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62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这不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替,自此,礼乐文化、宗亲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

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缺乏连续性B.周代政治抛弃神权色彩

C.周代文明更具进步性D.礼乐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2.关于汉代的均输、平准政策,《盐铁论》中记载:

官员“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有时“吏恣留难,与之为市”,甚至“吏之所人,非独齐、陶(属今山东)之缣,蜀、汉(今四川)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

因此“农民重苦”“未见输之均也”。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B.均输平准政策稳定了市场秩序

C.国家注意协调国富与民贫的矛盾D.政府应加强政策执行中的监管

3.唐代中央重视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

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

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关注宗亲族道的提倡。

家谱的修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到民间私修。

这反映了宋以后

A.宗法观念日益淡薄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家谱社会功能衰退D.地方政府的职能扩大

5.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

这一变化

图1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图2清代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6.如图3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年该船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

该材料表明

图3

A.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B.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航海运输业进入新阶段D.造船工业取得重大进步

7.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

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

这些做法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8.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

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9.创作于1943年的木版画《减租会》,描绘了农民与地主激烈争论的场景。

该木版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图4

A.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10.美国学者弗格森认为“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

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这是因为古希腊

A.以小为美的城邦自治情结浓厚B.裂变式殖民扩张加剧母邦矛盾

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其国家结构D.泛希腊主义文化认同感很微弱

11.下面是一幅启蒙思想家观点主张的内在逻辑关系小结图,图中有两处空缺。

这两处空缺处从左到右应该填写

启蒙思想家观点主张的内在逻辑关系小结

A.三权分立人民主权B.理性精神社会契约

C.社会契约人民主权D.民主自由依法治国

12.《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其核心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平衡,以此避免核战争。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退出该条约。

这是美国在现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项重要国际协议。

有关该条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在客观上有助于世界稳定B.它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C.美国退出说明条约尚不完善D.它是联合国维和的重要成果

13.下表是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况一览表,根据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举办地

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未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1976年

蒙特利尔

美国、苏联等92个

中国台湾以及28个非洲国家

1980年

莫斯科

民主德国、波兰等81个

美国、中国等66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

洛杉矶

罗马尼亚、中国等140个

苏联、民主德国等19个国家

1988年

汉城

苏联、中国等159个

朝鲜等国家

1992年

巴塞罗那

美国、独联体等169个

A.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B.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

C.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D.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

14.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来英国脱欧、美国奉行“美国优先”、贸易战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这一现象将导致

A.单边主义成为西方大国的共识B.互利共赢原则遭国际社会抵制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分崩离析D.贸易保护主义掣肘经济全球化

15.2019年9月21日美国对伊朗中央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实施了与恐怖活动相关的制裁,以报复上周末沙特遭遇袭击的事件,此举旨在遏制伊朗与欧洲和亚洲的任何剩余贸易活动。

这样伊朗经济超过80%的部分已经受到美国制裁,而美国正寻求针对那些依然在起作用的目标,例如制成品和运输设备的贸易。

这表明当今

A.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B.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C.强权政治影响世界发展D.“一超多强”格局进一步强化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五代后晋刘昀

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

高祖大惊,问曰:

“今日作乱是谁?

卿来此何也?

”对曰:

“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高祖意乃安。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唐太宗入冥记》

——1900年出土

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1)根据材料,指出刘昀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辨析以上材料的史料价值。

(8分)

17.(12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

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

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

他的条件是:

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

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

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

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

……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

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

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1858)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1860)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

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

……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

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

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14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化建设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读图,回答问题。

图520世纪50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图6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

解读图5、图6,指出该时期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19.(15分)美国自建国以来,对外战略思想几番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战略思想

主要内容

1823年

门罗主义

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1890年

马汉的《海权论》

美国必须放弃以港口防御和商业为基础的防御性“大陆主义”战略,转而寻求更开放的途径。

美国也必须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大型商船队,为原材料、市场和海军基地获取殖民地,并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1918年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为了保障各国和平发展,不受威胁,美国力主建立联合国。

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抚把极权政治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治,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

解读材料,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就美国对外战略思想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理由。

山东省济南市

2021届高三十一校4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B

B

C

B

D

D

A

C

A

D

D

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4分)

(1)态度:

刘煦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态度。

司马光持否定态度。

(2分)

原因: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

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

(4分)

(2)《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分别是成书于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

但是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并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且受时代所限有矛盾之处,须加以辨析并与其他史料印证。

(4分)

《唐太宗入冥记》是武则天时期的民间话本,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发现的新史料,可对研究“玄武门之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但是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

(4分)

17.(12分)

评分标准

提出观点

观点明确,与材料有关,不违背史实与常识,没有政治性错误。

2分

分析材料

运用史实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至少运用2个史实论证,史实准确

8分

论证逻辑

观点与论据保持一致,论证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分

评分说明:

不表述成文整体扣2分;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

示例一:

观点:

近代外交是清政府的大困难(或者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历程)。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拒绝接受国家间平等的近代外交思想,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求他行跪拜礼,并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要求,使得中英之间失去了和平交涉的可能性。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反思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对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视而不见。

相互派遣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是近代国际外交的惯常做法,但是清政府在19世纪仍然无法接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围绕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清政府与英国又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交涉,最终还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战败后在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中作为条款被动接受下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从而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设立了领事馆,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总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外交经历了一个自大保守到逐步接纳国际关系规则从而缓慢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示例二:

观点: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缺乏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进取,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20年之后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有少数人觉悟了,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学西方文明的必要。

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首,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官员为主,兴起了旨在“自强”、“求富”的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自此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清政府继而掀起百日维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一次次改革自救运动。

清政府面对危局进行的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反思不够深刻,未能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故而不能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更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

综上所述,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麻木。

善于反思、勇于改革、积极进取是走向胜利、实现梦想的重要保障,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示例三:

观点: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落后。

阐述部分可结合材料中“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进行中英对比。

18.(14分)

特点:

注重重工业建设和基础建设;50年代主要分布于东北,6、7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工业布局由东部向内地拓展。

(4分)

原因:

建国前夕,七届二中全会上确立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任务;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孤立、封锁;我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建设中借鉴苏联模式。

(任答3点6分)50年代集中于东北地区,主要在于,近代中国东北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任1点可得2分)。

6、70年代,新建工业集中分布于中、西部,主要原因在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东南沿海的军事骚扰不断;党和政府做出由东向西转移的生产布局战略大调整,实行三线建设。

(任1点2分)

19.(15分)

第一阶段:

1823——19世纪末,遏制欧洲在美洲的势力渗透,称霸美洲,推行大陆主义。

(2分)

独立后的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工业革命在北美拓展,以及建国之初华盛顿政府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给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实力增强;欧洲大陆内部的纷争不断;19世纪20年代,拉美的西属、葡属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宣布独立,美国从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支持拉美的独立,一方面便于其势力渗透,同时遏制欧洲在美洲的势力。

(3分)

第二阶段:

19世纪末——二战前,争夺海上霸权、世界霸权。

(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内战的结束;美国经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一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国际地位相对衰落;美国向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秩序提出挑战。

(3分)

第三阶段:

二战结束后,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2分)

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势力;美国成为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战后的苏联政治、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遏制共产主义、谋求世界霸权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