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878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重点句式劝学

高一语文句式标志高一语文句式复习题高一语文几大句式六国论特殊句式

篇一:

高中课程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劝学知识点整理

高中课程语文必修一实验教科书文言文整理

劝学——荀子

篇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

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

?

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

?

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

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

?

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

?

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

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可以用它来?

?

今义:

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

礼物今义:

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

跑今义:

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

宫廷侍卫今义:

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

周围侍从。

今义:

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篇三:

必修一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一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

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同“又”。

3、虽有槁暴:

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

介词“以”+动词“为”,使?

?

成为。

今义:

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

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

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藏身。

今义: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

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

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

?

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

?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

?

吗?

”)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用来?

?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无论

(5)吾从而师之古义:

两个词。

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古义:

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

?

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

?

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篇四:

人教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句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

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

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

武(介词,拿、用)““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

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

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

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

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

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

“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

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可以用它来……。

今义:

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

礼物今义:

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

跑今义:

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

宫廷侍卫今义:

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

周围侍从。

今义:

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

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

……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

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

到,往)

无所取(所取:

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

跟从)

亡去不义(亡:

逃跑;义:

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

估量:

当:

抵挡)与臣游(游:

交往)

籍吏民(籍:

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

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

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

你;为寿:

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

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

责备)

留谢(谢:

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

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

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

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

却)

因言曰(因:

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

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

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

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

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

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

“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

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