,人数57人,探讨高能物理与天体物理相结合开拓跨学科新领域的课题,并举办基本粒子基础理论讲座十五讲。

1979年4月30日

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戴文赛在南京逝世。

1979年8月9-23日

中国天文学会委托张钰哲、赵先孜、叶叔华、洪斯溢、易照华、朱进宁去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国际天文联合会谈判恢复我会会籍问题。

1979年10月

广东省天文学会成立。

1979年10月9-16日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组委托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武汉召开了天文地球动力学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代表107人,宣读论文66篇。

1979年11月26-12月1日

天体力学专业组在南京举办了天体力学算法讨论班,出席单位17个,代表29人,宣读了论文28篇,调研报告1篇。

1979年11月26-12月2日

太阳物理专业组在南京举行太阳物理学术会议,出席会议共16个单位,44名代表,列席10多人,宣读了学术论文29篇,调研报告4篇。

在会上成立了太阳21周峰年观测协调组。

1979年12月12-19日

天文仪器专业组在广州举行天文仪器与新技术会议,出席单位16个,代表54人,会议收到论文、调研报告共37篇,宣读29篇。

1979年12月18-27日

恒星物理专业组在昆明召开了恒星物理会议,出席单位13个,代表40人,收到论文34篇,宣读30篇。

1979年12月19-22日

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代表30人。

1980年2月16日

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有全国各天文单位天文工作者参加的日食观测队到云南昆明、瑞丽、潞西等地观测日全食,绝大多数观测项目都获得了成功。

1980年3月-4月

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在南京举办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班,有9个单位参加,约20人,研究班结束时,提出论文13篇。

1980年4月13日

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天体物理、空间天文和卫星动力学及应用三个专业组正式成立。

1980年5月

中国物理学会宇宙线专业组和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组联合在青岛举行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会议。

天文工作者约30人参加。

1980年5月2-9日

天文史专业组在成都举行第三次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出席会议61人,宣读论文75篇。

1980年5月12日

国际天文联合会秘书长通知:

恢复中国天文学会在国际天文联合会中的会籍。

1980年7-9月

上海、北京、紫金山、陕西等天文台和武汉测地所参加国际天文联合会和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IUGG)联合举办的国际地球自转联测(MERIT)的短期联测。

1980年7月1日

我国时号发播由上海天文台转移到陕西天文台,原BPV时号停播,BPM时号正式发播。

1980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托北京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台创办全国性的第二种天文学术刊物——《天体物理学报》,编辑部正式成立。

1980年8月15-21日

星系及宇宙学专业组在江西庐山举办星系及宇宙学讨论会,出席单位16个,代表37人,收到报告25篇。

1980年9月15日

国际天文联合会秘书长通知:

国际天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已接纳我47名会员为国际天文联合会个人会员。

1980年9月17-23日

天文地球动力学、星表与天文常数、时间三个专业组联合在上海召开天体测量学术会议,出席单位50多个,代表94人,列席100人。

收到论文99篇。

西德、比利时、日本、法国、丹麦等外国专家参加,并宣读论文。

1980年10月9-21日

射电天文专业组在昆明举行射电天文学术会议,出席单位13个,代表52人,列席2人,会议收到论文报告64篇。

19~20日两天西德马普学会的射电天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并作了报告。

1980年10月20日至81年1月9日

在南京举办等离子物理讨论班,参加单位7个,约50多人。

1980年10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出版。

1980年12月1-10日

天体力学专业组在南京举办天体力学正规化问题讨论班、出席单位10个,代表30人,列席10多人。

1980年12月11-25日

在南京举办章动理论讨论班,代表50人,列席20多人。

1980年12月

在南京召开英汉天文学名词审定会,审定名词17000条。

1981年1月

《天体物理学报》正式出版。

1981年3月9日-l2日

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委员会在昆明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出席人数30人。

1981年7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天文馆、天津天文馆筹备办公室科技人员在黑龙江省漠河等地观测日食,观测取得成功。

1981年8月

太阳物理专业组在昆明召开太阳21周峰年观测光学、射电形态分析会。

1981年10月20-21日

湖北省天文学会在武昌成立。

1981年12月

在南京举办了参考座标系讨论班,出席会议的代表有70人,列席20多人。

1982年3月8日-l4日

在陕西临潼同时召开大望远镜与新技术应用、古代天文记录现代应用、天体力学、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五个学术会议,会议代表共178人,宣读论文120多篇。

1982年3月15-20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陕西临潼召开第四届(累计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15人,列席26人,宣读工作报告和论文12篇,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

1982年4月9-17日

中国科学院和西德马普学会在南京联合召开了高能天体物理学术讨论会。

出席会议的代表共51人,西德、日本、美国科学家13人出席大会。

宣读评述报告和论文37篇。

1982年5月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文集(中英对照)》编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