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900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章末过关检测五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是(  )

A.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B.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到环境中去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产者利用

D.减少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损耗

解析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后将其中的化学能释放到了无机自然界。

5.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能量

答案 A

解析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6.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

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的去向。

7.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为“三大功能类群”,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据图分析,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

8.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解析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

兔子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

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个个体。

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量流动来说,其能量最初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解析 图示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是消费者,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图示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型生物;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解析 在碳循环中,使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把CO2释放到大气中。

知识点四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2.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

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

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D.物理和行为信息

解析 这属于海龟的特殊行为,是行为信息;

因为是利用舌尖的红色突起模仿小虫蠕动,引起其他小虫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

知识点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

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14.如图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控制)。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对一般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中的能量。

(2)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

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作物青贮的主要操作是:

甘薯藤切段→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各种生物的呼吸耗能不要求画出)。

答案 

(1)粪便等废弃物

(2)分解作用 可以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有利于禽畜的消化吸收

(4)如图所示

解析 

(1)据图可知,图示生态系统实现了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2)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可作为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作物秸秆青贮后再饲喂禽畜,说明青贮有利于禽畜消化吸收,这是因为青贮过程中的农作物秸秆已经过初步分解。

(4)题目不要求画出各种生物的呼吸耗能,因此图中只需表示出能量的输入和传递过程。

15.我国西部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畜牧业的资源优势,这为西部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广阔前景。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西部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

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见,该草原生态系统含有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_条。

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2)某草原存在着严重的超载放牧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图中________的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后来,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该草原生态系统慢慢恢复原貌,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____。

(3)牧民在放牧时,发现鼠害现象有逐渐扩大趋势,这说明该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是呈________增长。

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鼠群密度调查,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采取措施控制鼠类大量繁殖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E1+E2+E3)/E 二 

(2)牧草 (次生)演替 (3)“J”型(或指数式) 标志重捕法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第二营养级包括牲畜、昆虫和鼠,第二营养级具有的总能量为E1+E2+E3,故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1+E2+E3)/E。

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牲畜,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2)超载放牧直接导致牧草大量减少,使草原退化。

遭到破坏后的草原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3)草原生态系统中,控制鼠类、昆虫的大量繁殖,其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牲畜,即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 当一个种群独占一个营养级时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2.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些地区将大面积自然林开发成单一树种经济林,而林产品的长期单一化,会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这是因为(  )

A.这样做不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B.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造成其功能的变化

C.不利于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易爆发病虫害

解析 从自然林开发成单一林,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生物种类减少(尤其是鸟类),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从而破坏林木,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3.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 “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学原理在于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

故正确答案为C。

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叶状虫为第二营养级,处于最高营养级的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故选D。

5.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蘑菇可参与丁过程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解析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表示分解者,丁过程表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蘑菇可参与此过程;

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6.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

解析 无机环境中的CO2只能被生产者利用,生产者中含碳的有机物可以被动物捕食,动、植物含碳的遗体会被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和分解者都要呼吸排出CO2进入无机环境。

因此只有D项符合。

7.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的优点是(  )

①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 ②防止环境污染 ③防治效果肯定好于化学防治 ④容易操作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利用信息传递的作用来诱杀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防止环境污染。

8.美国科学家用浸有甲基丁香酚的纸挂在柑橘园里,三天诱来大量雄性柑橘东方果蝇,这种药物属于(  )

A.外激素B.性引诱剂

C.信息激素D.脑激素

解析 昆虫在繁殖季节,往往通过产生性激素来吸收异性昆虫交配,可见这种药物应属于性引诱剂。

9.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③④

解析 ①错误:

不知二人的食物量,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和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无法比较;

②错误: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仍在10%~20%之间;

③正确:

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养活一人,消耗能量为m,如A能养活10000人,对应的玉米能量至少是50000m,同样数量的玉米B至少养活的人数是50000×

10%×

10%=500。

④正确:

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生态系统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的原因是由于有害物质的富集。

1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

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解析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单向流动,而不能循环利用;

碳元素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的,而不是在生物群落的内部;

①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固定的总能量,它不仅包括②③,还包括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的能量。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M时b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解析 由曲线的走势可知,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且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M时b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12.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是(  )

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

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的能量的1000倍

解析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故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B选项是错误的;

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真菌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C选项是正确的;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所以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能量的625~10000倍,D选项是错误的。

13.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

①该系统处于幼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⑥

14.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漏。

地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的空气和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

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

B.131I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

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

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中造成基因突变

解析 131I具有放射性,可通过水和大气循环从日本到达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的空气和蔬菜中。

二、非选择题

15.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_______,猫头鹰属于________,兔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_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__千克。

答案 

(1)生产者 消费者 二 

(2)草 太阳光能

(3)CO2(或气体) 光合 呼吸 (4)5500

解析 图示食物网中,只有草是生产者,因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因此草中的能量最多,其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光能。

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

第(4)问的计算,因猫头鹰增加10千克生物量,通过兔和食虫鸟两条食物链各获得生物量5千克,通过兔路径消耗的植物为5÷

10%÷

10%=500(千克),通过食虫鸟路径消耗的植物为5÷

10%=5000(千克),因此共需消耗生产者5500千克。

16.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依据能量流动的______________特点。

答案 

(1)CO2和(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碳循环

(3)B→C→D (4)1~4 (5)逐级递减

解析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利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变成CO2返回到大气中。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量的碳变成CO2返回到大气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图中A与B是双向箭头,且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进入了A,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能从A中获取CO2,故为生产者,B、C、D都可以为E提供能量,故E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此题中的食物链就是B→C→D。

(4)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最高营养级D理论上可获得的最多能量为:

100×

20%×

20%=4(kJ);

理论上可获得的最少能量为:

10%=1(kJ);

故为1~4kJ。

(5)依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吃素可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损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