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957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 心理学流派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比如,古希腊,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这种探索了。

中国人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清末西方心理学传进中国为止,由于长期宗法的、封建的王权政治的统治,对人的心理与汉乱的关系比较重视,对人性、对人的情欲与品德等问题探讨较多。

如早在公元前5、6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对个性心理、学习、德育心理等问题都作了有价值的论述。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哲学家,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与功能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

他的著作《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的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

1879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心理学始终是作为哲学的附庸而存在的。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为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下面将主要介绍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七个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具有较广泛影响的流派,从而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个基本的了解。

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以铁钦纳(E.B.Titchener)为首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而冯特仅是构造主义的前驱。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承袭了其老师冯特的传统,把意识结构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主张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元素,然后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

意识经验是由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要把人类经验的元素完整地描述出来。

构造主义坚持心理学的实验方向,反对应用心理学,这与当时美国流行的机能主义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铁钦纳对心理学基本问题的主张,在轮廓上与冯特相同,但在注重内容方面更趋于极端。

他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都是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三个问题的。

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内省法。

构造主义只注意心理的感受方面,对动作只是从感受方面去分析,就是观察动作时有什么感觉、意象,对于人的动作对客观存在起什么作用没有注意,这就使这种心理学与实际生活脱离了。

作为一个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随着铁钦纳1927年的逝世而消亡。

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为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严格按照当时实验心理学订立的法则,孜孜不倦地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

他所主持的康奈尔大学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人才,加强了实验心理学对美国的影响。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提供了一个相当强有力的正统体系,充当了批评的靶子。

机能主义反对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结构,它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

行为主义反对它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格式塔学派反对它研究意识的元素,主张研究意识的整体;

精神分析则从它研究意识转向研究无意识。

这些较新发展的学派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构造主义所开创的心理学的进一步改造。

前进的运动往往需要某种反作用力,正是得助于构造主义者的观点,才使心理学远远越过它原来的边界而前进。

由于铁钦纳是在冯特的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构造主义体系的,所以构造主义存在的许多局限也是冯特心理学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如内省法、心身平行论等。

在心理学对象上,铁钦纳只主张研究意识的内容或结构,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

相应地,在心理学学科性质上,他仅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反对把心理学看成一门应用科学。

在对意识经验的分析上,铁钦纳只重视元素而忽视整体,对意识元素进行了频繁的分析,因而最终成为一个元素主义者,受到激烈的批评。

在内省方法上,对内省附加许多限制。

最终把心理学引向封闭的主观世界。

他否认了主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在心身关系上,铁钦纳坚持心身平行论。

他只承认神经过程是心理过程的条件,而否认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只承认两者是平行的对应关系,而否认两者的因果关系,这样他就不可能用生理来解释心理。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它代表着当时美国对心理学的主张,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

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表象、情感三种基本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注重意识的适应价值,注重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差异。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构造主义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

机能主义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

由于两派对于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在研究内容、范围、方法与发展方向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分歧。

然而就哲学基础来说,归根到底,他们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

意识流"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述两个学派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题。

相持了几十年后,当另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出现后,这两个学派都日渐衰落下去。

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等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主张,是自觉地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

与之差不多同时或稍晚,在美国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早期的有卡特尔,后来有桑代克和武德沃斯等人,都是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总倾向的代表,不过他们并没有明确打出机能主义的旗号,其中像武德沃斯还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派别。

他们的心理学主张和学术研究气氛比较自由而广泛,但也有美国机能主义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一般称为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

这个学派有如下共同特点:

从研究心理的共同规律问题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

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研究意识活动,它并不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但只注重意识的功用;

从重视内省方法转向重视客观的方法,它不取消内省法,但并不把它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等;

从研究心理学“是什么”问题转向心理学“为什么”问题,它主张研究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

从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把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个体适应环境的一些原理加以具体化,使之应用于生活实际。

哥伦比亚大学从1884~1948年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多达344人,其人数超过美国任何一所大学,而且不少人都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

(三)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因反对冯特的理论观点而产生的一大学派。

“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译音。

“格式塔”的涵义:

格式塔(gestalt)意为形式或图形,广义的说,意为形态或要义,它是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

中文译为“完形”。

格式塔不是指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格式塔心理学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考夫卡(K.Koffka)、苛勒(W.Kohler)等人。

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并不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不反对自我观察(内省),而且极重视直接经验。

他们只是反对把意识分析为简单的单位,如感觉、表象等所谓心理因素。

在另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行为主义也是一种元素,因为行为主义把行为分析为简单的反射──单个的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

同时他们指出:

