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30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docx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这是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第1篇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

教具: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对微课的认识:

1.很少接触过教师课堂使用微课。

2.喜欢老师在课堂中插入微视频和动画。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

1.个别有课前自己预习和课后复习功课的习惯。

2.大多不会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进行自学。

  学习风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00、101、102页例1、例2以及103页的做一做。

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2、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3、教师是身边的导师4、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

1.创新主题,提升学生关注点.2.融入互动,提高课程交互性.3.形成系列,提高课堂延续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

1.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2.微课可以满足学生按需选择学习。

3.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学习状态。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应的教学目标

  认识克设疑:

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动手掂掂:

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合作找找:

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互相说说:

你是怎么找到的?

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合作找找:

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互相说说:

你是怎么找到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认识千克(课件出示)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

你怎么知道的?

那两袋盐有多重呢?

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出示几种常见的称)(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拓展作业1.出示作业,提出要求。

2.师生交流1、先独立答题2、组内交流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如何让学生获得微课资源:

1.上传到班级QQ群2.上传到微信群3.利用U盘拷贝

  如何确保学生学习了微课:

1.查看QQ群文件的下载情况2.抽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3.调查学生对微课的反馈情况

  如何评价微课学习效果:

1.观察2.作业分析3.测验4.…………这些是微课学习效果最常见的评价方式。

相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会很恰当的运用评价工作和适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出客观的评价。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第2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若干袋盐,实验卡

(1)和实验卡

(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

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

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

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

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

谁想上来掂一掂?

(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

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

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

用秤来称。

  生2: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

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

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

一块香皂100克。

  生2:

一支牙膏105克。

  生3:

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

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

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

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

可以用秤来称。

  师:

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

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

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

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

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

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

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

(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

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

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

10克。

  

(2)称秤练习。

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

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

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

(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

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

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

我们的体重。

  师:

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

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

一桶矿泉水。

  师:

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

能。

  师:

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

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

天平。

  师:

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

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

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

100+50+10+10+5=175(克)

  游码:

3(克)

  数学课本重:

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

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

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

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

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

一枚图钉。

  生2:

一张纸。

(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

一枚1角的硬币。

(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

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

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

"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小组讨论)

  生:

1000个克是1千克。

  师:

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

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

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

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

(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

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

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

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

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

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

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

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

我知道千克比克重。

(讨论:

他的说法对吗?

  生5:

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

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

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

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

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第3篇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及相应练习。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

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

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冻),师:

老师这里有两个果冻,哪个重?

那个轻?

  

(2)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

  概括:

物体有轻有重,这就是物体的质量。

(板书:

轻重质量)

  2.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2)师板书:

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掂一掂形状差不多大,质量不同的物体,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学情预设:

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

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

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绿豆,个数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

(生找好后,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重1克的物体。

)让学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老师根据课件慢慢描述)

  4、数1克的黄豆有几粒,估1克的绿豆大概有几粒。

  5.实践活动:

通过掂100克的黄豆,估1块橡皮擦和1本数学书的质量。

  

(1)感受100克。

  师:

1克非常轻,我们不容易感觉出来。

  

(2)估1块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数学书有多重。

  师小结:

日常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g)

  【设计意图: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

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绿豆(比黄豆小)有几粒呢?

”“这块橡皮重几克?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

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进率:

1千克=1000克。

  请小组长把你们组里的100克黄豆先送上来,称黄豆。

  

(1)、(课件出示)用克秤称10袋100克的黄豆,生随机说出质量,得出10个100克是1000克(板书:

1000克)

  

(2)、同样的10袋黄豆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显示“1”,提出疑问,为什么显示的数字不相同?

(学生讨论)是的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单位更合适。

(板书千克kg)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课件出示)同样是10袋100克的黄豆,它们的质量肯定是相等的(由此可见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

  (并指导读:

1千克=1000克,要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两边的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

通过称10袋100克黄豆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

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

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鸡精,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质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课件出示例2)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师板书:

千克kg)

  5.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6.课件出示生活中还用到的秤,介绍生活中人们还用什么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及关系。

  【设计意图:

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还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

  1.练习二十第1.2.5.6题

  2.判断题

  3.你会改错吗?

  五、说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

有什么收获?

  六、扩展延伸

  【设计意图:

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身边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

  质量轻重

  1000克=1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第4篇

  【设计说明】

  本课题内容选自二年级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克和千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二下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斤”“公斤”这样的重量单位,对“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实际概念的感知几乎没有。

千克和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们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不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

本设计是笔者上得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动的强大气场,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