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828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芜湖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A卷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聒(guō)噪朱拓(tà)出奇制胜司马青衫

B.监(jiān)生草窠(kē)道义相勖不经之谈

C.嬷(mó)嬷阜(fù)盛膏梁子弟文过饰非

D.荒谬(miào)荸(bí)荠聪明伶俐放浪形骸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作为有口皆碑的良心报刊,《大江周末》坚持的底线就是绝不能在报道中耸人听闻。

B.治学之道,贵在坚持,重在积累,万万不可整天想着走终南捷径,须知欲速则不达。

C.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实属不刊之论,真没想到居然会出现在核心期刊上。

D.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我们一定要坚信:

只要不放弃希望,终将会有否极泰来的一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学雷锋”活动月,我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个月内倡导每位同学完成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B.面对高考,一个人抗压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他是否对自身实力有足够的自信,更取决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身边亲友们的安慰鼓励。

C.新中山桥自从去年五月份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南北方向交通拥挤的状况就极大地得到了缓解,市民们的出行因此变得更加便捷。

D.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科学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的世界。

4.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尊师惠寄的大作,弟子已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明日小女满月,本人已略备薄酒,敬请各位光临。

C.此事须权衡利弊,还得仰仗董事长您来做出钧裁。

D.听闻贵书店将于明日开业,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

5.作为杜甫律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颈联,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是()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A.诗成珠玉在挥毫朝罢香烟携满袖

B.朝罢香烟携满袖珠玉成诗在挥毫

C.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D.珠玉成诗在挥毫朝罢香烟携满袖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情景默写

6.名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作者借助想象与夸张来写山之高耸令人心惊,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作者登高远视所见长江峡谷秋日阔远悲壮之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圣人坚持向他人学习,而普通人不仅不如圣人,还以学习为耻,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天津桥①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

(注)①天津桥:

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

②上阳:

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本诗一、二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候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

C.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河东凶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卷人

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亲

侯发山

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

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

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

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

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

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

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

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

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

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

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

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着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

“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应该去。

老人家太可怜了。

”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龙飞说:

“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

”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文静说:

“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

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

“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

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

可以想象到,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龙飞说:

“爹,我是您儿子啊。

”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

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说要不是看电视,真不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陈大叔,落泪了。

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呜嗬地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

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

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

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边充满了爱的温馨。

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

“孩子,谢谢你!

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

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龙飞说:

“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

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介绍《等着我》节目,介绍主持人倪萍和陈大叔的对话,不同于以往小说的惯常写法,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B.“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夫妻之间的对视表现了两人对陈大叔的艰辛遭遇的同情,说明两人都有了帮助陈大叔的想法。

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

C.小说后半部分慢慢揭示出事情的真相,陈大叔、龙飞和“村人”都隐瞒了一些真相,说出善意的谎言,从而温暖了彼此,温暖了读者。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次寻亲的经历,写出人生的艰难和幸福,谱写人间有爱的佳话,彰显了平凡生活中的人性美。

15.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意蕴。

16.小说以揭示当年“村人”隐瞒的真相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六、材料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十年家窗苦读,小华终于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小华坚信读万卷书时还要行万里路,所以在假期会抓住一切机会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自觉收获颇丰,偶尔也会在朋友圈中分享一些照片留作纪念。

有一次,室友小彬评论道:

“你的家境又不是特别富裕,你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与运方’,似乎有些自私。

”小华看到后,陷入了沉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你给小华或者小彬写一封信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看清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B项,“监生”的“监”应读jiàn,“监生”,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简称监生;

C项,“膏梁”的“梁”应为“粱”,“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食物;

D项,“荒谬”的“谬”应读miù。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句中说《大江周末》坚持的底线是不能夸大或捏造事实,使用正确;

B项,“终南捷径”,比喻最近便的升官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句中使用后一个意思,正确;

D项,“否极泰来”,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使用正确;

C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句中说的是“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显而易见,此处误把“不刊之论”理解成“不能刊登的言论”,属于望文生义。

故选C。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一个月内倡导每位同学……”语序不当,“一个月内”应放在“同学”后面,应为“倡导每位同学一个月内完成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B项,“一个人抗压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和身边亲友们的安慰鼓励”不合逻辑,属于两面对一面,前面“强弱”是两面,后面“良好的心态”“安慰鼓励”是一面;

C项,“新中山桥自从去年五月份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南北方向交通拥挤的状况……”中途易辙,前一句的主语是“新中山桥”,该句没有谓语,句子还没有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头,可以把“自从去年五月份”放在句首。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

A项,“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使用正确;

B项,“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使用正确;

C项,“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做出决定,使用正确;

D项,“拨冗”是敬辞,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此处说自己,使用不当。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以及借助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作为杜甫律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颈联,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然后要回顾律诗的特点,律诗一般分为四联,从押韵角度来看,每一联的尾子要押韵,从句式角度来看,颔联和颈联要使用队长。

根据律诗颈联要对仗的要求以及每一联的尾字要押韵的角度来看,

A项,“袖”字作为尾字,在平仄和韵脚上都不合本诗的所押的韵,因为本诗押ao韵,排除A项;

B项,“朝罢香烟”和“珠玉成诗”对仗不工整,“朝罢”与“珠玉”不一致,“香烟”和“成诗”不一致,排除B项;

D项,“珠玉成诗”与“朝罢香烟”对仗不工整,且本诗押ao韵,“袖”放在最后不合韵,且“袖”是仄声,不符合仄起平收这一规则,排除D项;

只有C选项最符合格律。

故选C。

6.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扪、胁、抚、膺、萧、愚。

7.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慨叹。

一、二两句描绘了春日津桥的明媚、绮丽,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对比鲜明,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的盛衰之叹。

8.①绘色绘形。

首句突出春水、霞光色彩的艳丽,次句突出风中柳条姿态的袅娜。

②动静结合。

首句描写静态之景,次句富于动态之美。

③用词生动传神。

“浸”描绘了绚烂云霞倒映水中之景;“拂”则描绘了春柳柔条随风飘摇之态。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根据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诗中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从诗歌的创作年代来看,诗歌创作于“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天津桥畔;前两句描绘天津桥畔春日之景,景象明媚绮丽、引人入胜,后两句转写上阳宫的情况,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一片寥落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抒发诗人对国势日益衰颓的慨叹。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一、二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然后圈出一、二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这两句主要写了“桥”“水”“霞”“烟”“柳”“风”“岸”,“水”是春水,“霞”是红霞,“柳”是斜拂水面,诗句描形绘色,展现了春景之美;如果说“春水浸红霞”是静态的画面,那么“烟柳拂岸”则呈现出动态之美,动静结合展现天津桥的美景;从用词角度来看,“浸”“拂”两个动词运用非常形象,把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的情态展现出来,又把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的情态描摹出来。

【点睛】

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

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

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9.C

10.D

11.A

12.D

13.

(1)这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没有什么不满了。

(2)孔夫子极少说到功利,是为了时刻防范祸乱的根源。

(3)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解析】

9.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用心”解释为“专心”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用心”意思是“用尽心力”;

B项,“申之以孝悌之义”中“义”解释为“意思”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反复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义”意思是“道理”;

D项,“河东凶亦然”中“凶”解释为“发生凶暴的事情”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故选C。

1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错误,天子指帝王。

故选D。

1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道”“齐宣王”“宣王”“梁”“梁惠王”,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用”意思是“任用”,主语是“齐宣王”,而“适”的主语应该是“孟子”,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在“用”和“适”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

“果”在句中活用为意动词,可以意译为“听信“,“所言”是所字结构,名词性,即“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