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927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docx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

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培训项目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谱系与主要论域:

西方经验与本土视角

[目的]了解公共政策科学发展的历程、知识体系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对欧美公共政策科学发展情况的了解。

同时,运用本土视角进行中国公共政策科学研究的理论解构与实证分析。

[形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政策评论相结合。

[主讲]陈潭(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公共管理博士)。

个人主页:

chentan1969@。

[参考]

(1)《公共政策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基于理论的与实证的视角》,2003;(3)《制度中国:

问题、政策与评论》,待版。

1.西方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历程

1.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根源

人们常常所讲的西方公共政策实际上指的是美国的公共政策运动和在这一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制度。

公共政策运动和公共政策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

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指出,公共政策运动和公共政策学科这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的确具有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

所谓适合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土壤主要是指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具有适合公共政策知识生产的三个特别的环境因素,即如药师寺泰藏指出的公共政策学产生的三个根源:

第一是行为主义;第二个是本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公害和社会问题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三个是政治学的理论问题。

其实,在我们看来,“第一个根源”和“第三个根源”属于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行问题。

而真正的第三个根源是药师寺泰《公共政策:

政治过程》第二章所谈到的“政策替代”文化。

我们先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公共政策学诞生于美国。

111行为主义的盛行

由于需要对传统政治学制度化、规范化研究方法局限性的克服,欧洲大陆实证哲学及经验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政治学界掀起了一场社会科学研究的“革命”,那就是以查尔·梅里安(CharlesE·Merrian)为首的“芝加哥党派”(Chicagoschlool)发动并领导着行为主义研究新潮流。

早在1925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年轻的系主任梅里安教授就在其政治学会会长的任职演说中强调,政治行为学将是今后政治学研究的方向。

1928年,一位名叫弗兰克·肯特的美国记者出版了一本名为《政治行为》的小册子。

在这本书中,肯特对传统的政治学状况进行了抨击。

他指出,当时多数的政治学家只顾埋头规范性研究,总是停留在政府应该怎样进行统治等“应该论”上,而对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却不屑一顾。

结果,满腹经纶的政治学家们连一次总统竞选最终有谁胜出事先都预测不出来。

在弗兰克·肯特看来,政治学必须抛弃规范式的研究,转向对实际问题的探求。

对于这位新闻记者提出的挑战,美国的政治学家们开始不以为然,而且还觉得是不可能的。

倒是瑞典的一位政治学家哈伯·丁伯根很在意并作了回应。

他专门花功夫对欧洲诸国的选举行为作了个案分析,写出了题为《政治行为——欧洲选举的统计研究》这一著作。

该书给美国的年轻的政治学家和大学研究生们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30年代包含有H·D·拉斯韦尔、D·托尔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西蒙、G·A·阿尔蒙德等政治学界泰斗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研究生更是如此。

他们在梅里安教授的指导下,着手进行政治行为研究。

拉斯韦尔和阿尔蒙德等人陷入了美国国内关于“什么是政治学”这一理论问题的争论,他们从文化人类学家丁·贝内特和社会学家D·麦克雷等人身上看到了亮点。

丁·贝内特认为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并不在于把文化和人类行为抽象论,而在于研究人类在走向既定目标的过程中的对“适应能力”的追求。

D·麦克雷原封不动地把贝内特的主张搬到社会现象问题上来。

他主为当时的社会科学过于埋头仿效自然科学,以致逐渐脱离了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一味地讨论抽象的D—N(Debuctive—Nomological)即“寅绎规律”问题。

麦克雷主张应把注意力放到人类P——S(Problem——Solving)即“解决问题”的适应能力上来。

阿尔蒙德非常赞同两人的主张,他批判了当时的政治学家追求纯粹的政治学,而大力倡导应用政治学。

与此同时,另外两股力量也推动了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一是一批崇尚实证分析的犹太学者为美国政治学研究注入行为主义活力。

二战中,大批犹太学者从纳粹政权下逃出来,纷纷云集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

由于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中正时兴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的以数据分析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因此,欧洲的移民们自然而然地就将这种行为主义方法移植美国。

有不少相信行为主义的移民学者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进行政治行为分析。

比如对复员军队作全面的社会调查,并取得了许多成绩。

另一股力量是一些财团出资支持对美国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

比如,政治社会学家保罗·罗斯菲尔德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SSRC)和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下,以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为焦点,对俄亥俄洲艾利城的选民的选举动向来进行了细致的认真跟踪调查。

这项研究成果后来以《投票:

关于总统大选中的决断过程的研究》为书名,在芝加哥大学出版。

在上述两股力量的数据分析下,选举的量化研究渐成气候。

大量的选举数据资料汇集到由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资助的密执安大学的测量研究中心。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政治学家们对行为主义都推崇备至。

