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889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山丹县东街小学 吴迎华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则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支撑,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和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是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在教学上产生了许多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对策:

适时使用,适当使用,重视师生交流,并进行具体论述,以期和大家交流共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 问题 对策

课件,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课件,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

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师生欢迎。

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

具体表现在:

一、重视先进手段,轻视先进理念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

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情况,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我们也看到为追求感官上的冲击,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而文本却被搁置一边。

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感悟、阐发和挖掘。

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缺少有效思维引导,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讲解,以屏显代板书。

尽管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只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

使用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而上学,多媒体成了花架子。

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清楚,它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身的一种教学工具,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势媒体。

二、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作品的想像。

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学语言变成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动画,学生看后对爬山虎爬墙的动作一目了然,难点随之突破。

但是却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直接阅读,破坏了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使学生无法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

教材所提供的文本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去组织,多媒体的应用要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控。

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精当讲解,巧妙点拨,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

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

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幕一幕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

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

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是无法得到提高的。

三、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而不是替代语文实践。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用课件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

看完录像后教师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然后伴着音乐,朗读课文给录像配音,最后试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海底世界画出来。

整堂课忙忙碌碌,看似热闹,实际学生没有在读中积累语言,没有在读中获得语感,没有在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只是用精彩的画面代替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分析。

学生的语文实践被无情地剥夺了。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其体态和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

让学生自己“读”,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恰恰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舍简就繁、避易求难,明明是一段教师或学生均可诵读好的诗文,或有现成的朗读带,却弃之不用,硬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将之剪辑、翻录到光盘中,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使得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亦不再闻“琅琅之声”,此是谁人之过?

这种劳思、伤神、费劲的繁琐化做法,于人于己又何益之有?

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

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主要原因在于: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得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四、丢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

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

语文课堂教学理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

而今却被冷若冰霜的“人机交往”所取代,这无疑过分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学自身的能动性,割裂了师生间的情感纽带。

我们不得不深思:

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目前许多教师在应用课件时,普遍的做法是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

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束缚,致使课件成为“黑板、粉笔、教鞭”功能的延伸。

观念是行为的导师,手段再先进,如果观念不能与其同步,学习仍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应当是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信息教育理念。

具体的改进策略:

对策一:

激发兴趣,适时使用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信息技术可以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音、影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以动态或静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探究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迫切的探索欲望必然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探究。

例:

上课铃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

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

对策二:

突破难点,适当使用

增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是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条件。

但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认识方法的培养。

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将收集的资料与知识点罗列起来向学生灌输。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

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地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

教师要在贯彻课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运用多媒体手段。

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感知,或写景状物,或记叙事件,或联想生发;实物投影,物物对比,描形写物……训练的方法不一而足。

在训练之后还可以直接展示学生习作,即时反馈修改。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还可范文示例,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的指导也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恰当使用多媒体不仅指恰当选择教材,还包括适当选取媒体。

录音、录像、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利弊;制作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平台,Flash动画制作,各有各的功能。

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合理选用。

对策三:

即时反馈,师生交流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对话”的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的束缚,教与学之间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检查训练结果,常用方法有二:

一是让学生读,师生互评,再作修改;二是课后打印学生作业,到下一节课印发展示,然后师生一起评议修改。

借助读的方式反馈,传递信息既模糊不清,又一闪即逝;借助打印方式,反馈滞后,不及时。

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反馈效果。

多媒体走进课堂,我们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便可即时反馈了。

实物投影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及时有效地反馈的手段。

学生的训练结果可以直接在展示台上放大展示,清晰明白。

在此前提下,师生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评议,一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又可及时显示修改结果。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及时得到评判指导。

《将相和》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人物活动画面,人物矛盾冲突等内容。

然而,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并未为之所束缚。

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重要片段,揣摩人物心理,由此来决定朗读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既把握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体会出了剧本台词个性化的特点,继而进行能力训练,频显情景训练要求:

进行课本剧表演。

学生思考、讨论、练习,课堂气氛热烈。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仅没有束缚我们师生护动,甚至为我们所用,使课堂节奏更紧凑,活动目标更明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趋势,它不会因为其目前尚存不足而受到排斥,也不能不作取舍而盲目依赖,正确认识并力图改进其缺点使其更趋完善是我们的任务。

我们应该认识到:

多媒体并不是黑板和粉笔的替代,也不是图书馆的简单搬迁与复制,教师不能因为忙于应付“板书”或传授知识而成为教具的奴仆,任何有形教具都不能替代教师,教师永远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定位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如何应用应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要求。

对于语文多媒体教学而言,重要的并不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多么完善、先进,而是教学观念是否更新、教学方法是否更具有生命力、教学效果是否更好。

【参考文献】

1.吴柳编著《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朱慕菊编著《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3.祝智庭编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