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984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docx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研究

通过分析来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吸引力、责任主体推动力、利益主体能动力、介体传递力之间的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1、理论的吸引力

“价值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人民大学307)价值主体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实践、认识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本质,从功能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民众、社会团体和中国社会存在的效益关系,具体表现为生存、发展、完善三个层次的效益。

生存是价值体系对主体最基本的效益,发展是生存基础上的前进,比生存高一级,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使主体更加完善,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主体最高的效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益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满足主体生存的需要和要求,没有主体生存的需要和要求的满足,就没有主体发展、完善的实现,而发展、完善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生存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就是从各方面帮助主体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通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主体生存需要,通过提高主体能力,陶冶主体情操,完善主体品格,增强人的主体性,实现主体的发展、完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战略思想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解决了中国民众、中国社会的温饱问题、生存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促进了主体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7大报告1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17大报告56)“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

”(17大报告56)而解决困难和风险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用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体是由各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相互联结而成的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体系在实现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效益时是有机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价值实现不是虚幻的存在形式,而是通过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价值来实现的。

如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入手,通过农民、工人、家庭、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和要求的满足,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旨在通过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战斗力,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大报告15)从而“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17大报告15)。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对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价值,其本质在于能否促进社会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从而实现社会主体的发展、完善。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对主体的效益,从根本上说是对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益。

2、责任主体推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主体,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者。

从社会构成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形式。

个人主体指独立的个人,群体主体包括党、政府、各种团体和企事业组织,社会主体指国家和社会。

对于上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三种形式的主体,学界多有泛泛论述,无法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主体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因此,我们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三种形式的主体分为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方面,这种划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体制机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对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承担责任的主体,主要指党和政府,其责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提出、发展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主导性。

党和政府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要对体现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中的基本价值关系进行及时总结;注意发现和吸收在人民群众实践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见解、新主张,不断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增加反映时代和现实要求的新内容。

其次,组织、协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夯实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基础。

二是要加强具体制度建设,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常建不懈的体制和机制。

三是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奠定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认同基础。

四是要创新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再次,党和政府要做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模范。

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要能使民众切身感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1]50

3、利益主体能动力

“利益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说的‘好处’,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对象对主体的肯定、增益等性质。

”[2]260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利益主体指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使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获得“好处”的主体。

没有利益和“好处”,主体是不会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属社会整体利益,它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对各种团体企事业组织的利益属集体利益,它可促使其成员团结统一,提高组织行为的实效性;对个人的利益表现为“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在私有制社会,“在国家中,即在人是类存在物的地方,人是想像中的主权的虚拟分子;在这里,他失去了实在的个人生活,充满了非实在的普遍性。

”[4]428社会和国家作为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人被异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

”[5]167因此,社会、国家、各种团体、个人等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国家的利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利益主体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的人和群体主体的人是统一的,人民群众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利益主体,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主体和建设主体。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实践,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意义。

从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视角来确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主体,意义在于,指明我们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视野移到人的主体上来。

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要抓住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6]1充分调动各阶层人民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人共建的局面;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才有价值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机制体制,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中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实效性。

虽说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内动力,但是,主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并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有赖于人的主体性的运用。

人的主体性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人的需要、利益相联系的中介;人的自主性使主体对这一体系作出价值选择,变成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

哲学中的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实现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特性,特指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

自主性是指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

能动性指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建构性。

人的自主性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掌握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人的能动性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掌握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工具和手段。

主体的能动性是主体的一个根本特性,这种能动性根本的方面是实践能动性。

主体能动性表现在认识过程中就是认识能动性,表现在行为取向上就是行为选择性,表现在实践过程中就是实践创造性。

认识能动性,使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现象到本质不断获得深入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发展真理;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认识现在,而且可以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是指社会成员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一定的心理活动,人们依据自己的价值实践在观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可,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主体在价值实践中的自主价值选择,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思考以及对内部精神活动的价值体验和反思。

主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的心理活动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运用,没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自我负责的理性意识,就无法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没有起码的感受力、领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就无法领会和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要求,无法依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作出行为选择;没有一定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就无法从主观偏好上对各种价值观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取舍、选择,并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和谐是通过发展个人能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追求、去创造。

但是,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没有人们对和谐社会价值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形成共识、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因此,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状态,抑制与和谐社会价值观相背离的本位价值观(多样价值观)对主体的影响,使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目标内涵在人们内心形成稳固的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和谐。

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其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向。

通过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要求供给,在个体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同时,个体在日常经验生活中逐步实现个体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要求的内在统一。

没有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主体活力的发挥和运用,就不可能实现个体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要求的内在统一,就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

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并非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某种存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主体。

“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生存的本质,是后天获得的人的本质力量。

”[8]P38主体性的运用受到人本身由健康因素而形成的自然力、主体掌握知识和经验而形成的素质和能力、主体的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精神要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现实中要关注人的存在,注重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培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介体传递力

前文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从根本上是人的主体力量能动作用的结果。

但是,这一过程又离不开社会化的推动,社会化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的,载体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主体相互转化的客体中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载体指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信息,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推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载体主要有活动载体、环境载体、传媒载体。

