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49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第五到第七篇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大、青壮年负担加重、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

6.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推迟退休和接纳移民

7.人口负增长:

是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1.人口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口正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2.人口的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1.人口分布与迁移的趋势

(1)向平原集中

(2)向沿海集中

(3)向城市集中

2.人口稠密地区

人口稠密区

热量带

海陆位置

地形地势

开发历史

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国家或地区

东亚

北温带

太平洋西岸

平原为主

开发历史悠久

欠发达为主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南亚

热带

印度洋北岸

平原、高原为主

欠发达

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

西欧

大西洋东岸

悠久

发达

英、法、德、荷兰、比利时等

北美东部

大西洋西岸

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五)人口分布的影响条件

影响条件

分布特点

自然条件

气候

人口主要集中于气候适宜的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地形

人口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山区人口分布稀少。

水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缺水地区人烟稀少。

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沿海地区、城市人口集中

历史原因

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人口较多。

(六)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1.东部多,西部少;

2.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

3.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

4.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

5.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

腾冲

黑河

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黑河——腾冲线

(七)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1.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劳务迁移、难民迁移和智力迁移等。

2.人口容量的概念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主要有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人均消费水平

(八)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口总体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特征。

二、拓展知识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特点比较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的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人口压力大

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缩减,老年人口多

人口规模大,少年儿童多

引发的社会问题

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重,国防兵源不足,社会需求不旺

社会积累少,教育经费短缺,就业压力大,发展速度减慢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

典型国家举例

法国

也门

(二)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1.人口迁移可以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2.人口迁移会改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

3.人口迁移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4.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三、典型例题

1.读下列人口资料,据此回答下题

甲国

乙国

人口自然增长率(﹪)

0.5

2.4

少年儿童比重(﹪)

21.0

39.0

老年人口比重(﹪)

12.0

4.0

甲国与乙国的人口问题分别表现为(A)

A.人口增长缓慢;

年龄结构轻

B.人口增长快;

C.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缓慢

D.年龄结构轻;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的变化是(B)

A.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低年龄组人口比重下降

C.农村人口比重上升D.男性人口比重上升

3.对人口分布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D)

A.自然条件B.历史因素

C.战争D.社会经济因素

4.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129

313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934

559

根据材料,分析甲、乙两国人口压力较大的是__________,简要说明其压力大的原因和减轻压力的对策。

参考答案:

甲国原因:

甲国人口生理密度大于乙国,即人均耕地资源少于乙国对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依靠科技,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5.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15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

是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地区。

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地区和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地区

与地区向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1)东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

东部;

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

展和集聚的需要

第六篇城市

(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2)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3.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包含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点

从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城市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同心圆结构。

(三)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区

位置

举例

商业区

城市及各个区域的中心

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上海的南京路、豫园

居住区

交通较为方便,环境适宜,污染轻微的地区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捷

曹杨、鞍山、控江等新村

工业区

城市外围远离居民,

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充足的地区

安亭汽车工业区

文教区

较好的交通,通讯条件和优美的环境

松江大学城,五角场地区

风景区

在城市郊区或临海、临江、临山的地区

具有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观赏价值高

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四)城市体系

1.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密切联系、互相依存所形成的城市集合。

2.城市规模分类

规模类型

作用

典型城市

世界城市

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球性金融结合点”。

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在国际区域空间中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领域具有全球意义。

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等

全国性中心城市

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等

北京、上海

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的经济中心或航运、贸易、工业中心等。

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天津等

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

济南、青岛等

省内区域中心城市

温州、宁波等

县级中心城市

昆山、嘉善等

县以下中心镇

西塘镇、周庄镇等

3.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人数

超大城市

5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

大城市

50—100万

中等城市

20—50万

小城市

20万以下

4.按城市的职能分为综合性城市和专业性城市

(五)城市群

1.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

2.城市群的三大特征

(1)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

(2)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3)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3.城市群形成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3)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4.典型的城市群

(1)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3)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4)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5)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6)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三角洲城市群。

注意,要通过图知道六大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5.我国四大城市群

(1)辽中南城市群

(2)京津唐城市群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六)城市化过程

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出现城市群;

(4)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七)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

(2)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

(3)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八)城市问题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一)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定义

原因

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它是城市拓展的重要形式)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

居住用地被商业、公共设施用地置换

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人口减少,在乡村和小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加)

大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

城乡差距逐渐减少;

私人汽车普及,交通网络发达。

(二)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城镇人口总量大,但城市化水平仍低;

(2)区域发展不平衡;

(3)城市化和郊区化成为大都市区发展的双重动力

(三)我国城市化过程的问题

(1)城乡差距拉大和郊区发展的严重滞后;

(2)城市空间发展及衍生矛盾突出。

(四)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视城镇布局与人口理性迁移的统筹安排;

(2)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3)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4)制止不科学、不理性的城市化行为。

1.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型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

另一类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问题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之所以采取不同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制约因素是(C)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密度D.人口数量