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认为“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即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仍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苛勒的直接经验,用“经验”为意识的同义词。

苛勒用心理学和物理学相比较,认为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都离不开直接经验。

研究行为要以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互相印证。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认为心理学的对象除行为外,还有所谓的心理物理场。

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结构。

考夫卡又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影响。

总之,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

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但它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

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四)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对美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否认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特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早期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

强调客观主义,强调以“刺激”和“反应”来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二是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和斯金纳等为代表,其特征是:

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因做出推测、以操作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介变量;

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以班杜拉等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

重视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认为认知、思维等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并强调客观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ston)。

为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必须放弃主观的意识和心理而代之以可观察的客观行为。

在他看来,行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他反对心理学研究主观的意识,主张研究客观的行为,在方法上也反对并要求放弃主观内省而采用客观的方法,内省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而必须加以抛弃。

总之,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华生有一句名言:

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

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所信奉的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严格意义上的环境决定论以及将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曾被行为主义者排斥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范畴又重新被许多心理学家所关注,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开始悄然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引进和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便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的诞生。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观点主要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和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等。

(五)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也称“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所创始,是西方心理学中颇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由于它是在神经病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并不关注传统心理学对诸如感知觉、注意、意识等的研究,而只注重神经病的分析和治疗,它以潜意识的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而提出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解释。

1911年后,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出现了分裂,继弗洛伊德之后,先后出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以及更后来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派。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它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

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

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

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

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他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以及性本能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远比意识重要,他认为无意识在人的全部精神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这些方法主要有:

自由联想法,即让患者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自由联想,如实地报告他们脑海里所浮现的一切内容,无论它是多么的荒诞离奇或毫无意义,精神分析者则对患者的报告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找出双方都认可的发病原因。

梦的分析,即企图通过对精神病患者梦境的分析,找出梦所代表的真正含义,进而揭示患者被压抑的欲望,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本能论、人格理论、关于梦的理论和焦虑及自我防御等。

精神分析理论是从研究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

但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无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长期的批判。

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C.Rogers)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行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自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最重要的特性。

它既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性化的倾向,又反对其机械化倾向,他们相信人性天生是善的,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他们关心人的能力和潜能,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在方法论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对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健康人格心理学。

甚至有人认为精神分析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那一半,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将另一半补充完整。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

但是,由于它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单纯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

此外,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根据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将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如果一个人的七种需要都得到满足,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并且这七种需要是具有层次性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马斯洛又指出虽然人的需要有一定的层次,但这种层次的顺序并不固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顺序是可以改变的,如有的人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富有崇高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人,为了追求真理、实现理想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甚至在马斯洛之前就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罗杰斯的核心理论是“人格的自我理论”和“患者中心疗法”。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给人的心理本质作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

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用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使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意识)又重新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回到心理学中。

而在此之前,在心理科学中占统治地位50年之久的行为主义则是主张对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而不管内部心理过程如何。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验证,这就使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研究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更为有效的研究途径。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密切联系起来,这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在教育、生产、管理、临床等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也开阔了心理学理论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远大前景。

人的心理活动不只包括认知过程,还有情感、意志及各种个性心理特征,若忽略了人的这些特点,就会把人与机器等同起来。

认知心理学并未忽略对动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研究。

事实上,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都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探讨和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

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

与精神分析的对立,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世界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之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二、拓展性学习资料

(一)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1、费希纳

  费希纳:

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

德国心理学家。

1801年4月19日生于路萨提亚的格罗斯-萨尔兴,1887年11月18日卒于莱比锡。

1817年入莱比锡大学学医。

1822年毕业,定居莱比锡。

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译作,。

1834年担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不久又任哲学教授。

费希纳因研究视觉致患眼疾,加上身体虚弱,1839年辞去物理学讲席,长期卧病,达数十年之久。

晚年,他在莱比锡继续从事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和写作,并开展了实验美学的工作。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出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意图,却有一定的科学基础。

通过研究,他创造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及均差法,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他的工作为W.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费希纳不愧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2、冯特

  冯特:

Wilhelm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

1832年8月16日生于曼海姆北郊内卡劳,1920年8月31日卒于莱比锡。

从1851年起,升入蒂宾根、海德堡、柏林等大学专攻医学。

1856年,受聘作赫尔姆霍茨的助手,得以亲受赫尔姆霍茨的指导。

自此转入精神科学领域,重视"

感官知觉"

的问题。

1859年-1862发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

1863年出版《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这部著作从许多方面论述人的意识现象和动物的心理。

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纲要》,它是实验心理学的第一部重要专著。

同年,应聘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