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益有情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53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饶益有情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饶益有情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饶益有情戒.docx

《饶益有情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饶益有情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饶益有情戒.docx

饶益有情戒

(三、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分二:

一、略说;二、依《菩萨地》广说十

—种利益有情事

一、略说

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

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抉择,定应于彼数数参阅。

饶益有情戒,就是缘十一种利益有情的事,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因缘,相应的引发那些有情现法和后法无罪的义利。

现法,指现前。

后法,指将来。

这些方面我在《戒品释》中已经作了抉择,说了详细的情况,一定要数数参阅。

二、依《菩萨地》广说十一种利益有情事

菩萨饶益有情戒略有^一相。

菩萨饶益有情戒,归纳而言,略摄为^一种戒行的状况。

一、与作助伴

也就是在有情要做各种有利益的事业时,给他作助伴;在有情有苦时,给他作助伴。

也就是当众生需要帮助、需要提供顺缘助力等的时候,应当给他充当助伴。

(一)助伴事业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

菩萨对于诸有情能引生真实的世间、出世间利益的那些事业,为其充当助伴。

(二)助伴有苦

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有情在生病等有苦的任何时候,都去照顾、侍奉等,来作助伴。

这里“等”字是指有情生病的时候要帮助他,照顾、侍奉他。

“等”字还包括其它心里有苦、生活困难等等,当他很苦的时候就来作拔济,或者帮他度过。

二、为说法要

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

菩萨们依着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义利,为诸有情说诸法要,想到这样说法能让他得到世间的长寿、健康、家庭和睦、事业发达、人际关系和谐等等,有很多的实际利益。

或者能让他种下解脱成佛的种子,在今生或者来世得到解脱的果位、往生到净土等等。

出于这种利他的考虑,给众生宣说各种相应的法要。

先是以巧方便来说法、先是如理地说法。

方便说就是按照他的实际情况、根性意乐做一种随方就便的、能善入其心、契合其机的说法。

方便表示能应机、能合到缘,这样就非常能相合。

如理就是按照真理,比如缘起如是就如是说,法性如是就如是说,像这样就是契到了理的宣说,总而言之就是

契理契机的说法

通过这样的说法,有情就能明知道理,能真正知道该怎么来实现义利,由此顺着法来行,在将来就能让他得到那些利益。

三、了知恩报

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

菩萨又应当知恩报恩。

对于从前有过恩德的那些有情,他守着知恩的原则,一定知道人家对我是有恩德的,然后就按照实际的情况,应当怎么做利益这样就现前酬报恩德。

四、救护怖畏

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

菩萨们对于那些堕在怖畏中的有情,包括各种怖畏,猛兽的怖畏、鬼魅的怖畏、王贼的怖畏、水火的怖畏等等。

比如有情堕在狮子、虎狼群中非常危险,菩萨来作救护;或者被鬼魅附身缠绕,无法摆脱,菩萨帮他解除;或者遭受水灾、火灾等,菩萨就入于水中、火中做救度;或者在他遭遇这些灾害以后,帮他度过难关。

“等”字当然还包括今天才有的各种怖畏,比如安全上的怖畏、心灵上的怖畏、各种生存危机、家庭危机等的怖畏,像这样都作救护。

五、开解愁忧

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

菩萨是众生的亲友,见到有情丧失财富、亲人,比如破产、家人亡故等等,处在很大的忧愁、痛苦当中,菩萨能善加开解,使得他们远离愁忧,内心得以开明、舒朗。

六、施与资具

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

菩萨作各种布施,看到有情缺乏各种生活用具,比如没吃、没穿、没住所等等,见此情形,能施给他们一切资身的用具。

比如无衣者给衣、无食者施食、无住所者安排住所等等。

七、如法御众

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

再者,菩萨随顺三乘圣道的真实道理,真正给有情作依止处,依照正法调御大众。

菩萨会按照众生的根性来做调御,或者以声闻乘的道理,或者以菩萨乘的道理,无颠倒地教授教诫,这样来调御有情的心。

所谓的“正与依止”就是不为名利恭敬,而是以无染之心、以大悲心来给他作依止,来摄受他,包括财摄和法摄,

布施财物方便饶益是财摄,在佛法上教授、教诫是法摄。

八、求随心转

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

再者,菩萨在面对众生的合理的需求时,都会随他的心意来做,也就是随顺世间的各种事务、言说,有情有事要召呼去来,要作谈论、作庆贺、作安慰等,菩萨都随时前往。

然后从其他有情那里接受饮食等事来满足他的心愿。

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总的来说,远离一切能对有情引起无义或者违害的现行,远离一切违背有情求安乐意愿的现行。

当有这样两种过失时,菩萨不会随众生的心而转。

此外,其它合理的事,菩萨的心都会随他而转,随顺有情的心以作饶益。

九、显实功德

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

菩萨或者以隐蔽的方式在私下里,或者以显露的方式在公开场合中,显示所有的信心、悲心或者戒定慧等等的真实功德,让有情们对此心生欢喜,能够力求上进,修学这些圣道的功德。