行为主义促成了美国的“新政治科学运动”。

而以梅里安为首的政治学家对“新政治科学”的倡导,在较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关心。

比如梅里安就指出,之所以要掀起这股运动,就是要促使人们对政府机构的运转过程加以明智的控制,从而消除政治运动中的浪费,减少或消除各种动乱因素。

梅里安经常使用“政治谋略”这一术语,后来则被他的学生拉斯韦尔发展为“政策科学”概念。

112社会问题的增多

二战以后,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稳发展后,到50年代初,国内外矛盾开始激化。

从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日趋增多,而且程度日益严重。

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有社会贫困、越南战争失败、水门事件等。

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改进。

60年代,美国产生了大量贫困人口,约翰逊政府提出“向贫困宣战”的口号,推行包括发展教育、兴建住宅、增加营养、扩大就业等等在内的社会福利计划。

向贫困宣战的结果,不仅加大了政府的开支,而且福利计划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招致社会不满。

政府消灭社会贫困的行动对政策研究产生作用。

丁·戴伊等人通过统计分析明确地认识到:

政治变数仍然独立存在,它对政策变数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

在公共福利政策一齐出台的60年代,社会政策问题还没有被看作是政治问题,人们也还没有把公共政策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的余地。

于是许多政策学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从政府和民间得到研究经费的资助,政策分析开始介入到政府的决策(政治)过程之中,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的研究也开始受人们的重视。

由此,政策学家开始认识到现有知识不足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越战失败是这一时期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美国为了取得在亚洲的控制权,不惜人力、物力,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支持南越反动政权,发动了一场根本无法取得胜利的肮脏战争。

越南战争和越战的失败对美国公共政策研究产生了很多影响。

在越战中,为帮助美国空军和国防部进行研究,由他们资助的政策研究机构兰德公司发展出系统分析和成本估计技术。

在与越南共产党的交战中,政策学家发出了理性模式的局限性,从而更重视渐进主义的分析模式。

战场的瞬息变化暴露出静态分析的缺点,动态的政策分析得到发展。

越战的最终结果要求政策学家在政策规划和分析中重视道和价值因素。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开始相对下降,政府宣布停止用美元况换黄金,水门事件和石油危机接踵而来,政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化。

水门事件不仅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而且暴露出美国政治生活的混乱下丑恶。

在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一边义正词严地保证“我不是一个骗子”,但第二天就引咎辞典。

从水门事件中,政策学家进一步认识到道德标准应当成为政策科学的核心。

伦理与价值判断应当融入政策规划和制定的过程。

113政策替代的文化

日本学者在考察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倾向时,发现美国人具有从“党派投票倾向”向“问题投票倾向”转变的文化。

美国通行的是政党政治,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

民主党略倾向于自由,共和党略倾向于保守。

但总的来说,美国的政治斗争并不是基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的抗争。

这就决定了美国选民的投票行为。

当两党的政策相差不大时,选民一般表现为“党派投票倾向”。

选民依据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及收入、学历、地区性等因素,依照党派倾向投票,最终也就是按照选择自由政策即民主党的政策倾向或选择按照保守政策既共和党的政策投向来投票。

但是当社会问题激化,美国两党的路线分歧就逐渐加大。

共和党日益发展成为白人和高薪阶层的代表,而民主党遇成为美国社会弱者的代表。

原先处于意识形态天平正中央的这两个党,开始在天平上滑动,自由党逐渐滑向左边,民主党逐渐滑向右边。

这时,选民投票时不是造反事选定好的要支持的政党,而是要在悉心了解候选人的政策纲领之后,才决定如何投票。

换句话说,选民这时不是考虑自己是哪个党的支持者,而是考虑是左倾政策还是右倾政策的支持者。

在美国的选举政治中,选民依据不同情况,从认认可政党到认何政策,即从“党派投票倾向”转向“问题投票倾向”。

在“党派投票倾向”中,党派成为政治的中心,而在“问题投票倾向”中,政策讨论成为政治的中心。

这就是“政策替代方案(PolicgAlternatives)。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政策科学产生和发展了。

从美国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根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家们可以独立、自主的思维。

虽然,在西方仍然存在权力与知识的较量,并且强权一直统治、压制着知识,但知识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第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已经完成从规范向实证、从定性向定量的转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牢固地建立起实证的传统和以个案、行为研究为主的精细习惯。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中的系统方法、数学模型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训练工具;第三,社会政治过程建立在民主和法治两大基本平台上,政党的政治竞争,社群主义政治的发展和公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从而使政策成为政治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公共产品和政治竞争的重要工具。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背景

公共政策学根植于美国的政策土壤,但它为什么后来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呢?