(2)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城市发展中,盲目效仿美、加、澳的规划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这种做法产生的后果是(D)

A.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城市中心区萎缩加速

D.降低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2.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B)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3.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8-20题。

(1)按城市化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B)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B)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3)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D)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4.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第七篇产业区位与分布

(一)农业区位条件

1.农业区位条件的概念

农业区位条件指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条件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其中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熟制;

水分条件既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生产方式

平坦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

土壤

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

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消费市场

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布局

交通运输

影响农用物资的运入和农产品的运出

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国家政策

3.丹麦农业区位变化特点

牧羊(大部分地区的土地不肥沃,排水能力差)

种植小麦(改变土壤性质)

乳牛畜牧业(顺应市场)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定义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地域内形成的具有不同部门结构和特点的农业生产类型。

2.主要类型

主要作物

分布地区

水田农业

在降水和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利用可经常蓄水的耕地,种植水生作物为主的农业

人均耕地少,采用小农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和科技水平低;

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水稻

亚洲东部、南部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旱作农业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主要靠降水和采取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种植旱生农作物为主的农业

我国旱作农业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发展中国家机械化程度不高

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谷子等

秦岭—淮河以北,250毫米年降水线以东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中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牧场畜牧业

实行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为特点的畜牧业

牛、羊等

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美国;

也有在湿润地区,如新西兰等

游牧畜牧业

通过放牧牲畜以适应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区的一种自给性农业

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

牛、马、骆驼等

北非、西亚、中亚及非洲南部一些地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

商品化混合农业

一种在一定的农业地域范围内,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

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西欧和中欧,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地中海型农业

种植以小麦等冬季作物为主的谷物、蔬菜和各种抗旱耐热的经济作物

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小麦、大麦、油橄榄、无花果、葡萄、柑橘等

南欧、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沿岸以及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

热带种植园农业

以大种植园式农场为主,专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热带作物。

产品供给国际市场,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胶、可可、油棕、香蕉等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省,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

(三)城郊农业

城郊农业是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在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型农业。

2.特点

(1)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

(2)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3)在布局上往往呈环状结构;

3.世界农业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四)工业区位条件

包括能源与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五)世界主要工业区

 

分布范围

北美工业区(世界最大的工业区)

煤、铁等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工业部门齐全,尖端技术和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西欧工业区

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劳动力质量高,煤、铁资源丰富

欧洲西部,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工业区

东欧工业区

资源丰富,基础工业实力雄厚,属资源密集型重工业地区

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波兰等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依靠进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贸易型,是世界著名的临海工业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长达1000千米的地区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韩国东南沿海、中国东部、东南亚

(六)第三产业地域差异

按空间分布特征,分为三类

(1)遍布性行业;

(2)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依赖较强的第三产业;

(3)与城市的规模、发达程度及在世界或者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有关

(七)商业区位条件

主要有交通、人口、集聚和地价等因素

(八)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国际贸易额居世界前列的多为发达国家;

(2)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很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不等价的交换;

(4)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指定苛刻的技术、卫生、包装等标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

(九)交通运输和通信

1.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和水运

2.现代通信方式

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传真、计数机数据通信等

(一)工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工业主导类型

主导因素

工业生产特点

举例

原料主导型工业

原料产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主导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饮料厂、家具厂、棉纺厂、印刷厂、石油加工

能源主导型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铝厂、炼铜厂

劳动力主导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包带、制鞋

技术主导型工业

技术

技术要求高

电子、卫星、飞机、精密仪表、航天

(二)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区别

区别

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三产业相对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和就业人员增多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

一个国际或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三)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地区农业区位条件

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河西走廊的棉被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充足的光热条件;

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

黑龙江的大豆

东北平原土层深厚肥沃;

气候适宜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

水热条件好,水网稠密,洼地众多;

居民有食鱼的习惯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

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牛奶不适宜长途运输

古巴的甘蔗

水热条件配合好,土壤肥沃;

国家政策的影响

巴西的咖啡

水热条件配合好,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1.近年来,我国产值比重逐年降低的农业部门是(A)

A.种植业B.牧业C.渔业D.林业

2.黄淮海平原地区适宜发展(C)

A.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D.以瓜果、甘蔗为主的灌溉农业

3.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和我国沪宁杭工业区相同的区位(布局)条件是(A)

A.交通便利,市场巨大B.原料、燃料自给,水运方便

C.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廉D.农业基础好,盛产稻米

4.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读图回答:

(1)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今后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应提高业的比重,降低业的比重。

在种植业发展中,应保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2)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多项选择)

A.将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

B.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第二、第三产业

C.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D.

将东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牧区迁移

答案:

(1)林、牧、渔种植业粮食

(2)ABC

5.根据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图中①所在地区为业;

②所在地区为

农业;

③所在地区为农业;

④所在地区为农业。

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性,因此不同地区应当依据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游牧畜牧业旱作水田热带种植园地域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