十、调伏有过

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

这里是说菩萨要饶益具邪行的有情时内在的心和外在的相。

内在的心是一种亲昵的、想作利益安乐的增上意乐,完全没有损害之心。

而外现的则是呵责、治罚、驱摈等调伏之法以作调伏。

目的是要使邪行有情或者有过的有情出离不善,把他安置在善当中。

十^一、示现神通

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再者,菩萨要调伏那些乐著生死、不愿入道的有情,一般在最初阶段,往往是用神通或者兴起辩论等来作调伏。

这里说的是用神通的力量,方便示现地狱、或者饿鬼、或者天界等诸趣的相状,使得有情们知道这些都是苦,从而厌离不善。

是这样以方便力引导他,使之入于佛的圣教中。

他的心转变了以后,对佛的圣教、对解脱道、菩提道能欢喜信乐,生起稀有之心,这样精勤地修如理的正行。

五、特申律仪戒之重要性分三:

一、律仪戒是菩萨戒一分之理;二、律仪戒乃菩萨戒之扼要及根本;三、十善业道乃佛法之根本。

一、律仪戒是菩萨戒一分之理

故别解脱所制诸戒,是诸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一分,非离菩萨学处别有。

所以别解脱戒法中所制定的各条戒律,是出家菩萨律仪学处里的一部分,并不是在菩萨学处之外另外的一种戒。

也就是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以后,别解脱戒的部分随之而成了菩萨三聚净戒里律仪戒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在这之外的事情。

二、律仪戒乃菩萨戒之扼要及根本

三聚戒中律仪戒者,谓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

三聚戒当中的律仪戒就是指在真实的别解脱戒方面,或与其共同的戒的方面,要作无颠倒的进行和遮止。

也就是该行的要行、该遮的要遮。

这对菩萨而言也是最初的扼要,所以要好好地学修这个部分。

《摄抉择菩萨地》云:

“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

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

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摄抉择分》里说:

要知道菩萨的三种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由第一种律仪戒摄持,而使得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和合而成就。

如果能够在律仪戒方面精进守护,很勇悍地守护好,有了这种力量,进而也就能精进地守护其它的两个戒,也就是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假使在律仪戒方面不能守护,那对于其余的两种戒也就不能守护,因此律仪戒是后二种戒的依处,或是根本,或说是基础。

意思是,首先菩萨要在自身上止恶防非,如果这一点都不能够精进的守护,那在这之上建立的积集各种善和饶益有情也就没有基础,不可能守护的。

所以,如果毁坏了律仪戒,那就是毁菩萨一切律仪。

是故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舍此律开遮等制,说另学余菩萨学处,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说律仪戒,是后二戒所依根本及依处故。

所以就知道,假使心里执著别解脱律是声闻的律仪,弃舍了这个别解脱律当中的开遮等的制定,而说我们学习的是另外的菩萨学处。

这样的舍声闻律是由于根本没有了解菩萨戒学的扼要,原因曾说过很多次了,也就是律仪戒是后面的两种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依的根本或依处的缘故。

所谓的能依所依的关系当中,如果所依没有,那当然能依也不会有的。

如果律仪戒忽略掉了,那就缺掉了后二戒的根本,也

就是菩萨律仪都会毁坏。

三、十善业道乃佛法之根本

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

摄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

故于彼等善护三业,虽等起心莫令现起。

律仪戒里最主要的就是断性罪,而能够归摄性罪里过患重的,在大小乘里都说要断十种不善。

也就是身三一一杀盗淫;口四一一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三一一贪嗔邪见。

这已经含摄了性罪里过患深重的那些,所以在护律仪戒方面,根本的做法就是要在这十个方面,善加护好自己身语意三门的业行,要做到即使最初位的等起心也不现起。

《摄波罗蜜多论》云:

“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

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

《摄波罗蜜多论》里说:

不应当失掉此十业道,因为它是能生善趣和得到解脱的正路。

住在这十善业道当中,再以思惟如何利益有情的殊胜意乐,就会得到殊胜的果报。

这就像前面下士道所说的,十善业道是五乘的共基,在这之上如果有大乘的意乐,那就是大乘的善行,会得殊胜的果报,因此应当在此基础之上修所谓的大乘。

应当好好地守护自己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心念的业行,能做到这个,佛说总的一切戒都已经摄在里面了,因此真实守护身语意就是戒的总摄。

这个十善业道是能摄尽一切尸罗的根本,所以对于十善业道要非常用心好好地修。

在《六波罗蜜多经》里面说得非常清楚,佛开示弥勒菩萨说:

“菩萨摩诃萨行大乘者,欲令众生离不善行,先当自身远离十恶,修行十善。

”大乘菩萨要想让众生远离恶行,首先自己要做到,自身要能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也就是身口意的方面一定要按照这样来断恶修善,这样才能够教化他人也远离恶行。

又说:

“菩萨如是于十善戒具足修习,复教他人,如是展转,名为波罗蜜多。

”菩萨这样对于十善戒能够完整地修好,再来教别人,这样辗转地自修化他,就叫做波罗蜜多。

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蜜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