我们认为,这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首先,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复杂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公共政策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上,以战争、经济动荡、暴力、贫困、犯罪、种族冲突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固有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恐怖主义、艾滋病、核讹诈等“全球问题”(GlobalProblem)的出现,更向人们制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依据经验和偏好制定政策方式和依据政策实际执行的结果来评判政策好坏,不仅难以保证政策决策的质量,难以对需要决策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且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

比如,“人多力量大”的人口政策失误,使中国多生出了几亿人口,这是几十年经济发展和几代人刻苦努力所无法弥补的。

“全球问题”的解决,已不能单单依靠一国或几国的“政策制造”,而需要全球的政策协调与政策行动。

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及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要想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使各项政策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避免和减少消极的后果,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对政策及政策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尽可能地将科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世界改革浪潮的推动,公共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愈加凸现。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产业、财税、金融、外贸、投资、就业、人口、环境、分配、消费、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必然要求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一定时期内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及经济运行规则。

同时,市场也不能万能的,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功能的局限性,使市场可能出现垄断或外部性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的平衡,最终导致“市场失败”这时市场便需要政策和法律的介入,需要建立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需要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和健全市场秩序,等等。

机时做到这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政策科学。

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政治发展相协调,市场经济迫使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与其相适应,它们要求改善公共决策体制,完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程序、模型和方法,用以指导实际的公共政策研究,提高公共质量,等等。

这些也要依靠政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产业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极大地推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这是由于当代政策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有其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处理;由于政策对象既高度分化,又互相渗透,日趋整体化,需要有其综合性的科学理论来研究;由于政策自身的模型化和精密化的要求,需要有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指导;由于政策对象的超前性和未来性特点,需要有其预见性的科学理论来把握;由于政策与经济、科技和社会日益融合,形成完整的统一体,需要有其高度协同的科学理论来控制;由于政策现象的复合系统性的特点,需要众多的科学理论来研究等等。

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出现纵向深入分工、横向交叉融合的趋势,大量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特别是系统分析和生理科学的产生,以及系统分析、运筹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手段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中的运用,先后发展出一些新的研究工具和实用技术,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公共政策学根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中,形成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中,产生于现代社会科学化的背景中,建立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的雄厚的基础之上。

最后,思想库或智囊团的成熟也是促进公共政策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诚如德洛尔所指出的,思想库不仅是政治设计的有意义发明,也是政策研究成长的摇篮。

智囊和智囊机构在世界各地自古有之,但是真正的智囊团或思想库是现代的产物,它最先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在政策科学产生前后,美国已有大量的思想库存在,如兰德公司、巴特尔研究新、小阿瑟研究所等。

这一时期思想库的特点是集中了大量高水平的各种专家及科学家,他们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政策制定的问题,他们相对地较少受外界压力,并有良好的合作机会,可以把发现应用于政策制定。

思想库对于政策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发展政策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论证性方法,如系统分析和其他政策分析方法;作为中间测试基地,可以把政策研究推广到实际应用中;为业自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中专业政策学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政策研究的成果凝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因此,德洛尔认为,思想库是政策研究的最纯粹的组织体现,每一位政策科学家都应把他的部分工作时间花在至少一个思想库中,以提高处理政策科学理论与政策制定现实之间的关系能力。

1.3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拉斯韦尔(H·D·Lallwell)和勒纳(D·Lerner)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

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公共行政学家司各特(SR·A·cott)与箫尔(A·R·Shore)认为拉斯韦尔是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另一位公共行政学家到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文社会科学发展中乃至美国社会中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QuietRevolution)。

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批判反思和拓展新方向等几个阶段。

131创建时期(20世纪50年代)

和两次的政策争论与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

所谓两次的政策争论,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默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

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简称RADIR学术会议)。

美国是一个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其传统的政治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是限制联邦政府干预民间领域,政府不能简单地干预经济界和产业界的活动。

但是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各经济领域之间的衔接失调,任意而行的经济行为导致了相互“磨擦”,失业严重,经济萧条。

当时的总统罗斯福要求议会批准他在特殊时期采取各种措施,以协调经济领域的关系,减少经济混乱无序现象。

这种因经济危机而采用的政府消极干预的政策,后来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政策。

针对罗斯福新政的消极干预政策,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则提出积极干预政策。

汉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是自由经济内部固有的组成部分,只要实行自由经济体制,就会有大量失业,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而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经济体制之上,立足于科学知识,才能制定和实施好的公共政策。

在当时,人们只顾忙于采取实际措施解决经济危机,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重要的政策争论。

直到二战以后,人们才对这场政策争论进行反思,并由此形成了公共政策研究热潮。

另一个争论是由奥海默事件引发的原子能政策的争论。

约瑟夫·奥本海默是犹太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仅有物理学的才能,还有经济管理才能。

在他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时,被提拔为美国最早的原子弹实验基地罗斯·阿拉莫斯研究所所长,成为美国原子弹研究的一号人物。

