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61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docx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02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

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提问导入法:

显示图片《时局图》,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

提问:

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列强接踵而来,不断加深侵略中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严重。

当时的中国可谓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甲午战争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改革运动——戊戌变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即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

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

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概念阐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概念的含义。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

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方式

表现

危害或影响

资本输出

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

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

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

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

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强占租借地

德国首先强租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湾地区,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

山东;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

两广和云南;英国:

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日本:

福建。

美国“门户开放”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独立侵华),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备课资料1】关于列强争做中国债主的两点补充说明

清政府向列强贷款的原因: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目空前巨大,清政府当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而赔款近此数字的三倍,必须在三年内付清。

为了偿付大量赔款,清政府只有举借外债。

这就给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清政府提供有政治条件贷款的机会。

帝国主义列强争相贷款给清政府的原因:

①贷款增强了贷款国家在中国的政治地位。

如1895年俄法贷款为俄国势力深入东北、法国势力深入西南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从经济上掠夺中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四年间,清政府举办了7次对外借款,其中数额最大的三次是1895年的俄法借款,1896年的英德借款和1898年英德续借款,每次约为白银一亿两。

这三次贷款都以海关收入为抵押。

当时清政府海关年收入约2000多万两白银,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因此,控制海关就可以左右中国财政,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

同时,还可以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③通过贷款,进一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

三次大贷款都明确规定,不准提前还清,说明帝国主义不但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政治特权。

英德两次贷款中,都规定全部还清贷款前,中国海关管理制度不准改变。

④通过贷款,获取巨额利润。

【合作探究】今天我国政府引进外资与19世纪末清政府贷款的不同点?

从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中国成为主权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赎辽”费用以及满足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我国资金的不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性质看,清政府的贷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奴役性的贷款;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从影响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备课资料2】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银行分行主要有:

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

英国为了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输出资本,1898年将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合组为中英银公司。

其任务是:

掌握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操纵金融,独占外汇。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备课资料3】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工厂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纷纷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项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待豁除,亦莫不相同。

”1896年,“中日公立文凭”第三款又规定:

“日本政府允中国政府任便酌量课机器货物税饷,但其税饷不得比中国臣民所纳加多,或有殊异。

”这样,帝国主义根据片面的最惠国条款,就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并且这些工厂又取得与华资工厂及洋货的同等待遇。

在所建工厂中,有矿冶业、机器制造业、纺织业、食品业等行业,这些工厂大多集中在上海、直隶、奉天等地,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怡和纱厂、老公茂纱厂、协隆纺织局,美国的鸿源纱厂、美国烟草公司、美国机器碾米厂、通兴煤矿,德国的瑞记纱厂,日本的云龙轧花厂等。

【备课资料4】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权简表

铁路名称

起止点

争夺国

修筑时间

完成情况

中东铁路

满洲里—绥芬河

俄国

1897—1903

已成

龙州铁路

镇南关—龙州(国内段)

法国

1896

未成

滇越铁路

昆明—河口(国内段)

法国

1904—1910

已成

京汉铁路

北京—汉口

比(法、俄)

1898—1906

已成

胶济铁路

青岛—济南

德国

1899—1904

已成

中东路南满洲支路①

哈尔滨—大连

俄国

1898—1903

已成

正太铁路②

石家庄—太原

俄国

1904—1907

已成

新奉铁路③

新民屯—奉天(沈阳)

日本

1904

已成

沪宁铁路

上海—江宁(南京)

英国

1903—1908

已成

沪杭甬铁路

上海—杭州—宁波

英国

1903—1912

大部成

广九铁路④

广州—九龙

英国

1907—1911

已成

津浦铁路⑤

天津—浦口

英、德

1908—1911

已成

汴洛铁路

开封—洛阳

比(法、俄)

1909

已成

①长春至大连段,1905年转让给日本,改称南满洲铁路。

②1904年俄国将此项路权转让给法国。

③京奉铁路由山海关至北京段是中国自筹款项修建的,1896年已建成。

英国夺得的是关外续修工程。

由于俄国的反对,该路于1903年修到新民屯便停止展筑。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又强行从新民屯向奉天延伸,这一段又称新奉铁路。

④此路深圳以北为华段,深圳以南为英段。

⑤此路以苏鲁边的韩庄为界,以北属德,以南属英。

【备课资料5】“租界”与“租借地”的不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而租借地是19世纪后期列强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向弱小国家租借大片战略要地。

租界的面积通常只有几百亩,且所有的租界都不包括水面。

租借地的面积一般都有几百平方公里,多数包括水面(江面、海面)。

行使租界行政管理权的主要是租界开辟国驻当地的领事,或者是侨民自治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