《十地》等经多如是说。

故先于此如前所说修静息心,则诸余戒亦易成办。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讲到二地菩萨增胜圆满持戒波罗蜜多的时候,说到二地菩萨戒波罗蜜多增胜的相,就是菩萨能圆满地断掉十种不善。

而《十地经》等的诸多经典中也多有这样的说法。

因此这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按照下士道所说的,对十恶业修静息的心,也就是通过思惟在因果上面得到胜解,然后发起善心,下决心要断掉这样身语意的十恶,由此来护持十善净戒。

这样做好了基础,其它的各种戒也就容易成办。

(四、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而正修习。

具六波罗蜜多修时,自住尸罗,亦能将他安住尸罗,是尸罗施。

余如前说。

第四,如何修习此持戒波罗蜜多之行呢?

戒有世间、出

世间之分,有小乘、大乘之分,这里说的是发菩提心后,要实行菩萨行,而修习持戒波罗蜜多,因此在持戒里应当具足大乘六种殊胜的内涵,以及在一度中具足六度,这样来无误如理地修持。

所谓具六波罗蜜多修时,自己安住在尸罗中,也能将其他有情安住于尸罗中,这是尸罗的布施。

其余方面都按先前宣说布施度的行相时所说的那样来了解。

一、具足六种殊胜修习尸罗:

一、依殊胜:

指依于菩提心,由此发起持戒的修行。

也就是在行每一分菩萨戒的时候,都是依着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作为等起,以它摄持来作行持,这叫所依殊胜。

二、事殊胜:

总的菩萨戒的一切分都完整地行持,在特别的行持某一分戒的时候,也应当不忘总的持戒意乐。

也就是当持三聚净戒中身语意的某分戒时,应当想:

我要整体地持菩萨戒的一切分。

三、所为殊胜:

为了使一切有情得到现前安乐和究竟义利而如理地修习净戒。

四、善巧方便殊胜:

经上说是以无分别智摄持,对于我们初发业者来说,应当以通达法无自性的智慧来摄持。

五、回向殊胜:

指一切持戒的善根回向成就无上菩提。

六、清净殊胜:

指持戒中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二、一度中具足六度

自身持戒,也将他众安置于持戒中,是持戒之布施;在持戒中远离毁犯,是持戒之持戒;于持戒的修行信受奉行,堪忍此法道,而且忍受他者的毁骂等的损害,是持戒的忍辱;为令持戒的修行倍复增长,发起欲乐,叫做持戒的精进;心专一地趣入大乘的持戒,不杂小乘,回向持戒的善根于大菩提,是持戒的静虑;了知能断、所断、境缘都如幻化,是持戒的般若。

在持戒一度中具足六度,具有最大的力量。

(五、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者。

分二:

一、修菩提心;二、初发业者当如何行

一、修菩提心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

一切菩萨万行的所依是菩提心,在修持戒度的时候,不应当失坏这个菩提心,而要配在持戒度上不断地使它增长,这就是趣入持戒等菩萨万行的根本,也是遮止损害一切有情的第一方便。

二、初发业者当如何行

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

这是说,虽然我们处在刚刚开始修菩萨行业的地位,但是志愿不可以小,一直要以登地以上圣者菩萨所持的尸罗行境作为所愿的目标,心想:

我一定要达到像二地菩萨那样戒波罗蜜多圆满的境地等等。

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

而对于一个刚开始进行持戒行业的行者来说,在他自身的本份上,各种应当进行和禁止的地方,都应当从现在就开始至心的修学。

不是口头上,而是由内心一分一分地学起来,这叫至心修学。

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特别来说,应当了解十不善等的性罪和遮罪,每天要多次地起防护的心。

又对自己所受律仪的诸根本罪,尤其应当努力数数地发起防护。

以上是说初学的菩萨发愿要很大,以圣者菩萨的持戒境界作为目标,而修行要很踏实,从脚下一步开始实实在在的做。

就好比一个学生要以最高的学位为目标,但在当前的这个地位,该做到的就要做到,该遮止的就要遮止,要像这样逐步地上进。

若如是作,以等流果,未来世中少用功力少历勤苦,即能满诸菩萨学处。

设若现在舍置彼等,即当恒为重过所染,当来多世之中,极难趣入诸菩萨行,故从现在应励力修。

如果能够按照这样子来行持,做不到的也不放弃,把它作为所愿境,能做得到的,现前就励力的在止行两方面尽量去做,这样就是在逐步地往上走。

同时不懈的积资净障,那些很难做到的也都能很快地达成。

相反,假使放弃了目标,而且在当下一步又不切实地去做,那就会发生很不好的结果。

因此要注意心上的缘起,正、反两方面应该这样了解。

能够这样行持,以等流的作用,未来世中稍用一点功用,稍经一点勤苦,就能圆满菩萨的这些学处。

如果现在就放弃,该发愿的不发愿,现前应当止的不止,应当行的不行等等,那就恒时被很严重的犯罪过失所染,而且将来多世当中也极难趣入诸菩萨行,所以从现在就应当努力地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