二战后,奥本海默成为美国核能委员会成员。

但后来,由于他反对开发氢弹,并主第和平利用原子能,被美国当成“赤色分子”解除公职并遭到批判。

这一事件引发了一场如何正确选择原子能政策的争论。

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政策观点:

一些人认为在制定原子能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将其用于国防和军事,从而来保障美国的安全;另一些人则主张在制定原子能政策时,要考虑将这一技术优先用于和平,为全人类造福,防止发生核军备竞赛。

有关原子弹的政策问题成为严峻的政治问题,也成为与公共政策学研究兴起有关的又一个争论。

导致美国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在美国西部斯坦福大学召开的“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

这次会议是由纽约卡内基财团赞助的。

它是一次美国社会科学界罕见的众多泰斗云集的盛会。

与会的有当时闻名于世的一些社会科学界英才,如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丹尼尔·勒纳,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类德,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心理学家爱德华·华尔兹,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作为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的论文集,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书名叫作《政策科学》(ThepoldcgSicences)。

虽然该书是由许多人分头写成的,当时在社会上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攻读社会科学的学生中其声望也不甚高。

但不管怎么说,它终究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RADIR也因此而被称为是高举大旗向公共政策进军的誓师大会。

在这次有名的政策科学大会上,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哈罗德·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下了一个定义:

“公共政策学就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替代方案为焦点,动用新的方法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

正因为如此,拉斯韦尔被公认为公共政策学的创始人或创始从之一。

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由拉斯韦尔概括的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性中体现出来。

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学应当具备以下的规定性:

一是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公共政策与个人有关,因此,分析政策必须分析个人对政策的反应。

但是个人意志反映在民主的政治体制中,因此政策分析必须对政府和政治权力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公共政策学的哲学基础是理论实证主义。

拉斯韦尔非常赞赏卡尔纳普的理论实证主义,他认为公共政策学就是要追求政策的“合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

因此,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动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的科学;三是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

他认为,当人们选择某一模型进行分析时,必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四是公共政策学是跨学科的门学问。

拉斯韦尔虽然重视公共政策学与政治学的联系,但他并不认为公共政策学就是完全等同的政治学,它是融汇了多种社会科学在内的崭新的学术体系。

当时,人们比较多地强调两大学科的结合,一是政治学,一是经济学;五是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必须由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在这次大会之前,美国官方的决策有时偶尔邀请学者参与,但政府官员却从未参加过政策科学的学术讨论。

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来说,学者们非常需要了解政府官员对政策的认识和所掌握的数据,因此,提出在公共政策研究上学者与官员联盟的设想;六是公共政策是包含“发展概念”(DevelopmentalConstruct)的学科。

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经济学家应研究经济发展模型,政治学家应研究政治发展模型,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应研究社会文化发展模型。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以社会变化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在美国公共政策学50、60年代的产生与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以上述规定性为特征的公共政策学的第一个范式,即第一个发展形态。

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将它称之为第一个分水岭。

拉斯韦尔这一代人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解中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方面,比如对民主主义和理论实证主义的合理性的赞赏、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充分的时空观念的必要性、发展观念的重要性、政府官员应参与公共政策的深信研究等,这些对公共政策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帮助的。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行为主义事实上在美国的社会科学中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各门学科都普遍接受了行为主义,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完全取代了规范的、理性的研究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拉斯韦尔等人创立的公共政策学完全浸染了行为主义的色彩。

他们过分看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等于理性。

他们唯一感兴趣的是对行为进行量化处理,用数据说话。

人们在进行政策分析时,不考虑伦理价值,使公共政策游离于价值判断之外。

而且,这一时期的公共政策研究也是与经济学相联节的。

这一时期或这种范式的公共政策学,只重视自然科学,只有枯燥的数字,因而是一门‘冰冷’、‘生硬’的学科。

药师寺泰藏曾将研究动态的人类活动,承认有不确定性的科学比喻为研究天上“霞云”的科学,因为天上的云霞是变动不居的,将承认机械的因果联系的科学称之为“报时钟”的科学。

他认为拉斯韦尔创立的公共政策学不但没有描绘出“云霞”,反而助长了只描绘“报时钟”的风气。

“这种粗鲁的公共政策学不可能对推动社会前进,执行具体政策的人产生任何冲击。

公共政策学的第一个分水岭,就这样脆弱地崩溃了。

132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

政策科学的研究虽然在60年代已经显示出力量,但是,由于行为主义的势头还在,暂时还无法占据主流地位。

到了70年代,情况就大为改观了。

这时,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在一定的社会层面上得到了推广,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经济运行中的干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同时,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社会问题增多。

所有这些一方面要求政策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以要求政府将合理、科学的政策有效地付诸实施。

显然,原有的公共政策范式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