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31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嘉麒院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刘嘉麒院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刘嘉麒院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刘嘉麒院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刘嘉麒院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刘嘉麒院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嘉麒院士.docx

《刘嘉麒院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嘉麒院士.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嘉麒院士.docx

刘嘉麒院士

刘嘉麒-院士

LT

3 历任

  历任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和所长,英国开放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地科联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表决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亚洲湖泊钻探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固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地质学报》(英文版)和《第四纪研究》副主编。

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等方面作了大量系统性创新性工作,发表论文210余篇(部),为研究生院讲课18载,获6项国家和部级奖励以及首届“侯德封”奖。

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4 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5 经历

  刘嘉麒196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年考取该校研究生;1967年,他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

文革之后,1978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招收研究生,他又考取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

25年来,他从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中科院院士,在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6 地质学方面

  刘嘉麒院士在火山地质学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统性原创性工作,他是我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查明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并发现多处火山,对中国新生代火山的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早在他做研究生时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1981年他的硕士论文“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研究”就是起点。

随后,他野外考察了中国14个省的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地质地貌特征,在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地新发现了火山20余个(处),并且查证了1951年西昆仑阿什火山的喷发及在东北、内蒙、海南等地存在的活火山,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中国近代没有火山活动的观念。

刘嘉麒率先测定了这些年轻火山岩的年龄,在大量野外考察与详实室内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工作的基础上,把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4个主要活动期与10个火山幕,纠正了过去在火山划分上的一些错误,恢复了地质体的本来面目。

鉴于他在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中做出的卓越成就,1986年,他获得首届“侯德封奖(地球化学)”。

7 玛珥湖

  是一种独特的火山口湖,玛珥湖的沉积物是记录高分辨率古气候的信息载体。

刘嘉麒是中国最早在雷琼、东北、内蒙等地确定和发现玛珥湖并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如中国南方亚热带玛洱湖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呈高频振荡,这和极地冰芯记录的平缓变化明显不同,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中国玛珥湖被纳入欧亚湖泊钻探计划,国际古全球变化(PEGES)科学指导委员会把它作为研究亮点予以报道。

鉴于刘嘉麒在玛珥湖研究的新成就,他在德、日、瑞典等国这方面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学者,并在中国成功主办了第四届亚洲湖泊钻探(ALDP)国际研讨会,被选为ALDP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

8 《中国火山》

  1999年,刘嘉麒撰写的专著《中国火山》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8章,在第八章他专门写了“火山资源与灾害”,其中提到了中国火山潜在的危险和火山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去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请他录制一期“百家讲坛--火山”,他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有关内容。

他在对火山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应用研究。

他对火山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火山灾害的预防也做了许多工作,在他和其他同事的推动下,中国相继建立了火山监测站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广东湖光岩、福建漳州、山东山旺等一批与火山有关的国家地质公园,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预防自然灾害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在研究火山的同时,他在第四纪环境及极地研究方面也成就显著。

  他在渭南黄土剖面中建立了15万年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为陆相沉积物提供了一个可对比的独立时标,并首次发现黄土中游离的温室气体高异常。

他努力探索第四纪沉积物定年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事一起主持建成新疆地理所第一个C14实验室,尝试湖泊沉积物中U-Th法定年。

国际古全球变化(PEGES)科学指导委员会将这些成就视为古气候研究的闪光点。

他参与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重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9 参与组织

  他积极参与组织我国有关方面的极地考察。

对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地质环境做了深入的调查。

并在南北极的湖泊中成功打钻,在冰芯和岩芯中发现多层火山灰,对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曾在研究生院“西部开发”讲座上介绍他承担的西北地区项目的进展。

“八五”期间,他协助刘东生院士组织实施了“南极资源、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项目,负责完成项目总结验收等工作,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5年来,刘嘉麒共发表论著211篇(部),获得部级以上奖励6次,2001年他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0 考察

  刘嘉麒曾访问考察过日本、美国、墨西哥、智利、南极、新西兰、留尼汪、英国、德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

他还抽出一定时间每年都到研究生院讲课,至今已连续上课18年。

现在,他在研究生院讲授三门课程“火山学”“新生代年代学”“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他还积极组织参加研究生院地质学一级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二级学科的课程设置专家组的工作。

他独自写了三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参与写了5门课的大纲,为第四纪地质学设置的17门课中,他参与了大量的工作。

他在实施教学大纲过程中认真吸取各方意见,提出改进方案。

他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着研究生院的教学发展和建设。

  他将自己的专著《中国火山》送给研究生院图书馆和地球学院的老师,请他们提意见。

他非常重视研究生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院上课期间,他多次带研究生去周口店实习。

“非典”期间,由于选修他课的学生较多,他主动提出在大礼堂上课,并把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他一直坚持以口试为考试方式。

这样他可在考试现场了解学生不清楚的地方,使学生很受感动。

学生反映说,刘老师的课考试是一次综合的学习,教学效果非常好。

11 培养研究生

  他重视培养研究生德、智、体、美、能全面素质的提高。

1998年研究生院校庆20周年,他代表毕业的1.4万名研究生在大会上发言,他提到研究生院建设初期条件简陋,但这里的学习气氛犹如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催人奋进。

2004年2月20日,他被邀请回母校在“建设与发展”论坛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就是“从学生到老师--感谢研究生院对我的培育”。

他深切回忆了在研究生院学习的历程--英语过关(他入学考的是俄语)、数学提高、专业知识更新,以及住宿的艰苦,在读研究生期间从硕士到博士多年住木板房,磨练了意志。

今天,他重新以教师的身份走进研究生院,希望年轻的学子明确学习方向,注重实践,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环境中,在做好学问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人。

做人先立志,在科学的殿堂里成长。

面对听讲座的研究生、教职工,他深情地希望研究生院加强对研究生素质教育,核心是品德和理想教育。

他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上要选准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掌握一门技术,解决一个问题,不要浮躁。

他还例举刘东生院士研究黄土50年,孜孜不倦。

虽然在国际上获得了“泰勒环境成就奖”和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他仍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继续研究黄土。

刘嘉麒希望大家向刘东生先生学习,他殷切期望研究生撑起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大厦。

12 院士心声

  从研究生到中科院院士,历经25年。

1/4世纪过去了,刘嘉麒说,“院士听起来好,但是压力大,社会责任更大,我有好多科研工作没干完,我想为祖国的发展再好好干上十几年”。

这就是一位新当选院士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