活动载体指党、政府等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主体通过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寓于活动开展之中,使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活动载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有意识开展的活动。

如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参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理论宣讲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

一类是结合实际工作而开展的活动,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学习同群众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最后是,寓教于乐,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教育寓于各种文体活动中。

活动载体的优点在于立足于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实效性。

传媒载体指利用大众传媒向广大民众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其在接受广泛信息的同时,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以公众化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向社会成员广泛传递各种信息。

主要有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类载体,广播载体,电视载体,网络载体。

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利用传媒载体能广泛作用于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各种利益群体乃至每一个人,具有全面性和覆盖面广等优点,且直接形成推动力。

环境载体指创设健康、优化的环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

环境分为微观环境,主要有家庭、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组织;中观环境主要有企事业组织、社区组织、政党组织、社团组织等;宏观环境指社会环境。

“人民群众是社会心理的主体,”环境载体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重新构建民众的心理,“形成认同意识,内化为中国人民的信念、信仰和理想,”[9]P95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

1、价值生成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所引起主体做出价值判断的被感知的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构成主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是主体需要能够实现和满足的客观前提,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属性的存在,主体需要就不会得到满足。

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事物本身又有着多方面的属性和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客体具有着满足主体需要的多种可能性。

但仅仅这种可能性还不能实现为价值,要把这些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属性,使其成为价值客体,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主体实践的展开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多种发展方向和可能性,因此,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价值客体,必须要经过人的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结构中,人的实践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生成的根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人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现实活动中,主体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性的结合不是纯粹偶然的,主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间不可能是随机地碰在一起而产生价值意义,只有通过人的实践,人良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产生满足人的价值需要的属性。

在这里,无论是主体的需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属性或功能,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被认识和把握到的;同时主体的实践又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活动,是通过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

因此只有人的实践才能够在主体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性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并使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把人的需要转化为一种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性转化为价值属性,把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间的关系转化为具体的价值关系,实现着二者的内在统一。

人的实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关系实现的基础。

人的需要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动物在生存中只能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简单地享用客观事物的现存属性。

而人能够把自身的需要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行动,通过改造客观事物去发现和创造客体对自身需要的积极属性和有利功用,使客体的价值属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实现,从而使自己的价值需要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不是主体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性的随机联系和简单结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性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是在人那里实现了的东西,是人的需要内在必然性的完成,而这种实现或完成又离不开人实践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有意义地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关系在人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人类的实践具有创造性本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关系中,无论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还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属性或功能,它们的发现与利用,都离不开人的实践,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需要作为人的内在尺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满足人的需要所具有的“有用性”,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拓展,为人们所不断地认识和把握。

在实践的推动下,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关系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2、责任机制

多维度地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主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主体,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建设者。

从社会构成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形式:

个人主体指独立的个人,群体主体包括党、政府、各种团体和企事业组织,社会主体指国家和社会。

对于上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三种形式的主体,学界多有泛泛论述,无法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主体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因此,我们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主体分为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方面,这种划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体制机制。

责任主体是对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承担责任的主体,即提出、组织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主体,党和政府是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责任主体。

党和政府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责任表现在三方面。

理论建设责任。

提出、发展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其政治性表现在它的主导性。

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只有通过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有力地引导和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强化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较强的主导性,高于一般社会价值体系,超越于现实生活,但他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源于社会的一般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体系的哲学概括和理论升华。

党和政府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要对体现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中的基本价值关系进行及时总结,对社会多样价值观进行规范和引导,吸收其有益于自身的因素,遏制其不利因素的发展;注意发现和吸收在人民群众实践中出现的合理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见解、新主张,不断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增加反映时代和现实要求的新内容.

组织建设责任。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江泽民指出:

“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

”[4](P26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

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同样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保障。

党、政府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责任还表现在组织协调建设的责任。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夯实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基础。

二是加强具体制度建设,加强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法制建设,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常建不懈的体制和机制。

三是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奠定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认同基础。

四是要创新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带头践行责任。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键在党,党和政府要做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模范。

首先,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能使民众切身感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制度安排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其次,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1]5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要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

在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奋发向上、为国争光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是风向标,其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再次,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们党首先抓好了自身建设这个主体,才能抓好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客体。

加强反腐败的力度。

腐败现象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产物。

党内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原则,背离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严重腐蚀党的健康肌体,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加强反腐败的力度,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能够使群众认同党员干部在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3、利益机制

利益实现。

利益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说的‘好处’,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对象对主体的肯定、增益等性质。

没有利益和“好处”,主体是不会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属社会整体利益,它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对各种团体企事业组织的利益属集体利益,它可促使其成员团结统一,提高组织行为的实效性;对个人的利益表现为“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

”[5]167[5]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因此,社会、国家、各种团体、个人等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国家的利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马克思说过,人们所奋斗的一切,

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建设离开群众的实际需要,也会使自己出丑。

所以,思想建设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关注群众的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是思想建设的一条重要的方针和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