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则多是租借国政府直接任命的总督。

在租界内,开辟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但华人或其他外国人在租界内犯罪则执行中国的司法制度。

在租借地内,无论中国居民还是其他外国人,完全受租借地殖民当局的司法管辖。

承租租界土地的外国政府或侨民须向中国政府交纳地价金、地税,辟有租借地的国家不交一文钱。

【备课资料6】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

早先忙于同西班牙战争的美国在不甘心的情形下,采取了适合它自己的政治外交政策,与欧洲各国抗争。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伦敦、彼得堡和柏林的大使,以美国政府名义把对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递交英、俄、德三国;10月,又把同样内容的照会递交法、意、日政府。

照会宣称:

为避免帝国主义各国在华发生冲突,保证彼此之间的商务利益,美国政府特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为:

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海约翰标榜“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但实际上其侵略野心极为险恶。

首先,这一政策完全肯定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取租借地的现有格局,肯定了欧洲各国侵略中国的合理性;其次,美国在“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口号下,要求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不实行独占,使帝国主义各国在华都能享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帝国主义从来都是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美国的经济实力虽日渐雄厚,但军事力量终究逊人一筹。

就当时美国的实力而言,“门户开放”政策在它在当时形势下最大限度谋求在华权益的最好办法了。

美国推行这一政策,实质是企图凭借自己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

在其他列强看来,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鲸吞整个中国,因而也乐于接受美国的倡议,保住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并通过“门户开放”从别国势力范围内取得某种利益。

英国由于经济实力有所下降,在对中国的竞争中已感到力不从心,企图借助美国阻止其他国家的竞争,所以首先赞同;不久,其他国家也都相继表示接受,俄国的态度稍嫌搪塞支吾,海约翰担心俄国一旦公开拒绝会给其他列强取消对“门户开放”的赞同制造借口,所以认为俄国尽管只是虚假的敷衍,总比拒绝要好,于1900年3月20日匆忙宣布:

“各国政府已接受美国所作的关于对华贸易的声明”,美国政府认为这种接受是“最后的和确定的”,可见,“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协调彼此矛盾,本着各国都能接受的原则共同宰割中国的强盗政策。

从此,中国成为向全世界开放的共同市场。

同年6月,美国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战争中列强们为争夺更多的侵华特权明争暗斗,矛盾再度加深。

美军在八国联军中的人数较少,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于是海约翰于1900年7月3日再次照会各国政府,发出所谓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

宣称:

各列强应“保持中国领土及行政之完整,保障所有条约及公法对列强保证之权利,并保护全世界在中国各地均等,公正通商之原则”。

海约翰还标榜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俾可在中国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的幌子下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保证它们对中国的共同占有。

”欧洲列强此时也感到,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较之势必引起中国人民激烈反抗的“瓜分”政策更为有利,于是再一次达成妥协,一致拥护这一政策,共同“保护”、管理中国,共同扶持清政府以继续统治中国。

此后,“门户开放”政策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方针的共同基础和原则。

然而,随后的日俄战争冲击了“门户开放”政策,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更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的正式承认,而作为对华政策被载入《九国公约》,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门户开放”政策才随着旧中国的覆灭而结束。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偿还借款的本息;

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偿还外债本息2000万两白银,到1898年又增加到2500万两白银。

②各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等,引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措施:

节支增收

(1)增额度:

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

(2)降薪俸:

降低官员薪俸;

(3)裁军节支:

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4)增税收:

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等。

3、结果:

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

②封建官僚转嫁负担,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主要形式,同时也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这使得在甲午战争前已经逐渐解体的自然经济,在许多地区已经是面临崩溃瓦解的境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贫穷落后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根据教材两个表格,可知:

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22.4%;而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

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其中纺织业是中国民族工业最集中的行业。

3、困难:

举步维艰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从军事工业起家(而不是从民用工业起家),直到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才成为中国近代化主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等不足,导致竞争性不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家又多是官僚地主、贵族商人转化而来,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某些轻工业部门艰难成长,重工业几乎为零。

而且,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分布不平衡。

这种畸形的民族工业,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正常发展道路。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政治基础: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2)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

思想基础:

改良的维新思想的出现。

在经历了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尤其是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这也构成了戊戌变法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提示:

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简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提示: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

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

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

⊙学习延伸:

你是否能结合梁启超这段话,分析一下甲午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答案提示:

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割地规定,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国土,而且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统治者,促使更多的人发愤图强。

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